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50年代末張大千創作第一幅潑墨作品《山園驟雨》,到1963年首次嘗試潑彩,至60年代末,張大千的潑墨潑彩作品終發展至真正成熟時期。他曾在1968年對謝家孝表示:「我最近已能把石青當作水墨那樣運用自如,而且得心應手,這是我近來唯一自覺的進步,很高興,也很得意。」一直到70年代末張大千重回臺北定居,潑彩、潑墨山水畫成為晚年張大千持續不斷地探索,讓中國傳統水墨畫於西方藝壇大放異彩。
張大千 宮亭湖
鏡框 潑墨潑彩紙卡
34.3×100.6cm 1980年作
題識:
廬阜香爐峰俯瞰宮亭湖得此。爰。鈐印:
張爰、大千父、庚申、摩耶精舍
原藏家通過秦景卿向畫家本人求得。秦景卿供職於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掌展覽組,即當地書畫收藏界尊稱之「秦主任」。大千先生一九七六年定居臺灣,築摩耶精舍於外雙溪,這段晚年歲月,其作品展覽及出版事宜多委付歷史博物館。秦景卿乃具體執行人之一,出力尤多,從奔走安排、居中策劃以至編纂畫冊,幾每事親涉,如《張大千書畫集》六巨冊,為研究張大千先生藝術者奉為圭皋。
宮亭湖指鄱陽湖,因湖旁廬山下有宮亭廟得名。此幅《宮亭湖》描繪廬山湖水之景,以潑墨潑彩法描繪,恢宏布局,氤氳的氣韻,以半自動潑墨潑彩,再以巨筆刷掃導引為主,而少見傳統皴法筆觸,遠山略施點染,與潑墨潑彩形成的雲霧虛幻相映襯,更顯得蒼蒼莽莽,瑰麗絢爛。
大千一生沒有去過廬山,卻將廬山選作可能成為自己絕筆的題材,繪製《廬山圖》,原來廬山之美,早在大千胸中醞釀,聚天地之精華,集江山之瑰麗,這就是畫家意中的廬山,也即畫家心中的祖國河山。

張大千 瑞士山景
鏡框 設色紙本
59.7×66cm 1965年作
題識:
乙巳之夏,爰翁寫瑞奧道上所得。鈐印:
大千、張爰、五四1965
來源:
紐約蘇富比,中國書畫拍賣,1979年9月27日,編號174。
1965年7月自巴西飛歐洲遊比利時,並在英國舉行畫展,茲後與其老友張目寒等再有瑞士之遊,創作出一系列以瑞士雪山勝景為主題的潑墨潑彩作品,用他獨一無二的中國水墨技法展現出歐洲的自然風光,此時正值其潑墨潑彩的巔峰期,張大千不斷嘗試新的技法和新的媒介,畫面上出現一些新的、極具偶然性的效果,此間可謂大千一生中畫風最為前衛的階段,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和變數,創下潑彩畫作拍賣紀錄《瑞士雪山》、《幽谷圖》、《愛痕湖》等即集中於此時期。
張大千 瑞奧道中寫景 1965年作
張大千 瑞士雪山 1965年作
北京保利2016秋 成交價:RMB 164,450,000
張大千橫幅潑彩畫作拍賣紀錄
本幅《瑞士山景》寫於一九六五年夏日,題款寫「瑞奧道上所得」,可知為當年瑞士之遊為當地美景深深陶醉,遂於途中描繪瑞士、奧地利公路上所見阿爾卑斯山脈之景。作畫時先將墨潑在潮溼的宣紙上,不施以外力使其自然暈開,在墨完全乾之前,將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潑在表面,使顏色自然混合,繼而形成具有抽象意境的中國水墨畫。之後,張大千用極簡的線條勾勒出房屋、樹木,怪石等,以此來豐富構圖,從而完成他的「視覺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