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蒙陰縣被命名為第二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圖為蒙陰縣岱崮鎮大崮村風貌。
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秋冬時節的齊魯大地風景如畫,美不勝收。
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印在腦子裡、落實在行動上,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讓祖國大地不斷綠起來、美起來。
山東牢記總書記囑託,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全面展開生態環保「四減四增」三年行動,積極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
2019年,山東水環境質量連續17年改善,水質優良比例為50.8%;海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達90.03%;環境空氣品質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提前達到了國家下達我省的「十三五」約束性指標要求……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生態環境持續向好,齊魯大地綠起來美起來——
「每天必爭,每微克必爭」
最近一段時間,日照市嵐山區高興鎮東辛莊子村,3處清澈見底的汪塘成為村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片汪塘是川子河上遊的一條支流,以前村裡很多村民搞養殖,汙水直接排進去,臭氣燻天。經過治理後,汪塘變成了村民的後花園,每天晚飯後我就和老伴兒來這裡散散步。」77歲的村民鄭培言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山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解決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入手,持續推進天藍地綠水清,齊魯大地的每一天都有日新月異的變化。
五年來,山東的天更藍——
統籌推進工業源、揚塵源、移動源汙染治理,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燃煤機組和燃煤鍋爐全部實現超低排放,全面淘汰10蒸噸/小時及以下燃煤鍋爐,23家鋼鐵企業完成有組織超低排放改造,44個工業園區、75個企業集群和2284家重點企業完成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和提標改造,1.3萬餘臺工業爐窯開展綜合整治,累計整治「散亂汙」企業11萬餘家。近年來,全省重汙染天氣越來越少,空氣品質整體得到改善。
五年來,山東的水更清——
16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完成治理工程,縣級地表水水源保護區內636個環境違法問題全部完成整治,省級貧困村水源保護區全部完成清理整治,178家國家和省級工業集聚區全部實現了園區汙水的集中處理,25933個畜禽規模養殖場(區)廢棄物處理利用設施配建比例達到96.9%,渤海近岸海域水質穩步改善。
五年來,山東的土更淨——
完成1.7萬個農用地點位汙染狀況詳查,按期完成8015個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階段性工作,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問題整治銷號率達到98.7%。2017年、2018年、2019年,全省危險廢物規範化管理抽查合格率分別為84.59%、86.40%、89.57%,醫療機構及設施環境監管與服務實現了100%覆蓋,醫療廢物、醫療汙水及時有效收集轉運和處理處置做到了100%落實。
山東算好綠色發展「長遠帳」,把嚴高質量發展「標尺」,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農業投入結構持續優化,環境治理中的結構性矛盾正在逐步破解。
2019年,山東壓減生鐵產能465萬噸、粗鋼產能923萬噸、焦化產能777萬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實現發電量745.1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1%;鐵路貨物發送量同比增長8.6%,高於公路貨運增速4.4個百分點,比2017年增加4932萬噸;全省大型規模養殖場糞汙處理設施配建率達到100%,單位耕地面積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持續下降,農業投入結構日趨合理。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也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題中之義。數據、指標記錄著山東的變化,對百姓來說,更為直觀的是親眼所見、親身所感。藍天變多了,空氣新鮮了,河水清澈了,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成為常態,成為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戰果,關鍵看『十三五』規劃確定的9項生態環境約束性指標完成情況。截至2019年底,4項指標已提前超額完成,其餘5項指標均達到『十三五』序時進度。今年以來,全省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從國家考核要求和目前進展情況看,9項約束性指標能夠在年底全面兌現。」省生態環境廳廳長宋繼寶表示。
把山水林田湖草作為生命共同體,讓老百姓享受生態環境改善帶來的效益——
打通彼此「關節」與「經脈」
在泰肥一級路及省道330線兩側損毀山體治理項目現場,綿延幾公裡的山體作業面上,挖掘機、灑水車、霧炮機等大型機械正加緊施工,進行最後的收尾工作。12月底,該修復項目將全部完成。
「原先這裡經過三十多年的開採,破壞嚴重,塵土飛揚,周圍村民怨聲載道。現在,不僅亂採濫挖停了,荒山還披上了新綠。」泰安市岱嶽區城子寨村黨支部書記張斌指著村南正在修復的山體告訴記者。修復項目在崖壁上開鑿馬道進行臺階式復綠,在道面上種植側柏、雪松,在斜面上種植草皮,石頭山很快煥發新生機。
轉眼間,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深入推進已經接近3年。如今,破損山體連片變綠,汙濁斷流的水體重獲新生,溝壑嶙峋的土地成為良田。放眼全省,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的「泰山經驗」正在鋪開,截至9月底,全省完成採煤塌陷地治理面積11929.76公頃,礦山生態修復面積1994.93公頃,土地整治面積28246.79公頃,廢棄礦井治理92眼,新增耕地面積4535.89公頃,新增溼地面積609.13公頃。
山川、林草、湖沼,存在著無數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有機鏈條,牽一髮而動全身。只有把山水林田湖草作為生命共同體,打通彼此「關節」與「經脈」,才能讓老百姓真正從生態環境改善中享受實實在在的效益。
