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巴黎》——每個人心裡的黃金時代
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此後一生中無論去到哪裡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場流動的盛宴。
2011年,伍迪艾倫將海明威在書裡寫的流動的盛宴搬上了大熒幕,開場的固定鏡頭和緩緩流動的音樂配上的是人們所熟知的羅浮宮、艾菲爾鐵塔、凱旋門,電影故事情節也簡單易懂,男主人公在午夜坐上車穿越回了20世紀20年代的巴黎,發生了一系列奇妙的故事,最後回到了現實中。
而這個穿越也是很多人所嚮往的:他穿越回的時代,認識了菲茨傑拉德、海明威、畢卡索和達利等等。
第一次知道菲茨傑拉德,是因為看了小李子的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然後去看了原著的書,然後了解了相關的資料包括作為爵士時代的代表人物等等,原著裡開頭的那句話至今都非常打動我。抖森飾演的菲茨傑拉德,大概是最優雅的飾演版本了。
當然,對我而言,更奇妙的是達利。知道達利還是在美術老師講的美術基礎課上,當時覺得很震驚的就是他能夠完完整整地記住自己的夢境和古怪離奇的畫風。而當艾德裡安布洛迪帶著兩撇鬍子和浪漫的法語出現時,我震驚之餘甚至覺得他有點可愛。
而至於海明威,了解的是他的冰山理論和極強的反戰主義者,看過他的《老人與海》,被裡面的老人的堅韌的精神所折服,海明威的寫作風格可能和他本人的性格一樣——相當硬漢;可能看到文學作品還不是很多吧認識畢卡索,也是因為他著名的那幅反戰的畫作《格爾尼卡》,第一次看到只覺得很抽象,有點難懂。
很難想像,菲茨傑拉德、畢卡索、海明威這三個人是互相認識的,這也可能是歷史的神奇之處。
除了上述人物外,還有斯坦因、艾略特等等,當他們共同出現在酒會、酒館、宴會,完全是神奇之餘還是神奇。
如果我是電影裡的主人公,能在午夜的巴黎,漫步街頭,坐上那輛黑色老爺車穿越回去遇到那些著名的大人物,我大概會幸福的暈過去。
而不同於電影裡的男主角認為的黃金時代,1920年的人們認為的黃金年代,在十九世紀,繼續穿越向前,遇到了高更、土魯斯等。
而十九世紀末,光是法國,就有巴爾扎克、雨果等文壇巨匠,更不用說外國了。如果這些人物能登上大熒幕,那可真的是頂級的流動的盛宴了。
十九世紀的文學家們,他們心裡的黃金年代,卻是文藝復興——包括拉斐爾、米開朗基羅等等。而我想對於電影裡的主人公來說可能十九世紀已經是心中的巔峰了,他很難再想像文藝復興的那個時代。伍迪艾倫大概也是個很懷舊很文藝的人,也是在向心裡的黃金年代致敬。
其實每個人時代的人,都有遺憾,每個人心裡都有那個黃金年代,都會懷念過去;木心的從前慢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從前車馬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00年代的我們,可能不能體會到屬於長輩們的年代的無憂無慮,在我小時候,陪伴我長大的,是外婆家門口靜靜流淌的小河、河邊的柳樹和虹貓藍兔動畫片。
對我而言,可能我心裡的黃金年代,是沒有作業負擔,也沒有各種電子產品,可以無憂無慮玩耍的童年。但是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想起來或多或少會有些遺憾,沒有在那個時候留下一些美好回憶。
有時候聽父母講他們的孩童時代,也會很羨慕,父母心裡的黃金年代,可以和鴨子和貓咪作伴,時不時去河裡抓蝦和小魚;這是讓身處網絡時代的我覺得很幸福的事情。
而這個世界沒有時光穿梭機,儘管再我們也必須回到現實,就像電影裡的主人公那樣,我們能做的,是活在當下,活出精彩。
在看電影之前,我不是很了解伍迪艾倫,《午夜巴黎》是我看的第一部他的作品,後來看完才覺得,這部電影適合一邊喝著咖啡一邊看,這部片的懷舊和泛黃的基調,大概也是文藝青年必備片單之一了。
看完這部電影最大的感受是內心很渴望去巴黎,漫步在街頭,感受它的藍天和白雲,感受它的細雨;去塞納河左岸和書店逛逛。當然最可惜的是,雨果書裡描繪的巴黎聖母院,被一場大火燒了,這大概也是很遺憾的地方。
如果你喜歡文學,喜歡藝術,也嚮往浪漫之都巴黎,那就去看《午夜巴黎》吧,感受伍迪艾倫鏡頭下呈現的那個黃金年代文壇和藝術群星閃耀和匯聚的城市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