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romolecules》龔劍萍團隊綜述:構建仿生水凝膠的挑戰與機遇

2020-12-07 Hydrogel

【背景介紹】

這是赫爾曼·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提出大分子理論100周年的一年。 在水凝膠領域,這也是合成水凝膠誕生60周年。1960年,Wichterle和Lim通過將甲基丙烯酸羥乙酯(2-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與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thylene glycol dimethacrylate)共聚合成了第一代水凝膠。從那時起,水凝膠由於其獨特的固體和液體特性整合而引起了研究興趣。通常,水凝膠被定義為包含大量水的三維聚合物網絡。通過交聯親水性聚合物鏈或水溶性單體與交聯劑的聚合,可以簡單地製備典型的水凝膠。在過去的二十年中,科學家們對水凝膠的研究進展迅速。研究方向已從對基礎科學的最初興趣擴展到包括水處理,人造器官,可穿戴電子設備和軟體機器人在內的各種應用領域。如今,水凝膠已成為跨學科研究領域中研究最廣泛的材料之一。

【科研摘要】

自60年前合成水凝膠誕生以來,已開發出具有各種有用特性和功能的水凝膠。水凝膠的研究方向也已經擴展到各種應用領域。然而,與在生物軟組織中發現的天然水凝膠相反,其具有從分子尺度到宏觀尺度的精細結構並具有複雜的功能,合成水凝膠僅具有非常簡單的結構和功能。近期,北海道大學龔劍萍教授團隊對於構建仿生水凝膠提出了綜述觀點。他們認為科研工作者可以有很大的機會通過向自然界學習來開發水凝膠材料。該觀點探討了通過模仿不同長度尺度的生物結構來製備具有出色物理功能水凝膠的機遇與挑戰。該研究以題為「Re-programming Hydrogel Properties Using a Fuel-Driven Reaction Cycle」的論文發表在今年4月《Macromolecules》期刊上。

【圖文探討】

近年來,為開發各種生物啟發的水凝膠做出了許多努力。在這一觀點中,作者打算使用近年來從自然界中學習到的例子,通過模仿不同長度尺度的生物結構,來討論製造新型水凝膠的挑戰和機遇(圖1)。

圖1.不同長度比例及其物理功能的生物啟發水凝膠的製造中的挑戰和機遇。

1. 多尺度學習

1.1 構建模塊

聚合材料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單體。單體的類型比天然結構單元的數目多得多。甚至在單體水平(最低長度尺度)上模仿自然也可以賦予某些特定功能水凝膠材料。2011年,Holten-Andersen等人通過調節pH值來控制鄰苯二酚-Fe3+互聚物的交聯,從而產生自愈的水凝膠(圖2a)。多種靜電相互作用在生物活動中也起著重要作用。然而,可以通過引入聚合物鏈的高纏結來防止宏觀凝聚層的這一缺點。龔劍萍團隊通過在電荷平衡條件下以高單體濃度對帶相反電荷的單體進行簡單共聚,開發了一系列新型的兩性電解質(PA)水凝膠(圖2b)離子相互作用的強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地環境。大自然利用疏水相互作用和離子相互作用的協同作用獲得熱穩定性。最近,在嗜熱蛋白的啟發下,龔劍萍團隊又開發了一種新型材料,該材料通過使用含有乙酸鈣的聚(丙烯酸)凝膠,在高溫下會經歷從軟水凝膠到硬塑料的超快速和可逆轉換(圖2c)。除合成單體外,生物分子(例如,DNA,蛋白質和肽)也可用作水凝膠的結構單元。使用此功能可輕鬆調整DNA交聯聚丙烯醯胺水凝膠的體積,使其膨脹多達100倍(圖2d)。

圖2. 通過仿生單體控制功能。

1.2 聚合物

連接單體產生聚合物。 對於包含兩種或更多種單體的聚合物,單體的順序會極大地影響聚合物的性能。最近,龔劍萍團隊製造了一系列在海水中表現出優異附著力的序列控制水凝膠。據悉,具有相鄰陽離子-芳族序列的共聚物可以通過陽離子-π絡合物輔助的自由基聚合反應合成。形成具有受控序列的聚(陽離子-adj-π)(adj是相鄰的縮寫,π表示芳香族單體)的聚合物有兩個先決條件:通過陽離子-π相互作用形成陽離子/芳族配合物 聚合前體溶液與陽離子和芳族單體對的反應性乙烯基頭相同(R1 = R2,見圖3)。

