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多來,二手車市場的政策利好不斷。
前一段時間,中國商務部在回復網民時表示,下一步,國務院相關部門將繼續做好二手車流通領域的「放管服」改革,完善二手車流通管理,繁榮二手車市場。
本月初,商務部、公安部聯合印發通知,進一步擴大開展二手車出口業務的地區範圍,從去年的10個地區增加至今年的30個地區,直接覆蓋了25個省。
今年4月份的時候,國家對二手車的稅收幾乎減免了75%,此前,二手車交易的增值稅率為2%,減按銷售額的0.5%徵收,意味著稅負下降了75%。
此外,經過多年的攻堅,各地二手車「限遷」的壁壘逐漸打破。按照官方的說法,目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大氣汙染防治重點區域外的25個省市均已經明確取消限遷,大氣汙染防治重點地區也取消了省內限遷。
政策暖風頻吹,培育、搞活、壯大二手車市場交易的意圖明顯不過。為什麼對二手車如此上心?回答是,二手車交易的活躍與否,對整體的汽車消費至關重要。這重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在二手車之內,一在二手車之外。
所謂「二手車之內」,是說二手車交易本身是汽車消費重要組成部分,其之發展,能帶來GDP的增長和就業機會。「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是國內汽車消費的一個真實寫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說,2019年末,我國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2.61億輛,平均每6人即擁有1輛汽車。國內汽車保有量超過100萬輛的城市多達69座,其中31座城市的汽車保有量超過了200萬輛,12座城市汽車保有量超過300萬輛。上海、重慶、蘇州等城市汽車保有量超過400萬輛,成都汽車保有量超過500萬輛。拔得頭籌的是首善之區的北京, 其汽車保有量超過600萬輛。
龐大的汽車保有量,蘊含著巨大的二手車交易機會。2019年國內二手車交易1492.3萬輛,同比增長8%,交易額近萬億元。如果參照發達國家的汽車消費格局——二手車與新車流通量比例一般在1.5:1以上,美國、德國等都超過2倍,而目前國內二手車交易量僅為新車銷量的43%,其市場前景之廣闊一覽而盡。
「二手車之外」雲者,是說二手車交易的活躍與否,也會直接影響到新車的消費。道理簡單不過,如果二手車交易不便利,麻煩重重,會降低車主換車的意願,推遲其換車的時間。因為一般而言,換一輛新車之前,總要先處理手中的舊車。在汽車產銷量出現連續負增長之後,利好二手車的政策頻出,可不是偶然和巧合。
實際上,在在京滬這樣的一線大城市,二手車交易的便利與否對新車消費的影響更為顯著。12月7日,修訂後的《北京市小客車數量調控暫行規定》與《實施細則》對外發布,坊間稱之為「搖號新政」。該新政的要點之一,是從2021年1月1日起,「一人名下擁有多輛在本市登記的小客車的,車輛更新時可以選擇其中1輛申請更新指標,其餘車輛不予辦理更新指標」,即所謂「一人一牌」。這意味著,你有錢也不能買更多的新車,想要「消費升級」買一輛更高檔的新車,就首先必須將手中的舊車處理掉。擁有世界上「最貴鐵皮」的上海與之相仿。因為要增添一輛新車,先要支付10多萬元買一塊車牌——11月的平均成交價是91433元,加上支付給代拍公司的手續費,總要十萬出頭了,還需要耐心等待,因為未必能夠買到——11月的中標率僅為 7.8%。在這樣的局限下,「以舊換新」是當然的選擇,也即是先將舊車賣出去,再買新車。
是的,二手車交易的便利與否,二手車市場的活躍與否,不僅關乎二手車市場本身的發展,也直接影響著新車市場的表現。兩者的相加,便是整體的汽車消費,而在國內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汽車消費佔據著最大的權重。這便是二手車受到政策「青睞」的原因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