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自/有/黃/金/屋,黃/金/屋/中/可/有/你?
來源 | 樊登讀書(ID:readingclub_btfx)大家都知道讀書的好處,在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然而讀過的書,怎樣才能記住呢?
我們往往聽到別人的神話,一年讀300本書,讓你目瞪口呆。
你甚至懷疑,讀那麼多的書,能記住嗎?如果是事實,那麼是不是自己記憶不如人呢?
其實,只要你記憶有方法,你的記憶就會有很大的提高,甚至久久不忘。
根據科學依據得知,記憶是可以鍛鍊的,人類的神經元細胞越鍛鍊越強大。
不忘記讀過的書,50%是靠理解,50%是反覆使用。養好正確的讀書思維方式,才能記住讀過的書。
今天,讀書君就教大家如何輕鬆記住一年讀過的52本書。
精讀和快讀
精讀是指細讀同類書籍其中一本很權威、有代表性的書籍。讀透以後,再快讀下一本同類書籍。
精讀是對重要內容的邏輯關係梳理和深度理解。
快讀是指在已有些認知的基礎上快速閱讀書中的內容,並提取陌生和精華的知識點進行理解,從而在短時間內獲取有效的信息,用有限的精力去提高閱讀質量。
快讀可以掃讀、跳讀,但不是不讀,是對以往知識記憶的一次機會。
精讀一本書有可能需要一周或者一個月的時間,這樣下來看似一年讀不了幾本,但從長遠來看實際並不是這樣的。
我們精讀的目的就是為後面快讀同類書籍打基礎的。
閱讀同類書籍同時,你大腦潛意識中會對知識分類、對比,已知的只要快速回憶和掃過一下即可,不用在逐字逐句的閱讀。
你只要專攻不熟悉的精華部分,循序漸進使用這樣的方法,你會在一個領域上越讀越快,越讀越多,互相連結知識點,既能學以致用,又不會忘記。
舉個例子,個人成長類書籍《非暴力溝通》是講溝通技巧的,起初讀時很吃力,要花很長時間才能理解書中提出的「感受」和「想法」的區別。
然而過一段時間後,你再去讀同類有關溝通技巧的書籍《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看到觀點「感受」,就會發現:
這並不陌生,理解起來也很輕鬆,因為之前你學過。
重點是你大腦得到強化記憶知識點「感受」的一次機會。
這樣下來,你可能花時間去讀《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只需要1天的時間就可以讀完。
接著閱讀《共情式溝通》,掃讀你學過的知識點,對新知識點如「共情」精讀。
然後再讀《1小時就懂的溝通課》這本書,你可能只需要2個小時,就能讀完這本書。
只有認知深了,看其他書才快, 「先追求質,再追求量」是可取的好方法。
有人說,這些書都講一個道理,沒有必要閱讀重複書籍。
但我個人認為,只要是評價較好的書籍,即使是類似的,是有必要讀的。
一來是一次知識溫習的機會,二來是對知識點有深度了解,強化大腦記憶的機會,你會潛意識區分觀點的差異化,用法。這就不是單純的記憶了。
樊登給寶媽們介紹了20多本育兒的書籍,你是不是只讀一本就可以了呢?
不是的,一本書裡不一定有你要的答案!
