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朋友們,拾書小記一年一度的 Kindle 年度書單的公布時間到了,如果你認真觀察,應該可以發現,今年的 Kindle 是打引號的。它意味著,今年的書單推薦的書目不全是來自Kindle,還有一部分來自於紙書、微信讀書或其他電子書平臺,這也表現出了 Kindle 用戶在閱讀方式上的多元。
和往年一樣,我依舊開啟了面向讀者以及我的朋友們的內容徵集,收集到的作品中不乏有閱讀數十本、上百本的讀書狂人推薦的精選一至幾本,大多數推薦都十分走心,直接表現在字數上。
本書單一共涉及書目共計23本(套),字數在14000字左右,雖然有一丟丟長,但值得你耐心看完。
注1:本書單大部分讀物依舊可以在 Kindle 書店買到,具體表現在配圖和備註上。
注2:每個作者推薦之前我會先對作者進行簡單介紹,也方便大家更客觀地看待這個書單的價值。
薦書者介紹:撲克,曾經的金融從業者到網際網路創業者,如今日常就是陪著媳婦兒到處遊走、看書、學習,好不讓人羨慕,他行走在路上的2020年,也有不少喜歡的書,下面僅挑一本給大家:
1、《旅行與讀書》- 詹宏志
這是我歷來讀到的關於旅行最妙趣橫生的一本書了!
每篇作品都充滿了旅行的忐忑、美食、遺憾和欣喜,仿佛這個內心戲十足的臺灣大叔就在身邊張牙舞爪地分享自己的有趣見聞。尤其是吃,寫得真是一絕,不管是伊斯坦堡充滿香氣的羊頭肉,還是京都匠人氣十足的料理,總是在我睡前翻書的時候饞得我狂吞口水。
再提提作者本人,詹宏志這個人也特別有意思,其實他本身是臺灣的網際網路之父,但在文學和藝術方面也很有造詣,還是個著名的作家和電影人,比如著名的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他還是製片人。
因為(作者)成功很早、內心又很豐富,也精通包括英語和義大利語等多門語言,所以他的這本遊記記錄的並不是各個國家的著名景點和代表性的風土人情,而是很真實很有特點的詹宏志式的遊玩方式,我們甚至可以輕易地復刻他的遊玩過程,這個體驗就太有意思和樂趣了。
這真的是最好玩的一次閱讀體驗了,贊!
Too many worlds, too little time!
薦書者介紹:米熊,公舉號「RicePanda」主理人,喜歡交流、旅行和語言,2020年看過不少外文書也寫過推薦,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下面這本。
2、THE 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 - ERIC JORGENSON
我越來越喜歡看創業人士寫的書,這類圖書裡有很多的實用內容,而且不少還是很重要的可遷移知識,哪怕沒有創業需求也會很受用。
本書主角是一位著名矽谷天使投資人,投資過早期的 Twitter,Uber 等知名科技公司,他也是一名成功的創業者,曾經創辦了全球著名的股權眾籌平臺 AngelList。
他在商業上無疑有著巨大的成功,這本身讓很多創業者熱愛和追捧,但讓更多人喜歡他的原因,是因為他時常分享個人的思考。
他在2018年連續發了多條推特,通過他特殊的推特風暴習慣,分享了如何不靠運氣成功的內容,後來獲得了全網的熱議和大量轉發。
Code and media are permissionless leverage. They’re the leverage behind the newly rich. You can create software and media that works for you while you sleep.
If you can’t code, write books and blogs, record videos and podcasts.
在網際網路時代要學會利用槓桿,這裡的槓桿也可翻譯成影響力,先不說在經濟效益取得怎樣成功,在這個過程中本身就會鍛鍊到能力。
影響力最典型的是代碼和媒體行業,因為相關產品很可能沒有邊際成本,比如你多賣一份視頻錄播課程,但不會出現額外的生產成本。
我個人在平臺有一些文字輸出,也慢慢積累和利用了一些槓桿,比如我的環球旅行經費就來自媒體,其中還認識了不少優秀的朋友。
所以建議通過一定的輸出方式,來增加個人的信息知識輸入量,然後在平臺分享你自己的經驗,在提升自己和幫助他人的基礎上,不斷增加個人影響力從而產生更大的價值。
薦書者介紹:Kate,英語教師一枚,平時備課需要以及個人閱讀愛好,基本上保持一周一本原版著作的節奏,挑選了這本想要以後再次重讀的作品給大家。
3、Love's Executioner - Irvin D. Yalom
