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的一句話就讓你徹夜難眠,討好型人格怎樣完成自我救贖?

2020-12-21 野生莉莉

面具戴太久,就會長到臉上,再想揭下來,除非傷筋動骨扒皮。——《魯迅日記》

蔣方舟的討好型人格

張愛玲曾說:「出名要趁早」,蔣方舟便是那個年少出名的「天才作家」。

她7歲開始寫作,9歲寫的散文集《打開天窗》後來被列為中小學生素質讀本,11歲出版首部長篇小說《正在發育》,16歲成為中國少年作家學會的主席。

然而,年少成名的蔣方舟並沒有以自我為中心,反而有一種迎合討好別人的習慣。

她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男朋友打電話罵她,她道歉了近兩小時,但對方還是不依不饒,她只好掛斷了電話,結果對方還是不停地打,後來她看見那密密麻麻的未接來電都嚇得發抖,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她都沒辦法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情緒,跟對方說一句「我生氣了」。

蔣方舟說的這段話,我感同身受,因為我曾經也是這樣的人。

對於別人的要求,即使感到為難,也很難拒絕,對我而言,說出那個「不」字,簡直比登天還難。朋友如果做什麼事情或者說什麼話讓我不高興了,我也只會用沉默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會直接發脾氣或說出自己的感覺,有時候憋到內傷,卻還是選擇忍受。

害怕吵架,總覺得只要跟別人吵架,這段關係就完了,就像老友記裡的錢德勒,第一次跟女朋友莫妮卡吵完架就以為他們一定要分手了。

吵架對我們這種人來說,就是上刀山下火海,只要有了可能會產生衝突的苗頭,我們就會立刻沉默或轉移注意力,總之不被逼到極限是絕對不會跟別人直接發生衝突的。

有朋友問蔣方舟有沒有跟別人產生過真實的關係,她問什麼是真實的關係,朋友解釋說,就是你可以跟對方爭吵,可以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展現出來,她想了想說,自己從未跟任何人產生這樣的關係。

這樣的對話讓蔣方舟發現自己有討好別人的習慣,她對自己20多年的生活產生懷疑,後來一年的時間她都一個人呆在東京,沒有工作和任何社會關係,每天看書,看展覽,寫日記,這段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讓她學會從外看待自己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治癒了自己的討好型的人格。

被嫌棄的松子對別人的討好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女主角松子,也是一個有著討好型人格的人。

松子從小很少得到父親的陪伴,記憶中父親總是陪著生病的妹妹。一次在跟父親看表演的時候,看到愁眉不展的父親,她學著小丑做了一個鬼臉,許久不笑的父親終於露出了笑臉。

於是,在她成長過程中,她一次又一次地使用這個鬼臉來討好父親,希望得到他的關注和認可,可是到最後,連這一招也受到了父親的批評。

後來她離家認識了第一個男朋友轍也,他是一個有才華卻一直默默無聞的作家,他說自己是「太宰治」轉世,卻把自己人生的失敗強加在松子身上,動輒把她打得鼻青臉腫。

為了拿到錢,他甚至讓松子去當浴池女郎,松子去了以後卻因為太青澀而被老闆拒絕了,後來松子找弟弟拿了一些錢,回家以後討好似的把錢遞給他,但是轍也對她又是一頓拳打腳踢。當晚,這個作家留下一張字條後,自殺了。

如果不是轍也自殺的話,松子不知道還要遭受多少暴力的折磨,她仿佛是一個「沒有痛覺」的人,不管轍也怎麼對她,她都只會迎合他的想法,忽略自己的感受。

討好型人格形成原因

從小缺少親人的關愛松子之所以會養成討好別人的習慣,是為了得到父親的關愛。從小父親就把所有的時間花費在生病的妹妹身上:給她精心準備禮物,給她講故事,對她微笑……但松子卻什麼都沒有,父親對她甚至沒有笑臉。

父親的這一切行為都是在告訴她:我不愛你,不在意你。

在家庭中她仿佛是一個隱形人,父親被她的鬼臉逗笑了以後,她認為父親終於看見她了,終於在意她了,極度缺愛的她便不厭其煩地使用這個招數來吸引父親的注意力。

不管是上學還是工作,她都聽從父親的安排,一直努力想成為父親心中的好女兒,這一切也只是為了得到父親的關注,想讓父親明白,她是值得被愛的。

從小缺少親人關愛的孩子,會用一生的時間追求愛,向全世界證明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人生經歷中產生的自卑情緒年少成名的蔣方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得到的並不是鮮花和掌聲,而是外界的批評和無端的指責, 她曾經在報紙上看到一篇文章說她是「早熟的蘋果必然早衰」。

