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主要韌帶解剖,起止點…

2021-02-23 疑難雜症特色療法

(一)韌帶的定義及作用


韌帶:連於相鄰兩骨之間的緻密纖維結締組織束。可呈索狀、板狀或膜狀。


韌帶通常分布在關節的周圍,有連接兩骨及限制關節運動的作用,可增強關節的穩定性。


位於關節囊外的稱囊外韌帶。有的與囊相貼,為關節囊的局部增厚,如髖關節的髂股韌帶;有的不與囊相貼,分離存在,如膝關節的腓側副韌帶。位於關節囊內的稱囊內韌帶,被滑膜包裹,如膝關節內的交叉韌帶等。


韌帶和關節囊分布有豐富的感覺神經,損傷後極為疼痛。


(二)脊柱韌帶起止點的精細解剖


1.前縱韌帶   


很堅韌,為人體中最長的韌帶。上方起自枕骨的咽結節,向下經寰椎前結節及各椎體的前面,止於第1或第2骶椎的前面。


韌帶的寬窄與厚薄各部不同,於胸椎部及各椎體前面的部分均較窄而略厚;於頸腰部和椎間盤前面的部分則相反,即較寬而略薄。


前縱韌帶由三層並列的縱行纖維構成,淺層纖維可跨越3~4個椎體;中層者跨越2~3個椎體;而深層纖維僅連結相鄰的兩個椎體。它與椎間盤及椎體的邊緣緊密相連,但與椎體上下緣之間的部分則連結較為疏鬆。可限制脊柱過度後伸。



2.後縱韌帶


細長而堅韌,位於椎體的後方,椎管的前壁。起自第二頸椎體,向上方移行於覆膜;向下沿各椎體的後面至骶管,與骶尾後深韌帶相移行。


韌帶的寬窄與厚薄各部也不同,在頸椎、上部胸椎及椎間盤的部分則較寬;而下部胸椎、腰椎和各椎體的部分則較窄。


其淺層纖維可跨越3~4個椎體;而深層者只連結相鄰的兩個椎體之間。其與椎體的上、下緣之間則緊密相連,而與椎體後面的連結則較松,其間有椎體的靜脈通過。



3.弓間韌帶或稱黃韌帶


本身呈膜狀,由彈力纖維構成,位於相鄰的兩個椎弓之間。上方起自上位椎弓板下緣的前面,向下止於下位椎弓板的上緣及後面。


韌帶的前面凹陷,正中部有一裂隙,為靜脈所穿通。其厚薄與寬窄各部不同,於頸椎部則較薄而寬;胸椎部者則較窄而略厚,其中以腰椎部者最厚。


此韌帶有時發生肥厚,可壓迫馬尾或神經根,常發生在第4與第5腰椎之間。可限制脊柱過度前屈,並維持身體直立姿勢


4.橫突間韌帶 


連結相鄰的兩個橫突之間,在頸椎部此韌帶常缺如;胸椎部者常呈細索狀;腰椎部者發育較好,呈膜狀。


5.棘間韌帶


較薄,連結相鄰的兩個棘突之間,從棘突根部至其尖部,呈矢狀位;後方移行於棘上韌帶。在腰部者則寬而厚,呈四方形;胸椎部者則窄而較長;頸椎部者則往往發育不佳。


6.項韌帶


為三角形的彈力纖維膜。其底部向上方,附著於枕外隆凸和枕外嵴;尖部向下方,與寰椎後結節及下六個頸椎棘突的尖部相連;其後緣游離而肥厚,為斜方肌的附著部。


項韌帶於四足類動物很發達,具有協助肌群支持頭頸部的作用。在人類屬退化結構,作用類似於黃韌帶,與維持身體的直立姿勢有關。


7.寰枕前膜


其形態比較寬闊,連結枕骨大孔前緣與寰椎前弓上緣之間。韌帶的前面中部,因有前縱韌帶移行而變厚;其兩側略薄,多與關節囊相癒合。


8.寰枕後膜


較寰枕前膜薄而略窄,連結枕骨大孔後緣與寰椎後弓上緣之間。該膜的中部略厚;其前面與硬脊膜緊密相連;後面接頭後小直肌;兩側移行於關節囊;其與寰椎後弓的椎動脈溝之間,圍成一管,其內有椎動脈和枕下神經通過。