Love's Executioner 的中譯叫《愛情劊子手》,出自著名心理學家歐文·亞龍之手。看書名也許大家會以為是普通的愛情讀物,其實這本書是是難得一見的心理治療普及讀物,由十個心裡診療故事組成,每一個故事都像我們展開一段病人和醫生之間的對話,同時我們也能近距離了解醫生在和病人對話的時候,心裡在想什麼,這是一個很奇妙的閱讀體驗。
本書最讓人驚嘆的是它的語言,每一個診療故事如果用專業的術語去闡述的話,會非常晦澀和深奧,這得益於作者的文筆,不僅善於講故事,也善於利用這些故事去剖析背後深層次的內涵。假如有興趣,還可以把作者的傳記一起讀一下,會介紹到這本書的創作源頭。
在讀這些故事的時候,也許偶爾有幾個片段會看到你自己的影子,或者有些對話讓你陷入沉思,讓你看待事物的視角有某些微妙的變化,甚至讓你成為一個更善於提問的人,學會不斷一層層挖掘下去,有勇氣直面自己的內心深處。
英文版比較簡易,有些基礎的話建議直接看英文版,配合英文有聲書的話,體驗更好。中文版還沒來得及翻閱,以後有時間會再來讀一遍。
薦書者介紹:直樹桑,是一枚過去幾年都在專注數字閱讀領域的小fo子,也是公舉號拾書小記的主理人。2020年認真看了二十來本書,但要說最觸動,應該還是村上君的這本大家都很熟悉的《跑步》了。
4、《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村上春樹
這本書很早就聽說了,但一直沒拿出來看,今年之所以想刷完這本書,和自己間歇性跑步、健身有關。想和村上君取取經,在堅持這件事上。
在閱讀過程中,我的確有被他「平淡的重複」所擊到。村上在書中直接談及了跑步於自己的意義與作用,他說:
「跑步,在我迄今為止的人生中養成的諸多習慣裡,恐怕是最為有益的一個,具有重要意義。我覺得,由於二十多年從不間斷地跑步,我的軀體和精神大致朝著良好的方向得到了強化。」
雖然這本書大多數時間都在講跑步、講馬拉松,但村上還在書中表達了自己的價值觀、生活態度和時間管理方法等。
拿時間管理來說,村上一般是晚上十點前睡、早上五點起床,然後集中精力在早上的幾個小時把工作做完,然後下午開始的時間就優哉遊哉地去做一些雜物、讀書或運動等項目。
不止是村上,最近刷完的外山滋比古先生的《思考整理學》中也有談及早睡早起利用晨間時間效率創意、工作的技巧,果然還是不能當夜貓啊朋友們!
除了健康生活習慣的重要意義,這本書還讓我思考了自己當下的內容創作思路,他的那句「不應向外部去尋求形式與標準」讓我思考許多,也進而讓我意識到自己當下應該去創作的內容,而這些內容日後一定可以真正幫到有需要的人。
薦書者介紹:啥都不會的二胡,杭漂五載的90後IT民工,2020年在 Kindle 讀到《槍炮、病菌與鋼鐵》覺得大有裨益,故作此推薦。
5、《槍炮、病菌與鋼鐵》 - 賈雷德·戴蒙德
世界各地的人類社會發展千差萬別構成了世界史的基本事實,而世界何以又是今天這個模樣?舉例來說,為何是印加帝國被西班牙入侵者擊敗,而不是倒過來,印第安人跑到歐洲四處掠奪,大肆屠殺?
曾經有許多廣泛流傳的解釋基於民族的生理和智力差異出發,假定不同的歷史模式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間的天生差異。而隨著二戰之後希特勒法西斯的倒臺,曾經為納粹德國站臺的種族主義理論遭到了清算,帶有類似種族主義色彩的理論也受到了歐美等西方國家主流學界的警惕,不再受歡迎。
基於種族主義的解釋不僅令人生厭,而且也是錯誤的。一則無證據表明智力差異真能造成技術差異,二則所謂智力判斷天然跟社會屬性有關。是掌握了IT和金融技術的現代人更聰明,還是掌握了荒野求生技能,能辨別毒蘑菇和可食用蘑菇的原始人更聰明?這顯然與個體所處的社會息息相關。把華爾街精英丟進荒野,或者讓原始人進入華爾街工作,都會令他們感到力不從心,進而被視為某種「智力低下」。其三在某些場景下,只要有機會,原始部落的人也能很快掌握工業技術,就像在紐幾內亞一些地方正在發生的事情那樣。
饒是如此,種族主義的解釋依然為許多西方人私下裡或者下意識地接受。為了追尋能夠解釋這樣差異的終極原因,而不是尋求種族主義生物學的幫助,促使作者寫下本書。
隨著諸如分子生物學,行為生態學等一些交叉學科的興起,以及語言學,遺傳學,流行病學和考古研究等似乎與人類歷史沒有關聯的學科的蓬勃發展,從各社會所處的民族環境方面入手解釋社會發展的差異不再是一種困難。本書先是對人類進化和歷史做了一次浮光掠影式的回顧,引出一些能夠解釋這種差異的近似因素,進而引申出作者認為最重要的終極原因,解釋終極原因與近似因素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不同大陸不同的社會上進行觀察與驗證。