面對外界鋪天蓋地的批評,她化身為戰士,與這些質疑聲作鬥爭,後來突然有一天,她聽到的聲音都變成了誇獎與讚揚,她說自己的感覺是「茫然」。

曾經在罵聲中成長的她,一直用戰鬥的姿態來保護自己和家人,突然有一天面對鮮花和掌聲的時候,感覺就像做夢一樣,很不真實,然後會質疑自己是否配得上這些接踵而至的榮譽。

長期處於被批評和質疑的環境下,會讓我們喪失自信,對自己的認知產生偏差。

不能接納真實的自己社會給我們附加了太多不必要的約束和標準,比如對於一個女性來說「要瘦」「要會化妝」「身材要好」,如果我們沒有達到這些標準,就會感到焦慮,感到自己是差勁的,不如人的。

實際上,只要你是健康的,其他的條件能不能達到都無所謂,所謂審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標準,又何必為了迎合別人而委屈自己呢?

不能接納真實的自己,讓我們永遠活在別人的標準與評論之下。不管是胖的瘦的,高的矮的,笑的哭的,只要是你自己願意的,都是最美的你。接納真實的自己,才能解放自己的心靈。

怎麼克服討好型人格

相信自己有獨立的能力有一隻小象,它從一出生就被鐵鏈拴在一根木樁上,它拼命掙扎,想要掙脫鐵鏈,可是無論它怎麼掙扎也掙脫不了鐵鏈的束縛,後來它就放棄了,直到它長成一頭成年大象,也不會再試著掙脫束縛它自由的鐵鏈。

拴住一頭大象,只需要一根很細的鐵鏈,而拴住一隻小象,則需要一根很粗的鐵鏈。童年的我們,便是那隻小象,小象的力量是無窮的,因為它的心中有希望,而大象雖然擁有比當年強幾倍的力氣,但它的心卻死了,再大的力氣也是徒然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認識到,自己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無法掙脫束縛的小象了,就像松子,她童年得不到父親的愛就意味著她得不到禮物,陪伴等等,她長大了,這些得不到的東西也不能再追回了,但是她可以自己愛自己,發揮自己的人生價值。

我們有能力讓自己在社會上生存,也有能力改變自己,我們不需要再像小時候的自己一樣,依靠討好來獲得別人的喜愛與關注。

拒絕別人不會讓你的生活變糟當我第一次拒絕別人的請求的時候,我以為對方會生氣,沒想到他只是默默走開,轉身就尋求下一個人的幫助。提出請求的人,關注的永遠是自己的問題有沒有得到解決,而不會太在乎是誰幫他解決的,如果你不方便,就直接拒絕,這並不會讓對方生氣,反而是一種高效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如果對方確實因為這而生氣了,你就更不必焦慮了,有句話說的好:那些總是好意思麻煩你的人,你有什麼不好意思拒絕的呢?這樣的方式更能幫助你看清楚對方的人品,分辨生活中哪些人值得交往,哪些人不值得。

取得某方面的成就愛默生曾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其實反過來,在某方面取得成就也可以幫助我們獲得自信。有了自信,獲得了自我認同,就不會一味委屈自己取悅別人。同時因為你的優秀,很多人會主動來認識你,你也就不需要依靠討好去獲得別人的讚美了。

結語

有人說,我們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松子的影子,深以為然,童年受到的傷害總要靠自己慢慢治療。也許我們或多或少會討好別人,但討好別人不可怕,可怕的是已經意識到自己有這樣的行為了,還是放任自己一味追求外界對自己的認同,而不接納自己,最後逐漸在討好別人的行為中,迷失了自我。

不用為了討好別人而委屈自己,就像蔣方舟說的那樣,真正欣賞你的人,是欣賞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故作討喜的樣子。