不久前,生態環境部公布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單,我省萊西市、濰坊峽山生態經濟開發區、威海市環翠區威海華夏城入選。加上此前入選的蒙陰縣和長島,目前,山東共有五地被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2019年1月,《山東省推動河長制湖長制從「有名」到「有實」工作方案》出臺,將河長制湖長制工作納入各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全省各地積極行動,16市全部發出總河長令。2019年7月,山東印發《關於全面建立林長制的實施意見》,省委書記、省長任總林長,形成了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障有力的森林生態資源保護管理新機制。如今,伴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山東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九曲黃河在山東奔騰入海,流經9個設區市、25個縣(市、區),流域人口佔全省總人口的54%。東平湖作為黃河下遊最大的湖泊,也是下遊唯一的蓄滯洪區、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樞紐,其地位舉足輕重。近年來,東平縣堅持「生態立縣、綠色發展」戰略,在84公裡的湖岸線全面打響清網淨湖、餐船取締、拆違清障等九大攻堅行動,截至目前,累計清理網箱網圍佔用水面12.6萬畝,拆除餐飲船隻21艘,取締違規餐飲場所79家,東平湖重現昔日芳姿。「目前,東平湖和主要支流大汶河水質穩定達到國家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東平縣東平湖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東平湖管理綜合執法大隊大隊長葉桂軍告訴記者。
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山東牢記總書記囑託,不斷加強黃河沿岸生態建設,提高溼地生態系統保護水平。在努力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同時,加快推進全域範圍的河湖治理和生態修復,治理範圍從大江大河「主動脈」延伸到農村門前河、小汪塘等「毛細血管」,逐漸實現全流域、全覆蓋。
「今年我省啟動實施了省級美麗示範河湖建設,各設區市每年完成不少於5條省級美麗示範河湖建設任務。」省水利廳河湖管理處處長尹正平介紹。2017年底,山東全面實行河長制,2018年9月底全面實行湖長制,山東河湖面貌大為改觀,生態功能有效恢復。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國控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水體比例為69.9%,優於去年同期8.4個百分點。
綠色發展,給生態保護劃定一條清晰的紅線——
生態優先,「不要帶汙染的GDP」
如今項目想要落戶濰坊峽山生態經濟開發區,首先要跨過環境門檻。從2012年關停全區最大納稅企業華昊焦化開始,峽山先後拒批汙染項目100多個,累計關停汙染企業290多家,以短期的利稅損失換取一片綠水青山。濰坊市生態環境局峽山分局局長王勇介紹,峽山給生態保護劃定了一條清晰的紅線——「不要冒煙的企業,不要帶汙染的GDP」。
門檻提高了,項目的落戶熱情不降反增。以有機農業為代表的現代高效農業在峽山全面起勢,生態紅利正在高效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2019年,峽山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3億元,增長1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28.7億元,增長26.9%。
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和世界經濟衰退的影響下,山東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展現出堅如磐石的戰略定力。這種戰略定力,源自對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關係的深刻思考和科學把握。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2019年,山東出臺《關於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用經濟和環境「雙指標」綜合評價區域發展質量,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標準、制度、監管體系的引領倒逼作用,力求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共贏。尤其是對工業企業,山東開展「畝產效益」評價,實行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將淘汰類項目、落後產能、技術裝備水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生產線等納入新舊動能轉換「替代源」清單,按照先立後破的原則逐步退出。
在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大背景下,2019年全省萬元GDP能耗較2015年下降18.56%,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主要汙染物排放相比2015年分別累計減少11.4%、12.6%、28.2%、23.4%,為全省新動能的崛起騰挪了更多土地、能耗、環境等容量空間。
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或許要承受短期的陣痛,但是只要保持定力,換來的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多贏共贏。
濰坊北部沿海常年受海水入侵,土壤含鹽量高,自然條件差、生態環境脆弱、綜合利用難度大,多年來一直是一片不毛之地。濰坊借鑑丹麥、挪威海岸帶生態修復經驗,引進的魯檉1號耐鹽鹼喬木型檉柳——鹽松,專利成果轉化成功,不毛之地披上綠裝。
不僅植綠,還要借綠「生金」。濰坊與海洋科研機構合作,開創「檉柳+肉蓯蓉」的林下種植新模式。「今年試種成功,與檉柳共生的管花肉蓯蓉畝均產量1200斤,鮮品畝產值1.2萬多元,深加工後畝產值可達5萬元以上。」濰坊市海洋發展研究院預報室主任韓偉濤介紹。與此同時,依託沿海綠色生態長廊,濰坊積極發展特色濱海旅遊,60平方公裡集風箏衝浪、遊艇觀光、海洋文化於一體的4A級濱海旅遊度假區年接待遊客超過300萬人次;南美白對蝦陸基工廠化養殖規模達到150萬方水體,年產對蝦3萬多噸,實現產值近20億元,成為漁業發展新亮點;壽光萬畝林海生態博覽園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實現「海洋生態+藍色經濟」良性發展。
「十三五」時期,山東生態旅遊、生態農業快速發展,減排增收、變廢為寶的企業遍地開花,這些無不說明,通過思路轉變、技術創新、結構優化,生態與經濟能夠平衡,保護和發展能夠雙贏。近期,山東又出臺《山東省貫徹落實〈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的若干措施》,推動政府治理、社會調節、企業自治良性互動。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進入新發展階段,山東將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新目標,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山東「新名片」。
來源:大眾日報
記者: 陳曉婉 方 壘
原標題:《輝煌「十三五」|山東全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交出綠水青山新答卷》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