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掃描完了,塵封的底片。滷化銀的膠片時代已經遠去了,對於我,最後使用膠捲大約是2007年左右的事了。以前拍攝並衝洗過的膠片還保留著,很多當時還沒有印成照片。
數字時代的保留方式是電子文檔,應當把膠片信息轉化為電子信息存儲於電腦或移動硬碟裡。這項工作其實十年前就該做了,但是,對外營業的商家掃描價格是昂貴的,1M0.2元,一張底片就是十幾M;專業底片掃描儀的價格是不菲的,曾經在彩擴店裡掃描過幾張重要底片,了解到他們所用的尼康135專業掃描儀要八萬元,國產清華紫光135底片掃描儀也要兩千多元。猶豫中直到剛剛過去的12月中旬才購買了愛普生V370掃描儀,這是一款千元左右的家用掃描儀,可以掃描照片文件,也可以掃描135膠捲底片並附帶底片夾。於是掃描工作開始了。
我的膠片開始於1999年,除了丟失的,商業交給客戶的,最後只掃描了不到三千張。其中九成以上都是為孩子拍攝的,感覺也沒拍多少風景照片。
十幾年前衝印出的照片保留至今,和新的一樣。膠片就不同了,十年出頭的膠片還好,只是飽和度降低,色彩不再鮮豔,而近二十年前的彩色底片,色彩嚴重偏黃,後期也無法矯正了。另外,膠片上的劃痕,附著的灰塵和纖毛等融入感光乳劑裡,一塊兒掃入電子文檔。所以說,十年前,在膠片的保質期內就該底掃保存。
說來很遺憾,膠片時代的我竟然沒有用過反轉片,隨著技術成熟已經不需要寬容度了,但價格貴不說,衝洗實在麻煩,需要寄到外地大城市衝洗,更沒有用中畫幅相機拍攝過120底片和用大畫幅相機拍攝過散頁膠片,只用過24乘36mm的135負片。
樂凱公司曾經出品了一種用C-41工藝衝洗並通過彩擴機擴印成照片的染料型黑白膠捲,我的底片中就有,這種底片掃出來也泛黃,但是後期把飽和度降至最低,就成了純粹的黑白片,和保存了半個世紀之久在傳統暗房裡用顯影和定影液衝洗出來的黑白底片一樣,除了自帶的傷疤之外,一切如新。
掃描照片不好嗎?掃描照片確實看起來如同新鮮出爐,可是照片來源於底片,底片才是原始文件,掃描底片才能獲得最大的解析度和最好的畫質。
2019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