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我國森林療養產業的蓬勃發展,森林療養師這一新職業也隨之興起。培養森林療養人才,北京走在全國前列。從2015年開始,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率先從國外引進森林療養師培訓制度,陸續為森林療養產業輸送了53位森林療養人才。為此,本報特邀中國林學會森林療養分會副秘書長南海龍,以及周婷麗、張秀麗、胡佳碩、何晨等4位森林療養師,就森林療養話題,闡述觀點,暢談感受,希冀對森林療養事業發展有所裨益。
周婷麗(右一)森林療養研究應重視專業化和本土化
周婷麗
森林療養師
首批森林療養師,森林療養師培訓講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專職從事心理諮詢工作12年有餘,以團體心理諮詢為主,主管護理師,曾從事臨床護理工作20餘年,關注身心健康。
在我國,森林療養畢竟是新興產業,做森林療養實踐培訓,沒有先例可效仿,也無人引領和指導。因此,森林療養師應加強彼此之間的團結協作,發揮各自優勢,深入了解國際上森林療養的先進理念及最新動態,從而探索出符合我國國情的本土化森林療養模式,以造福國人。
於個人而言,我從力爭做好一名優秀的森林療養師培訓講師做起,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認知和擴大視野。我嘗試做各種各樣的實踐探索和體驗工作,並從團體諮詢的工作群體中,引導出一部分受眾來體驗森林療養。我將個人的一些森林療養探索成果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後,不僅吸引了一些同行加入森林療養師隊伍,還受邀為大家分享森林療養知識。
建立一個長效的森林療養人才培養和成長機制至關重要。比如實行老帶新,讓成熟有經驗的森林療養師協助新手成長,必要時為新手提供做觀察員學習和觀摩的機會等。當然,森林療養的專業化和本土化道路依然漫長,政府的大力支持,媒體的廣泛宣傳將會發揮更大作用。
張秀麗(右一)森林療養師,實踐遠比培訓重要
張秀麗
森林療養師
首批森林療養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森林解說員培訓講師,北京市森林療養師培訓講師。
通過親身經歷和深刻感悟,我愈發感覺到於森林療養師而言,實踐遠比培訓重要。在實踐活動中,我們會總結經驗教訓,讓自己更快地成長為一名合格乃至優秀的森林療養師。我們首先會對訪客的身心狀況進行全面評估,根據其健康程度和身體狀況及療養需求,選擇良好的森林療愈環境,為訪客制定適合且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療養方案及應急預案。我們在森林中開展森林靜息、森林散步、五感體察等活動,並根據訪客的需求和愛好,選擇森林手工作業療法、芳香療法、森林食療、遊戲療法以及森林催眠等療法。我們會充分利用森林的色、香、味,以及清潔的空氣、水、巖石、聲音及氣候地形等環境因子,激發訪客的視、聽、味、觸、嗅五感系統,實現改善身心健康,減緩心理壓力,逐漸減輕或治癒生活習慣病等部分疾病。
胡佳碩(右一)在森林中尋找療愈的力量
胡佳碩
森林療養師
森林療養師,心理諮詢師,催眠培訓師,第三期森林療養師培訓講師,森林療養師網絡課程講師,《森林療養師案例集》負責人。
對自然的親近感,是人的天性。實證研究表明,無論是森林環境還是森林產品,都具有安撫、療愈生命的作用。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森林環境為人類提供了多樣的五感刺激,帶給人們更豐富的心理體驗,促進人的身心放鬆。
作為一名森林療養師,我認為森林療養是一個「親自然、重體驗、真感受」的過程。工業信息化時代,城市生活的壓力會讓人本能地更加渴望親近自然。我們的訪客中,很大比例是受壓力、亞健康狀態困擾的人群,他們希望通過親近自然,參與森林療養體驗,調整身心狀態,緩解壓力。森林療養過程中,療養師根據訪客身心療養目標和森林環境特點,在實證研究和相關學科理論指導下,設計體驗活動,引導訪客打開五感,和大自然、和自己在一起。通過這種全新的體驗,讓訪客真切地感受慢節奏的自然療愈作用。
森林療養為人們提供了樂享自然,提升生態文明意識,促進身心健康的平臺,符合人們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必將迎來更多發展機遇,造福更多愛自然、親自然的人們。
何晨森林療養軟硬體需同步提升
何晨
森林療養師
首批森林療養師,自然講解師,「LNT(無痕山林)」初級講師,韓國林業廳認證森林解說員,北京八達嶺國家森林公園自然體驗教育培訓師。
作為首批森林療養師,我主要是在北京八達嶺國家森林公園開展各種森林療養工作。從近兩年的工作中,我總結出森林療養要向好發展,需同步提升軟硬體。
首先是要提升硬體配套設施,完善訪客食宿條件,增加舒適度。其次需要挖掘森林療養基地自身特色和優勢,開發各種森林療養菜單,並且在健康檢測和評估方面有統一標準,幫助訪客在森林環境中受益,並能獲得日常健康生活管理建議。最後,由於目前普通大眾對森林療養和森林療養師的認識不足,需要具體的實證研究證明森林療養師帶領的療養活動的獨特優勢。
在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的支持和指導下,北京八達嶺國家森林公園今年啟動了「北京市第一家森林療養基地認證」項目,目前已進入《森林療養基地建設技術導則》階段。相信未來的「八森」會越來越好,吸引越來越多人走進森林,享受森林福祉。
在北京市海澱百望山森林公園內,臺灣森林療養專家林一真為森林療養師培訓班學員傳授「大地藝術療法」。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供圖提及森林療養師,仍有很多人會覺得陌生。但通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們清晰地感受到,森林療養師這門新興職業正釋放出蓬勃的朝氣和強勁的發展勢頭。
森林療養師有什麼用?
