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孩行為異常難相伴,老年失智疾病更需專業看護

2020-12-23 瀟湘晨報

資料片

文/龍頭新聞記者 張同 攝/龍頭新聞記者 蘇強

哈爾濱市近期發生一起特殊案件:一名83歲婦女,被84歲丈夫持刀砍傷,經搶救無效死亡,丈夫因患有老年被害妄想症,目前已被送至精神病院。據悉,哈爾濱市九大城區60歲以上人口佔比,均已突破16.5%的國家均值,但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問題,卻一直處於少人關注狀態。

「這是一道沒有對錯的選擇題,只能說我也很無奈。」哈爾濱市市民宋女士,今年9月份把父母送到了不同的養老院,她說,父母都患有老年痴呆,已經無法住在一起。記者調查了解到,很多年過四五十歲的兒女,都有這樣的糾結,其中也不乏堅持之下發生悲劇的案例。

1

患上老年痴呆 由相伴到相害

家住道外區的孫先生,其年愈古稀的父母分別住在姐姐和妹妹家裡,「老爹老媽的狀態,就是相愛相殺,老來伴顯然是做不成了。」母親患上了老年痴呆,忘了很多事情,但獨獨忘不了丈夫曾經對不起她的事情。「我爸在屋裡抽支煙,我媽就恨不能拿刀砍他,問他是不是要燻死她再找人。一個84歲,一個81歲了,把他們分開五六年了,只有全家團聚時才會見面。以前想父母住在一起,白頭到老是種幸福,現在想父母不住一起也挺好。」

劉先生家住學府路,父母都是退休教師,70多歲了。父親10年前就有老年痴呆症狀,變得任性且不愛理人,但家人沒有密切關注。「5年前的一天,母親質問父親為啥不理人,父親也不搭腔,要出去散步,還推搡了攔上來的母親,結果母親摔倒頭磕在門框上,導致腦幹出血。」劉先生說,如果當初他和母親都清楚父親的病情,及時理解、及時治療、及時看護,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了。現在母親去世了,父親也住進養老院,幾乎不認識他了。

2

老夫老妻各自安好

也是一種選擇

「直到今天,我還期待爸媽能和和美美地生活在一起,但現實是根本不可能了,因為阿爾茨海默症是不可逆的。」哈爾濱市47歲的宋女士說,以前自己的父母生活中雖然有磕絆,但感情看著還好,只是因為母親愛跳舞,父親多有抱怨。「我媽愛穿好看的衣服,我爸瞧不慣。我媽還像以前一樣不理他,後來連我也不咋理睬了。」直到有一天,父母都病倒了,到醫院檢查說是食物中毒,也檢查出兩人都不同程度地患上老年痴呆。

宋女士想把父母送到同一家養老院住,但公立的人滿了,只能分別送到兩家私立養老院,父親每月需繳費8000元,母親每月繳6000元,「剛開始爸媽還能相互惦記,後來就各自安好了。我爸喜歡散步看書,我媽又開始唱歌跳舞。」如果僅僅是這樣,宋女士雖有遺憾也不會太糾結,畢竟自己也諮詢過專家,獲得了肯定。「但有一次,堂弟一家來探望爸媽,回去後叔叔就打來電話,質問我知不知道,我媽在養老院被一群老頭兒圍著,說我這麼做太瘋狂。」宋女士說。

社區養老調查:

對有精神疾病老人無準確把握

3

9日,就84歲老人砍傷致死83歲妻子案例,心理諮詢師潘芙蓉博士這樣解釋,由於夫妻之間關係親密,心理影響也就比較強。患阿爾茨海默症的老人逐漸失憶,但有些執念就會落在關係最親密的人身上。比如,一個阿爾茨海默重症病人,幼年失母,會將妻子稱作媽媽。這個患阿爾茨海默症的老人,是將衍生的被害妄想症歸結到朝夕相處的妻子身上,並最終導致了傷人。

