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2月11日發射絕密衛星,天線直徑達百米,探測什麼?

2021-01-11 騰訊網

在軍事領域,偵查衛星可能是最神秘也是外界知道最少的。作為高邊疆存在的天眼,它有最高的技術含量。

因為要用昂貴的火箭發射到幾百乃至上萬公裡的太空中,同時要在太空惡劣的環境下展開工作,既有尺寸和重量的限制,又有嚴苛的技術要求,每一顆軍用衛星的價值都非同尋常。

12月10號,美國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一顆絕密衛星被德爾塔4重型火箭送入太空。該衛星造價超過120億人民幣,相當於我國一艘航空母艦的造價。

衛星定軌在赤道上空,距離地面36,000公裡的地球同步軌道。

這顆衛星最大的看點,有一個直徑高達100米的天線,覆蓋面積超過7000平方米。

有些人認為由於美國在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望遠鏡損壞了,所以發射一顆衛星去替代,但是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

阿雷西博望遠鏡的口徑是350米,比衛星上的天線口徑要大很多,射電望遠鏡依靠長波電磁波工作,這些電磁波可以穿透大氣層。

德爾塔四重型火箭發射一次的合同成本價超過28億元人民幣,如果是僅僅對太空觀測,沒有把大型天線送到外太空的動力。

阿雷西博天眼的指向是外太空,這顆絕密衛星天線的指向是地球。

很顯然,這是一顆軍用雷達偵察衛星,使用可見光以外的電磁波工作。

只有可見光無法探測之處,才需要雷達波,這顆軍用雷達偵察衛星是探測某種神秘訪客的。

根據經典的電磁波理論,天線的長度=光速/2倍頻率,也就是半個波長。這種被稱為半波振子的天線是最基本的無線電發射單位。

電磁波的頻率越低,波長越長,所需要的天線越長。

電磁波的傳播雖然不需要介質,但是在介質中,電磁波的傳播會受到影響。

即使在晴朗的日子裡,空氣中也會保持溼度。所有三種狀態的水都可以在大氣中自然找到:液體(雨、霧和雲)、固體(雪花、冰晶)和氣體(水蒸氣)。水在任何狀態下都是電磁波傳播環節中的障礙物。

當電磁波穿過水粒子時,它的一部分能量被吸收,一部分被散射。由於雨、霧和雲造成的衰減會導致無線、移動、衛星和其他通信的幹擾。另一個問題是大氣的折射率,它會影響電磁波路徑的曲率,會導致雷達覆蓋範圍的誤差。

在海水中傳播電磁波,衰減會更加嚴重。因為海水具有很高的介電常數(80)和高電阻率(182 kΩ·m²/m),從而形成駐波。海水中的含鹽量越高,電磁波的衰減越嚴重。

電磁波的本質,是大量光子的統計之和。光子的能量量子數對應於電磁波的電場分量,而頻率量子數對應於電磁波的磁場分量。

電磁波在不同介質中的衰減,是光子和組成介質的粒子作用的結果。而這個作用取決於介質的粒子密度、性質,以及光子的康普頓散射半徑。

光的能量越高,散射半徑越大,越容易和微觀粒子碰撞而失去能量。電磁波的頻率越低,對應的光子能量越小,康普頓散射半徑越小,越不容易和介質中的粒子發生反應。

由於光子的能量和電磁波波長成反比,所以只有波長很長的電磁波才能深入海水當中。

美國發射的這顆絕密偵察衛星,就是用來探測隱匿在大洋深處潛艇的,尤其是中、俄兩國的核潛艇。

核潛艇具有無限的動力,只要裡面的人能受得了,幾乎可以無限制地呆在水面之下。由於現代潛艇技術的進步,用水聲方法已經很難偵測到潛艇。

雷達偵查衛星站得高看得遠,掃描範圍大,在探測潛艇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但是也有很高的技術難度。

在這方面,我國和美國相比如何?

