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彩畫為中國畫找回了色彩的靈魂,也為世界藝術潮流的發展貢獻了一種富含中國文化基因和人文品質的「大美之藝」。海派大家劉海粟先生是中國潑彩的代表人物,昨天起,2020中國潑彩畫雙年展在劉海粟美術館一樓序廳舉辦,主辦方試圖以雙年展機制,將這一源於中國傳統水墨的轉型探索流派進行系統的研究和梳理,並向世界藝術界進行交流和傳播,趙宗概擔任策展人。
圖說:賀萬裡《問餘何事棲碧山》 官方圖
這項由侯北人美術館開創的藝術盛會及學術研討活動自2014年以來已經成功舉辦了三屆,從2018年第三屆開始由劉海粟美術館和侯北人美術館共同主辦。由此,劉海粟與侯北人兩位潑彩畫的先賢踐行者再次交匯,談藝論道。
據介紹,「潑彩畫雙年展」的主題是「潑彩畫」 ,中國畫的潑墨潑彩自古已有,但很多時候並沒有形成自身的特點和體系。20世紀後期,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劇,在東西方各種藝術思潮的碰撞下,張大幹、劉海粟等畫家開啟中西融合理論上的探索和實踐上的創新,帶動了潑彩畫的興盛,之後朱屺瞻、謝稚柳、宋文治、侯北人等一批畫家在這一領域做出了傑出創造,彰顯中國畫的寫意精髓,為中國畫在新時代的發展探索了一條新的表現之路,對中國畫的寫意傾向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圖說:周倩《水·上善若水》 官方圖
劉海粟美術館館長阮竣梳理中國美術史中的潑彩時發現,暮古多年的張大千,在旅居美國後總結中國傳統筆墨的精髓,對中國青綠山水錶現技法進行創新,創造了大潑墨、大潑彩的新技法,彰顯「寫意」的本質,不僅在駕馭筆、墨、色、水、紙等方面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而且為中國畫開闢了新的表現道路;而在藝術上一貫堅持"中西融合"之路的劉海粟從張僧繇的沒骨法中抽出了中國色彩法「隨類賦彩」的原則,與西方後期印象主義和野獸派的用色和造型原則有機融合,從傳統圖式中抽離出富於個性表現力的筆、墨、色、型,作為他自己抒發激情的元素,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潑彩風格。「潑彩畫的實踐之路依然艱辛,目前還沒能形成自身學術體系,藝術觀點、創作方法、代表人物、標準作品都有待梳理和研究。」 阮竣表示。
一代代新生力量正在推動中國潑彩不斷前行。此次雙年展一共推出了賀萬裡、聶危谷、任賽、王健爾、蕭 瀚、謝天成、葉其青、應晶晶、周 倩、沈虎、龐飛等22位藝術家的75件作品,展覽將持續到10月11日。(新民晚報記者 樂夢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