《槍炮、病菌與鋼鐵》解釋人類社會歷史差異的視角令人耳目一新,讀來時有醍醐灌頂之感。稍微美中不足的是,本書或許由於翻譯原因,部分地方定語較長,讀來可能不太符合中文閱讀習慣。然瑕不掩瑜,故推薦之。
薦書者介紹:三羊,科技媒體少數派作者&編輯(主頁:https://sspai.com/u/sanyoung/posts),用 Kindle 有7個年頭了。2020年她一共讀了40來本書,下面介紹這本就是她覺得不太工具且好讀的一本。
6、《家鴨與野鴨的投幣式寄物櫃》 - 伊坂幸太郎
「熱血是指什麼?」
「有想要的但是很貴的書,那就算是打劫書店也要弄到手;掉進河裡,要被淹死了,就狼狽地划水之類。」
伊坂幸太郎的《金色夢鄉》是我很喜歡的小說,而這本在我印象中書名一直很奇怪的「鴨子和鴨子」在讀完後在我心中的位置也可以與《金色夢鄉》看齊。
這本書延續了伊坂以往的小說風格,動蕩又浪漫的外表下掩藏著悲傷的故事真相,到中途,故事的真相逐漸揭曉,無釐頭的情景片段也得到解釋,那一刻讓我感到渾身起雞皮疙瘩的同時也悲傷起來。
同名的影片也還原得很不錯,「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一遍遍響起,無力感和「明天仍要繼續」的信念感混雜,令人五味雜陳。
薦書者介紹:Amor,在深開心工作、生活的陽光少女一枚,喜歡旅行和讀書,今年她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充滿詩意的「三月」。
7、《歲朝清供》 - 汪曾祺
春天讀汪曾祺,像坐在水上,坐在雲上,雲與水款款的流動在身下。
《歲朝清供》裡他寫:
「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濁酒一杯天過午,木香花溼雨沉沉。」
「四處無聲,異常安靜。我有時走出房門,站在午門前的石頭坪場上,仰看滿天星鬥,覺得全世界都是涼的,就我這裡一點是熱的。」
讀後感覺自己成了只被順毛摸了一早的小貓,舒服地半眯著眼,喉嚨裡咕嚕咕嚕的。
老先生真好啊,讓我意覺大敘述的空妄,即使飛龍在天,也是潛於淵的結果。這淵是世俗風情,是平實意趣,是隔壁鄰居的的焦鍋味。
感謝因為疫情無法探春的三月,不止因為這是汪老誕辰一百周年的三月,更是充滿情懷和詩意的三月。
年度之最給汪老,永遠天真,永遠可愛。
薦書者介紹:小圳,一個愛生活的90後深圳girl。2020年讀完數十本書,其中最想推薦的還是她在 Kindle 看完的生死學類讀物——《當呼吸化作空氣》。
8、《當呼吸化作空氣》 - 保羅·卡拉尼什
保羅本是個前途無量的優秀青年醫生,但卻意外得了癌症,而這本書就是記錄他這段向死而生的過程。他是如此優秀,如此善良,「理應」獲得更美好更健康的善終。但就是這麼可愛可敬的一位醫生,最終死於癌症。唯留下一本遺作《當呼吸化為空氣》。他的人離開了世間,但精神仍與所有為之感動的人產生著共鳴。
如果說世界上有什麼事情是絕對公平,那就是(自然狀態或非自然狀態下的)生老病死了。好人也會老、會衰敗、會生病、會死。這個事情壓根由不得我們選擇接不接受。事情本來就這樣。但為什麼會有「善終」這一說呢?可能是因為如同本書作者保羅那樣有力量且智慧的好人,他們有本事做到與「應該」這個腦迴路的和解,從而放過自己和自己所擁有的時間,去做更重要的事情。對於保羅來說,是行醫和寫書。對於我來說,又是什麼?
什麼是向死而生?其實不論人懂不懂,我們從出生開始就註定會死亡。向死而生可能是一部分人看懂了死亡,參透了「活著」。
薦書者介紹:Yang,居澳成長教練,公舉號「陽樹成長」主理人。Yang十分擅長專業的教練對話,引導對方進入自我認知和自我成長,相信她推薦的書也可以給你一些指引。
9、THE HIDDEN LIFE OF TREES - Peter Wohlleben
如果有人問,你知道樹嗎?你一定覺得這問題太可笑。
可是如果有人問你,你了解樹嗎:
為什麼樹葉是綠色的?
樹之間是如何溝通交流的?
水分是如何從樹的根部運送到葉子的?
樹怎麼知道何時落葉何時長出新葉?
樹和雲是如何把河海的水分傳遞到內陸的?
在森林這個群體裡面,樹是如何互相支持照顧彼此的?
你很可能會有點不好意思地撓撓頭——這隨處可見的樹,還真是不太了解。推薦你翻開這本「The Hidden Life of TREES」,所有的真相都在裡面。
作者 Peter Wohlleben 是一位德國的護林人。最入心的一句書評是這樣說的:讀罷此書,步入森林,宛如新境,萬象不同。
作者經過幾十年的耐心科學的觀察研究,分享了這些問題的答案,超出想像又非常有趣。閱讀過程當中,我嘗嘗會情不自禁地感嘆:樹兒們太神奇!樹兒們太智慧!
