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0 年 12 月 8 日至 12 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UNESCO未來素養高端峰會於線上順利進行。峰會主辦方邀請全球40名領導者進行未來對話,包括UNESCO總幹事奧德蕾·阿祖萊(Audrey Azoulay)、聯合國助理秘書長徐浩良等。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受邀在「未來對話」環節接受採訪,提出了其對未來素養的看法與展望。本次峰會同時舉辦了線上展覽,全球共有90餘家機構和高校參與,中國美術學院是此次活動來自中國的唯一一家參與單位。一同參展的還有史丹福大學、帕森斯設計學院等來自全球各地的知名高校和組織,展示了其在各地各領域針對未來學研究和未來素養項目開展的活動及成果。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未來素養(Futures Literacy),即利用未來的能力,是一種允許人們更好地理解未來對眼下所見所為具有影響的能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自 2012 年起,針對未來素養發展和預測學學科建設在全球發起各項前瞻活動。其項目核心理念是,以前瞻性的未來視角影響當下。目前,UNESCO 的全球網絡中,芬蘭、希臘、義大利、 馬來西亞、荷蘭、突尼西亞、英國、烏拉圭等 11 個國家已成立未來素養及未來學研究的 UNESCO 教席。
當我們步入新世紀,如何在當下積極地對未來進行思考與探索,培養具備面向未來的素養,不僅是人類為進入未知社會所能做的基礎而必要的準備之一,也是中國美術學院堅持在學術上探討並且積極融入社會實踐的嘗試之一。
未來素養
Futures Literary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 高世名
今年畢業季,中國美院的三位本科同學聯合創作了一件作品,題為《無限分之一》,包括小說、短視頻以及場景設計。這件作品目前已經入圍了2020中國科幻大會的的影視創投單元。他們的設定是:二十一世紀初,三位年青人接受了生命冷凍實驗,陷入長久的沉睡。400年後他們醒來,那個未來世界早已實現了腦際接口。人類上傳了所有的知識和記憶,無私的分享、共同擁有所有信息,形成「共腦」,這個全體人類的集合正在匯聚一切力量突破人類的極限——一個超然盤旋於智慧生物圈之上的universalmind(總體心靈/世界精神)。三位21世紀來客剛剛甦醒,就面臨命運的抉擇——是否上傳記憶,是否融入「共腦」?
這裡涉及一些關於自我與存在、永生和虛無的終極性老話題。「共腦」狀態下的存在是否還是人類,畢竟這一物種已經與當初界定的智人相去甚遠?然而,全球網絡、萬物互聯狀態下的超級AI計算不就是「共腦」的雛形嗎?各種各樣微觀和宏觀的增強技術正在逐漸地、不斷地把我們改造為非人或者新人。人的危機正以前所未有的壓迫性逼到我們面前,毫無退路……。
這些年,我常常跟學院的同事們探討,影響人類未來發展的重要技術有哪些?有腦科學,有基因工程,有新能源、新材料,最後還有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所形成的混合現實。我相信,這將是未來藝術和設計的主要運作場域。我甚至有些誇張地斷言——如果說網際網路是人類歷史上的又一次大航海,混合現實就是再一次創世紀。
從長遠來說,這或許不是誇大,前幾年我為藝術策展專業準備了一份創意寫作的考題,就是請考生們沿著下面這段開頭寫下去:
未來某個世紀的人們,在一次賽博旅行中,邂逅了一片恢宏的墓地,那是「網際網路第一代」的賽博墓地。我們上下三代人的畢生數據和生命信息都儲存在那裡,那是上百億人類的數碼紀念碑……。這是未來人類與「史前文明」的第一次遭遇,在他們眼中,我們現在所謂的「網一代」,其實是史前文明的最後一代……
三個月前,我們學校美術館展示了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的VR單元,展廳中有一張未來技術發展進程表,從2000年到3500年,是一位中國哲學家在1998年編寫的。我跟他講,現實發展一定比他的預測要快得多。我說服他把時間表貼在展廳裡,觀者可以根據他們的理解和想像在上面修改、補充。
在我看來,VR不僅是沉浸影像,更是通向可能世界的路徑。通過VR構造出的小世界,是現實的外掛,是我們這個世界的體外器官。它/它們,既外在又內在於我們的所謂現實,所以虛擬實境也是撬動我們這個堅硬的現實世界的阿基米德點。