9.寰枕外側韌帶


連結寰椎橫突的上面與枕骨的頸靜脈突之間,有加強關節囊外側壁的作用。


10.寰樞前膜


長而堅韌,位於兩側的寰樞關節之間,上方起自寰椎前弓的前面和下緣,向下止於樞椎體的前面。膜的中部因前縱韌帶相移行而增厚。


11.寰樞後膜


薄而寬闊,位於寰椎與樞椎之間,連結寰椎後弓的下緣與樞椎椎弓上緣之間。其中部略厚,兩側有第2頸神經穿過。


12.寰椎橫韌帶


堅韌而肥厚,連結寰椎左右側塊的內側面。前面微凹;中部略寬,有一纖維軟骨構成的關節面,其與樞椎齒突後面的關節面相關節。


寰椎的椎孔,由此韌帶分成為前、後兩部:前部小,只有齒突;而後部大,容納脊髓及其被膜等。自韌帶中部,向上、下方各發出一條縱行纖維束,前者稱為上腳,其末端附著於枕骨大孔前緣。後者稱為下腳,其與樞椎體的後面相連。此上、下二束纖維與寰椎橫韌帶共同構成寰椎十字韌帶。


當暴力引起寰椎橫韌帶撕裂時,齒突則移向後方,從而壓迫延髓引起嚴重的後果。


13.覆膜


位於椎管內,寬闊而強韌,自斜坡沿齒突及其周圍的韌帶後面下降,於樞椎體的後面移行於後縱韌帶。其外側與寰樞外側關節的關節囊相癒合;前面連結寰椎十字韌帶。


14.翼狀韌帶


為強韌的圓索狀韌帶,左右各一條,位於寰椎橫韌帶的上方。起自齒突尖的兩側,各自斜向外上方,止於枕骨髁內側面的粗糙部。並分別與寰齒前、後關節囊及寰枕關節囊相癒合。可限制頭部過度的前俯和旋轉運動。



