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讀 | 肩袖損傷診治了那麼多,看完這篇你肯定還會有收穫!

2021-02-13 好醫術

(一)局部解剖

肩袖是覆蓋於肩關節前、上、後方的肩胛下肌、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等肌腱組織的總稱,位於肩峰和三角肌下方,與關節囊緊密相連。包含肌肉部分、韌帶部分、骨性部分。

1.肌肉部分

主要由幾塊肌肉組成:肩胛下肌、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

肩關節力偶:肩胛下肌與岡下肌、小圓肌

岡上肌與三角肌

肩胛下肌

岡上肌的作用是肩外展

岡下肌與小圓肌

盂肱關節的關節囊均增加了肩關節的活動度,但對穩定性作用較少。盂唇使得肩胛盂的深度增加了50%,其作用相當於「護欄」或「止動墊」,可有效提高穩定性。由於肩關節骨性結構對穩定性貢獻很少,因此大部分穩定性是周圍肌肉和韌帶來提供。

2.韌帶部分

韌帶是維持肩關節穩定性的靜態結構,也是肩關節大角度運動的最主要穩定結構。肩關節韌帶主要有盂肱上韌帶、中韌帶、下韌帶、喙肩韌帶和喙肱韌帶。

1)盂肱上韌帶

就在二頭肌長頭起點之前經過盂上結節,到靠近肱骨結節間溝內側嵴小結節尖近端。0°外展位時,盂肱上韌帶和喙肱韌帶一起主要限制肱骨頭向前下脫位,也是同一位置前後方向最主要的穩定結構。

2)盂肱中韌帶

起自寬闊的盂肱上韌帶之下,沿著盂前緣直達盂緣的下1/3,斜向下外,擴大並附於小結節深至肩胛下肌腱,並與之融合。當低度或中度外展過程中,盂肱中韌帶限制外旋,但是當在90°外展時,則影響很小。

3)盂肱下韌帶

起自盂唇的前中後緣,行向前下至肱骨頸下內面。盂肱下韌帶由很厚的前束和略薄且清晰的後束和一個較薄的腋囊組成,像「吊床」一樣的結構模式。外旋時懸帶滑向前上,前束緊張,後束鬆弛,內旋是恰恰相反。當肩關節外展45°或更多時,前下盂肱韌帶複合體是穩定前後方向應力的主要韌帶。

岡上肌和肩胛下肌腱融合成一個鞘狀結構,在肱二頭肌溝入口處環繞肱二頭肌腱。鞘的頂層是由岡上肌腱組成,底層是由肩胛下肌腱組成。這種關係與肩胛下肌腱撕裂常並發二頭肌損傷有相關性。

根據肌腱損傷的深度分為:肩袖全層和部分撕裂。肌腱全層撕裂又根據大小分為:小撕裂(小於1cm)、中度撕裂(1~3cm)、 大撕裂(3~5cm)、巨大撕裂(大於5cm)。肩袖損傷根據部位分為:滑囊側、關節側及肌腱內損傷。

3.骨性部分

肩關節靜態穩定系統

1.創傷

是年輕人肩袖損傷的主要原因,當跌倒時手外展著地或手持重物,肩關節突然外展上舉或扭傷而引起。

2.血供不足

引起肩袖組織退行性變。當肱骨內旋或外旋中立位時,肩袖的這個危險區最易受到肱骨頭的壓迫、擠壓血管而使該區相對缺血,使肌腱發生退行性變。臨床上肩袖完全斷裂大多發生在這一區域。

3.肩部慢性撞擊損傷

中老年患者其肩袖組織因長期遭受肩峰下撞擊、磨損而發生退變。本病常發生在需要肩關節極度外展的反覆運動中(如棒球、仰泳和蝶泳,舉重,球拍運動)。當上肢前伸時,肱骨頭向前撞擊肩峰與喙肩韌帶,引起岡上肌肌腱損傷。慢性刺激可以引起肩峰下滑囊炎、無菌性炎症和肌腱侵襲。急性的暴力損傷可以導致旋轉帶斷裂。

外傷史:急性損傷、重複性或累積性損傷史。

疼痛與壓痛:多位於肩前方,位於三角肌前方及外側;活動或增加負荷後加重;夜間症狀加重,常痛醒;壓痛多見於肱骨大結節近側,或肩峰下間隙部位。

功能障礙:主動活動受限(以外展、外旋及上舉受限較明顯);被動活動受限不明顯。

2.查體

視診:三角肌,肩胛骨,方肩

觸診:肩鎖關節、大結節、結節間溝壓痛

活動度:前屈上舉、外旋、內旋、外展;主動和被動活動;力量。

Apley Test(摸背試驗)