我從小就喜歡樹,喜歡葉子青草而不是花朵,喜歡淡淡的清新和青翠的綠色。這本書讓我透過外表看到了神奇有趣智慧的森林世界。翻譯一段解解饞吧:
「電子脈衝在樹根間傳遞,移動速度異常緩慢,大約每秒不到一釐米。你也許會問,樹之間為什麼要傳遞電子脈衝呢?
原來樹通過電子脈衝彼此溝通,而電子脈衝只是他們的多種溝通方式之一。樹還通過氣味交流。如果一頭長頸鹿開始吃一棵非洲草原上金合歡,樹就會在空氣中釋放出一種化學物質,通知同伴它正在受到威脅。當這種化學物質隨著空氣飄移,其他的樹聞到這種化學物質的氣味,就會收到警報。它們馬上開始分泌有害的化學物質,即使在長頸鹿來到之前……」
是不是很神奇有趣呢?這段短短的翻譯只是一片綠葉,要見森林,來一起讀「The Hidden Life of TREES」吧。
推薦者介紹:孟傑,在廣州的讀書愛好者,今年是他用 Kindle 的第六年,下面的這本書是他在今天讀的50多本書中挑出來的。
10、《人生海海》 - 麥家
在閩南待過四年,除了能聽懂公交車上的那兩句提示語,沒有學會一句閩南語。
「人生海海」,很抱歉我以前沒有聽到過這句話,但很幸運,能遇到這本書。
其實無需要太多的解釋,僅憑這四個字,就足夠有力量,就足夠能理解那背後的深意。
這是今年讀的第十四本書,也是今年第一本讓我落淚的書。
其實有很多次情感的爆發,在海上像浮萍一樣飄蕩的時候,在陸地帶著耳機穿行在地鐵中的時候,那時候因為沒有看到故事的結尾,我終究是忍住了。
清明前後,在陰雨綿綿的寒食節裡,讀到故事的末尾,讀到上校和林阿姨的相愛相殺,讀到「我」的死裡逃生的經歷,讀到故事中的人物一個個終於找到自己的結局,眼淚突然再也止不住。
「生活是如此令人絕望,但人們興高採烈地活著。」
我很難去評價故事裡的每一個人物,無論是那些活著的人還是死去的人,也不知是虛構的人還是現實中的人。
無論是爺爺說過的話還是父親說過的話還是「我」留下的話,總是忍不住會到最後感嘆一句「人生海海」或者說「人各有命」。
這也是父親或者說無數人在到達一定年紀的時候會經常感嘆的一句話,「這都是命」。
人生的起起伏伏,快樂悲傷,這一切都不過是命。
我還記得我第一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曾與父親產生過激烈的反駁。
我那時候年輕氣盛,我不相信人各有命,我更願意去扼住自己的命運,我更想去把控自己的命運。
只是沒想到,還未過而立之年,那曾經年少的想法卻似乎有些鬆動。
甚至年初的時候父親因為意外左腳受傷住院的時候我還安慰他,這是上天的宿命讓他安穩在家度過疫情。
也許人終究是沒有辦法逃離這一切的,或許這也是對自己最大的安穩。
人生海海,一切皆命。
薦書者介紹:Jason,多款知名App開發者,喜讀書,今年是他用 Kindle 的第八年,這年他看到了一本讓他差點沒看下去的書,推薦給大家。
11、《我的二本學生》 - 黃燈
我們的關注點,容易被頭部吸引,比如 985、211 這些名校畢業生,在大公司的光鮮表現。只是,畢竟這些人是少數。且不說,本科生只佔全國人口的 4%。就算是本科生群體內部,大多數是從很一般的院校裡畢業的。
那麼,這些群體的成長路徑、現狀是怎樣的?很可惜,了解這個群體的渠道並不多。不論長視頻還是短視頻的,講無釐頭沙雕搞笑內容的,無數多。反映社會尤其是底層真實現狀的,絕少。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名二本院校的教師。通過職業生涯中接觸到的學生及其經歷,揭示了這個群體的一個細節。具體的,還請到書中去看吧。
有點看不下去,因為過於真實。
薦書者介紹:紫宸,一枚骨骼清奇的已婚少女,遊走於創業與打工之間,喜歡讀書,2020年她看了些書,但只想把下面這本書推薦給大家。
12、《點亮自性之光》 - 克裡希那穆提
由印度哲人克裡希那穆提所著,胡因夢翻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點亮自性之光》,是我多年讀書生涯裡所讀到的最特別的一本書。
讀書給我的印象,要麼是拍案叫絕的酣暢淋漓,要麼是引發思考的思維探索。但是這本書,又叫我難受,又不準我思考。卻成了一本讓我反覆研讀,看不懂還想看,看了難受也想看,越看越迷茫還是特別想看的書。只因為作者所指出的那個通達、自由、寧靜的境界,正是我多年孜孜以求的。而從作者的描述中,我看到我畢生的追求他已經達到。所以對我而言,本書不啻為一種「武功秘籍」。
然而,為什麼會越看越難受,越看越迷茫。乃是因為作者描述的達到那個境界的途徑,超出了我這麼多年的認知,甚至超出了我的想像。所以我不知道該如何去實踐。他不讓我思考,不讓我使用大腦,不讓我控制自己。他說在感性和理性之上,還有一個覺性。他說我們不應當向外學習,向他處求,我們心中有一個自性,如果我們意識不到我們真正的自性。而是被環境、教育、他人加諸於我們的思想和觀念,認知和信念所掌控,那麼我們終其一生都不會知道自己是誰。也不會達到那個我所希求的境界。沒有點亮自性之光,心就永遠會受到境遇的影響。會隨著自己遭受的各種困境而始終活在焦慮之中。