15.齒突尖韌帶


為細小的索狀韌帶,位於兩側翼狀韌帶上緣之間,連結齒突尖與枕骨大孔前緣,並分別與寰枕前膜和寰椎十字韌帶(上腳)相癒合。頭部後仰時緊張;前俯時鬆弛。


16.骶尾前韌帶


位於骶骨及尾骨的前面,為前縱韌帶向下的延續部分,到達骶、尾骨的前面而終止。


17.骶尾後深韌帶


為後縱韌帶的延續部分,沿第5骶椎體和第1尾椎體的後面下降,於第1尾椎的下緣與終絲及骶尾後淺韌帶癒合。


18.骶尾後淺韌帶


為棘上韌帶的延續部,自骶管裂孔的邊緣,沿尾骨的後面下降。此韌帶經過骶管裂孔的上方,幾乎完全封閉該孔。


19.骶尾外側韌帶


連結骶骨外側緣的下端與第1尾椎橫突之間。其上方與骶結節韌帶癒合;其與骶骨外側緣之間,圍成一孔,有第5骶神經的前支通過。


20.尾側韌帶


連結尾骨尖與皮膚之間。


(三)顳頜部韌帶起止點的精細解剖


1.顳下頜韌帶  

即外側韌帶,呈三角形,上寬下窄,其與關節囊的外側壁癒合。其上方起自顳骨顴突的下緣,斜向後下方,止於下頜頭和下頜頸。


2.蝶下頜韌帶

位於關節內側的扁薄韌帶,連結蝶骨角棘與下頜小舌之間。


3.莖突下頜韌帶

為頸部深筋膜的一部分,位於咬肌和翼內肌之間,其自顳骨莖突斜向前下方,止於下頜角和下頜支的後緣。

相關焦點

  • 喙肩韌帶解剖示意圖
    喙肩韌帶起自肩峰前緣,向前下方走行,止於喙突後面,與肩峰、喙突共同構成喙肩弓。
  • 人體肌肉起止點圖解
    前群肌的淺層主要有肱橈肌、旋前圓肌、橈側腕屈肌、尺側腕屈肌等。後群肌的淺層主要有橈側腕長伸肌、橈側腕短伸肌、尺側腕伸肌等。●下肢肌下肢肌包括盆帶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盆帶肌分前後兩群。前群起自骨盆內面,後群起自骨盆外面。前群(內側群)有髂腰肌、梨狀肌。後群(外側群)有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大腿肌可分為前外側群、後群和內側群。
  • 身體肌肉的名稱、起止點和功能
    起自第7頸椎棘突,止於骶中嵴。棘上韌帶在頸部特別發達,構成頸部兩側肌肉之間的中膈,故稱項中膈或項韌帶(據近年解剖學發現,該韌帶止於第3腰椎棘突者佔百分之二十二,止於第4腰椎棘突者佔百分之七十三,止於第5腰椎棘突者佔百分之5。從未發現骶椎上韌帶附著)。棘上韌帶是由腰背筋膜、背闊肌、多裂肌的延伸(腱膜)部分組成。
  • 肩關節的相關解剖(組成、韌帶和運動)
    它由肱骨大結節、肩袖(肩袖肌群的實體解剖)、肩峰下滑液囊、肩峰、喙肩韌帶和喙突組成。喙突肩峰弓有防止肱骨頭向上方移動及滑輪作用。肩峰下滑液囊的機能是緩衝壓力。(1)喙肱韌帶起自肩胛骨喙突的外緣,向前下部發出,在岡上肌與肩胛下肌之間與關節囊同止於肱骨大小結節,結節間溝上方,為懸吊肱骨頭的韌帶。
  • 最全的肌肉起止點 +圖片(精品必備)
    起點:長頭起自肩胛骨盂下結節,外側頭起自肱骨體後面橈神經溝外上方,內側頭起自橈神經溝內下方。止點:尺骨鷹嘴。功能:近固定時,使肘關節伸,長頭還可使肩關節伸。遠固定時,使上臂在肘關節處伸。肘肌部位:位於肘關節後面,呈三角形。起點:起於肱骨外上髁。止點:止於尺骨背面上部。
  • 史上最全肌肉起止點+海量圖片
    背闊肌位置與形態:為三角形扁肌,是全身最大的扁肌,位於腰背部和胸部後外側,上部被斜方肌覆蓋。起點:以腱膜起於第 7 ~ 12 胸椎和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嵴、髂嵴後部和第 1 ~ 12 肋骨的外側面。止點:肌束向外上方集中,經腋窩後壁移向上臂前內側,止於肱骨小結節嵴。 功能:近固定時,向後內下方拉引肱骨,使肩關節伸、內收和旋內。
  • 亞協體適能—最全肌肉起止點
    起點:長頭起自肩胛骨盂下結節,外側頭起自肱骨體後面橈神經溝外上方,內側頭起自橈神經溝內下方。止點:尺骨鷹嘴。功能:近固定時,使肘關節伸,長頭還可使肩關節伸。遠固定時,使上臂在肘關節處伸。肘肌部位:位於肘關節後面,呈三角形。起點:起於肱骨外上髁。止點:止於尺骨背面上部。
  • 最全的肌肉起止點 +圖片,值得收藏!
    起點:長頭起自肩胛骨盂下結節,外側頭起自肱骨體後面橈神經溝外上方,內側頭起自橈神經溝內下方。止點:尺骨鷹嘴。功能:近固定時,使肘關節伸,長頭還可使肩關節伸。遠固定時,使上臂在肘關節處伸。肘肌部位:位於肘關節後面,呈三角形。起點:起於肱骨外上髁。止點:止於尺骨背面上部。
  • 全身肌肉組織的解剖圖片,值得收藏!
    全身肌肉組織的解剖圖片,期末解剖實驗考試就靠它了!值得收藏!
