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喜歡讀書的人,看到一本好書就會愛不釋手,而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是很多人都喜歡的,它能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認識社會,認識他人,然後能夠更好地與自己相處,與他人相處,更好地在這個社會上生存。
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對人的啟發和作用是很大的,一本好書,能夠讓你重新認識自己,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然後逐漸讓自己變得更好。
也能讓你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知,看到自己的潛意識,學會尊重自己,活出真實的自己。
更能改變你固有的觀念,重新了解到一些社會現象,了解到各種事物的本質,讓你能夠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
如果你喜歡心理學,下面5本比較出名的書籍,建議讀一讀。
1《自卑與超越》
《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的先驅阿德勒的代表作,書中作者告訴我們,理解一個人,就要從他的過去入手,而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則是與他對於過去經驗的認識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怎樣認識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難,超越自我。
《自卑與超越》以「自卑情結」為線索,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作者創立的個體心理學思想。書中不僅涉及到人為什麼活著,心靈與肉體的關係,自卑感和優越感,家庭和學校對人的影響,而且還論及了早期記憶、夢、犯罪及愛情、婚姻等內容,在書中作者著重論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它對個人的影響,個人如何超越自卑感,如何將自卑感轉變為對優越地位的追求以取得成就。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有自卑心理,因為個體的差異化,在社會上生存,難免會與人比較,在比較的過程中,就會比下有餘,比上不足,如果一個人發現自己比別人差,或者有什麼不足之處,就會有自卑感。
而且很多人都比較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價,如果別人對自己有什麼不好的評價,也會有自卑心理,所以自卑其實是很普遍的現象。
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自卑心理,其表現程度和方式也不相同,就像書中所說:「有自卑情結的人,不一定都表現得安靜、順從、內斂,與世無爭。很多有著自卑情結的人,並不承認自己有自卑情結,常常用舉止傲慢、盛氣凌人、誇誇其談等外在的優越感來掩飾內心的自卑。」
有自卑心理很正常,相信大部分人都是想要改變這種心理,想要變得自信,超越自我,而這本書可以幫助你重新認識自我,找到答案。
2《身體知道答案》
《身體知道答案》為著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老師繼《為何愛會傷人》後又一力作。作者從一名心理學者的角度,結合大量生動的案例,分析了身體與心靈、意識與潛意識的關係,指出了我們的心是如何構建了自己的世界的。我們身體的很多反應,其實都是有著深層的心理原因的,因而作者提倡回歸身體,將身體與心靈連結起來,「成為真實的你自己」,做到這一點後,你將發現,生命真的可以是自由的。
武志紅老師我們已經很熟悉了,他的作品總是能給人啟發和力量,《身體知道答案》這本書讓我們回歸身體,身體是我們心靈的鏡子,身體知道我們心靈的答案,了解身體才能理解我們真正的內心,學會尊重自己的身體,尊重自己的真實想法,並活出自己。
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真正了解到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讓我們重歸心靈,找回失去的自我,讓身心重新流動起來,然後讓自己活得越來越好。
人只有了解了真實的自己,才能活得更加自由和快樂。
3《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是一種心理學效應,是由愛德華·墨菲提出的,亦稱墨菲法則、墨菲定理。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根本內容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墨菲定律》這本書是由[美] 阿瑟·布洛赫所著書籍,阿瑟·布洛赫是墨菲定律最堅定的收集者,一直致力於收集各行各業的墨菲定律,先後出版過幾十本有關墨菲定律的著作。
墨菲定律的根本就是,可能出錯的事,總會出錯,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可能發生。
也就是說,害怕什麼來什麼,一件事出錯的機率不管大小,最終還是會出錯的。
墨菲定律傳播很廣,但也有一些人會質疑這種定律有點牽強,不同的人看待事物的看法都不同,同一種定律就有不同的理解。
但至少它還是能讓我們對各種現象和事物的本質有一種新的了解,能夠讓你懂得不要過度擔心和害怕某種不好的結果。
一件事越害怕出錯,就越容易出錯,就是因為剛開始特別擔心,所以就一心想努力把它做好,但是就是因為過於擔心,才會讓出錯的機率更大。
所以它至少告訴我們,面對任何事情,不要過於擔心和害怕,否則結果會更不好。
4《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95年。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一本研究大眾心理學的著作。在書中,勒龐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徵,指出了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徵,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而當一個群體存在時,他就有著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徵。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細緻描述了群體心理的一般特徵,分析了人們在群聚狀態下的心理、道德、行為特徵。解釋了為何群體往往呈現出「盲目」、「衝動」、「狂熱」、「輕信」的特點,而統治者又是如何利用群體的這些特點建立和鞏固自身統治的。
勒龐說:「一個群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
我們每一個個體一旦融入群體,就會被淹沒其行為和思想,也會被群體所影響,被同化。
書中有一句話:一旦融入一個群體,你就會傳染上他們的動作、習慣,以及思維方式,做出一些荒唐可笑,但毫不知情的事情。
人一旦融入群體,就很容易隨波逐流,連自己都沒有察覺到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已經偏離了本身。
這本書也告訴我們,不要輕易被群體所影響,人要有獨立的思想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任何人和事都要做出客觀的評價,不要因為群體的力量而忽視了自我意識。
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不要別人說什麼就信什麼,也不要跟隨大眾的想法和意見,至少自己要有自己的評判和觀點,而且這種觀點也是要比較客觀的。
5《夢的解析》
《夢的解析》是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得·弗洛伊德創作的心理學理論著作,又譯做《解夢》。 該書開創了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理論,被作者本人描述為「理解潛意識心理過程」的捷徑。該書引入了本我概念,描述了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是用於解析夢,引申到心理學,解讀人們的潛意識在夢中的表象。
弗洛伊德認為,夢是有意義的精神活動,可以通過精神分析這種心理學技巧進行解析。夢境所演示的,其實是內心某種願望的達成,即使連那些不那麼愉快的夢也是,只不過真實欲望在這個時候被偽裝起來了而已。
這本書不止表達了夢是一個人願望的實現,也詳細闡述了各種造夢機制,包括夢的濃縮機制、移位機制、象徵機制和潤飾機制。書中通過各種案例,讓我們更加了解夢是怎樣形成的,與哪些因素有關,以及其中的一些邏輯關係。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評價說,《夢的解析》堪稱一部劃時代的著作,而且很可能是迄今在經驗主義基礎上掌握無意識心靈之謎的最勇敢嘗試。
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夢的形成原因,能夠大大地緩解被夢困擾的人,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潛意識,了解自己真實的願望,然後改變自己的想法,減少一些煩惱。
一部好的心理學書籍能夠受到很多人的追捧,特別是像這幾本比較著名的書籍,心理學是通過了解人的心理活動來認識一個人的思想,理解一個人的行為。
學一些心理學知識,會讓我們更容易的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社會,然後讓自己在面對各種事物和關係的時候,能活得更加遊刃有餘和輕鬆快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