而點亮自性之光,任何一位先賢大能都不能幫助我,包括作者本人。只有我自己能夠做到。所以這是一本「內功心法」,而沒有具體的操作方法。但它給我開啟了以前從來不曾有過的視角。讓我開始自己探索覺性,堅持冥想。雖然沒有操作步驟,但它卻是一個指南針,讓我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正確的方向上。
如果你也是一個讀了很多書,很喜歡思考,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人,不妨看看這本書。或許,是方向錯了。
薦書者介紹:園子,粵在讀研究生一枚,喜讀書,2020年是她用 Kindle 的第四年,今年她一共讀了二十多本書,推薦這一本。
13、《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 菲利普.迪克
「只要把電流調得夠高,你醒來就會開開心心的。那本來就是情緒調節器的用途啊。調到C擋,它就能克服自我意識之外的一切阻礙。」
理克.德卡德和妻子一大早就開始爭吵,關於情緒調節器的設定值。是的,在菲利普.迪克筆下的未來世界裡,人的情緒完全可以由機器來調控:481號-體驗抑鬱,888號-想看電視的渴望,594號-永遠對丈夫的無上智慧心悅誠服......想像一下,如果你也擁有一臺彭菲爾德情緒調節器,現在你想調至什麼狀態呢?還是,拒絕使用呢?
末日大戰後,地球只剩一片廢墟。大多數人想方設法移民外星球,也有人堅持留守在地球。以服務移民人類為目的製作的仿生人卻開始逃離外星球,潛藏在地球生活。
理克·德卡德是一名仿生人殺手,以追殺仿生機器人為生。他的願望是努力賺賞金,把寵物電子羊換成一隻真正的綿羊。剛好來了一筆大單——幫助羅森公司抓捕逃跑的六個新型仿生人。故事就從這裡開始了。
很明顯,這部小說能夠引發我們對「機器人與人類」關係的思考。如果機器人發展出「智慧」,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人類是否能夠接受它們?「人類」是否有一個標準定義?
不管你對此問題的看法怎樣,這都是一本可以讓你沉浸在仿生人與人類的機智搏鬥的科幻小說。
還有一個問題,你覺得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薦書者介紹:小鳥,是個能以讀書掙錢的人,最近似乎沉迷金融世界不能自拔。儘管如此,她在過去一年還是看了126本書,除去專業方向的,推薦了下面這本。
14、《中央帝國的軍事密碼》 - 郭建龍
郭建龍實在是我很喜歡的一位作者。他總是有奇思妙想,用深刻又新穎的角度,清晰又通俗的方式,來講解各種我想知道的問題。
這本《中央帝國的軍事密碼》,是郭建龍在全國各地軍事要地走過一遍,親眼感知各種古戰場之後的作品。下過這個功夫,和只查閱資料,給人的感覺還是很不一樣。
以前經常看到各種角度分析朝代更迭,而郭建龍選擇了地理的角度。通過對地理位置的分析,他梳理了中國兩千多年軍事戰略的演變。
郭建龍說,中國古代任何一個戰略家,首先是一個精通地理的人。實際上,軍事規律是隨著人們地理視界的打開而變化的。
隨著時代慢慢發展,開發出的疆域發生變化。地理優勢也就發生著變化。從前的天險,後來可能無法再防禦。兩千年的帝國戰略,其實就是在摸索天險和糧倉。通過哪些位置和路線,可以獲得優勢,構建政權。
拿這個視角把歷史過一遍,有恍然大悟感。郭建龍確實提供了一種非常好的解釋方法。
對於不懂地理,手頭又找不到合適地圖的人來說,看這個書真的很難。就算拿著中國地圖,看起來也很費事。一半時間都在瞅地圖上密密麻麻的小字,眼睛都瞅瞎了。
薦書作者介紹:露露,公舉號「嘗一個梨子」主理人,喜歡閱讀的她近年來開始結合紙書和電子書平臺來看書,2020年她看了132本書,推薦以下兩本心理學讀物:
15、《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 羅伯特·戴博德
這本書講述一個隱形自我折磨討好他人的人如何經過心理諮詢而慢慢擁有力量的過程,它讓我了解了兩個概念:
第一個是自我狀態,自我狀態的三位一體,分別是父母,成人,兒童。你內心的責備來源於你的父母模式,父母模式不是自我攻擊就是攻擊他人。兒童模式讓你以為自己失去了力量需要依靠他人,如同兒童般無法為自己負責的行事,比如過度依賴他人,要他人為自己的生活負責。而只有在成人模式中,我們才可能能夠吸收有建設性的評價,學習的新事物,真正為自己負責,不抱怨他人,看清現實克服困難繼續努力。
第二個是你對世界的看法,你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認為他人是好是壞,你自己是好是壞。來源於童年對世界的最初印象會在無意識中影響你今後對人生的判斷。
「我不好,你好。」的坐標的人會暗示「我真不幸」,玩這個遊戲的人確信他們是不幸的,會隨時給你報出一長串遭遇過的不幸事件。他們記住了那些悲傷和不快樂的事件,而忘記或忽略美好的時光。比如有些朋友一直會告訴你他的運氣有多不好,羨慕他人的出身,但實際上他們往往看不到自己的收穫。
