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潑彩雙璧《瑞士山景》與《宮亭湖》

2020-12-21 江湖夜雨寄北辰

自20世紀50年代末張大千創作第一幅潑墨作品《山園驟雨》,到1963年首次嘗試潑彩,至60年代末,張大千的潑墨潑彩作品終發展至真正成熟時期。他曾在1968年對謝家孝表示:「我最近已能把石青當作水墨那樣運用自如,而且得心應手,這是我近來唯一自覺的進步,很高興,也很得意。」一直到70年代末張大千重回臺北定居,潑彩、潑墨山水畫成為晚年張大千持續不斷地探索,讓中國傳統水墨畫於西方藝壇大放異彩。

張大千 宮亭湖

鏡框 潑墨潑彩紙卡

34.3×100.6cm 1980年作

題識:

廬阜香爐峰俯瞰宮亭湖得此。爰。鈐印:

張爰、大千父、庚申、摩耶精舍

原藏家通過秦景卿向畫家本人求得。秦景卿供職於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掌展覽組,即當地書畫收藏界尊稱之「秦主任」。大千先生一九七六年定居臺灣,築摩耶精舍於外雙溪,這段晚年歲月,其作品展覽及出版事宜多委付歷史博物館。秦景卿乃具體執行人之一,出力尤多,從奔走安排、居中策劃以至編纂畫冊,幾每事親涉,如《張大千書畫集》六巨冊,為研究張大千先生藝術者奉為圭皋。

宮亭湖指鄱陽湖,因湖旁廬山下有宮亭廟得名。此幅《宮亭湖》描繪廬山湖水之景,以潑墨潑彩法描繪,恢宏布局,氤氳的氣韻,以半自動潑墨潑彩,再以巨筆刷掃導引為主,而少見傳統皴法筆觸,遠山略施點染,與潑墨潑彩形成的雲霧虛幻相映襯,更顯得蒼蒼莽莽,瑰麗絢爛。

大千一生沒有去過廬山,卻將廬山選作可能成為自己絕筆的題材,繪製《廬山圖》,原來廬山之美,早在大千胸中醞釀,聚天地之精華,集江山之瑰麗,這就是畫家意中的廬山,也即畫家心中的祖國河山。

張大千 宮亭湖(局部)

張大千 瑞士山景

鏡框 設色紙本

59.7×66cm 1965年作

題識:

乙巳之夏,爰翁寫瑞奧道上所得。鈐印:

大千、張爰、五四1965

來源:

紐約蘇富比,中國書畫拍賣,1979年9月27日,編號174。

1965年7月自巴西飛歐洲遊比利時,並在英國舉行畫展,茲後與其老友張目寒等再有瑞士之遊,創作出一系列以瑞士雪山勝景為主題的潑墨潑彩作品,用他獨一無二的中國水墨技法展現出歐洲的自然風光,此時正值其潑墨潑彩的巔峰期,張大千不斷嘗試新的技法和新的媒介,畫面上出現一些新的、極具偶然性的效果,此間可謂大千一生中畫風最為前衛的階段,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和變數,創下潑彩畫作拍賣紀錄《瑞士雪山》、《幽谷圖》、《愛痕湖》等即集中於此時期。

張大千 瑞奧道中寫景 1965年作

張大千 瑞士雪山 1965年作

北京保利2016秋 成交價:RMB 164,450,000

張大千橫幅潑彩畫作拍賣紀錄

本幅《瑞士山景》寫於一九六五年夏日,題款寫「瑞奧道上所得」,可知為當年瑞士之遊為當地美景深深陶醉,遂於途中描繪瑞士、奧地利公路上所見阿爾卑斯山脈之景。作畫時先將墨潑在潮溼的宣紙上,不施以外力使其自然暈開,在墨完全乾之前,將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潑在表面,使顏色自然混合,繼而形成具有抽象意境的中國水墨畫。之後,張大千用極簡的線條勾勒出房屋、樹木,怪石等,以此來豐富構圖,從而完成他的「視覺盛宴」。