其實,虛擬實境是藝術的一種本質面向。藝術的本質任務不但是creation,甚至朝向一種genesis。量子理論假設了無數個平行宇宙,那是無量世界,我們所謂的現實只不過是無數分之一,是實現了的可能世界。創造是一種發現、開啟,是打開可能世界的通道。所有藝術家都渴望構造出自己的世界,一個充滿想像力的可能世界。可以說,所有偉大的藝術作品都是超拔出現實之外的另一種現實。
很多年前,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詹明信寫了一本討論科幻小說的書,叫《未來考古學》。所有的科幻作品從根本上說都是通過未來對現在所進行的一場逆向的考古,正如十九世紀歐洲人想像的未來貴族生活是在月球上騎著自行車悠閒地漫遊。這種考古學透射出的現在和未來都是不開放的,「它並不能使未來具有生命力,哪怕是在想像中」,這證明了馬爾庫塞所謂的「烏託邦想像的枯萎」。
討論未來素養,我們未必只是向前看,也可以向後、向源頭追索。在古希臘人的經驗中,哲學、教育和藝術都是作為一種「自我的技術」,統一於古老的神諭「epimeleiheautou(關心你自己)」。根據福柯的考查,這是比德爾菲神諭「認識你自己」(gnothi seauton)更加根本的諭示。這裡的「關心」(Epimelei)既是指「事奉」,又是指「訓練」,同時也意味著「沉思」,指向福柯所謂的「精神性」——即「主體為了達致真理而用來塑造自己的探究、實踐與體驗」。
當下藝術和教育的根本責任,就是大數據、人工智慧時代人的保存與人的發展。為此,我們需要構建一個多元化的思辨空間,重新思考藝術和教育、創造與傳播、生產和消費、社會與自我之間的複雜關係,共同追問:面對「技術-信息-資本-權力」網絡所建立起的總體性全球治理,我們如何重塑藝術的創造與教育?面對這種全球治理所帶來的新的生命政治,作為一種「人學」的藝術/教育如何展開?
我們看到,問題已經非常嚴峻:最近半個世紀的諸種新技術建構起人類的各種假肢,這種越來越龐大的假肢系統正在廢除我們的感受力,割裂我們的身心。未來人類的根本困境是感性貧困、身心分離。沒錯,這就是我們談論「未來素養」所要面對的問題。在此,藝術或可有所作為。因為藝術智性通向的,正是一種上手的技藝所開啟的知識,一種感同身受的知識(embodied knowledge),一種詩性製作的知識(poietic+heuretic),一種身心發動的知識。
我再強調一遍——藝術和教育的目的,是人的保存與人的發展。它們指向同一件事:一種直指人心的感受力實踐,一種自我創造的精神生產,一種以人之社會性建構改變生活、改造世界的點滴工程。中國美院所倡導的藝術/教育,並不是「藝術界的藝術」和「學科的教育」,而是與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息息相關的更根本的東西;為了人的保存與人的發展,它必須是一種貫穿群我、打通身心的新的知行之學,一種自我創造的技術。
朋友們,如果以上我所說的可以成為大家的共識,我們將會看到,藝術的訊息在歷史的長河中、在無數人群中傳遞,未來的藝術家們在群與我的團結中相互學習、交互展開;藝術之作品在高度整合化、自動化的社會中開闢出歧見和想像,藝術之教育在「訊息-景觀-資本」的多重現實中為我們的感受力拓展出一片新的田野,為我們的創造力開闢出一個新的戰略空間。
無論藝術還是教育,我們所有的創造、生產,所有的努力和鬥爭,都是為了讓人更像人。正因為如此,人類才需要創造。
創造絕不只是生產出差異的和從未有過的東西,而是可能世界的建構。萊布尼茨最先提出了「可能世界」這個概念。他說:「世界是可能事物的組合,可能事物有不同的組合,因此,有許多的可能世界」。這無疑是符合量子理論的世界觀。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中說:「我們可以體驗的最美好的事物,是充滿秘密、難以理解的神秘之物,我們面對著它,仿佛回到真正藝術和科學的搖籃之中」。我們必須不斷地返回藝術與科學的搖籃,在那裡重新喚起我們對世界的震驚與好奇,那是一切創造力的源頭。
創造是最富意義的可能性的生產。想像力只是創造力的一種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除了想像力,創造還涉及許多東西,好奇、衝動、感興、關懷、欲望、價值與目的……,還有最重要的,對於未知(unknown)和無名(unnamable)的愛。
美國建築師路易斯康說:人類並不需要第五交響樂,直到貝多芬把它創作出來,人們才發現,我們的心靈、人類的精神生活從此再不能沒有它。