「可憐弱小的我。」,覺得自己不夠好,他人對自己很苛刻。明明不是自己的錯卻全把問題往身上攬,不斷地自我指責。「不論我做什麼都要愛我。」有些人生活一團糟,惹上麻煩,想看看別人的底線在哪裡,什麼時候會排斥他們。接著他們就會說:「我早就說過你會這樣對我,證明我是真的很差勁很愚蠢。」在親密關係中常見這類一方面他們極度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又對愛人有不切實際的完美設想,想要對方能包容自己的一切。
處於「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標,經常玩「我抓到你了,你個壞蛋」的遊戲,他們小題大做,證明別人是無能且不可信的,把斥責和懲罰別人視為己任。「你為什麼總讓我失望」的遊戲加強他們的道德優越感,而且常和另一個遊戲一起玩,那就是「你怎麼敢」,他們總是需要攻擊或譴責別人。這一類人會站在道德制高點去審判自己和他人,費盡心機尋找他人弱點。
Ps:此書的微信讀書版尚未上架,目前尚只能通過紙書閱讀。
16、《只有心理醫生知道》 - 瑪麗·皮弗
這本書是臨床經驗豐富的女心理諮詢師寫的書,處處體會到她的溫柔與智慧。
書中提到了自我療愈的方法:
用寫作回顧人生。回顧自己的來時路,可以幫助你更了解自己;而了解自己,也有助於你的人生和工作。
在讀文學小說時,我們更容易看清楚他人的命運,看到他們所處的成長年代、環境、家庭,甚至我們還能以上帝視角知道旁人的好壞。但我們很少意識到,我們自己就是某一個故事中的角色,分析自己的童年與家庭,就是在試著用上帝視角看一看自己是如何成為現在的自己。
分清自己與他人的界限。認清自己並非萬事通,並且我們也不是救世主,就算你的建議與幫助出自好心,他人也不一定就要接受你的意見或幫助。
不要把人生當成一場比賽而疲於奔波。這種過度的類比把人生框限在競爭、暴力和輸贏上。使得人與人的關係成為一種零和博弈,資源爭奪。人生也可以比作一本書、一支舞、一次旅程、一首歌、或一座花園。
我們該主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讓生活中的某一部分來掌控我們。
薦書作者介紹:ElijahLee,一枚在杭州蟄居十來年的90後書蟲。在2020年,他通過各種渠道讀了51本書,今天他給大家帶來兩部最推薦的作品,分別是在 Kindle 閱讀(第三年)的《百年孤獨》以及在微信讀書(第一年)看的《銀河帝國》(1-6)。
17、《百年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
我相信很多人都對這本書如雷貫耳,但是大家對待它就像對待四大名著一樣,把它塵封在記憶長河中求學的那一截片段裡。不管是「加西亞·馬爾克斯」還是「魔幻現實主義」這些詞,都不過是中學課本、試卷裡的一些知識點而已。
一直以來我也如此,但是讀到這本書的契機是在@微博讀書發布的一條博文裡,列了一些《百年孤獨》裡經典的句子,比如經典的「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又比如「不論在什麼地方都要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沒有歸路,春天總是一去不返,最瘋狂執著的愛情也終究是過眼雲煙。」當時我就覺得這樣的句子這麼美,竟然不是中文作家寫的;既然是外文,翻譯家竟然能翻譯成這麼優美的文字,不讀一遍太可惜了。
當然,大多數人都聽說《百年孤獨》難讀,我也不例外,於是在讀之前做足了功課。當然不是劇透型的功課,而是在朋友的推薦下,利用了思維導圖來把書裡出場的所有人物及關係一一記錄下來。正是這樣,經過兩周的時間,我終於讀完了一遍《百年孤獨》。它裡面的人名有多重複、人物有多複雜,看看我的思維導圖就知道了。
回到《百年孤獨》的精神內核,我想對於誕生於和平時期、新發展時代的中國人來說,書裡的世界離我已經比較遙遠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筆下,舊時代發展至新時代的洪流中,個人的命運與時代的命運糾葛在一起,在龐大的輪迴面前,每個人都不過是滄海一粟。現在我們生活在幸福的時代,已經不太能深刻理解那樣的經歷,加西亞·馬爾克斯給了我們機會去一探那段歷史。
文學意義上的「魔幻現實主義」,與我們日常中常調侃的「魔幻現實」大相逕庭。我們說這個詞,通常指的是新聞事件出離了正常人能理解的範疇。而書裡的「魔幻現實主義」,是把現實荒誕化。比如他寫人老去,不會寫皺紋橫生、牙齒掉光,而是說這個人老成了一棵樹,皺紋裡長出了青苔。又比如馬孔多的居民集體患上失眠症、健忘症;整個小鎮被颶風捲走消失……這樣的魔幻現實主義把現實和幻想融合在一起,不斷變換鏡頭一樣,一會真實一會虛假。第一次感受到這種文學效果,確實會驚嘆原來小說還能這樣寫。
2019年的消息,Netflix 拿下了《百年孤獨》的影視改編權。加西亞·馬爾克斯這部著作馬上就要以劇集的形式和觀眾見面了,期待一下。
18、《銀河帝國》系列-艾薩克·阿西莫夫。
這套書一共有15本,非常龐大,2020年我讀了其中的1-6!