當然這是屬於軍事機密,沒有辦法獲得準確的消息,但是我國的電磁波應用領域已進入了自由王國階段,從我國相控陣雷達的發展上就可以看出來。

目前我們國家055飛彈巡洋艦上的雷達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氮化鎵主動相控陣雷達。傳說對F22的發現距離可以達到400公裡之遠,也就是說F22從地平線上一露頭就可以被捕捉到。

由此可以反推出我國雷達偵察衛星的水平絕不在美國之下。而且,用於探測潛艇的雷達偵測衛星,我國比美國要領先發射。

但是中國也有相應的問題,反而是那些「低端」的機械加工問題拖了中國軍用設備的後腿。

所以我們國家的軍用雷達偵察衛星上面的天線沒有美國這麼大。

在太空中能夠展開的大尺寸天線一般被稱為張力網狀天線。

這種天線要在衛星進入太空之前摺疊收藏,在太空中依靠自身的張力展開。我國目前民用級別公開的最大傘狀天線,用在嫦娥4號和地球的中繼通信衛星鵲橋上,口徑為4.2米。

當然軍用的可能會大一些,但是達不到美國那個程度。

電磁波探測的角解析度和天線的口徑是呈正比的,所以天線的口徑越大,探測精度也越高。這是我國需要努力的地方。

相關焦點

  • 這是非常重要的發射,美國最高機密衛星發射,它的運行機制是什麼
    我先聲明一點,昨天美國最高機密衛星發射成功,有朋友讓我多爆料一些這顆衛星的消息。我之前就說過,我不會拿任何國家的軍事衛星作為一個熱點,這就像是一個人的隱私,每個國家都有軍事衛星,但是我不會爆料,我頂多說這是一顆軍用衛星,這是一顆民用的。
  • 從引力波到伽馬暴探測——記在GECAM衛星發射之時
    編者按:2020年12月10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遙九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美國MF-1100PRO大範圍金屬探測儀器能定位?
    這些金屬受到來自不同來源的土壤靜電場的影響,這些來源包括發電站,廣播和電視傳輸站,衛星,閃電以及其他靜電和發電機。 產品描述: 美國MF-1100PRO是Multi Frequency Company生產的新型金屬探測器。 金屬探測器電子設備採用收發器技術。 它發送波並同時接收它們。 它通過感應金屬的頻率來檢測金屬。
  • 馬斯克的衛星網際網路確實神奇,居然要用相控陣天線和雷射通訊技術
    面向用戶的星鏈終端設備有什麼獨特之處?馬斯克曾表示,對於星鏈用戶而言,不需要請專人上門安裝,是最重要的一點。因為Wi-Fi在太空,在軌衛星就是路由器,信號直接傳到用戶所在的位置,用戶只需要有一個直徑為0.48米的終端接收天線(就像一根棍子上頂著一個又扁又圓的飛碟)即可,信號全球覆蓋。
  • 我國成功發射資源三號03星,解讀衛星發射三大看點
    新華社太原7月25日電(李國利 朱霄雄)7月25日11時13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資源三號03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 中國「天眼」開啟地外文明搜索、NASA計劃向月球發射雷射尋找水源
    該項目在建成後,將成為亞洲最大的單口徑全可動天線,是完成我國火星探測器科學數據接收任務的關鍵設備,能大幅提高中國深空探測下行數據的接收能力,為火星探測工程任務及後續小行星、彗星等深空探測奠定堅實基礎。據了解,70米高性能接收天線總重約2700噸,高72米,主反射面直徑70米,由16圈、共1328塊高精密度的實面板組成,面積相當於9個籃球場大小。
  • 隨著金星1號的發射,人類開啟了探索八大行星的旅途
    火星一號:1962年,這是人類的第二個首次探索的行星,也是人類首次探測火星 火星一號,也稱1962貝塔努一號、斯普特尼克23號,是1962年11月1號向火星發射的全自動星際空間站。作為前蘇聯首個星際探測工程,火星一號飛行距離長達11000公裡(6800公裡)。
  • 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啟用,探測距離和接收靈敏度大幅提升
    據新華社西安11月18日電(李國利 呂炳宏)記者18日從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獲悉,經過近兩年建設,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在喀什深空站建成並完成各項調試測試工作,於近日正式啟用後投入到天問一號、嫦娥四號測控任務中。
  • 一個眼神交會,搞定拋物面衛星天線精密檢測
    衛星天線的表面精度對微波通訊效率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天線的工作波段越短,對反射面表面精度的要求就越高,因此必須對其表面的機械加工精度與整體裝配精度加以嚴格控制,而這也極大地加劇了衛星天線表面測量的難度。
  • 我國或將擁有三套重力波探測衛星,可進行全時全天域探測
    關於重力波的空間探測,我國又有好消息傳來,12月10日4時14分,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一箭雙星」發射了兩顆衛星並成功進入軌道,這兩顆衛星被命名為「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 【智庫聲音】美國商用低軌衛星的軍事借鑑
