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傾30°投照內排錨釘周圍的低密度放射環。
此文為文獻學習,相關內容來自Jin‑Young Park的《Radiolucent rings around bioabsorbable anchors after rotator cuff repair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 outcomes》。
生物可吸收縫合錨釘與第一代的不可吸收錨釘相比,其抗拔除力量是近似的。它被廣泛地應用於肩關節肩袖損傷與關節盂唇的修復手術。生物可吸收錨釘周圍的小區域的骨質溶解是常見的現象。大範圍的骨溶解需要二次返修手術。而錨釘周圍小的放射環則往往沒有明顯的副作用。大多數學者認為錨釘周圍的低密度放射環是異物反應的結果,也有少數研究顯示其與肩袖修復術後再撕裂率存在正相關。《Radiolucent rings around bioabsorbable anchors after rotator cuff repair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 outcomes》這篇文獻的研究目的主要是確定肩袖修復術後錨釘周圍的放射環與肩袖修復術後臨床效果的相關性。另外評估放射環在雙排縫合橋技術中經常出現的位置。
文章回顧性的分析了183例關節鏡下全層肩袖損傷修復手術的病例。該研究發現肩袖修復手術生物可吸收錨釘周圍的小的放射環並不影響臨床療效。在隨訪的初期發現的放射環直到隨訪終末期仍然存在,無大小的顯著變化。放射環的好發部位位於內排前方的錨釘。
討論一下,大多數學者認為可吸收錨釘周圍的骨溶解與異物反應和滑膜炎相關。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第一代的生物可吸收錨釘是含有聚羥基乙酸的,這種材料降解迅速,並且可引起炎性反應。Pilge認為骨溶解僅發生於肩袖修復術中使用的Bio-Corkscrew (PLDLP)的周圍,而同時進行肱二頭肌長頭腱固定手術使用的含聚丙交酯材料(PLLA)的螺釘周圍則不存在骨溶解現象。Burkart發現使用含聚葡糖酸鹽聚合物的可吸收縫合錨釘容易出現骨溶解和異物反應。
雖然錨釘周圍的放射環出現具有一定的偶發性。但是大多數病例往往於術後幾個月開始行主動功能鍛鍊時出現,並且放射環的好發部位位於內排前方的錨釘。所以該研究認為錨釘的載荷力量及其正常的吸收反應是引起錨釘周圍放射環形成的主要原因。相比盂唇修復手術,肩袖修復術中縫合錨釘的載荷力量要大很多。研究發現修復肌腱的內排前方的錨釘的張力最大。許多學者認為,肩袖損傷術後開始肩關節活動鍛鍊時,相對於肩胛骨平面,上臂更傾向於外旋而不是內旋活動,這樣會增加內排前方錨釘的張力。
當然放射環的出現還與個體因素相關,如肌腱與骨骼的質量問題及術後康復鍛鍊引起的併發症。有些病例在術後即出現放射環,這說明術中操作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觀察放射環最好的是通過肩關節腋位或30°尾傾位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