相關焦點

  • 心理學:邊緣型人格的自我救贖,讓自己願意跟別人交往
    你是邊緣型人格嗎?你排斥所有的社交活動嗎?邊緣型人格與迴避型人格有著相同的一面,在這裡不做單獨的區分。作為邊緣型人格而言,最典型的狀態就是喜怒無常。因為他們內心十分敏感,感受到外界好的刺激時就會十分開心;感受到外界不好的刺激時就會非常生氣。
  • 不顧自己討好別人,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離不開這幾個原因
    像這位母親所說的孩子,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的一種表現,不少父母都在為自己家孩子這種不顧自己討好別人的行為發愁,下面這篇文章將從根源分析寶寶的「討好型人格」,並且給你解決的方法。#育兒有方法#
  • 別再可憐「討好型人格」:有多討好,就有多自私
    「討好型人格」的確挺慘的,什麼都好,唯獨對自己不好,活得很累,很壓抑,很委屈……但今天我想要告訴你,心理學上根本就沒有「討好型人格」這個學術概念,這只是一個流行的文學說法。我們那麼討厭「討好型人格」,是因為這幾年對這個詞有點汙名化了,一說出來就帶著濃濃的貶義色彩。
  • 再見,討好型人格
    對此,我也進行了對自我考量,發現在過往的經歷與行為模式中,自己也屬於討好型人格。但現在已經在改變了。所以,下面關於我自己對討好型人格的解讀,都是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的。開始,有了討好型人格的雛形。其實這一時期的討好型人格形成已經有了模型,除了為了與別人搞好關係讓自己注入了幽默因子外,還體現在其他方面:會為了顧及他人的意願而忽視自己,會因為有人請幫忙而盡興盡責,會為了討好別人而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上。
  • 為什麼你總是成全別人,委屈自己?討好型人格自救指南
    化被動認同為主動認同 心理學認為,人格是與生俱來的,特定的人格你窮其一生都無法改變,但是性格則跟後天的環境和教育有關。所以,想改善我們的性格,就要直面我們的人格。「討好型人格」的認同感,本質上是從別人那裡「求」來的,因為想要獲得別人的認同感,所以採取一個「討好」的低姿態。所以,如果想要得到真正的認同感,那麼就需要把這種被動「求來的」的認同,變為主動「得到的」。
  • 「討好型人格」自救指南:別總是成全了別人,委屈了自己
    01、此「討好」,非彼「討好」討好型人格並不只是在行為上進行討好,取悅別人,更會在性格上、情緒上產生一種「病態」,限制自身的發展。下面是討好型人格的三個維度:1、自我概念模糊性:認知層面的討好特質,指個體對自身及其與環境關係,當自我概念模糊性高時,我們就會對自己接受什麼,不接受什麼缺乏清晰的認識,「盲目主見」,缺乏自我認識
  • 你知道討好型人格嗎?討好型到底是什麼樣的心理?
    如果有,我覺得你特別會欣賞他,對吧,畢竟這世界好人沒多少了但你有想過他為什麼這樣般帶人,如果是你一直這樣,你會不會覺得自己很虧,以為好心有好報這句話不是那麼準的所以,對於別人的事,即使他不情願他也不會拒絕,而別人拒絕自己卻總是輕描淡寫,這其實是一種心理問題——討好型人格心理
  • 討好型人格如何學會說不?心理學:3招教你建立自我邊界
    而對於習慣性討好的人來說,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沒有明晰的邊界意識。助人行為是一件與他人建立聯結的方式,可是,一旦超越了個人的邊界,那麼,很有可能就會演化成為內心的衝突。改變討好型人格,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成為一個一味拒絕別人的人,幫助別人,常常也能夠帶來我們自我價值感。
  •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 全民熱議小夥吐槽:我的女友是典型討好型人格
    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之《完美女孩》剛一播放完,熱搜就出現了相關話題#你是討好型人格嗎#,網友們表示,在楊冪飾演的機器人小愛身上,看到了很多討好型人格的人群的影子。重慶小夥蔣先生也從中看到了自己女友婧婧的影子——總是退讓,迎合、討好別人…… 特徵1:幾句好話 就替同事完成工作蔣先生名叫蔣佑傑,在沙區一家電子工程上班,今年27歲,與女友租住在沙坪垻天星橋的龍寰世紀小區。蔣佑傑說,自己和女友戀愛了近一年,隨著彼此越了解,他越是被女友的「討好型人格」所困擾。
  •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引發全民熱議 小夥吐槽:我的女友是典型討好型人格