    第一個尋求在全球範圍內提供頻譜使用的全面和近實時監控的商用衛星系統是鷹眼360小衛星星座,該衛星系統利用在全球範圍內採集特定的無線電上行發射信號,能實現高精度無線電測繪和上行射頻信號定位。 2018年12月,鷹眼360公司發射了首批三顆衛星組成的星座編隊,第二批三顆衛星目前已完成環境測試。
  • 追逐引力波之光 「極目」科學衛星發射成功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本報記者 陸成寬 2020年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遙九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海洋一號D星成功發射!將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6月11日2時3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一號D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新華社發)記者從國家航天局、自然資源部獲悉,昨天2時3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該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是我國第四顆海洋水色系列衛星。它將和服役中的海洋一號C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大幅提升我國對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16期:火星探測首次出發 中國航天重大計劃...
    加上北鬥三號導航衛星的最後一次組網發射,中國航天將迎來不僅是數量上也是分量上的航天大年。其中,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是中國航天走向深空的裡程碑工程。相比登月所跨越的38萬公裡,地球到火星幾億公裡的距離,對飛行器的測控通信就是巨大的考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一次實現對火星「環繞、著陸、巡視」,任務過程複雜、技術跨越大、關鍵環節多、挑戰巨大。
  • 一文速覽|SATELLITE2020 美國華盛頓衛星行業綜合會議和博覽會
    SATELLITE2020於3月9日至12日在美國華盛頓召開(實際因疫情影響2020年衛星大會3月11日提前一天宣布結束),分為美國華盛頓衛星行業綜合會議和展覽會包括會議和展覽兩個部分。本屆衛星大會聚集有107個國家,近15400人參會,共有343家公司參展匯聚華盛頓參加這一盛會。本文精心編譯了一些衛星運營商的觀點,望與讀者共享。
  • 亞馬遜公布太空網際網路星座項目Kuiper天線設計
    據外媒報導, 今日(當地時間12月16日),亞馬遜公布了其客戶將用於接入該公司即將推出的大規模衛星星座項目Project Kuiper的天線設計,該計劃旨在從太空提供寬帶網際網路覆蓋。 該天線採用相控陣設計,已於今年秋天進行了開發和測試。
  •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不到火星非好漢
    2016年11月3日,「胖五」於文昌航天發射場首次發射成功。通常新型火箭試射,需三錘定音。2017年7月的第二次試射,第一節火箭的液態氫氧發動機運轉異常,45分鐘後宣布發射失敗。2019年12月27日,「胖五」第三次試射,成功將「實踐二十號」實驗通信衛星送入赤道上空的地球靜止軌道。懸梁刺股十三載,終於鋪好了中國去火星探測的高速公路。
  • 為美國收音機發射一顆衛星?是的,SpaceX公司幹的
    它的子公司Pandora也是美國最大的具有廣告營收支持的音頻娛樂流媒體服務公司。SirusXM和Pandora公司每個月為1億多人提供它們的音頻產品。正文:2020年12月13日星期日,SpaceX公司的獵鷹9號火箭在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的SLC-40發射場上騰空而起,將SXM-7
  • 助力「天問一號」,火星探測數據在天津接收
    4月25日位於天津武清區的火星探測數據接收關鍵設備成功完成吊裝昨天,作為我國火星探測數據接收的關鍵設備,由國家天文臺負責建設的70米天線在天津武清成功進行了反射體的整體吊裝。該項目建成後將成為亞洲最大的單口徑全可動天線,為我國深空探測提供堅實基礎。
  • 突破美國封鎖!伊朗成功發射首顆軍用衛星,未來還要造載人飛船
    (伊朗發射軍用火箭)一直以來,伊朗在與美國的軍事對抗上都處於劣勢,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美國擁有著世界上最多的軍用衛星,能夠很好的對伊朗軍方的動向進行監測和信息採集。此前伊朗軍方發射的飛彈就多次被美國的軍用衛星探測從而成功被攔截,這也讓伊朗陷入十分被動的局面,而軍用衛星也成為伊朗的一大痛處。雖然伊朗在軍用衛星上也不斷加大投入研發,但是面對美國的封鎖制裁,其多次發射軍用衛星都因不同的原因而最終宣告失敗。但據最新的消息顯示,伊朗方面已經突破美國封鎖,在軍用衛星領域實現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