圖3.通過仿生單體設計和聚合物序列控制發揮作用。

1.3 分層網絡

水凝膠的固態狀態是由網絡結構通過聚合物之間的化學或物理交聯形成的。合成水凝膠通常具有異質聚合物網絡結構,在兩個交聯點之間聚合物鏈的分子量分布較寬。這種結構異質性的影響之一是變形期間網絡中的應力集中點,這導致較差的機械強度。肌肉和肌腱等生物組織具有規則的各向異性結構。在生物組織中,宏觀尺度上具有各向異性超結構的水凝膠尚不容易獲得。為了開發這種水凝膠,僅使用定向分子作為結構單元來誘導自組裝結構是不夠的。已發現將外部剪切力和磁場等剪切場施加到凝膠前體溶液上有助於在宏觀尺度上形成各向異性結構。一個成功的例子是各向異性水凝膠片的製造,該片由周期性堆積在各向同性聚丙烯醯胺(PAAm)水凝膠基質中的不透水的聚衣康酸十二烷基甘油酯(PDGI)雙層組成(圖4)。

圖4.通過各向異性有序-無序結構控制的功能。仿生光子水凝膠超快調節色彩。

1.4 幾何形態

從生物系統的微觀尺度來看,生物中的大多數結構還具有複雜的宏觀幾何形狀和形態,這會影響其生物物理特性並實現特定的生物學功能。由於在表面上存在水合層,因此開發在溼表面或水下工作的粘合劑是另一個挑戰。在自然界中,內寄生蟲Pomphorhynchus laevis可以使其長鼻膨脹,並附著在宿主的腸壁上。以此為靈感,Yang等人開發了一種雙相微針陣列,該陣列通過可膨脹的微針頭與組織機械互鎖(圖5a)。

圖5.通過宏觀幾何和形態控制的功能。

1.5 非平衡水凝膠

當今的水凝膠可以對各種外部刺激表現出不同的反應。 但是,這些過程仍然是從一種平衡狀態過渡到另一種平衡狀態的過程。模仿合成水凝膠中「代謝」過程的最新努力表明,經過反覆的機械訓練後,雙網狀水凝膠可以被治癒甚至被強化。在該系統中,由於機械應力而造成的網絡破壞類似於肌肉損傷,而從外部環境提供的單體則類似於用於形成新網絡的生物系統中的營養物質(圖6)。

圖6.受肌肉訓練啟發的功能。

【觀點總結】

儘管柔軟的生物組織的優異功能歸因於它們的高含水量和精細的結構,但是仍然缺乏對這些功能的科學解釋。通過向自然界學習而獲得的高性能水凝膠,可以使我們揭示生物系統中新興功能的機理,從而回答生物組織中各種結構具有哪些特殊功能的問題。這些研究將牢固地建立一個以分子運輸,大變形,非線性,鬆弛,失衡過程和機械化學反應為特徵的軟物質新領域:軟-溼物質科學。

【通訊簡介】

龔劍萍,日本北海道大學的傑出教授。她畢業於浙江大學,並在東京工業大學獲得工學博士學位。她於1993年加入北海道大學任教。她一直致力於研究具有高機械性能的新型水凝膠,包括具有高強度和韌性的雙網絡水凝膠,自愈水凝膠,低表面摩擦水凝膠和具有水下附著力的水凝膠。目前,她專注於仿生功能性水凝膠,包括自生長水凝膠,熱硬化水凝膠,海洋粘合劑水凝膠和形狀記憶的水凝膠。她還致力於將雙網絡水凝膠用作人造軟骨。她獲得過多個獎項,包括Wiley聚合物科學獎(2001),日本聚合物科學學會獎(2006),日本化學學會獎(2011),DSM材料科學獎(2014)和MEXT獎。日本科學技術研究院(2019)。

課題組網頁:http://altair.sci.hokudai.ac.jp/g2/member1.html。

原文連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macromol.0c00238

版權聲明:「水凝膠」是由專業博士(後)創辦的非贏利性學術公眾號,旨在分享學習交流膠體類材料學的研究進展。上述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且作者水平有限,如有科學不妥之處,請予以下方留言更正。如有侵權或引文不當請聯繫作者修正。商業轉載原創請聯繫編輯或頂端註明出處。感謝各位關注