據潘芙蓉介紹,養老群體按照社會、經濟、健康等屬性,目前大致劃分為失獨、空巢,困難、低保,殘疾、殘障,失能、半失能四大類。從民政部門角度講,精神疾病老人並無明確定位,如果經專業部門診斷,可劃入殘疾、殘障類由殘聯管理,至於精神疾病老人數量,現在民政部門、殘聯也無明確調查數據。「我們可以稱之為老年失智疾病,主要是由於阿爾茨海默症引起,群體呈逐年增長趨勢。」

哈爾濱市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九大城區的60歲以上人口佔比,均已突破16.5%的國家均值。「我們對道裏區的情況進行了社區調查,養老基本情況是『9073』格局,即90%居家養老、7%社區養老、3%機構養老。道裏區有22.7萬老年人,人口佔比達到24.7%。換句話講,一個主要城區的五分之一人口在居家養老,其中對有精神疾病的老人卻無準確把握。」

4

「老小孩」行為異常 需要更專業看護

記者了解到,很多家庭和子女,對父母的心理狀況和精神疾病情況並不了解,只是簡單地將老人的異常表現,歸結為「老小孩」看待。前一階段,記者曾對哈爾濱市人口普查情況進行走訪,發現統計列表項目和入戶調查信息中,也並未包括此項內容。「人們寧願說父母得了老年痴呆、阿爾茨海默症,也不願相信和承認他們得了精神類疾病,即使政府有補貼。」記者從一名區級「精防辦」工作人員處了解到,每年由家庭而來的老人患病信息,幾乎為零,雖然每月可領2400元的住院補貼,或居家每月400元的治療藥物。

「我們的治療體系裡,也缺少對這一環節的關注。」記者從哈爾濱市兩所公立精神病專科醫院了解到,他們共有2800張床位,阿爾茨海默症引起精神異常患者,如果沒有構成嚴重危害,並經過相關司法鑑定,家屬也是幾乎沒有主動送去治療看護的。

「兒女孝敬老人,應該建立在保障他們身心健康基礎上,出現這類患者真的需要送去專業看護。」潘芙蓉說。道裏區有2.4萬殘障者,按比例計算老年應有5000人左右,而1家公立、20家私立養老院,合計也只有2414張床位。「雖然只是保守的估量,但已經凸顯了缺口。這不僅僅是家庭需求,也是社會發展需求。」

