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宸媽2020年發布的第64篇原創內容。全文共計3143字,大約需要4-6分鐘時間閱讀
寫作,是這個世界上最自由,成本最低的事情。
任何人,只要你想寫,你就可以用文字記錄下你的思想和你想要告訴大家的故事,不要害怕沒有讀者,要相信,終究有一天,你會遇上喜歡你的讀者。只要你堅持寫,也許下一個託爾斯泰就是你!
愛麗斯·馬蒂森在她的《寫作課》一書中說:
「一部好作品,像一隻高飛的風箏,風與線,張弛有度,情與理,收放自如。」
寫作有方法,古今中外的大師們關於寫作的方法論從來沒有吝嗇過,只要你想學習,隨便一搜就能找到好多好多。
今天推薦一本被稱為「腹黑編輯」和「冷麵段子手」,獨具慧眼的出版發行總監與金牌編輯編寫的寫作方法書:《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偉大作家們的創作歷險記》(後稱《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
這本書被評論為集「英式幽默 +硬核毒舌+作家怪癖 +文壇八卦」於一體,讓讀者捧腹大笑、茅塞頓開,是一本超級文學鑑賞盛宴!
在這本書中,除了寫作方法論,還可以讀到超多的古今中外偉大作家們的寫作八卦!
比如:
約翰·厄普代克曾四次被《文學評論》提名「最糟糕性愛描寫獎」;《兄弟連》原著作者史蒂芬·安布羅斯曾被指抄襲;偵探小說女王阿加莎·克裡斯蒂竟差點被「偵探俱樂部」集體踢出局……
這是一部匯集了世界一流作家們的寫作八卦和怪癖,卻又充滿著無限硬核乾貨的寫作方法書。作者理察·科恩(Richard Cohen),曾任英國知名出版社哈欽森(Hutchinson)、霍德與斯託頓(Hodder & Stoughton)的出版發行總監,並創建了理察·科恩出版公司(Richard Cohen Books),經他編輯的作品曾有多本榮獲普立茲獎(Pulitzer)、布克獎(Booker)、科斯塔獎(Costa)……超過二十本書曾位居英美各大暢銷書榜單之首。
科恩曾擔任兩屆切爾滕納姆文學節(Cheltenham Festival of Literature)主席,並以客座教授身份在英國金斯頓大學(University of Kingston-upon-Thames)教授了七年創意寫作課。這本書就是在他的創意寫作課堂內容中歸納整理出來的。
看完這本《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你會發現,作者科恩就是一個技術嫻熟有著極其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帶你從我們熟悉的古今中外的那些作家們的寫作習慣中去找到一條通往寫作專屬於你自己的捷徑,看完這本書,恨不得馬上開始你的寫作!
1.寫作的三個基本要素
每一部備受讚譽的文學作品背後,都有一個巨大的倉庫,裝滿了素材、選擇與看起來毫不相干的奇怪裝置。從情節、人物發展,到對話和視角,每一個小說家都為故事的每一個元素投入過極大的,甚至強迫症式的努力。
讓我們先來看看要寫一個故事,應該具備哪些基本要素:
首先,你要創造你故事中的人物。
人物,是小說最重要的個體元素。小說裡的人物屬於我們,我們也和他們緊密的聯繫在一起。你要創造的屬於你故事中的人物,應該是有親切感的,ta會讓某個人群感受到深刻的共鳴感。而這樣的共鳴,是其他媒介的故事所不能達到的飽滿和心理深度。
大衛·洛奇認為:「小說,多多少少能為我們提供令人信服的典型人物,反映人們的行為及其動因。」比如他最喜歡的人物是《尤利西斯》中的主人公奧波德·布魯姆——「在他身上,我們大部分人都能看到人之常情、愚蠢、欲望和恐懼。」
從開始構思你的人物名字,到人物行為主線,到各種矛盾和衝突的逐漸呈現,你的人物,其實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更像是被你創造出來的一個專屬於你,烙印上你的標籤的小孩。你賦予ta生命,你安排ta的生活,你決定ta的悲歡離合。
當然,討巧的是,我們都是社會人,我們完全可以拿我們生活中的經歷去進行一些創造性的創作。所以很多作家都會將認識的熟人放入自己的作品中,以個人經歷進行創作。
比如託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中的每個人物都是他自己的家庭成員,他本人也說過,每一個人物都不是虛構,都源自於他的熟人。
第二,你最好有屬於你的獨特的視角。
「看世界,帶著偏見。」我喜歡看許知遠的《十三邀》,喜歡他看待這個世界帶著他固有的獨特的偏見視角,專屬於他的視角。
寫作的視角,可以是第一人稱,第三人稱,當然也可以是書信類型的第二人稱。實際上不同的視角自然應該配合不同的人物觀察和角色定位。
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他一開始設定為一部中篇小說,考慮了四種備選的第一人稱敘述方式:拉斯柯爾尼科夫回憶錄;謀殺八天後錄下的口供;五天後開始寫的日記;前半部分是回憶錄,後半部分是日記的混合體——最終他選擇犧牲小說家的傳統特權,以求實現不確定性。他想到一種新方法:作者的敘述視角,一種隱身卻又無所不能的存在,不離開人物半步。儘管他用了第三人稱敘述,但也並非無所不知,陀思妥耶夫斯基創造了完美的距離和完美的視角。
所以,你最好有屬於你的獨特視角,專屬於你,專屬於你的那部作品。
第三,你應該有屬於你個人的獨特的表現手法。
敘事、諷刺、對話……每個作家的表現手法都自成一體,卻又多種表現手法雜糅。
海明威在寫作中始終努力運用冰山原則:除了顯露的部分,水下還有7|8。
去找到專屬你個人的獨特的表現手法。你習慣的,你覺得恰好能為你的人物和視角服務的,就是最合適的。
2.寫作中各個部分的佔比
在寫作過程中,如果用100分來為寫作佔比打分,應該有怎麼樣的分值構造在寫作中呢?
