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琳
據網絡傳言,蝦米音樂可能只剩下2個月的壽命了。
11月29日消息,據微博認證用戶前華納音樂/環球音樂中國區市場總監@相徵發文稱:江湖傳聞,蝦米音樂將於2021年1月關閉。與之對應的,用於@果殼放大燈稱,蝦米音樂主編和運營總監目前在北京開會,回去要執行一些人員變動,蝦米音樂很可能將要解散。
對此,阿里巴巴和蝦米音樂方面對媒體回應稱"不予置評"。
儘管還沒有確定的消息,蝦米音樂是否將被關閉仍然引起了熱議。這條官方未闢謠的消息在音樂圈迅速發酵,更難過的是那些粉絲:眾多用戶都在大呼"不要關閉"、"不要告別",但所有人都明白,即便不是這個時間,蝦米音樂也正在被遺忘。
就算再不舍又怎樣,樂評人鄒小櫻說的對。從情感上來說,沒有了南瓜和朱七(兩位創始人)的蝦米,本就已經結束了。流媒體音樂最後只是資本和神仙打架的籌碼,和音樂沒有任何關係。
蝦米音樂通過尋光計劃等方式扶持了一大波小眾音樂人,到現在依然還會推薦一些小眾歌手,卻依然改變不了早已被邊緣化的現實。
版權困住了平臺,實質上也捆綁住了用戶。
小眾音樂用戶的烏託邦
曾經,網上盛傳這麼一張圖:蝦米音樂和網易雲音樂互相鄙視,同時絕對鄙視QQ音樂,QQ音樂只能去鄙視酷狗音樂和酷我音樂,而百度音樂卑微地屈居鄙視鏈底層。
而蝦米音樂憑什麼可以如此高居鄙視鏈頂端呢?
2006年時,一個名叫Emumo的"小破站"出現,意為Earn Music&Money。之後不少用戶為愛發電,自發上傳專輯。這個網站捧出過不少小眾歌手和獨立音樂人,擁有獨特的粉絲粘性和音樂氛圍。憑藉專業性,蝦米聚集了越來越多的小眾音樂愛好者,一度登上音樂鄙視鏈的頂端。到2013年,蝦米網註冊用戶數已超過2000萬,每月被收聽歌曲量為200萬首。
和大多數在線音樂平臺不同,蝦米初期是由眾多音樂愛好者一磚一瓦搭出來的,用戶能自行上傳歌曲、編輯、翻譯歌詞、完善音樂人資料等。有些用戶創建了不下一百張用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文字寫的歌單,這種自書自建的玩法有別於其他平臺,很快就吸引了大批優質樂迷。用戶自行上傳音樂的方式,也幫助蝦米音樂創造了更多元的"音樂資料庫",在音樂風格分類和專輯單曲等分類上更專業和細緻。
"蝦米是最像音樂APP的音樂APP,沒有之一",從用戶在社交媒體上的評論來看,總結下來就是,界面視覺、音樂日推、分類流派、社區環境等這些因素,都是用戶首選蝦米的原因。有用戶表示,"三大音樂APP(QQ、網易雲、蝦米)中,蝦米音樂的體驗最好的,有版權的歌,一般我都選擇使用蝦米"。
做音樂沒有"錢"途
蝦米音樂誕生的2007年4月前後,對於中國音樂來說,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一方面,傳統的實體唱片經濟已經出現頹勢;另一方面,2004年酷狗音樂上線,2005年酷我音樂成立,2006年百度收購千千靜聽,2007年天天動聽即將誕生,千播大戰的時代也即將到來。
蝦米還曾試圖開創在線音樂付費模式的先河。不願做盜版的蝦米糰隊其實做過很多創新,比如嘗試"P2P"——試圖將版權費進行分攤,讓用戶付費下載,即"版權分銷";對用戶進行個性化推薦,把不同口味的用戶通過技術手段區隔開來。但對待版權的方式,不但引起了一些音樂人的抵制,也為後期在版權大戰中落敗埋下隱患。
2010年,李志、周雲蓬聯合十幾位民謠歌手共同發布抵制蝦米聲明,"蝦米網長期以來在未授權的情況下通過其網站平臺提供我們音樂作品的收費下載,嚴重影響唱片銷量"。2012年,仍有音樂人在微博中表示雖然樂迷一直在付錢給蝦米網,但自己從沒拿到過錢。
音樂人們的控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蝦米生存的窘境。一邊是不願付費的用戶群體,另一邊則是高額的版權費用。據媒體報導,王皓曾說,蝦米每年支付的版權費用是收入規模的十幾倍。
沒有音樂聽,用戶減少;用戶減少,蝦米賺錢少;蝦米賺錢少,沒有資金購買音樂版權。這將是個惡性循環。為支付高昂的版權費,蝦米音樂只能選擇擁抱資本,2013年,王皓帶著蝦米音樂回到了曾經任職的阿里巴巴。
蝦米的轉變,從投靠阿里開始
2013年,憑藉2000萬註冊會員接過了阿里巴巴的橄欖枝,同年,阿里巴巴成立音樂事業部。一場事先就已經定下基調的墜落之旅就此開始。
①無法盈利。在阿里收購蝦米之後,與旗下的很多平臺共同推出了很多的蝦米會員活動,大部分不需要花錢就可以領取大量的蝦米會員,這種為了流量的推廣方式,不僅沒有為蝦米引來更多的付費用戶,反而讓蝦米的發展不溫不火,顯得越來越掉價。
②版權資源的減少。一切都源自於2013年,憑藉2000萬註冊會員,站在在線音樂鄙視鏈頂端的蝦米音樂開始接觸各類唱片公司,同時支付高昂的版權費用。但對比之下,蝦米音樂上的用戶付費率不足千分之五。王皓說,當時蝦米的費用支出是收入的十餘倍。也正是這一年,阿里正式收購了蝦米音樂,成立阿里音樂事業部。
2014年,騰訊音樂掀起了長達三年的音樂版權大戰,參戰的三方分別是騰訊QQ音樂、海洋音樂和整合了蝦米音樂與天天動聽的阿里音樂,多方斥巨資籤下多個唱片公司的網際網路獨家代理權。仗打到了一半,海洋音樂與騰訊QQ音樂合併,成為今天的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後者與阿里音樂的戰爭一直持續到了2017年下半年,並以"國家版權局約談主要網絡音樂服務商,要求全面授權廣泛傳播音樂作品"畫上句號。
2019年9月,網易雲音樂獲得阿里巴巴、雲鋒基金等共計7億美元融資,失去版權大戰的蝦米音樂聲勢漸弱。這被認為是蝦米音樂未來將會被阿里巴巴放棄的信號。
③激烈的市場競爭。不管在哪個領域,市場上一直存在優勝劣汰的規律,現在除了騰訊的QQ音樂和網易雲之外,其他的音樂平臺正在逐漸被淘汰。這場音樂版權大戰曾將業內版權價格推高10倍之多。而據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上市時所披露的招股書,截至2018年年中,騰訊音樂已擁有200多家唱片公司的超過2000萬首歌曲,擁有中國最大的音樂版權曲庫。
蝦米最開始的定位是做高端音樂愛好者的聽歌軟體,被阿里收購後,盲目追求DAU,整個團隊在阿里體系內沒有得到更好的位置和待遇,不斷地輪換團隊、加碼資本。總而言之,目前的蝦米已經無法更好地迎合時代,從而只能落得個關閉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