發展森林療養產業,很多人下意識地想到要在森林中搞基礎設施,建設森林療養基地。實際上,國外很多「以自然為藥」的療養地,多是「自然」形成的,很少有刻意建設的。國外療養地的經營者,一般會把工作重心放在療養課程開發和人員能力建設方面,這與國內追求硬體水平的價值取向完全不同。
為了讓國人享受到真正的森林療養,「以人帶業」地培育森林療養產業,從2015年開始,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率先引進森林療養師培訓制度,陸續為森林療養產業輸送了53位森林療養人才。經過近4年的探索,森林療養師培訓課程實現體系化,森林療養師職業資格愈發標準化。
目前森林療養師這一職業已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那麼,森林療養師究竟能發揮多大作用呢?
從訪客角度而言,比起匆忙旅行,森林療養要專業得多。森林療養需要通過評估的森林療養基地,森林療養活動需要為循證醫學所認可,而且要有合格的森林療養師進行指導。在森林療養過程中,專業的森林療養師既是訪客的陪伴者,又是特定病症療養的指導者;既是療愈效果的見證者,也是促進健康的教育者。
或許一個例子能夠讓你明白森林療養師無可替代的作用。日本岐阜縣的研究者曾做了一個實驗,他們選擇9位20歲的體驗者,前一天在森林療養師帶領下感受森林,第二天由體驗者自行體驗森林。兩次森林療養均是45分鐘的森林漫步,步行路線完全相同。經過研究對比發現,在森林療養師指導下漫步,體驗者的唾液蛋白酶變化情況更為明顯,情緒朝良性方向轉變的趨勢更為明顯。也就是說,有森林療養師的指導,體驗者更容易得到放鬆,生理壓力和心理焦慮水平都有顯著降低。
森林療養師在國外已是成熟行業
在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森林療養師已是成熟職業,不僅得到普遍認可,收入也非常可觀。在日本,森林療養師平均3小時收費15000日元(約900元人民幣)。
19世紀末,德國人便開始整合水療、森林運動在內的自然療法,用於肺結核和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率先從事自然療法師培訓的機構,應該是哈派克(Heilpraktiker),這在業內非常有名。1939年,德國制定了哈派克法案,規定民眾如果想獲得自然療法師資格,除了必須通過專業考試之外,還需年滿25周歲,並且身體健康。
日本從2007年開始醞釀森林療法師培訓,2009年正式實施森林療法師資格考試制度。日本森林療法師培訓體系的最大優勢是擁有遠程在線培訓系統,學員可以利用業餘時間獲得相應資格。但是日本森林療法師與園藝療法師、自然講解師一樣,只是民間團體認可的職業資格,短時間還難以像護士、作業療法士那樣,成為國家認可的職業資格。
加拿大對從事自然療法的醫師有教育要求。一個名為加拿大自然療法醫師協會(CAND)的機構專門從事相關培訓,並開展自然療法醫師職業資格認證。CAND成立於1955年,會員包括從事自然療法的醫生以及自然醫學專業的學生,總人數已經超過2500人。
匈牙利國民對自然療法的認可度比較高,其自然療法師制度也是世界少有的成功案例之一。
2006年5月,韓國山林治癒論壇和綠文化財團合作,開始培養森林理療師。培訓全程需要16周,每周開展2次講座。培訓的主要內容包括:森林治癒與健康、森林治癒與心理學、森林治癒與漢方生活醫學等。
我國森林療養師前景如何?
雖然我國森林療養師這一職業剛剛起步,但卻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從2015年開始,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率先引進森林療養師培訓制度,培訓為期2年,分為在線理論培訓、集中實操培訓和在職訓練3個階段。培訓內容主要包括森林療養概論、康復景觀學、環境心理學、園藝療法、荒野療愈等理論學習,介紹韓國、日本等不同流派的森林療養實施方法,安排芳香療法、園藝療法、催眠療法等實操訓練,並穿插傾聽、肯定陳述、受理和終了面談技巧、康復、野外安全管理等內容。參加培訓的學員來自全國各地,有林業工作者、臨床醫生、中醫世家、心理諮詢師等。雖然他們從事的行業和領域多種多樣,卻都有一顆熱愛森林的心,並渴望結合自身專業特長,開創有特色的「森林療法」。
前不久,第三屆森林療養師集中培訓班對43位學員進行授課及筆試考核。這43位學員是從最初的600多人中,層層選拔出來的優秀代表,在經歷理論學習和實操培訓後,又進行了筆試考核。筆試通過者仍要積累1年在職訓練經驗後,方可申請實操考核,並最終獲得森林療養師資格。
在嚴格的培訓制度下,目前我國僅培養了53位合格的森林療養師。正因如此,森林療養師培訓不僅有成熟的在線培訓系統,東北、西北、華北、西南、華東等片區的實操培訓中心也在籌備之中,實現全國森林療養師的統一培訓和考核指日可待。相信伴隨愈發旺盛的森林療養需求,森林療養師會有更加精彩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