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腥草(herba houttuyniae)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乾燥水上部分。產於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夏季莖葉茂盛花穗多時採收,洗淨,陰乾用或鮮用。名見《名醫別錄》。唐蘇頌說:"生溼地,山谷陰處亦能蔓生,葉如蕎麥而肥,莖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關中謂之 。菹菜,,葉有腥氣,故俗稱:魚腥草。"
【拉丁名】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英文名】 chameleon
【類 別】 全草類
【 故 事】唐本草說江左人好生食,我聞過揉碎的魚腥草葉子,有刺激的魚腥味,那真是有逐臭之夫喔。會稽賦說兇年民斷其根食之,會稽志也說越王曾採蕺於蕺山。可能不大好吃,平常是不當蔬菜上桌的,但是什麼收成都沒有的時候,就只好將就吃囉。越王不止臥薪嘗膽,還親自採集沒有人要吃的菜來吃,宣示作用吧。
【別名】岑草,紫背魚腥草,紫蕺,臭豬巢,折耳根,豬鼻拱,九節蓮,重藥,狗貼耳,肺形草,魚鱗真珠草,豬姆耳,秋打尾,狗子耳,臭草,野花麥,臭菜,熱草,臭質草,臭腥草,臭牡丹,臭靈丹,辣子草,奶頭草,草攝,紅桔朝,臭蕺
【性味歸經】
辛,微寒。歸肺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
【應用】
1.用於肺癰咳吐膿血及肺熱咳嗽,痰黃而稠等。前者,常與桔梗、蘆根、冬瓜仁等同用,以加強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作用;後者,常與黃芩、貝母、桑白皮等清肺化痰止咳藥同用。本品為治肺癰之要藥。
2.用於熱毒瘡瘍,常與紫花地丁、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同用。內服外用均可。
3.用於熱林小便澀痛,常與木通、滑石、車前子等利尿通淋藥同用。
現代多用治肺膿瘍,肺炎,急、慢性氣管炎,尿路感染等。
魚腥草入藥,中醫認為其味辛、性寒涼,能清熱解毒、排痛消腫療瘡、利尿除溼、健胃消食,用治實熱、熱毒、溼邪、疾熱為患的肺癰、瘡瘍腫毒、痔瘡便血、脾胃積熱等,單用或配伍複方,內服外用或民間多種食療方法的使用均療效確切。藥理研究,魚腥草主含揮髮油,癸醯乙醛魚腥草素等多種成份,對各種致病桿菌、球菌、流感病毒、鉤端螺旋體等有抑制抗菌作用,並能提高人體免疫調節功能。
【用法用量】
15~30g,不宜久煎;鮮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搗汁服。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燻洗患處。
【記憶歌訣】
明代龔廷賢著《藥性歌括四百味》:蕺菜微寒,肺癰宜服,燻洗痔瘡,消腫解毒。
【性狀】
本品莖呈扁圓柱形,扭曲,長20~35cm,直徑0。2~0。3cm; 表面棕黃色,具縱稜數條,節明顯,下部節上有殘存鬚根;質脆,易折斷。葉互生,葉片卷折皺縮,展平後呈心形,長3~5cm,寬3~4。5cm;先端漸尖,全緣;上表面暗黃綠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綠色或灰棕色;葉柄細長,基部與託葉合生成鞘狀。穗狀花序頂生,黃棕色。搓碎有魚腥氣,味微澀。
【特性】
蕺菜為多年生草本,高30~50釐米,全株有腥臭味;莖上部直立,常呈紫紅色,下部匍匐,節上輪生小根。葉互生,薄紙質,有腺點,背面尤甚,卵形或闊卵形,長4~10釐米,寬2.5~6釐米,基部心形,全緣,背面常紫紅色;掌狀葉脈5~7條;葉柄長1~3.5釐米,無毛;託葉膜質長1~2.5釐米,下部與葉柄合生成鞘。花小,夏季開,無花被,排成與葉對生、長約2釐米的穗狀花序;總苞片4片,生於總花梗之頂,白色,花瓣狀,長1~2釐米;雄蕊3枚,花絲長,下部與子房合生;雌蕊由3個合生心皮所組成。蒴果近球形,直徑2~3毫米,頂端開裂
成分 全草含揮髮油,油中主要成分為甲基正壬酮,月桂油烯,辛酸及月桂醛等,具有特殊臭氣。此外尚含有刺激性的蘸菜鹼。葉含槲皮甙。花穗及果穗含有異槲 皮甙。
【貯藏】置乾燥處。
【藥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桿菌、肺炎雙球菌。
2.利尿作用,使毛細血管擴張,增加腎血流量及尿液分泌,所以也用於尿路感染的頻尿澀痛。
3.增強免疫系統作用,提高慢性氣管炎患者白血球的吞噬作用。
4.抗腫瘤作用,提高癌細胞中的CAMP而抑制艾氏腹水癌。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因本品含有揮髮油,故不宜久煎。外用適量
【功用】 內服有利尿、解毒、消炎、排膿、祛痰作用。據近年研究,本品水煎劑,粉劑,注射劑,對肝臟出血有良好止血作用,此值得進一步研究。又據中醫臨床經驗證明,對肺膿瘍,癰節等化膿性炎症有效。生嚼根莖,能緩解冠心病的心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