可以粗略的觀察肩關節內旋、外旋活動度。

3.特殊查體

空罐試驗敏感性最高(68.4%),墜臂試驗和lift-off test的特異性最高(100%),而Neer test準確率最高(75%)。檢查岡上肌和岡下肌時,Jobe sign和 full can test 準確率相當。Howkins sign敏感性83%,特異性23%。疼痛弧試驗敏感性97%,特異性5%。

外旋滯後試驗和墜臂試驗對於診斷全層撕裂有著較高的特異性(91%和86%)。Lift-off陽性對於診斷肩胛下肌全層撕裂和脂肪浸潤特異性很高。但是單獨一個檢查對診斷肩袖損傷是不夠的,多個試驗聯合在一起可以明顯提高診斷效率。

撞擊症候群

Neer徵:患者取坐位,檢查者穩住肩胛骨的同時,將患肩大幅前舉,導致大結節與肩峰相撞擊。是肩袖損傷的重要病因之一,尤其是岡上肌損傷往往伴有肩峰下撞擊徵陽性表現。(疼痛弧60°-120°)

可能的原因,肩峰的分型

Hawkins試驗:患者取坐位,前屈肱骨頭至90°並屈肘90°,然後強制內旋肩關節。本試驗作為Neer徵的補充都是檢查肩關節撞擊徵的。

Gerber喙突下撞擊試驗:動作與Hawkins試驗相似,肩關節前屈90°、肘關節伸直位,在水平面內收10°~20°,使小結節與喙突相接觸。疼痛提示喙突下撞擊徵。

岡上肌抗阻試驗

Jobe 試驗(空杯試驗):肩關節外展90°,水平面內收30°(肩胛骨平面),內旋使大拇指向下,然後檢查者在患者雙側手腕處施加垂直向下的應力,並囑患者抗阻力外展肩關節。本實驗用於檢查岡上肌肌力。與對側相比力量減弱或者提示肩袖病變或者岡上肌腱病變或者撕裂。

岡上肌完全撕裂,可以出現落臂徵。

岡下肌和小圓肌抗阻試驗

外旋應力試驗:患者上肢外展前屈中立位,屈肘90°,肩關節外旋45°~60°,檢查者於手背處施加應力,囑患者做對抗動作,檢查肩關節外旋肌力(岡下肌和小圓肌)。

外旋滯後試驗:患者背對檢查者,肘關節被動屈曲90°,檢查者維持患者肩關節前屈20°並最大外旋位,檢查者放鬆腕部後,囑患者維持上肢位置,如不能維持為陽性。同樣是檢查岡下肌和小圓肌的功能。(類似投籃試驗及吹號角試驗)

墜落徵:患者背對檢查者取坐位,檢查者在肩胛骨平面保持患者上肢前舉90°,肘關節屈曲90°並最大限度外旋上肢。檢查者放鬆腕部,要求患者主動維持肘關節位置。如果滯後或「掉下」,則為陽性,主要檢查岡下肌功能。

Lift-off 試驗:主要用於檢查肩胛下肌。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上肢內旋,手背部靠緊下腰背部。如果患者不能將手背抬離下腰背部,此試驗為陽性。

壓腹試驗:患者用手掌壓住腹部,維持上肢於最大內旋位。如果主動內旋有力,肘關節不會向後掉落,肘關節位於軀體前方。如果肩胛下肌受損,不能維持最大限度內旋,患者感覺無力,肘關節將回落,掉到軀幹後方,也就是患者趨向於向前曲腕部來壓住腹部。

4.輔助檢查

X線片

一般無陽性改變,存在肩袖損傷的間接徵象:可表現為肱骨大結節囊性變、肩峰下前1/3骨質硬化、肩鎖關節退行性變和肱骨頭上移。

巨大肩袖損傷肩峰下間隙<9mm

2.超聲檢查

超聲檢查是一種可靠的、快速的、準確的檢查手段,既經濟又節省時間。超聲可以提供非常清晰的肩袖影像,特別是大的和巨大的撕裂,敏感性和特異性與MRI相當。它對於肩袖全層損傷有著很高的敏感性(96%)和特異性(93%),對部分撕裂也有很好的診斷價值(敏感性84%,特異性89%)。它過分依賴檢查醫師經驗。

3.核磁共振 

MRI檢查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診斷肩袖損傷的方法。其完全無創、軟組織分辨力高,而且能多平面成像,可更為直觀地觀察肩袖肌腱。

具體診斷要點:

①至少在2個平面評估:岡上肌腱(冠、矢)和岡下肌、肩胛下肌、小圓肌(軸、矢);