相關焦點

  • 北海道大學龔劍萍團隊《Giant》:聚陽離子-π水凝膠中不同陽離子對苯環的競爭作用
    該團隊此前成功製備出了一系列單體序列可控的新型「雜化聚電解質」共聚物---陽離子-苯基鄰位序列共聚物。儘管含有高達50%的疏水單元,這類聚陽離子-π共聚物仍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在高濃度鹽溶液中,如海水,聚陽離子-π可以形成物理水凝膠。這是由於鹽離子可以屏蔽聚合物鏈上的遠程靜電排斥力,從而在鏈內和鏈間形成基於陽離子-π相互作用的網絡交聯點。
  •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劉維民院士團隊綜述貽貝啟發水凝膠
    在這篇綜述中,作者討論(1)天然貽貝和貽貝啟發性材料中溼粘附的基本相互作用機理;(2)利用貽貝啟發的結構單元之間的相互作用,獲得工程水凝膠的關鍵途徑;(3)貽貝類水凝膠的新興應用,特別是在柔性電子學和生物醫學工程領域;(4)該多學科領域的未來前景和未解決的挑戰。
  • 山東大學郝京誠教授團隊《ACS Cent. Sci.》最新綜述:酶調節可自愈聚合物水凝膠
    最近,山東大學郝京誠傑青團隊在美國化學會《ACS Central Science》發表綜述題為Enzyme-Regulated Healable Polymeric Hydrogels一文。該文展望聚焦於生物啟發的酶調節的自愈聚合物水凝膠系統的新興和快速發展的研究領域。
  • 科學家構建新型脂質體複合超分子水凝膠材料—新聞—科學網
    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研究員王義明與教授郭旭虹團隊在仿生自組裝水凝膠領域的研究工作中獲新進展,團隊通過凝膠因子和磷脂分子的正交組裝,構建了具有應變增強特性的脂質體複合超分子水凝膠材料
  • 頂刊綜述:微凝膠/凝膠微球用於細胞培養和組織微環境構建
    微凝膠,即微米大小的水凝膠,作為一種新興的多功能平臺,可以在工程細胞微環境中體現組織異質性。
  • 《自然·觀點材料》高級編輯喊話水凝膠,堅韌起來吧!
    答案是科研界研究火熱的軟物質材料「水凝膠」!3D網絡的水凝膠在軟體機器人,柔性電池,可穿戴設備,和生物醫學工程等新興領域具有強大的潛在應用價值。先前,北海道大學水凝膠資深專家龔劍萍及其同事在《先進材料》雜誌上發表的論文『『Instant Thermal Switching from Soft Hydrogel to Rigid Plastics Inspired by Thermophile Proteins』』提出了一種聚合物,當溫度升高時,該聚合物會經歷可逆的快速從軟質水凝膠轉變為硬質塑料的過程。
  • 《自然·觀點材料》高級編輯喊話水凝膠,堅韌起來吧
    答案是科研界研究火熱的軟物質材料「水凝膠」!3D網絡的水凝膠在軟體機器人,柔性電池,可穿戴設備,和生物醫學工程等新興領域具有強大的潛在應用價值。常規聚合物會在其玻璃化轉變溫度之上軟化-考慮使用熟悉的塑料產品,例如乙烯基袋子和PET瓶子。
  • 綜述:原子層沉積和靜電紡絲法表面構建用於水處理的膜
    :綜述:原子層沉積和靜電紡絲法表面構建用於水處理的膜DOI: 10.1039/C9EW01134J隨著水淨化技術的發展,膜法因其分離效率而備受關注。然而,膜汙染導致的低截留率和降低的通量仍然是其實際應用的巨大挑戰。因此,膜的表面改性被廣泛應用於提高膜法。
  • 《AFM》綜述:為水凝膠的應用量身定製膠凝機理
    水凝膠是近年最為火熱的生物材料之一。它們具有化學和結構上的多功能性,使其可以在包括組織工程,藥物遞送和細胞培養廣泛使用。水凝膠的形成是溶膠-凝膠轉變過程,並且可以通過設計不同的觸發因素來引發,這些觸發因素可以精確控制水凝膠化動力學和水凝膠結構。所選的水凝膠引發劑和化學性質可能對目標應用的成功實現產生深遠影響。
  • 龔劍萍《先進醫療材料》同位素顯微鏡觀察水凝膠骨骼結合成骨過程
    【背景了解】水凝膠是一類在3D聚合物網絡中存儲大量水的軟質材料,具有柔韌性,低摩擦力以及小分子和離子的高滲透性。雙網絡(DN)水凝膠,是堅韌水凝膠類別中的代表含有約90 wt%的水,具有與軟骨相當的模量,強度和韌性。堅韌的水凝膠的發明提供了治療諸如關節等人體關節受傷組織的新策略。軟骨,半月板和韌帶,使用各種人造組織和植入物誘導組織再生。堅韌的DN水凝膠是軟支撐組織(如軟骨和韌帶)的有希望的替代品。對於這樣的應用,通過醫學上可行的方法將水凝膠牢固地固定在骨骼上是必不可少的。
  • 中科院蘭州化物所王曉龍團隊實現雙網絡水凝膠的3D列印,高強韌性...
    2014 年,王曉龍在結束為期 2 年的加拿大韋仕敦大學訪問研究之後回到蘭州化物所,並將研究方向轉變為基於 3D 列印等先進技術構築自潤滑、仿生摩擦等表界面材料。他告訴 DeepTech,「過去 6 年時間,我們團隊已經能夠通過 3D 列印實現一些傳統方法很難達到的仿生表面,研究出了一些能夠使用在高端裝備方面的材料,比如聚醯亞胺、氰酸酯、聚氨酯彈性體和矽橡膠等。