《銀河帝國》是科幻作品史上神一樣的存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小說,讀起來一點不輸現代真實的科技發展,換句話說我們現在的科技發展,竟然還沒遠遠沒有超越70多年前科幻作家的想像力。從《星球大戰》、《機械公敵》、《三體》等等著名的科幻電影或小說都能找到《銀河帝國》的影子,比如《星球大戰》裡超時空躍遷、《機械公敵》裡機器人與人類的鬥爭等等。
《銀河帝國》講的是銀河帝國的數學家哈裡·謝頓開創心理史學,用數學公式推演了全人類的未來,即帝國崩壞—混亂時代—第二帝國的建立這一系列的過程。在此期間,人類、人工智慧、帝國、基地、第二基地等等力量在銀河中輪番角逐,上演一段傳奇的時代。
《銀河帝國》之所以偉大經典,除了天馬行空的科幻想像之外,更在於對人性的洞察。人類之間的帝國鬥爭、人類解決危機的奇蹟、人類心理博弈分析,小說裡用各種各樣的故事情節展開這些話題,讀起來趣味無窮。
當然最著名的非「機器人三大法則」莫屬,這個定律一經提出便席捲全球,現在的科幻迷應該無人不知吧。實際上書中還有機器人第零法則,這一法則更令人迷醉。
巧的是,HBO 要拍攝《銀河帝國》的電視劇,名為《基地》,由喬納森·諾蘭執導,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薦書者介紹:麥兜小胖,帝都書蟲一枚,今年是他用 Kindle 第七年,今年讀了80本書,推薦以下5本:
19、《人類起源的故事》-大衛·賴克
本書作者大衛·賴克是古人類 DNA 分析的全球領跑者,這本書是近年來他在該領域的研究結果,這些結果因為有充分的古 DNA 證據存在,推翻了很多原有的對於人類起源的猜想。
我讀這本書主要有3個收穫:
①相比歐洲、南亞、美洲發生的人種替代和融合現象以及森嚴的等級制度,東亞的融合中替代更少,中國人的一些世界觀天然與西方的黑暗森林法則不同;
②當今世界活著的人,幾乎都是分離度比較高的人群融合後的後代,同時也是那些勝利者男性和被替代人群女性的後代,讓我震驚的是,我們其實都是侵略者的後代,《梨俱吠陀》是侵略者的史詩;
③上世紀不光彩的優生學,影響了遺傳學的一些研究和發展,我們應該正視人群之間的差異,通過構建社會的平等性來讓人群從研究中獲益。
這本書是了解人類二十萬年以來從智人走到現代過程的絕佳作品。
20、《腦與意識》-斯坦尼斯拉斯•迪昂
《腦與意識》目前關於大腦和意識研究領域非常專業的作品,閱讀過程並不能稱之為愉快,因為充滿了專業名詞和研究、猜想、分析過程,這本書的一部分內容目前還是一些高校心理學專業英語的課文。但這些研究結論對於個人生活和工作還是非常有意義的。
舉3個例子:
①「某一時刻,只有一個感覺可以進入有意識的腦。」1838年發現的「雙目競爭」錯覺現象,讓左右眼同時接收不同圖像的客觀刺激,腦中只有一個刺激被意識處理,另一個在排隊,所以雖然左右眼同時看兩個不同完全不同的畫面,腦中展現的卻是兩個換面的切換。所以「多任務處理」是偽命題,意識一次只能處理一件事,頻繁的切換會帶來更快的消耗。
②意識加工信息有著明顯的延遲現象,在等待的事項進入意識時,存在明顯的「心理不應期」,這時意識會進一步落後於客觀存在的刺激。這個時間差至少是1/3秒,當思維已經被佔據的時候,這一時間會更長。也就是說我們如果開車看手機的時候,意識切換往往需要1-3秒,讓我們無法及時作出反應。開車確實不應該看手機。
③我們看待世界和他人非常主觀。這個可以通過麥格克效應發現,一個人發出的聲音不變,只變嘴型,我們的大腦就會處理成不同的聲音。對客觀刺激進行這樣處理,受到「自己」這個由一生經驗填充的資料庫影響,充滿了主觀和偏見。所以我會去盡力減少一些看待世界和其他人的推斷,面對關注的信息要力求多渠道,多角度看待;面對他人主觀的推斷,盡力去保持客觀和清醒。引用 John Hood 所著 The Self Illusion 的一句話:「我們每個人肯定都經驗著某種形式的自我,但是我們經驗著的,不過是我們的大腦為了我們自身的利益而製造出來的強大幻象而已。」