相關焦點

  • 張大千潑彩山水原來是這麼畫出來的……
    張大千 《桃源圖》 潑彩的技法則是先將顏料在小碟中調至所需要的色相及濃度,然後潑灑在畫面上,利用其自然流淌滲化的性能,形成畫面的大體結構。
  • 潑墨潑彩大師張大千,心中自有桃花源!
    張大千本來期望在外雙溪依山傍水與農家田園為伍,但是萬沒想到,農地不久便成為富戶的新小區,摩耶精舍竟被周圍高樓大宅環伺,安靜的桃源變成了「雞犬相聞」,他只得認命地與來客相對大笑而已!嘉耦圖 立軸 水墨紙本瑞士雪山 鏡心 設色絹本潑墨潑彩,不僅是張大千繼其集傳統大成之後走向個人創新巔峰的畫風;也是他去國十餘年後,成功地將中國畫中潑墨大寫意風格結合當年世界抽象繪畫潮流,開發出他獨特豪放、法古變今、前無古人、走向世界畫壇的偉大成就;更是傳統與創新中國畫的主要分水嶺!
  • 名家名作|張大千潑彩山水欣賞
    張大千 幽谷圖 1970年畫家於1949年前在大陸所寫的山水,都是遊覽名山偉川後有感而作,很多都有畫家入山之細膩描寫,離開大陸後,改變形式,以西方抽象手法表現山水,層層潑彩,好像隔著畫家與山的一片薄霧,張大千不再進入山中,而是在遠方張望,超出塵外。
  • 張大千50幅經典潑彩山水,如夢如幻!
    要說張大千的「潑彩」由來,以下五點因素可以追溯源: 1、唐以來的傳統「潑墨」 「潑彩畫」奠定了紮實、牢固的基礎。 張大千潑彩山水局部 從張大千的潑彩作品中,我們還可以發現,張大千的潑墨潑彩在創作之前早已胸中有丘壑了
  • 【保利拍賣2020秋拍】古今中西 俱在筆下——張大千的藝術世界
    石前橫出一叢雙勾翠竹,生動有風致,其色靛藍,於紅葉高枝相配,一縱一橫,互呈異彩。畫作創作於戊子(1948年)二月,時值張大千五十歲,正是畫家當其壯年之時所作的工筆翎毛精品。 「潑墨潑彩,不僅是張大千繼其集傳統大成之後走向個人創新巔峰的畫風;也是他去國十餘年後,成功地將中國畫中潑墨大寫意風格結合當年世界抽象繪畫潮流,開發出他獨特豪放、法古變今、前無古人、走向世界畫壇的偉大成就;更是傳統與創新中國畫的主要分水嶺。」 ——傅申《張大千的世界》
  • 張大千、劉海粟開啟了潑彩畫的興盛!潑彩畫雙年展帶來視覺驚豔
    ■聶危谷 《祥光慶雲 》 「潑彩畫雙年展」的主題是「潑彩畫」,中國畫的潑墨潑彩自古已有,但此前沒有形成自身的特點和體系。20世紀後期,在東西方各種藝術思潮的碰撞下,張大千、劉海粟等畫家開啟中西融合理論上的探索和實踐上的創新,帶動了潑彩畫的興盛。 之後朱屺瞻、謝稚柳、宋文治、魏紫熙、侯北人等一批畫家在這一領域做出了傑出創造,為中國畫在新時代的發展探索了一條新的表現之路,對中國畫的寫意傾向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 第四屆潑彩畫雙年展開幕,張大千、劉海粟等帶動的「潑彩畫」發展...
    &nbsp&nbsp&nbsp&nbsp東方網記者熊芳雨9月26日報導:今天上午,籌備經年的第四屆潑彩畫雙年展如約而至。雙年展從第三屆開始,便由劉海粟美術館與侯北人美術館共同舉辦,由此劉海粟與侯北人兩位潑彩畫的先賢踐行者再次交匯,談藝論道。
  • 張大千集大成之潑墨潑彩繪畫,驚豔十足,美到可以設置成聊天背景
    張大千在駕馭水、墨、色方面堪稱出神入化,他最出色的還是要數潑墨畫,潑墨潑彩,不知道是否有人熟悉這種畫技,這是張大千在多年的繪畫生涯中,融合中國傳統潑墨畫後,對山水寫意表現技巧的一次創新,這種傳統、獨特、創新的畫風,形成了他獨一無二的個人風格。一般來說,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潑墨畫,也就是將水墨揮灑在紙上,隨意發揮,進行繪畫。
  • 論潑墨潑彩技術手法在張大千作品中的表現力!
    傳統美術藝術創作方法的基礎上,儂靠自身極高的藝術天賦,開創了很多藝術先河其中,潑墨潑彩的創作方式尤為獨創,相應的畫作具有明顯的古典風格,是張大千繪畫創作的巔峰之作一,張大千潑墨潑彩技術手法形成分析1.人格體現畫品不可否認,一個藝術家的內在品性會對其藝術創作產生重要影響,不同的品行會造成不同的藝術風貌,因此高尚的藝術家在教導弟子的時候
  • 張大千潑彩山水畫,不僅是山水的表面形式,還是一種山水文化
    張大千的潑彩山水畫造詣很高,很多人只看到了潑彩山水畫的表面形式,其實張大千的潑彩山水畫是山水文化的一種表現。山水畫不僅僅是描摹山水的表面形式,從哲學上講山水畫應該屬於山水文化的範疇,是擬人化的山水,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的結晶。
  • 畫家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張大千 1965年作 瑞士雪山 鏡心 設色絹本張大千 1969年作 伊吾閭瑞雪圖 設色紙本張大千 巻去青靄望水天 設色紙本張大千 秋山嵐翠 潑彩紙本裱於紙板 鏡框 一九六八年作張大千 潑彩山水 鏡心 紙本張大千 秋壑松泉