    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之《完美女孩》剛一播放完,熱搜就出現了相關話題#你是討好型人格嗎#,網友們表示,在楊冪飾演的機器人小愛身上,看到了很多討好型人格的人群的影子。蔣佑傑說,自己和女友戀愛了近一年,隨著彼此越了解,他越是被女友的「討好型人格」所困擾。 蔣佑傑說,婧婧的「討好型人格」往往不對自己最親近的人,比如自己和家人,而是對朋友、同事、同學等。 蔣佑傑說,婧婧在江北一家新媒體公司從事網絡編輯工作,有時候同事為了早下班,說幾句好話,就把多餘的工作丟給婧婧,而婧婧會欣然接受並完成。
  • 你總討好別人?說著言不由衷的話?討好型人格的五種表現
    在旁人看起來,你是虛弱而且優柔寡斷,但那只是因為他們自己不是親身經歷的人,出一張嘴說別人那都嘛很簡單。——劍無極《金光布袋戲》善良讓你在人生路上走得更遠,當你能超越自我,就能擺脫那些,有害健康的自戀習慣。但是換到另一個極端,太過善良只會是毀滅性的。
  • 討好型人格:你很好,不需要討好任何人
    1每個人,都有討好型人格的潛質 有人說,每天下班回家,摘掉自己臉上一層又一層的社會面具,突然間覺得心累。你有過類似的感覺嗎? 大多數時候,人們似乎都不得不偽裝自己,帶著各種各樣的面具,去維持彼此間的關係和體面。
  • 沒自我的「討好型人格」內心是敏感和痛苦的,如何應對才好呢?
    心理學家薩提亞女士把人們溝通、互動的模式分成了五種類型,分別是討好型、指責型、打岔型、超理智型、表裡一致型,以上的五種類型既是溝通的模式也是人格的特徵,我更願意把這些作為人格分類,前面我講過了「指責型人格」心理解析「指責型人格」以及應對的四個建議,下面我們來談一談「討好型人格」的特徵及應對和自助的辦法。
  • 讀《挪威的森林》:那些執念人格,心情蕭條底,如何完成自我救贖
    這些都是他自己「人格」的一種外化,並形成了文字,那就是《挪威的森林》 。「木月」這種人格,這樣想幹好、那樣想幹好,典型的「強迫症人格」,直子也是「執念人格」,作者最終讓這兩種人格「消失」。最終,直子這個「人格」,是與木月,完成了「再相見」。以這種極端的方式,完成對於自己執念式人格的救贖,不可謂不可惜。關於玲子。她一直執念於那個「把她人性本能另一面開發到最極端的小女孩」,那個小女孩,讓她徹底迷失了自己,找不到北,她在山上8年時間,遠離俗世喧囂。
  • 心理學:如何告別「討好型人格」,你最應該學會做這三件事
    從我的個人經歷來說,我們要想告別討好型人格,必須學會做這三件事。1、建立自我的底線:學會有自己原則表妹今年17歲,正在讀高中,前幾天去她家送東西時看她狀態不太好,問怎麼了,她說她和小姐妹洋洋鬧矛盾了,事情起因是洋洋借了表妹的一本書看,但沒經表妹允許就又借給了別人,結果那個人把她的書給丟了,然而洋洋非但沒覺得不好意思,還認為表妹小氣。
  • 討好型人格解析:愛到塵埃的人終將變成施暴者
    那麼,今天我們就根據小z的例子分析一下討好型人格。 但是孩子們並不知道這一點,生怕會失去他們,為了他們愛,努力去完成這些要求。 我很不喜歡的一句誇獎就是:你真是個聽話的好孩子。聽話就意味著聽從父母的要求,按照父母的意願做事。很多討好型人格都是這麼形成的。
  • 【情感】「討好型人格」如何在感情中翻身?
    鍾曉芹已經30多歲了,入職多年,依然被同事使喚來使喚去,而她不但不覺得煩,還覺得自己不能失去這種「使喚」,這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別人的滿意上。在愛情中,鍾曉芹也是如此處理,就算自己懷孕了是否生下來,她首先還是要考慮丈夫的感受。好在最後她終於意識到這樣活著很累。 「討好型人格」的確活得很累,因為這種人基本沒有自我。
  • 蔣方舟、金凱瑞都深受其苦,你有過討好型人格嗎?
    蔣方舟後來才知道,這是討好型人格的典型特徵。這樣一個高學歷才女尚且如此,那普通的平凡人是否更難逃離討好別人的魔咒呢,討好型人格到底從何而來?我們最先討好的對象是父母,以此來獲得父母更多的愛。長大後則是周圍的人,為了繼續受到別人的喜愛,討好型人格會讓人感受:溫和、包容、好相處,慢慢就活成了大家眼中的「老好人」。這樣的人,什麼都好,卻唯獨沒有「個性」。電影《芳華》裡的劉峰就是這樣的人,他是別人眼中的「活雷鋒」,絕對的好人。
  • 破碎的自我|怎樣建立健全的人格?
    「迴避型人格、偏執型人格、邊緣型人格、迴避型人格」等等,這些命名其實表述的都是人格扭曲之後的不同分類。而人格的扭曲,本質上是人的自我破碎之後,為了整合、或規避這種破碎感,而進行調適的結果。「自我的破碎」從何而來呢?它源自於外界的攻擊。
  • 盤點討好型人格的星座,活該心累
    有這麼一群人,無論和誰相處,他們都無比謹小慎微,總是不斷討好別人來贏得別人的喜歡,好像他們的自我價值永遠都取決於別人對他們的需要。他們總是滿足別人的需求,卻常常活得辛苦,因為他們的討好容易丟失自我。那麼今天就來盤點一下,討好型人格的星座,看看他們都是怎樣的辛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