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聖讓斯舊醫院和梅姆林的6件稀世珍品
聖母教堂在聖讓斯舊醫院斜對面,就是那座擁有布魯日最高鐘樓的建築。這裡最早可追溯到公元875年的一座小禮拜堂,現在看到的教堂始建於1230年。最先建起的是中殿和西側主立面,採用當時流行的斯海爾德哥德式,西立面上的小尖塔便是此種風格的特點之一。接下來在1270-1280年依次建成唱詩班席位區和後殿,均為法國哥德式。122米高的鐘樓於1340年落成,不僅是布魯日的最高建築,還是全世界第二高的磚樓。
走進教堂,中殿兩邊立柱上的12使徒像製作於17世紀。
靠近西南角的位置掛著一幅《耶穌受難像》,它被認為是安東尼·凡·戴克的作品。
中殿這部分是可以免費參觀的,但是再往裡走想進入唱詩班席位區和周邊的禮拜堂就需要買票了。我們是憑博物館卡進去的。
唱詩班席位區裡有兩座黑色大理石棺墓,一座屬於勃艮第公爵大膽的查理,一座安葬著他的女兒和繼承人勃艮第的瑪麗。
大膽的查理是瓦盧瓦家族在尼德蘭的最後一位男性統治者,他於1477年1月5日在南錫戰役中陣亡。據說屍體被找到時全身赤裸、腦袋被劈成兩半,身上也被劃得亂七八糟,人們是通過他特有的長指甲和以前戰鬥中留下的疤痕確認其身份的。法國人就近將他葬在南錫的一所教堂裡。直到1550年,才由他的曾外孫查理五世將其遺骸運回布魯日安葬。棺墓則是查理五世的兒子腓力二世1562年下令修建的。不過,1979年考古人員發現此棺墓內竟是空的。
勃艮第的瑪麗是大膽的查理唯一的繼承人,1477年8月18日嫁給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三世的長子哈布斯堡的馬克西米連。據說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一(Louis XI of France,1423-1483)為此非常懊惱,因為他也有個沒娶老婆的兒子呀,如果早讓自己的兒子娶了查理的女兒,那還打什麼仗呀,尼德蘭不直接就成自家的了麼。古代君王子女的婚姻大多都是政治聯姻,顯然哈布斯堡家族更善此道。
可憐的瑪麗在婚後第5年的一次打獵途中跌落馬下,摔成重傷,幾天後不治身亡。她在遺囑中明確規定要葬在布魯日的聖母教堂。據說瑪麗銅像中的面容是按照她死時的面部模型翻制的,近乎寫實,這使我們得以一睹這位25歲年輕女公爵的芳容。瑪麗死後,他的兒子英俊的腓力繼承了爵位,在他去世時其心臟被裝在一個罐子裡放入此棺墓,使母子二人的心永遠安葬在一起。
在兩座棺墓的銅像腳下各有一隻動物形象,查理腳下的獅子象徵力量,瑪麗腳下的愛犬則象徵忠誠。
棺墓東邊的祭壇上掛著一幅三聯屏,細心的人可能會察覺出主屏與側屏色調上的不同。沒錯,它們並非出自同一畫家之手。主屏是勃艮第宮廷畫師伯納德·凡·奧利(Bernard van Orley,1487-1541)1534年創作的《耶穌受難》。側屏其實是後加的,為佛蘭德斯畫家老馬庫斯·蓋勒爾茨(Marcus Gheeraerts the Elder,1520-1590)於1561年受委託繪製,描繪的是耶穌受鞭刑和背負十字架,以及聖殤和地獄劫等。
唱詩班席位區同時也是當年金羊毛騎士團成員開會的地方。這個騎士團由勃艮第公爵好人腓力(大膽的查理的父親)於1430年仿照英格蘭的嘉德騎士團在布魯日創建,格言是:Pretium Laborum Non Vile(辛勞必得回報)。與嘉德騎士團一樣,金羊毛騎士團最初的成員限定為24名,不過剛到1433年便擴充至30名,因此我們在這裡看到座椅上方懸掛著30面金羊毛騎士團成員的盾徽。在這舉行的最後一次金羊毛騎士團會議是1468年,所以當年的大團長大膽的查理的盾徽被掛在左起第一個的位置。
這座教堂最引以為豪的藝術品是米開朗基羅創作的《聖母子》雕像。我們走出唱詩班席位區,在南邊的通道裡看到一件單獨擺放的聖母子像。我圍著它仔細打量了一圈,與我攻略裡的照片一模一樣。正納悶為何放在這裡,突然瞥見旁邊的說明牌上寫著此為複製品。原來是為方便遊人360度欣賞而按原大小複製的。
真正的原作還在莫斯柯羅尼(Moscheroni)家族祭壇上。這尊用卡拉拉大理石製作的雕像原本是米開朗基羅1501年為義大利的皮科羅米尼(Piccolomini)家族在錫耶納主教座堂的祭壇所做,1504年被布魯日富有的布商莫斯柯羅尼家族兩兄弟買下帶到這裡。它是米開朗基羅在世期間唯一離開義大利的作品,足見布魯日的土豪有多厲害。後來拿破崙和納粹德國佔領布魯日時兩次將其搶走,不過最終都還是物歸原主。如今的雕像被一塊保護玻璃擋住,據說是1972年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中的《聖殤》遭到破壞後才增加的。此雕像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米大師沒有按常規創作一個母親欣喜地望著自己兒子的樣子,而是將聖母表現得神情憂傷,好像已經預知到兒子未來的命運。
除此之外,教堂中還有幾件藝術品,比如這幅畫框上寫著「卡拉瓦喬1604」的油畫《基督在以馬忤斯的晚餐》曾被認為是卡拉瓦喬原作,但現在已被否定。這幅畫描繪的是基督復活後在耶路撒冷附近的小村莊以馬忤斯現身被眾人認出的場景。
北側廊的禮拜堂中有一幅彼得·普布斯的《最後的晚餐》。這位畫家我在講格羅寧格博物館時介紹過。在這裡還可以看到一些13-14世紀的古老棺墓,其中繪著彩色圖案。其實在唱詩班席位區地板下也是,如今被挖開,罩上堅固的鋼化玻璃方便遊人欣賞。
最有意思的是在北側廊有間特別小的祈禱室,無法讓遊人進去參觀,教堂想方設法地在祈禱室門外立了一面鏡子,通過它可以反射出祈禱室中的模樣。不遺餘力地保護和最大限度地讓人欣賞,布魯日聖母教堂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