  • 圖說人體肌肉功能與起止點
    山東•濟南針刀微創臨床應用人體標本解剖班←點擊查看。前臂肌分化程度較高,多為具有長腱的長肌,分為前後兩群,每群又分為淺深兩層。前群肌位於前臂前面及內側,後群肌位於前臂後面及外側。前群肌的淺層主要有肱橈肌、旋前圓肌、橈側腕屈肌、尺側腕屈肌等。後群肌的淺層主要有橈側腕長伸肌、橈側腕短伸肌、尺側腕伸肌等。下肢肌包括盆帶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 膝關節解剖圖解
    膝關節的主要結構包括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及髕骨之間關節面;膝關節能活動自如又不會發生脫位,主要是因為前、後交叉韌帶、內側副韌帶、外側副韌帶、關節囊及附著於關節附近的肌腱提供了重要的穩定作用。此外,位於股骨內、外側髁和脛骨平臺之間的半月板,它們亦可增加關節的穩定性。另外,關節前後肌肉群的拉動,膝關節可以完成彎曲、伸直及小腿的內旋、外旋等動作。今天就為大家詳解膝關節解剖高清圖解,值得大家學習參考!
  • 全身肌肉組織解剖圖,值得收藏!
    全身肌肉組織解剖圖,值得收藏!
  • 屍體解剖——半腱肌和半膜肌
    起點:以扁薄腱起於坐骨結節。止點:半腱肌止於脛骨上端內側,半膜肌止於脛骨內側髁後面。功能:近固定收縮時,使大腿在髖關節處伸,小腿在膝關節處屈並旋內;遠固定時,兩側收縮使骨盆後傾,一側收縮使大腿在膝關節處屈。半腱肌是一個雙關節肌,跨過髖關節和膝關節。當下肢不固半腱肌是膕繩肌群的一部分。膕繩肌群可維持體位並幫助臀大肌和腹直肌維持骨盆後傾。
  • 《身體各部分肌肉的名稱起止點功能》
    止點:上束纖維——鎖骨外側1/3及肩峰突 ,中下束纖維——肩胛棘上唇及尖端 功能上束纖維——上舉及外旋肩胛骨,協助頭部後仰,側屈及旋轉 中束纖維——內收(縮回)肩胛骨, 下束纖維——下壓肩胛骨。2.棘上韌帶: 棘上韌帶,是架在各椎骨棘突尖上的索狀纖維軟骨組織。起自第7頸椎棘突,止於骶中嵴。
  • 【健身常用51塊肌肉解剖】起止點、位置、功能詳解
    但事實是,很多人卻覺得,只要我會動作,不懂肌肉解剖,我一樣能健身。的確,不懂肌肉解剖你也能健身。但有些問題,你卻永遠也找不到答案,比如:不懂肌肉解剖,你永遠不知道,深蹲膝蓋疼是股四肌力不足。不懂肌肉解剖,你永遠不知道,骨盆前傾是髂腰肌的問題。
  • 屍體解剖——肋間肌
    頸肩腰腿痛屍體解剖班開課了了解詳情,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斜方肌
  • 身體各部分肌肉的名稱起止點功能1~
    起點: 枕外隆凸,上頸線,頸韌帶,第七節頸椎至第十二節胸椎的棘突。止點:上束纖維——鎖骨外側1/3及肩峰突 ,中下束纖維——肩胛棘上唇及尖端 功能上束纖維——上舉及外旋肩胛骨,協助頭部後仰,側屈及旋轉 中束纖維——內收(縮回)肩胛骨, 下束纖維——下壓肩胛骨。2.棘上韌帶: 棘上韌帶,是架在各椎骨棘突尖上的索狀纖維軟骨組織。
  • 人體肌肉起止點及分布圖
    起點:上項線、枕外隆凸、項韌帶、第7頸椎棘突、全部胸椎棘突及其棘上韌帶。止點:鎖骨外側1/3、肩峰和肩胛岡。功能:近固定時,上部肌纖維收縮,使肩胛骨上提、上迴旋和後縮;中部肌纖維收縮,使肩胛骨後縮;下部肌纖維收縮,使肩胛骨下降、上迴旋和後縮。遠固定時,一側肌纖維收縮,使頭向同側屈和對側旋轉;兩側收縮,使脊柱伸。
  • 《運動解剖學》最詳細的肌肉起止點附圖片,值得收藏!
    淺層主要為闊肌,如斜方肌、背闊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等,它們起自脊椎的不同部位,止於上肢帶骨或肱骨。深層位於棘突兩側的脊柱溝內,可分為數層。淺層有夾肌,主要是長的豎脊肌;深層為節段性比較明顯的肌群,能運動相鄰的椎骨,也能加強椎骨間的連結。斜方肌斜方肌位於項部和背上部皮下,一側呈三角形扁肌,左右兩側相合構成斜方形。起自枕外隆凸、項韌帶、第7頸椎棘突,全部胸椎棘突及棘上韌帶。
  • 人體肌肉解剖大全
    前群肌的淺層主要有肱橈肌、旋前圓肌、橈側腕屈肌、尺側腕屈肌等。後群肌的淺層主要有橈側腕長伸肌、橈側腕短伸肌、尺側腕伸肌等。●下肢肌下肢肌包括盆帶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盆帶肌分前後兩群。前群起自骨盆內面,後群起自骨盆外面。前群(內側群)有髂腰肌、梨狀肌。後群(外側群)有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