1.佔比80%的開篇。
好的開篇佔比一部優秀作品的80%。其實只說80%還不足夠,一部作品,如果開篇沒有吸引到讀者,估計很少有讀者有耐心繼續讀下去吧?所以,務必請重視你的開篇,開篇決定了你作品的基調,決定你的作品被打開,被讀完的可能性。
2. 佔比10%的獨特視角。
視角,我在前文已經說過,這裡不再贅述。之所以視角佔比10%,只解釋一句話:獨特的視角是保證你和以往那麼多的故事,那麼多的作品不雷同的唯一捷徑。
3. 佔比5%的寫作節奏。
我喜歡《想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中作者科恩提到的寫作節奏。
科恩拜訪紐約鋼琴名師索菲亞·羅索夫關於節奏的觀念,索菲亞說:「生命就是關於節奏的。」我們日常說話,我們日常走路,每個人都是自帶著自己的生命節奏的,而寫作,同樣應該有專屬於你自己的寫作節奏,像波浪,或規律,或跌宕起伏。
屠格涅夫曾抱怨託爾斯泰寫作過於痴迷於事物的細節,可是託爾斯泰的寫作節奏就是痴迷於事物的細節呀,所以找到專屬於的寫作節奏,讓它成為你個人的寫作DNA吧!
4. 佔比3%的反覆修改,調整。
一氣呵成絕不更改的作品有沒有?也許有,但是絕對不常見,所以,反覆修改,反覆調整幾乎是所有作品的常態。
簡·艾斯汀現存的唯一手稿,從11頁擴展成了35頁,增寫中的大篇幅擴展,小篇幅微調,隨處可見。巴爾扎克喜歡在午夜時分開工,連寫18小時,他的印刷工面對他的手稿很絕望:從每句話的開頭、中間到結尾,直到紙張頁邊,都畫滿了線。每條線都指向一處增寫、發展、補充的修飾語或副詞。幾小時後,整張紙看起來就像煙花表演的設計圖,隨後會更加混亂,字裡行間各種符號讓頁面更為複雜,頁邊釘著或用封蠟貼著許多紙片。
所以,反覆修改,反覆調整,反覆潤色,是常態。
5. 佔比2%分的結尾。
海明威曾為《永別了,武器》寫了47種結尾,有的坦率直言,有的表現出樂觀的態度,文字長度也從短句到幾段不等。然而最終海明威沒有選擇任何一種思考後的結尾作為終稿,終稿的最後一段是這樣的:「但等我把護士趕出去,關門,熄燈,一切卻無濟於事。我好像在與雕塑告別。過來一會兒,我走出去,離開醫院,在雨中走回酒店。」
這樣的結尾,避開了重大的宣言,也避開了那些舉足輕重的墨守成規,輕輕的,卻讓人無限回味。
說完你想說的東西——就停筆。結尾,就是這麼簡單——拒絕畫蛇添腳。
寫在最後
閱讀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站在作者思想的肩膀上向前看,而本《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因為作者科恩這位金牌編輯的豐富經驗,極其老辣又有料。科恩的坦率真實、一針見血,很容易激發起你的文學想像與創作衝動。
這本寫作指南,不僅僅包括了小說的基本框架,還有很多細節和實例,通過閱讀這本書,你將成為一個更敏銳的寫作者與鑑賞家!這本書,值得每一個有寫作夢想的人閱讀!推薦給你!
我是宸媽,專注於青少年教育教養,喜歡我的文字歡迎分享、點讚、關注和評論,原創不易,轉載請聯繫本人!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