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朗說,美在意象。
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蝴蝶意象是一個重要的典型。
已經成為中國人之心靈化了的重要符號,
展現了一種獨特的民族審美情趣。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語言不能完全表達人們心中的意思,
因此聖人立象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
這裡的「象」取之於自然,卻具有濃厚的人文意義,
它是古人表達心中意識或情感的媒介。
莊周夢蝶
《莊子·齊物論》載: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也,此之為物化也。」
這是中國人心目中的第一隻蝴蝶,
是中國人的蝴蝶夢。
莊子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神秘而美麗的「蝴蝶」。
莊子的思想核心是「清淨無為」,
因此莊子的蝴蝶,
就是追求自由、清潔精神的體現。
這是「天人合一」、「物我不分」的「大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像蝴蝶一樣擺脫一切功名利祿,
獲得人生澄澈、自由和純真。
這是一種物我兩忘,大話同流的生命境界。
莊子的《逍遙遊》說的也是「自由」,
既是生命存在的最高形式,
又是精神自由的終極嚮往;
既是最高的審美境界和藝術境界,
又是最高的生命境界和哲學境界。
「蝴蝶」是通向「逍遙的媒介。
因此,莊子夢中的蝴蝶意象,
代表莊子從悲劇性宿命觀,
轉向了「樂知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境界。
這種「樂觀主義」也感染和影響了後代文學家。
蘇軾《南歌子》:
帶酒衝山雨,
和衣睡晚晴。
不知鐘鼓報天明。
夢裡栩然蝴蝶,
一身輕。
鄭谷《海棠》:
朝醉暮吟看不足,
羨他蝴蝶宿深枝。
李商隱《錦瑟》:
莊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託杜鵑。
這些詩句裡的「蝴蝶」
都是純真至美的,
都是自由自在的。
「自由之蝶、純真之蝶」的意象
表達的是對自由生活的嚮往,
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梁祝化蝶
蝴蝶作為一個愛情化境的象徵意象
始於幹寶的《搜神記》記述了
韓憑夫婦化蝶的故事,
大概是「化蝶」的雛形。
在《梁山伯與祝英臺》中,
「梁祝化蝶」成為了忠貞不渝的愛情典故,
翩躚成對的蝴蝶象徵著「海枯石爛不變心」的偉大愛情,
成為諸多愛情母題中的原型。
春天裡,
成雙成對的蝴蝶翩翩起舞於花叢中,
美麗動人。
蝴蝶與花朵的親暱關係
給人一種美好的聯想,
象徵著親情、愛情和友情,
蝴蝶和花朵都是美好事物的象徵,
久而久之,
這種觀念演變成為一種民族的「集體無意識」。
因此,梁祝「化蝶」的結局,
既是人們對梁祝的同情與祝願,
也是中國人對蝴蝶特殊的文化情感。
梁祝的愛情悲劇
沒有以生命的死亡為結束,
而是以新一輪生命的開始為生化。
這裡的蝴蝶意象
凝聚了人類精神終極思考的符碼和標誌,
體現了中國人張揚生命意識的深層美感心態。
更確切地說,
這裡的蝴蝶意象
集中體現了古人的「善」,
體現了中國古人的輪迴觀念
和「大團圓」的善良願望。
誠如南朝梁簡文帝《詠英臺化蝶句》的詩句所言:
復此從鳳蝶,
雙雙花上飛;
寄語相知者,
同心終莫違。
寶釵戲蝶
《紅樓夢》中有「寶釵戲蝶」的故事:
一對大如團扇的玉色蝴蝶,
「迎風翩躚,忽起忽落,來來往往,穿花度柳」,
以至讓寶釵追得「香汗淋漓,嬌喘細細」。
蝴蝶受到文人的青睞,
原因便是
蝴蝶呈現出了一種美好的生存形態。
色彩斑斕的翅膀
既給予我們審美的愉悅,
又給予我們一種對生命意義的感悟。
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歷來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重要主題。
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
描寫蝴蝶的詩篇不勝枚舉。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楊萬裡《宿徐公新店》:
兒童急走追黃蝶,
飛入菜花無處尋。
王駕《雨晴》:
蜂蝶紛紛過牆去,
卻疑春色在鄰家。
精靈般招人喜愛的蝴蝶體現了一種自然之美:
和諧、融洽
還有一絲「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
這可看作是一種「生態美學」的體現。
看見精靈般可愛的蝴蝶,
忘卻現實生活中的不悅,
沉醉在美好的春光裡,
陶醉在「蝶戀花」的美好意境裡。
朱光潛說過:
「中國自然詩和西方自然詩相比,——一個以委婉、微妙簡雋勝,一個以直率、深刻鋪陳勝。———西方詩人所愛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風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中國詩人所喜愛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風細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
蝴蝶意象無疑是符合上述特徵的,
文人心中的「蝴蝶情結」自然也就很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