據介紹,今年年底,為社區及專業養老機構培養老年心理健康服務與管理人員的培訓,也將在全國範圍內開展。

【來源:生活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失智照護,為何國德康養中心能做?
    ,他們大腦中的記憶如同手中的沙子,會順著指縫偷偷溜走,他們還會變成不懂事的「老小孩」,脾氣暴躁甚至動手咬人、打人。 在養老機構中,失智照護是養老照護中最難的板塊,很多養老院不願接手。  是什麼原因讓養老院不願意碰這塊「燙手山芋」呢?養老機構的失智照護又應該何去何從?
  • 《我和我的家鄉》熱映,「老範」提出的失智老人養老難題怎麼破?
    近期熱映的電影為持續提升失智照護專業能力,國投健康注重引入各方資源,將內外協同作用發揮到極致。
  • 860名失智老人喜領定位手環!濱州試點建立失智老年人防走失服務平臺
    860名失智老人喜領定位手環!濱州試點建立失智老年人防走失服務平臺大眾日報記者 李劍橋2020-11-21 18:24:34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11月20日,濱州市舉行失智老年人防走失服務平臺啟動暨手環發放儀式。
  • 奧克蘭這100多個華人孩子,為失智老年人做了這樣一件事…
    此次活動的目的是將孩子們在藝術中心所創作的集創畫作進行慈善義賣募款,所得善款將全部捐給紐西蘭「關愛失智老年人」慈善組織-Dementia Auckland。這是一種因腦部傷害或疾病所導致的漸進性認知功能退化,且此退化的幅度遠高於正常老化的進展,老年痴呆症已經成為影響全世界老年人生活質量的第一大障礙。
  • 哄不好的老小孩 —— 正確認識腦器質性精神障礙
    有急性缺血發作或數次短暫缺血發作之後可出現意識朦朧、譫妄或錯亂狀態,智力減退,行為紊亂,以及疑病、被害、嫉妒、誇大或被竊等妄想,偶伴有幻覺。在卒中發作後或疾病晚期、痴呆嚴重時可出現人格改變,患者變得自私、揮霍、幼稚、懶散、性慾亢進,甚至出現違紀行為等。怎麼辦?
  • 老人失智照料,不可不知的四重境界
    、專業的失智照護機構,具備較為完備的生活照料體系、失智照護體系,其中失智照護體系是遠洋椿萱茂做的較為領先的養老服務。        失智照護首先需要以非藥物治療方法進行積極幹預,以此延緩大腦疾病的惡化進程;另一方面需要給老年人以精神支持,讓失智老人年健康、快樂、有尊嚴的度過餘後的生活,同時獲得生活的幸福感。        因此,遠洋椿萱茂的失智照護體系目前分為生活照料、集體活動、專業化與個性化、差異化四重境界。
  • 山東3市開展失智老年人防走失試點
    記者18日從山東省民政廳獲悉,山東將在泰安、威海、濱州3市開展失智老年人防走失試點工作。試點工作從8月份開始,到11月底初步完成。此次試點工作要求為具備行動能力的失智老年人免費配備定位手環,在老年人走失後由子女或照護人進行定位找尋,在找尋無果情況下請求公安部門幫助找尋,多渠道開展失智老年人走失找尋工作,建立失智老年人走失預防和應急處置機制。通過開展試點工作,探索可複製、可推廣、可借鑑的工作模式,為下一步在全省範圍內推廣實施積累經驗、奠定基礎。
  • 日政府為失智老人發放津貼購保險 每年2000日元
    【環球網綜合報導】日本是長壽國,但隨著老年人口增加,患失智症的老人也越來越多。失智老人常會獨自徘徊,不少人在外遇到事故,給家屬帶來沉重的財務負擔。據新加坡《聯合早報》11月30日報導,為解決這個問題,老人居多的日本神奈川大和市近期推出一項關懷老人福利,給失智老人購買每年2000日元的意外保險。神戶地區則每年撥出一筆預算作為徘徊老人的津貼,替一些老人負擔賠償金。
  • 啟東失智老人用上智能手環
    6月29日,中國電信智慧家庭服務工程師作為啟東市民政局引入的第三方服務團隊走村入戶,將首批25隻智能手環逐一發放到相關失智老人手中,這是啟東繼煙感報警服務推出後啟動的又一項適老化智慧監管服務。  智慧家庭服務工程師王兵告訴記者,在正常運行的情況下,智能手環能夠實時定位失智老人,失聯後也便於尋找。
  • 「老年玩具店」讓老人老有所樂
    (11月17日《新京報》)俗話說,老小孩老小孩。人的年紀越大,就越發像返老還童了一樣,一些行為舉止和小孩子差不多。老年玩具店的出現,給老人們提供了一個寓教於樂的場所,讓他們在玩玩具過程中,能夠老有所樂、益智延年,排解孤獨和憂慮,對老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利。這樣的老年玩具店,就是一個「解憂雜貨鋪」,迎合一部分老年人新的需求,應該多多益善。
