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巴黎:給你一個機會回到黃金時代,你願意麼?
夏爾波德萊爾對浪漫主義的定義是「既非隨意取材,也不是強調完全的精確,而是位於兩者的中間點,隨著感覺而走。」我認為這也恰是影片的妙處,片子架構,乍一看沒有特精彩的節點,看似長篇的流水線,卻覺娓娓道來,像沉浸在回味無窮的夢裡。
鏡頭下,美的不像話的巴黎街景,日落西沉餘光,七彩寶石羽毛,紫羅蘭絲絨綢緞,還有瑪麗昂歌迪亞朦朧的側顏,讓人恍若置身紙醉金迷的二十年代。強烈的代入感,終於懂為什麼有人說文藝片沒人玩兒的過伍迪艾倫。同時,導演一貫的諷刺,批判了一大波中產階級的虛偽嘴臉。
從2011到菲茨傑拉德海明威的時代,到高更德加,再到文藝復興,人們在不停的懷念從前。是不是恰恰想說明,我們的時代向前,精神文明卻在倒退?文化漸漸匱乏?曾經文思泉湧如今卻逼近乾涸?這些問題,留給所有看電影的人。
可能每個人心裡都有屬於自己的goldenage,最迷人之處在於「unreachable」,像陳奕迅《紅玫瑰》裡的詞兒「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男主角卻最終選擇回到現實當世界。發展速度日新月異,物質與精神的不對等發展,我們難免遭到類似的境遇。而「心懷過去,面向未來」是我們都應具備的美好品質。
午夜的巴黎街頭,開往過去的老爺車緩緩駛來,車上的人兒舉著的斟滿香檳的水晶杯邀你共乘,而這一次,你會不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