這就是創造,不是功利主義的目標之達成,也不是工具主義的績效,而是發明出新的目的地、新的彼岸。朋友們,一百年前的歐洲,發生了一場政治與美學的革命,人們懷著重塑藝術自身的衝動,重新發明世界觀的雄心,試圖建構一個全新的世界,重新確定我們與世界的關係。那種激進的形式主義不止創造了建構性的藝術,而且企圖發動一場感性結構的革命,試圖重組我們的欲望機制甚至社會形式。
一百年後,我們正處在又一場大變革之中,藝術、科學、哲學、政治、倫理還有教育……一切都再一次等待著重新定義。我們又一次面臨「重估一切價值」的關口,我們將反思著,在科學和技術的新的碰撞中重新找到藝術的位置,去復興藝術源發的創生性的感知、表達與製作,為人的保存和發展開啟一段新的航程。
本次展覽中,中國美術學院呈現的主題為「未來素養與設計創新」,我們希望通過參與一系列學術研究、教學探索和社會實踐,豐富和深化我們對設計創新所需能力的理解。通過理解未來,揭示潛在的預期系統和過程,我們能更好地利用未來,實現從未來的角度推動設計,利用設計推動社會創新,為美好生活積極尋求解決方案。實現設計創新的包容性、可持續性,為人民福祉作出貢獻。
以未來視角拓展學科邊界 :「天問:世界觀的對話」國際論壇,以藝術的形式發問科學,從科學的角度解讀藝術,共同針對系列普遍性問題而開啟全球科學家與人文學者的跨領域對話。
以未來視角生發研創前沿 :跨媒體藝術學院主辦「近未來:可能生活」跨媒體藝術節,以藝術的方法,探索「近未來」視域中人們的「可能生活」;在中國(杭州)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上最設計·中國美術學院館,以「科幻城設」為主題,聚焦於科幻與設計對撞。
以未來視角推動教學創新 :設計藝術學院以「重塑」為主題舉辦了設計藝術周學術活動,希望通過設計改變人們的社會意識,創造生活變革的方式,關注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的社會現實,回應新時期的緊迫議題,激發對新領域 、新理念的知識體系建設。
以未來視角引領行業變革 :中國設計智造大獎(「DIA」)是我國工業設計領域首個國際化的學院獎,是創意轉向產業與未來的實體創新加速器,旨向「民生·產業·未來」,以人為本,以想像力建構新方式,以生活、生產、生態融合為關鍵,促進文化創新與科技創新共生,以頂層設計策略整合人類社會網絡,引領生產、物流、銷售、服務全鏈的設計協同活動。
以未來視角推動公眾參與 :國際聯合學院與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聯手打造了「未來素養工作坊」,以「2050年的中國社區」為主題,招募不同角色、行業和年齡等多維度的參與成員,包括來自於政府、企業、院校、社區的各方代表,透過集體探討未來畫面,把未來精神帶到現實世界,為現實帶來更多的信念和行動的動力。與現實中的集體智慧結合,以未來的角度思考、解決和發展當下的問題,找尋未來社區的未來之道。
以未來視角推動社會創新 :中國美術學院參與浙江省在2019年提出的未來社區建設計劃。2019至2021年,浙江省預計推出100個未來社區試點項目。通過139工作框架,以多學科協同的系統創新思路,面向未來創新未來城市基本單元。中國美院未來社區團隊以上城始版橋社區、臨海六角井社區、安吉餘村等未來社區試點項目實踐為例,探索在不同類型城市、鄉村條件下的未來社區建構之路。
重構未來,反思當下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與重大命題。中國美術學院必將持續將未來視作建設當下的資源,培育學生積極有為、靈活地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運用設計創新主動向未來發出邀約,為尚未到來卻即將到來的未來生活注入積極活力、樂觀希望和無畏勇氣。
本次峰會網上展廳將持續開放至2021年1月11日,全球40名領導人的未來對話視頻、90餘個展臺、網上工作坊(錄製)繼續對公眾開放。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學院
總策劃:高世名
策劃統籌:俞堅
項目執行:章飛豔
助理執行:汪東方
設計顧問:宣學君
設計策劃:邱天時、董子怡
視頻指導:付帆
視頻策劃:馬赫、杭州圖層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來源:中國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