並且不同作者可以寫同一件事,但是剖析的角度是不一樣的。
例如《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和《聰明人是怎樣管理時間的》,同樣是講解時間管理方面的書,但是前者是從做人原則的角度來講的,後者是從做事價值來講的。
每一本書在難易度上也有差異。
精讀注意事項:
①帶著目的去閱讀
帶著你的問題去閱讀,也是刺激你大腦記憶的一種手段。
②精讀和快讀適合的範圍
不是所有的書都要精讀和快讀的,乾貨書籍可以快讀,文學類就要細品了。
乾貨書籍是指能從書中獲取實際應用信息和知識為目的書籍,它大多數都是圍繞某一個主題來寫的,主題明確。我們主要抓住重點,進行集中閱讀。
文學是要體會作者的世界觀,在精神上得到愉悅的書籍,囫圇吞棗是達不到享樂文學書的價值的。
③專心
專心才能進入心流活動,才能進行深入和縝密的思考,啟動大腦和肌肉記憶。
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一書中指出,心理學家榮格會在早上7點起床,吃一頓豐盛的早餐,然後在私人辦公室中度過兩個小時不被人打擾的寫作時間。
J.K.·羅琳她只發布了一條推特消息:
這是我的實名帳戶,但恐怕我不會經常發聲,因為當前紙筆仍是我的最愛。
加強記憶的輔助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是有道理的,我們不可低估了工具的使用。
①筆記本
它的好處是可以隨時記錄和查閱。
筆記本可以是紙質的,也可以是電子的,現代科技的發達,你還可以使用語音,比如「訊飛」。
你可以邊走邊錄音和聽、說的同時就是檢測自己掌握程度,然後,沒有記住的反覆的聽,強化大腦記憶。
有專家認為,想像自己是個即將要演講的人。模擬在現場演講對記憶知識是有幫助的。
②思維導圖
▲圖片來自網絡
思維導圖能夠訓練邏輯思維和加強記憶。因為人的右腦是形象思維,左腦是抽象思維。
世界記憶大師姬廣亮曾提出,思維導圖有兩個非常重要的視覺特點:
一是圖文並茂,把要記的東西能轉化為圖片,激活你的大腦,記憶更牢。
二是散髮結構,能夠理串聯你的思維,理清你的思路。更快速讓大腦接收信息。
加上有很多書籍,都是圍繞一個中心主題進行由淺入深的闡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很適合做思維導圖。
所以讀完書後,要建立思維導圖,對書的內容進行歸納、整理、提取,理清文章的思維脈絡,讓大腦有個清晰的框架,建立自己的知識網絡。
③彩色筆
彩色筆的使用:如彩鉛,彩色原子筆等等。
日本有個暢銷書作家石井貴士提出了一個四色右腦記憶法,他提出藍黃綠紅四種顏色來做筆記,能快速對知識認知度進行分類從而達到高效的記憶需要。當然,這個不是代表唯一的,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定。目的是為了讓你的內容更醒目,快速辨別你收集的資料輕重和難易。我們只要知道,色彩能加深記憶即可。我們把一次次沒有記住的內容加粗加深做標記。定期考核自己,就是記憶的過程。
可以默寫思維導圖、口述、遇事總結。
檢測不是單純的刻意拿出來讀讀背背那麼簡單。
而是連結別的書籍一起檢測,就是你讀A書的時候要聯想到與B書又什麼差異;
這些知識點能用在生活中的什麼地方。這就叫做「事中練」。
這種自我檢測的記憶過程最能讓大腦印象深刻。
養成這樣敏感的習慣很重要。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我們要定期進行檢測。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說:
短期:5分鐘, 30分鐘,12小時,可以睡覺前回顧一遍。長期:隔1天,2天,一周,一個月。
比如:《非暴力溝通》它可以適用於家庭、親密關係、外交和商業談判、心理諮詢等等。
它延申出來的書很多,有《共情的力量》、《銷售心理學》、《聰明女人一定要學會的心理操控術》,都讀完你即擴大知識面又是一次記憶過程。
說到了這裡,我們就明白一個道理,記憶既是相加的效果,也是「相乘效果」。
這個理論是《考生們最需要的精準記憶書》這本書提出的,書中提到,A書+B書連結記憶就是AB,BA2◊2=4,4◊4=16。
這樣反覆的記憶和使用,就是反覆練習,而不是獨立的個體,就不容易忘記了。
下面是讀書君自己根據精讀《非暴力溝通》和《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引申連結出來的快速閱讀的52本書。
以一兩本書延申出來的相關書籍或者關注作者的所有作品,我們可以看作是「散髮式」記憶或者「滾雪球」記憶。
關於記住讀過的書,讀書君說完了,在此再捋一下要點:
精讀是大腦儲存的需要;
輔助工具讓你記憶事半功倍;
檢測是學以致用的提取練習。
「讀書點亮生活」,我們一起追著那束光,共勉。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樊登讀書」(ID:readingclub_btfx),作為優質的內容平臺,樊登讀書一直在打磨好內容,精推好書,為無數書友的實際生活帶來改變。關注樊登讀書,和3600萬+書友一起用讀書點亮生活。
喜歡就一鍵三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