②肌腱信號:魔角效應、變性與撕裂信號鑑別;

③肌腱形態:注意觀察關節面的撕裂;

④評估肌肉萎縮:橫截面積、脂肪侵潤。

T1 FSE Fat Sat與PD FSE Fat Sat

PD FSE Fat Sat

增加MRI檢查時的TE值後,圖像如下:

TE=35    

TE=70

當增加TE值,魔角效應依然存在,並不是偽影,而是退行性病變。如果增加TE值,魔角效應消失,則是偽影。

下面為米琨教授製作的各個類型的動圖並配上相對應的MRI圖像。

A 正常肩袖(Normal rotator cuff)

B 肩袖關節面部分撕裂(Partial thickness articular sided tear)

C 肩袖滑囊面部分撕裂(Partial thickness bursal-side tear)

D,肩袖肌腱內型部分撕裂(Partial thickness interstitial tear)

E 關節側肩袖部分撕裂(PASTA病變)

F 關節側肩袖部分撕裂伴肌內囊腫

G 岡上肌肌腱磨損(Attritional fraying of the tendon)

H 肩袖全層撕裂(Full-thickness tear)

I 關節側肩袖部分撕裂與分層伴深層肌腱回縮

1.肩周炎(凍結肩,五十肩)

肩袖損傷:

2.頸椎病

3.肱二頭肌長頭腱炎

4.鈣化性肩袖肌腱炎

5.四邊孔症候群

6.創傷後肩關節粘連

(五)分期

Neer (1972)將肩袖損傷分為Ⅲ期:

I 期:為年齡<25 歲,病變可逆,活動時肩痛到活動期間痛,肩峰上區點狀觸痛,有疼痛弧,抗阻力時疼痛加重。

Ⅱ期:為年齡25~40 歲,反覆創傷引起慢性肌腱炎,持續性肩痛,常於夜間加重,體徵與I 期相似但更重。

Ⅲ期:包括完全性肌腱斷裂、骨性改變,年齡在40 歲以上,病史長,可以輕度肩痛到嚴重肩痛,夜間為甚。肩活動範圍可從正常到嚴重受限,被動活動大於主動活動。

(六)治療方法的選擇

臨床應根據肩袖撕裂程度和患者的具體情況採取相應治療方法。

1.非手術綜合治療

適用於Neer I 期,特別是傷後少於3 個月,肩袖部分撕裂、不願接受手術治療的完全撕裂和老年患者,予鎮痛、止血、脫水、活血化淤等藥物治療,同時配合局部痛點封閉、理療,並於患肩外展、前屈、外旋位予石膏或外展架固定3~4 周,隨後進行肩關節功能鍛鍊,多可收到良好的療效。

2.手術治療

若非手術綜合治療4~6 周仍不能基本恢復肩關節的外展活動,則需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治療適用於完全性肩袖撕裂和非手術治療不滿意的肩袖部分撕裂者。對肩袖完全撕裂者手術方法應選擇原肌腱附著區域肌腱- 骨重新固定,用不可吸收縫線牢固縫合;對肩袖部分撕裂者,手術宜行斷裂部位吻合修復。