  • 張大千:潑墨潑彩不但融匯他創作的成果,也匯通東西方差異的特質
    摘要:張大千晚年的潑墨潑彩畫風使用了豐富的東方性色彩顏料,將其潑灑渲染於墨色打底的山水之上,層次豐厚而又清麗妍雅,不但表達出山水自然之遠近晴雨的物理空間,也表現了色彩質感本身的層次空間。其後的追隨仿效者,則往往很難達到其水墨與色彩相融的璀璨炫麗境地,由是可知張大千的潑墨潑彩絕非隨興而無章法節制的率性之作,而有其特殊的設色程序與方法。
  • 張大千:色彩運用到極致的國畫大師,其潑墨潑彩究竟有怎樣的魅力
    張大千是中國近代國畫大師,不僅在中國,在國際上也很有威望,還被西方藝壇稱讚為「東方之筆」。張大千的藝術成就極大,畫作數量也很多,而且內容豐富,人物、山水、花鳥,無所不精,但他最擅長、成就最突出的還是潑墨潑彩。這是張大千在總結中國傳統筆墨後,對青綠山水錶現技法上的一大創新。
  • 張大千創造潑彩山水,傅抱石獨創抱石皴,有人說張大千不如傅抱石
    張大千的山水畫獨樹一幟,但是有人說他的山水畫造詣不如傅抱石,真的如此嗎?張大千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他曾經出家為僧,也曾遊歷山川大江,也在敦煌臨摹過壁畫,真正做到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藝術思想,尤其是潑彩山水畫,大氣磅礴,屬於開宗立派的風格。
  • 繼承張大千劉海粟文脈,2020中國潑彩畫雙年展昨天啟幕
    潑彩畫為中國畫找回了色彩的靈魂,也為世界藝術潮流的發展貢獻了一種富含中國文化基因和人文品質的「大美之藝」。海派大家劉海粟先生是中國潑彩的代表人物,昨天起,2020中國潑彩畫雙年展在劉海粟美術館一樓序廳舉辦,主辦方試圖以雙年展機制,將這一源於中國傳統水墨的轉型探索流派進行系統的研究和梳理,並向世界藝術界進行交流和傳播,趙宗概擔任策展人。
  • 張大千潑墨潑彩繪畫的辯證美學研究
    摘要:對張大千晚期潑墨潑彩畫作的辯證美學研究,主要以「文本細讀法」集中於其晚期潑墨潑彩繪畫文本本身的解讀,以較之於其早中期具有代表性的繪畫名作的藝術表現形式,並以此闡釋其潑墨潑彩的藝術形式被稱譽為「轉進」的合法性前提,及該藝術形式審美的辯證特性是何以可能的,就該辯證審美的特性,發現、建構大千本人的藝術發展的自律邏輯過程。
  • 張大千潑彩山水畫,師古人師造化完成自我創新,增加山水畫新語言
    張大千的潑墨山水畫一反細筆勾皴的特點,是將調好的墨汁直接潑在紙上,還在泡沫的基礎上,又融入了頗色使畫面,豐富呈現一種神秘感,在潑彩之後邊緣加上線條,然後在留白處刻畫出人、房屋、花草,使整張畫富有意趣。潑墨潑彩是張大千的藝術頂峰,既實現了師古人師造化又實現了創新自我的審美要求,突破了傳統繪畫的語言,對山水畫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張大千的潑墨山水畫呈現出多種圖式,早年的他有傳統功底,在圖像的表現上並沒有脫離傳統,到了晚年之後他開始走向抽象畫的山水道路,也有人說張大千的晚年山水畫,真正達到了得其環中,超以象外的藝術效果。
  • 從張大千的潑墨潑彩,看中國藝術家的根,其實就是在中國
    中國的藝術家,包括好多去過國,到過美國,歐洲,甚至到過全世界各國的中國畫畫家,最後,還是2個字「回歸」;當然,除了實在不能回來的,如最具傳奇色彩的張大千先生,後半生旅居海外;其實張大千即使身子不能回歸,其精神,其心早已回歸;可以說是他開創的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簡直就是他夢縈魂繞的故國山川;直到1983年4月2日逝世,他的最後一幅巨作《廬山圖》尚未完全完成
  • 張大千潑墨山水畫欣賞,最全!
    1956年,張大千在巴西「八德園」,試以潑墨法作山水畫後,又在潑墨的基礎上潑以大青大綠,獲得了更為新奇清麗的效果。並以其天縱之才,在幾年的時間裡使驚世駭俗的「潑彩」迅速成熟。同樣,潑彩也使這位大畫家放出了異樣燦爛的光輝,其濃麗、新奇、清豔的中國潑彩畫,也震撼了整個中外畫壇。
  • 張大千潑彩《翠嶺晴雲》將拍賣,這幅畫盧燕已珍藏多年
    原標題:盧燕珍藏張大千潑彩〈翠嶺晴雲〉| 香港蘇富比中國書畫十月拍賣張大千爰、張徐雯波。相邀、鱘鰉翅、銀絲牛肉、蜜腩、腐竹菰丁、素繪、紅薯燒白、汆腰脆」張大千寫贈黃錫琳盧燕伉儷之〈翠嶺晴雲〉一九七一年,父母在西好萊塢購置新居,大千在中秋後兩日,出此潑彩作品以贈。裝裱配框後,由大千長子葆蘿由克密爾開車送到西好萊塢新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