剪紙是我們中國人很喜歡的一種藝術形式,也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南北朝時期《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的詩句。
我們國家的剪紙,是用刻刀或剪刀在一張紙上剪刻出漂亮花紋的一種民間藝術。剪紙製作出來的作品,往往都帖在窗戶、鏡子、柜子等物品上,起裝飾作用。在中國,會剪刀紙、愛剪子的人相當多,筆者小時候,也曾和母親學過一些簡單的剪紙製作方法,而筆者周圍也不乏剪紙愛好者,所以剪紙在中國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並且,現在剪紙已成為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過節時剪福字,結婚時剪「喜喜」字,祝壽時剪壽字等等。
據資料介紹,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剪紙藝術遺產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剪紙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1967年,中國考古學家在新疆吐魯番盆地的高昌遺址附近的阿斯塔那的古北朝墓群中,發現了兩張團花剪紙作品,這是我國現已發現的最早的剪紙作品。據介紹,這幾幅剪紙,是採用重複摺疊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擋的處理手法,製作出來的。
「暖湯濯我足,翦紙招我魂」 --- 這是唐朝著名詩人杜甫在其詩作《彭衙行》中的詩句,
這說明唐朝時,剪紙有了大的發展,以剪紙招魂的風俗當時已在民間流傳。
到了宋朝,剪紙又得到了較大的發展,那一時期出現了以剪紙為生的專業藝人。據南宋人周密所著《武林舊事》一書記載,此時杭州的「小經濟」多達上百種。其中就專門有「剪鏃花樣」者,有的善剪「諸家書字」,有的專剪「諸色花樣」。
明、清時期,在民間的彩燈上、日用的扇面上,還有刺繡時用的花樣,都經常使用剪紙作品。這一時期剪紙走向了成熟,也達到了鼎盛時期。
那時,中國民間經常將不同的剪紙作品貼在各種的家具上,從而起到美化生活的效果。這些剪紙帖在不同的物品上,便有了不同的名稱,比如貼在門上的門花,貼在窗戶上的窗花,帖在柜子上的櫃花,還有婚慶時的喜花,屋頂的棚頂花等等,種類繁多。
20世紀初「,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許多先進的知識分子創立了早期的中國民俗學,他廣泛收集各種民間文學資料,以及各種民間美術作品。而這些美術作品中就包括剪紙藝術作品。由於這些先進知識分子的努力,我國的許多的文學、美術作品得到了妥善保護和傳承。
據資料記載,20世紀30年代時,藝術家陳志農在北京開始了民間剪紙的研究與創作。他用速寫和剪影的形式描繪了老北京大量的風俗民情,包括:串街小販、作坊工匠、食攤茶挑、集市廟會、市井閒人等。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剪紙藝術家們更是創作了大量的表現社會主義新人新事的新剪紙,從而開拓出了剪紙創作的新道路。
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在中國歷史上就沒有中斷過。它是我國歷史文化中,廣受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也是我國歷史文化中,眾多的藝術瑰寶之一。
有關資料收集整理自網絡,有關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