聲明:本文為好醫術作者原創整理,僅用於學習交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早讀 | 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治策略,看這篇就夠了!
    以往對於這一特殊病症的認識不足,故臨床上常因漏診、誤診而導致延誤診治。今天早讀就為大家詳解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治策略,值得大家學習參考!突出位於椎管內Kurobane等在1572例中有11例,為0.7%梅藤千秋的105例中有16例,為15.2%Abdullah的1400例中發現9.9%國內周躍報導1062例中有73例, 佔6.9%上述文獻報導顯示差距較大,一般認為Abdullah的9.9%,較符合實際
  • 肩袖損傷該怎麼辦?
    肩袖是覆蓋於肩關節前、上、後方之肩胛下肌、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等肌腱組織的總稱。位於肩峰和三角肌下方,與關節囊緊密相連。肩袖的功能是上臂外展過程中使肱骨頭向關節盂方向拉近,維持肱骨頭與關節盂的正常支點關節。肩袖損傷將減弱甚至喪失這一功能,嚴重影響上肢外展功能。本病常發生在需要肩關節極度外展的反覆運動中(如棒球,自由式、仰泳和蝶泳,舉重,球拍運動)。
  • 肩袖損傷多久能運動?醫生:看具體損傷程度,一般不過這個時間
    肩袖是肩關節周圍的一種複合結構,包括四種肌肉:肩胛下肌、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袖也是很重要的一種結構,損傷後會對我們的正常活動造成影響,會有疼痛、水腫等現象,我們要及時進行處理,減輕不適,也防止損傷加重。肩袖損傷多久能運動?
  • 肩袖損傷的診斷及治療
    這種關係與肩胛下肌腱撕裂常並發二頭肌損傷有相關性。根據肌腱損傷的深度分為:肩袖全層和部分撕裂。肌腱全層撕裂又根據大小分為:小撕裂(小於1cm)、中度撕裂(1~3cm)、 大撕裂(3~5cm)、巨大撕裂(大於5cm)。肩袖損傷根據部位分為:滑囊側、關節側及肌腱內損傷。骨性結構
  • 圖文 | 肩袖解剖及損傷查體方法
    這種關係與肩胛下肌腱撕裂常並發二頭肌損傷有相關性。根據肌腱損傷的深度分為:肩袖全層和部分撕裂。肌腱全層撕裂又根據大小分為:小撕裂(小於1cm)、中度撕裂(1~3cm)、 大撕裂(3~5cm)、巨大撕裂(大於5cm)。肩袖損傷根據部位分為:滑囊側、關節側及肌腱內損傷。骨性結構
  • 肩袖損傷及肩周炎的檢查方法
    這種關係與肩胛下肌腱撕裂常並發二頭肌損傷有相關性。根據肌腱損傷的深度分為:肩袖全層和部分撕裂。肌腱全層撕裂又根據大小分為:小撕裂(小於1cm)、中度撕裂(1~3cm)、 大撕裂(3~5cm)、巨大撕裂(大於5cm)。肩袖損傷根據部位分為:滑囊側、關節側及肌腱內損傷。骨性結構
  • 還是肩袖損傷?一文講清楚!
    但其實,肩膀疼痛也不一定是肩周炎,臨床上不少疾病都是以「肩膀疼痛」為主要症狀的,比如頸椎病、肩袖損傷或者肩峰下撞擊症候群,都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肩周炎,從而耽誤了正確的治療。 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幾種病症的具體區別及應對方法。
  • 肩關節基礎和查體(二)肩袖損傷
    二、肩袖損傷分期和分型(一)肩袖損傷常用的是Neer分期:  1期:肩袖水腫出血期,肩袖尤其是岡上肌的水腫和出血,在年齡小於25歲的有症狀患者中最為典型;  2期:肩袖纖維化和肌腱炎炎性過程向纖維化過程(纖維變性和肌腱炎)轉化,25
  • 李博士手把手教你如何預防「肩袖損傷」
    通過前四期李博士給小夥伴們普及了什麼是肩袖及其有什麼作用、什麼叫肩袖損傷、通過什麼檢查可以確診、如何自查是否肩袖損傷(不要誤當肩周炎)及肩袖損傷什麼時候保守治療、什麼時候手術治療。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防範肩袖損傷呢?今天李博士通過漫畫圖解就給小夥伴們科普一下!
  • 肩袖損傷的診斷及查體方法技巧
    這種關係與肩胛下肌腱撕裂常並發二頭肌損傷有相關性。根據肌腱損傷的深度分為:肩袖全層和部分撕裂。肌腱全層撕裂又根據大小分為:小撕裂(小於1cm)、中度撕裂(1~3cm)、 大撕裂(3~5cm)、巨大撕裂(大於5cm)。肩袖損傷根據部位分為:滑囊側、關節側及肌腱內損傷。骨性結構
  • 肩袖損傷的解剖分析、自查與康復訓練