  • 南京大學胡一橋/吳錦慧綜述:水凝膠在Cancer的研究進展
    智能水凝膠可以響應環境中的刺激(例如,熱,pH,光和超聲),以此實現原位凝膠化或drug delivery,這對於提高drug輸送的便利性和效率有顯著效果。南京大學胡一橋/吳錦慧教授團隊總結了用於cancer therapy的水凝膠的尺寸大小對遞送途徑的影響,討論了刺激響應水凝膠的設計策略,並回顧了過去幾年中有關智能水凝膠的研究。
  • 《ACS Nano》綜述:用於組織工程的磁性納米複合水凝膠
    Gomes教授團隊在《ACS Nano》上發表題為Magnetic Nanocomposite Hydrogels for Tissue Engineering: Design Concepts and Remote Actuation Strategies to Control Cell Fate的綜述。
  • Yu 團隊最新綜述!社區發現的深度學習方法:進展、挑戰...
    那麼,深度學習時代的社區發現工作有哪些特點,研究者們遇到了哪些挑戰,有哪些前景光明的研究方向呢?近日,IJCAI 2020 上發表的一篇 Survey 文章,完整闡釋了這一研究方向的方法、挑戰和機遇。論文來自數據挖掘領域大牛 Philip S. Yu 團隊。
  • 俞書宏院士團隊:納米纖維素新型仿生材料問世!性能遠超傳統塑料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運用仿生結構設計理念,發展出一種被稱為 「定向變形組裝」 的新材料製造方法,該團隊採用上述方法將纖維素納米纖維和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複合,製備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結構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性能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塑料的替代品。
  • 索邦大學《Macromolecules》特定於拓撲的可注射粘性PNIPAM水凝膠
    一個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法是使用較弱的超分子相互作用,可以響應外部刺激(例如體溫,鹽濃度或pH)將其打開以原位形成物理水凝膠。這種刺激響應性水凝膠通常提供可逆的凝膠化,並且當需要這種特徵時允許按需切換和去除。根據其功能,水凝膠在其使用壽命期間會遇到不同種類的機械應力,並且可能會在小應變(線性)範圍之外發生變形。
  • 趙雙良教授團隊《ACS AMI》:納米水凝膠在生物膜環境中的「機械...
    微納界面體系的基礎研究屬於化工-化學交叉前沿,既不適用傳統唯象理論,也無法採用量子力學開展研究,如何發展合適的定量模型來描述界面作用機理是微納界面體系研究面臨的瓶頸和挑戰。最近,趙雙良教授和重慶三峽學院宋先雨博士(原華東理工大學趙雙良教授團隊博士生)利用耗散粒子動力學(Dissipative Particle Dynamics)和拉伸分子動力學(Steered Molecular Dynamics)系統研究了納米水凝膠在生物膜環境中的界面作用機理,闡釋了納米水凝膠內化路徑同時受水凝膠機械強度及包封能力的界面調控機制。
  • 唐本忠院士《AM》:仿生AIEgens水凝膠,一種刺激實現螢光顏色、亮度和形狀三重響應​
    其中,智能水凝膠可以在溫度、pH、輻射、離子強度、特定化學物質等刺激下顯著改變其體積或其他性質。受生物學行為的啟發,已有文章報導可構建具有形狀變形或顏色變化(包括螢光變化)能力的刺激響應水凝膠。然而,大多數水凝膠的形狀變形和顏色變化是基於水凝膠中的不同元素或由不同的刺激觸發的。因此,實現一種刺激使水凝膠的螢光顏色、亮度和形狀同時變化具有相當的挑戰性。
  • 蘭州化物所實現超高強韌水凝膠3D列印
    目前,無論是化學交聯還是物理交聯3D列印水凝膠,因所製備的3D列印結構體在力學性能方面表現不佳致使其應用嚴重受限。因此,高強韌水凝膠3D列印對滿足實際應用需求具有重要意義,是增材製造領域具有挑戰的前沿研究。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曉龍帶領的團隊,通過構築雙物理交聯網絡策略實現了超高強韌水凝膠3D列印。
  • 科學網—研發出可穿戴聚胺基酸水凝膠防曬劑
    在流汗和遊泳等觸水情況下喪失防曬性能怎麼辦……這些問題已被南京工業大學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徐虹、李莎和副教授王瑞等人解決。日前,該相關研究在《應用材料與界面》上發表。 「原料天然」和「技術仿生」是該團隊研發產品的兩大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