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庚子年新年,註定讓人難以忘懷,一個人類完全未知的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在全國各地迅速蔓延。面對傳播速度快、感染率高的新冠病毒,一時間引起社會的極大恐慌,著實令人談「毒」色變、咋舌驚嘆。
新冠病毒是如何感染患者的?新冠病毒疫苗是怎麼研製的?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是怎麼感染的?新冠病毒核酸及抗體檢測結果有哪些?……最近,這些與新冠病毒有關的消息一直備受大家關注——
01
新冠病毒是如何感染患者的?
人體在最初感染新冠病毒時存在較長的潛伏期 (病毒最初複製階段,此時並不表現出臨床症狀),病毒通過鼻腔和口腔進入到咽喉部,再到氣管和支氣管,進而到達肺泡。
病毒要進入細胞,細胞上就必須要有它對應的受體(Receptor)。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受體SARS一樣,都是血管緊張素轉化酶 2(ACE2)。這意味著病毒要感染人類,首先得接觸到有這種酶的細胞,完成受體結合。
而我們恰好有不少這種細胞就暴露在空氣中——黏膜。我們的嘴唇、眼皮、鼻腔和口腔裡都有大量的黏膜細胞,當病毒以某種方式接觸到你的口腔黏膜,與受體結合,感染就開始了。下面簡要介紹一下病毒感染的流程:
首先,冠狀病毒的包膜會和細胞膜融合,釋放段RNA單鏈(病毒遺傳物質)。其次,RNA直接作為信使RNA,合成RNA複製酶,根據病毒RNA生成RNA負鏈,這條負鏈會繼續和複製酶生成更多病毒的 RAN 片段和 RNA 正鏈,這些不同 RNA 片段又會和核糖體生成更多不同的病毒蛋白質結構。最後,蛋白外殼和RNA會組合生成新的冠狀病毒顆粒,通過高爾基體分泌至細胞外,感染新的細胞。每個被感染的細胞會產生成千上萬個新病毒顆粒,蔓延到氣管、支氣管,最終到達肺泡,引發肺炎。
總之,肺泡灌洗液中最容易檢出病毒核酸,其次分別是深咳痰、鼻咽部、口咽部。因為操作的方便性和患者的接受程度,目前臨床最常用的標本是口咽部拭子。
02
核酸檢測如何破譯新冠「密電碼」?
與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戰鬥,準確檢測該病毒是診治防控的重點,其中CT用於提示肺炎特徵,而核酸檢測作為病原學依據,為確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提供關鍵支持性證據。
曾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病毒核酸檢測RT-PCR技術你了解嗎?核酸由不同鹼基排列而成,不同病毒核酸鹼基排列方式,就像發報的密電碼,各有不同。檢測試劑盒裡面有與密電碼高度匹配的「密鑰」。核酸檢測就像分析密電碼,理論上一旦檢測到,即為「陽性」證明有病毒的存在。
很多患者存在核酸檢測數次陰性後才出現陽性的情況。帶你們走近「隱形」英雄去揭秘「金牌探測器」——核酸檢測。
03
無症狀感染者是如何被感染的?
無症狀感染者可分為兩種情形:
一是感染者核酸檢測陽性,經過14天潛伏期的觀察,均無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症狀與體徵,始終為無症狀感染狀態;
二是感染者核酸檢測陽性,採樣時無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症狀與體徵,但隨後出現某種臨床表現,即處於潛伏期的「無症狀感染」狀態。
是什麼導致了無症狀感染者的出現?知名病毒學專家、香港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無症狀感染者的出現,第一可能與病毒自身的特性有關係,第二可能與患者感染的途徑和感染的病毒量有關係。
金冬雁解釋,因為病毒在野外的宿主身上,比如新型冠狀病毒在蝙蝠身上就不表現出症狀,比如MERS病毒在駱駝身上致病性就很低。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蝙蝠、駱駝身上,也可能發生在人身上。其實過去已經存在可以感染人類的4種冠狀病毒都是只能引起人類的普通感冒。所以新型冠狀病毒出現無症狀感染者,這與病毒自身的特性有關,這不是很稀奇的現象。
「對於患者自身來講,無症狀感染者的出現可能與患者自身的免疫情況也有關係。」金冬雁繼續解釋,「因為病人的症狀主要由免疫反應造成,如果病毒沒有激起患者的免疫反應就不會表現出症狀」。
「一種情況是如果患者免疫反應很強,免疫系統能把大部分病毒抑制,但同時尚未把病毒完全清除,可能表現為無症狀。另一種情況是,如果患者免疫缺損或者免疫被抑制,那麼患者出現症狀的可能性就比較小」。
金冬雁說,患者免疫系統的特性會使病毒的免疫反應與病毒的複製解聯,或者說脫鉤。以至於患者體內病毒量很高還是沒有出現症狀。這就是患者自身免疫特性導致的無症狀的情況。金冬雁認為,目前來看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相對於SARS與MERS較高。
04
新冠核酸及抗體檢測結果有哪些?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或2019-nCoV)感染引起的主要經呼吸道傳播的急性病毒性疾病。目前,臨床上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實驗室檢測主要是SARS-CoV-2病毒核酸和血清特異性抗體檢測。
病毒核酸檢測具有早期診斷、靈敏度和特異性高等特點,使用最廣泛的是實時螢光定量RT-PCR技術。一般檢測位於病毒ORF1ab和N基因上的兩個靶標,同一份標本需滿足雙靶標陽性或重複檢測為單靶標陽性或兩種標本同時滿足單靶標才能確認SARS-CoV-2病毒核酸陽性。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發病3~5天後,血清特異性抗體逐漸產生,首先出現的是免疫球蛋白IgM抗體,然後出現IgG抗體。因此,IgM抗體增高提示近期急性感染,IgG抗體增高提示既往感染。
患者鼻咽拭子、痰、纖維支氣管鏡灌洗液、血液、肛門拭子、糞便等標本核酸檢測陽性,說明其感染了新冠病毒,而且具有傳染性。當核酸檢測陰性時,將IgM和IgG抗體檢測增加進去,可以彌補核酸檢測容易造成漏診的缺點。
新型冠狀病毒核酸與抗體檢測結果解讀
原標題:《IgM、IgG,核酸及抗體檢測……這些知識你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