  • 防老年失智,從中年開始訓練咀嚼力!每天做口腔健康操
    咀嚼能力較差的人,認知功能也較低,小心增加失智的風險 近來許多研究調查顯示,咀嚼能力較差的人,往往認知功能也較低,甚至較容易出現沮喪等情緒問題,進而增加失智的風險。 每一天實際咀嚼時間非常少,咀嚼力不足的人該擔心什麼? 什麼是咀嚼力呢?
  • 溫度服務暖夕陽 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老年精神科「戰疫」紀實
    這其中,就有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老年精神科醫護人員的影子。老年患者 病毒防控下的弱勢群體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無論男女老少都屬於易感人群。但對於有基礎疾病、抵抗力差的老年人來說,更是首當其衝。而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迅速蔓延和在老年群體中較高的死亡率,大家對疫情的恐慌及認知上的誤區,很多人產生焦慮、壓抑、憤怒等情緒。老年抑鬱症、老年痴呆的患病率明顯上升。
  • 一位失智症醫生得知自己失智後,寫下了這封信……值得一看!
    一位臺灣失智症研究與治療的專業醫生,卻在自己70歲時發現患上了失智症。在病情還未發展,依然可以執筆的時刻,這位可敬的醫生寫下了給所有失智症患者和家庭的一封信。在信中,她平靜地道出輕度失智者的心聲,該信寫於2010年9月8日,為面向全體關心她朋友的公開信,信中提到的很多內容依舊對失智症家庭難能珍貴。我寫這封信只是想告訴大家我失智了。不過,不必震驚,目前還是輕度,否則我也無法寫這封信。
  • 記憶正常的她竟然是早期失智,問題在哪?家人該如何辨識?
    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ar Dementia,簡稱FTD)則是腦部額葉顳葉漸進萎縮,並且導致行為認知症狀表現的一種腦部退化性疾病。(額葉被稱為」社會腦「,與感情表達與社會行為有關)額顳葉型失智的發病比阿茲海默型失智早,且早期較難被周遭的人發現(容易被誤診為抑鬱症、或精神分裂,首次正確診斷率不及50%)額葉被稱為「社會腦」,在社會認知功能扮演重要角色。而與阿茲海默症的不同是,在額顳葉型失智疾病的初期,並不會出現健忘、視空間障礙、或是運算困難等症狀。
  • 如何照顧失智老人?這堂課你一定要聽!
    你從嗷嗷待哺的嬰兒長大成人,他的頭髮也熬成了銀色,從什麼時候你開始發現,年老的他經常失神發愣,從什麼時候你開始發現,他開始慢慢叫不上自己的名字……關註失智老人的照護,華西老年學堂公開課邀您一起來聽課。5月24日上午10點,我們邀請了養老照護及膳食專業老師,為大家直播一堂公開課,分享失智老人助浴、用藥、心理健康、膳食營養等知識。
  • 失智?認知症你知多少?
    ,也就是說,腦退化性綜合症狀不是老年人專屬的疾病,只是老年人罹患的比例比較高。失智?腦退化?認知症?是否一樣都是腦退化性綜合症狀?是的,都是指的是腦退化性綜合症狀,但如果繼續稱為痴呆、失智,對患者是極不友善,沒有人自願罹患這一疾病,你我到老的時候都有可能,疾病名稱應該是客觀反映疾病特性與事實,不需要去污衊或攻擊罹患疾病的人。
  • "只想告訴你,我失智了......"
    看到球友們驚愕的眼光,我覺得是對大家坦承我失智的時候了。醫師說生病並不可恥,身體每一個器官都可能生病,失智症是大腦的疾病,就好像膽結石是膽囊的疾病;乳癌是乳房的疾病一樣。然而,我變得很沒信心,容易恐慌,因為我不知道我將要踏出去的每一步對不對,要說出的話是不是已經說了多次,而且心裡想的無法表達,愈急愈講不出來。
  • 美國老年教育研究
    很大部分原因在於,「所有老年人都願意脫離社會」這一理論前提在現實中很難實現,撤離過程由於其潛在性特徵容易被過於簡單化理解。同時,社會若如此對待老年群體,顯得十分缺乏人道主義。其處理老年群體和老年教育問題的模式也表現出一種極端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