    造成肩袖損傷的原因有很多,內因包括肩袖肌力量不平衡、肩袖肌靈活性差、內在彈性負荷過度、血液供應差、組織退變;而外因則有 但其實,臨床處理中會遇到的情況要複雜的多。今天咱們就重點來聊聊肩袖損傷。
  • 抬手就痛,可能是肩袖損傷1
    肩袖損傷又稱肩袖創傷性肌腱炎。造成肩袖損傷的原因有很多,內因包括肩袖肌力量不平衡、肩袖肌靈活性差、內在彈性負荷過度、血液供應差、組織退變;而外因則有肩峰下撞擊、肩鎖關節形狀及外傷、肩胛運動異常、周圍肌肉不平衡、關節內損傷或病變
  • 肩膀不適是肩周炎還是肩袖損傷?找好這4點能區分
    在肩膀部位的疾病有肩周炎和肩袖損傷。這兩者是不同的,所以當肩部不適的時候,可能是這兩者中的一個導致的。了解兩者的區分,從而判斷肩部的不適是哪種疾病引起的。那麼,肩周炎和肩袖損傷有什麼區別?肩周炎和肩袖損傷是不同的,主要有以下區別:1、病因不同。肩周炎是主要是由於激素異常而導致的。肩袖損傷主要是由於肩關節部位受到了一定的損傷,肩袖部位韌性下降,加上長期的磨損,所以引起肩關節部位疼痛。2、患者年齡人群不同。
  • 【運醫】肩袖損傷診斷和治療(純乾貨)
    ,指組成肩袖的岡上肌、岡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圓肌的損傷。2、內撞擊:肩關節外展90度並極度外旋時,肩袖止點關節側與後上盂唇發生撞擊,導致兩者的損傷。3、組織退變:局部缺損導致肌腱退變,進而發生肩袖撕裂。4、嚴重創傷:5、過度使用:由於體育訓練,過度使用肩關節,不斷重複過肩動作比如棒球投手、羽毛球運動員等,導致肩袖損傷。
  • 12 個體徵全面評估肩袖損傷
    當外傷、骨刺增生導致肩袖損傷或發生退行性變時,肌腱會發生水腫和炎性改變,甚至產生斷裂,從而在肩關節外展活動時肩峰與肩袖肌腱發生摩擦撞擊,導致肩關節的疼痛、力弱以及活動受限。這類病症稱為肩袖損傷,也叫肩峰撞擊綜合症。肩袖損傷是肩關節疼痛最常見原因之一,但需與肩周炎、肩峰下滑囊炎等疾病相鑑別。因此,對肩痛患者進行肩關節的體格檢查對輔助診斷肩袖損傷具有重要意義。
  • 肩痛是肩周炎,還是肩袖損傷?教你一招輕鬆辨別
    那麼,肩痛就是肩周炎?下面來詳細了解一下~肩痛就是肩周炎嗎?很多人肩膀出現疼痛自動將它判斷為肩周炎,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看法。臨床上有85%的肩痛病人都是由於肩袖損傷跟肩峰撞擊這兩個疾病所導致的,而單純的由肩周炎引起肩痛的病人只佔不到5%。
  • 肩袖的結構、功能、損傷機制與康復訓練方法
    大家都知道肩袖嗎?它的結構複雜性決定了在上臂過頭運動項目中肩袖撕裂是最常見的運動損傷之一。肩袖是人體十分重要的一個結構,在上肢和軀幹的連接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並且它的存在滿足了人們對肩關節靈活性和穩定性的需求。但是,肩袖的位置和結構決定了它也是十分容易受傷的結構。那麼,肩袖的損傷應該怎樣康復呢?
  • 肩周炎、肩袖損傷怎麼治?如果不做手術,通過針灸要怎麼選穴
    常見的病因有兩個。一個就是肩周炎,也叫「五十肩」、「凍結肩」,這是因為肩周炎常發病在五十歲左右,常常因為寒涼加劇。把整個肩關節凍住了,就沒辦法動了,也會疼痛。另一個就是肩袖損傷。肩關節前後上下有肌肉韌帶包裹著,就像一個袖套把肩關節包著,這些肌肉韌帶的損傷就是肩袖損傷。比如上面的肌肉損傷了,就沒辦法把手拉上去,前面的肌肉損傷了,就沒辦法把手往前拉,後面的肌肉損傷了,就會沒辦法把手往後拉,從而出現疼痛,活動的障礙。怎麼治療呢?方法太多了,功能訓練,手術,針灸,敷藥等等。
  • 肩袖損傷修復術後生物可吸收螺釘周圍放射環的意義
    它被廣泛地應用於肩關節肩袖損傷與關節盂唇的修復手術。生物可吸收錨釘周圍的小區域的骨質溶解是常見的現象。大範圍的骨溶解需要二次返修手術。而錨釘周圍小的放射環則往往沒有明顯的副作用。大多數學者認為錨釘周圍的低密度放射環是異物反應的結果,也有少數研究顯示其與肩袖修復術後再撕裂率存在正相關。
  • 禍根是肩袖損傷
    肩膀痛是困擾中老年人的常見疾病,隨著運動醫學及核磁共振診斷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醫學數據證明,在引起中老年人肩膀痛的病因中,最常見的是肩袖損傷。這兩個特徵困擾著諸多中老年人,但由於認識不足,肩痛者一直不明白是因為肩袖損傷引起,以為是勞累或者頸椎病所致,常常出現誤診誤治或者延誤治療,造成肩袖撕裂加重,耽誤了病情,也增加了經濟及健康的負擔。為此,今天我們有必要來認識一下什麼是肩袖損傷?為何會出現肩膀夜間痛以及抬胳膊無力?該如何去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