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5日訊(記者徐自立馬先震)「用父母的帳號登錄,反覆充值數十次,退款審核取證難」……「熊孩子」大量「氪金」、家長退款維權不易的消費亂象今年以來層出不窮。據大連晚報報導,對於大連市民郝女士而言,10.5萬元是她的「救命錢」。而在她14歲的女兒小娜(化名)手中,這筆救命錢還不夠她玩8天手機遊戲——十一長假期間,小娜偷用母親的手機,先後刷了10.5萬元用於充值手機遊戲。而郝女士發現後多方尋找遊戲充值平臺希望退費,卻屢遇難題。
國慶假期八天時間裡,兩部手機上的轉帳款總額,高達10.5萬元。郝女士說,這些都是女兒小娜在國慶假期期間偷偷從自己帳戶裡刷走,用來玩一款手機遊戲的。14歲的小娜目前在大連市一所初中讀書。十一期間,郝女士不得不把自己的手機給女兒使用。「孩子現在要上網課、要學習課程,都離不開手機App。」小娜投入了遊戲戰場的「鏖戰」之中。
「我平時不太登錄自己的支付寶帳戶。10月8日晚上,我用手機付款購物,結果發現支付寶、微信等網絡帳戶裡的10萬多元存款不見蹤影。」郝女士說,震驚之下自己喊來了女兒小娜,再三盤問之後她才得知,錢都被小娜充值玩遊戲了。8天時間裡小娜通過蘋果和安卓兩個系統給同一款手機遊戲充值,此外還給遊戲中的一名網友轉帳1萬餘元,讓對方幫忙充值。所有充值記錄合計高達10.5萬元。小娜悄悄刪除掉了所有轉帳記錄,這才瞞過了8天。這10.5萬元本來是郝女士的「救命錢」。原來,郝女士是位單親母親。離異之後她和女兒相依為命。2019年年初,她被檢查出患有肺癌。此後她所在單位和愛心人士為她多次募捐,還申請了大病補助。
郝女士認為,女兒小娜14周歲,還是未成年人。「我諮詢了律師,孩子是沒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那麼她私自刷了我的帳戶進行遊戲充值,遊戲平臺應該退款。」郝女士說。然而在她多方維權過程中,卻屢屢碰壁。小娜的充值分別通過蘋果和安卓兩個系統進行,最終充進了運營該款遊戲的武漢一家網絡科技公司。這家公司表示,如果郝女士可以提供充值者並非成年人的相關證據,可以退款,但是也只能退還全部充值款的70%,另外30%是被蘋果系統收取的流量分成。但蘋果系統表示沒有收取任何費用,全部款項都充值到遊戲平臺了。經過多方協調努力,目前郝女士還未得到遊戲公司全額退款的承諾。
在蘋果App Store應用開發條款中的第3.1.1項明確規定,上傳至iOS商店的App中不得包含指引客戶使用非IAP機制(iOS應用內付費)進行購買的按鈕、外部連結或其他行動號召用語。而蘋果的另一項條款則規定,基於IAP機制的iOS應用內付費都需要向蘋果支付高達30%的「重稅」。實際上,30%的「過路費」蘋果一直在收,包括遊戲內貨幣、遊戲關卡、優質內容的訪問權限或解鎖完整版等,必須使用App內購買。
5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關於依法妥善審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二)》(法發〔2020〕17號)。其第一項關於合同案件的審理中的第9條顯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未經其監護人同意,參與網絡付費遊戲或者網絡直播平臺「打賞」等方式支出與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的款項,監護人請求網絡服務提供者返還該款項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十九條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
《民法典》第二十條規定: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按照上述規定,八周歲以上的孩子為遊戲充值的,需要經家長的同意,追認,充值行為才有效的,所以孩子為遊戲充值後,如果家長不追認的,遊戲公司就需要退還充值的款項。如果是8周歲以下孩子為遊戲充值的,需要由家長實施,孩子自己充值是無效的,遊戲公司也要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