認知神經科學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和他人,也能幫助我們更好的去利用這些特點。
21、《以人為中心心理諮詢實踐》-戴夫•默恩斯
這本書並非供人閱讀消遣的,閱讀有較高的難度。之所以推薦是因為讀懂這本書的前三章,可以作為將自己從外部價值條件解放的起點,也可以作為自己將內部不同的「自我」開始整合的起點。
這本書就像是我們追逐太陽的光芒,那種光芒是我們理想的彼岸,但我們永遠無法活著抵達太陽,所以只能在這樣的條件和情境下去踐行太陽的這種理念以期將光芒帶到我們自己和來訪者身上。書中形而上的東西非常多,充滿假設和概念。但要緊的是這本書非常透徹得把這些假設與概念講清楚了,解釋了很多我的疑問和誤解。
最基礎的東西就是我們對於自己的了解、傾聽、肯定與接納。加深自我了解和覺察,能夠發現自己的衝突和張力,能夠平衡好自己,能夠平衡好那些不同的小自我,能夠承認有些價值條件永遠無法滿足並拋棄它們,能夠恰當合適的再平衡。
與其說這本書教人人本主義理論,不如說這本書教每個人發現自己,探索自己的聲音,探索經驗自我真正的念頭,發現那些外部內化進來的東西。這是一本讓我與我自己和解的書。
22、《人生十二法則》-喬丹•彼得森
《人生十二法則》這不是一本好讀的書,但卻是一本坦誠的書。
作者敢於在主流的思潮中坦誠地撕開裂口,去面對這個充滿了混亂和風險的世界。有些人僅僅是去想像這樣的世界都會瑟瑟發抖,然後繼續退縮回自己那個安全穩定的世界,那個謊言和欺騙堆積的世界,那個充滿了怨恨和逃避的世界。
因為世界是如此的瘋狂和混亂,人類有天生的追求安全和有序的需要,但作者呼籲我們去遊走於秩序和混亂的邊界,認識到世界的兩面,去實現自己的人生。
我覺得這本書的核心關乎於「坦誠」,很多條法則都涉及到了坦誠。
我們要坦誠面對自己,了解自己,做坦誠的決定,坦誠地傾聽自己,坦誠地去追求,坦誠地過好自己的人生,坦誠地為自己負責;我們要坦誠地面對其他人,坦誠地提出意見,坦誠地面對,坦誠地和這個世界的混亂相處。
23、《平面國》-埃德溫·A·艾勃特
《平面國》如果把對於這個故事的理解只局限於維度,我覺得其實沒有 get 到作者的底層含義。
我覺得這樣的故事,其實是人的自我成長和對世界認知的一種具象化例子。對自我和世界認識越多,一個人就越容易從兒時那種全能自我(一維全能的點),看到二維的平面,三維的立體,並且可以推斷出更多更高的維度。
想要去到下一個維度,常常需要來自更高維度的幫助,所以學習是這個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只有到了下一個維度,才能真正理解下一個維度,才能明白原來認識的看起來全知的維度是如此的狹隘和膚淺,才能開始去帶領大家一起去看自己看到的維度。
蔡志忠說的很好,人生不是上坡,而是爬樓梯,經歷一次次的苦難與反思,一級級地爬上下一個臺階,不斷地看到更新的風景,在認識到宇宙之宏大的同時,也不會因自己是宇宙渺小的一粒沙而妄自菲薄,是為成長。
-End-
大家在2020年都看了什麼好書?
評論區來和我們聊聊吧!
-
本文作者:直樹桑&他的朋友們
策劃、執行、編輯、排版:直樹桑
歡迎優秀的讀者給我們投稿:
「書評、書單、Kindle技巧 | 故事」
投稿郵箱:shishuxiaoji@gmail.com
(入選有禮)
✔ 拾書小記平臺長期致力於傳播數字閱讀綜合解決方案、打造積極向上的趣味活動以及分享個人成長的 Tips。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優質書單書評、高效技能分享、 Kindle 在內的主流電子閱讀器的原創技巧分享、測評以及你想像不到的打開方式。
戳「閱讀原文」可查看歷年 Kindlers 的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