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臨證,用《金水六君煎》治療咳喘數例,效果滿意,體會如下:
出處:
《景嶽全書·卷五一·新方八陣·和陣》
組成:
當歸二錢,熟地三至五錢,陳皮一錢半,半夏二錢,茯苓四錢,炙甘草一錢,生薑三至七片
主治:
景嶽云:1、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
2、年邁陰虛、氣血不足外受風寒,咳嗽嘔惡多痰,喘急等證。
觀本方是以當歸、熟地滋陰血,二陳化痰溼,組方似乎矛盾,養陰之藥易阻氣滯痰,而化痰之劑又溫燥傷陰。
陳修園於《景嶽新方砭》中謂「景嶽取熟地寒潤,當歸辛潤,加此二味,自注為肺腎虛寒之劑。不知肺寒非乾薑、細辛、五味子合用不可,腎寒非乾薑、附子重用不可。若用當歸、熟地之寒溼助其水飲,則陰霾四布,水勢上凌,而氣逆咳嗽之病日甚矣。燥溼二氣,若冰炭之反,景嶽以騎牆之見,雜湊成方,方下張(「張」為誇大之意)大其說以欺人。
金水六君煎主治之機理
考《景嶽全書》中金水六君煎可廣泛用咳嗽、喘促、痰飲、聲喑、傷風、頭痛、嘔吐、噯氣、反胃、嘈雜、虛損、肺脹、厥逆、痱風等病症,
論其病機,無非兩個方面,
一是肺腎陰虛,血氣不足,痰溼內阻,
一為腎氣不足,水泛為痰,
總屬本虛標實,既有髒氣虛損,又有痰濁外邪侵犯者,施用本方方為適宜。
正如《景嶽全書·卷十九·雜證謨·咳嗽》中言:「外感之嗽,凡屬陰虛少血,或脾肺虛寒之輩,則最易感邪,但察其脈體稍弱,胸膈無滯,或腎氣不足,水泛為痰,或心嘈嘔惡,飢不欲食,或年老中衰,血氣漸弱而咳嗽不能愈者,悉宜金水六君煎加減主之。足稱神劑。
張景嶽認為「痰涎本皆血氣,若化失其正,則臟腑病,津液敗,而血氣即成痰涎。」(《景嶽全書·卷三十一·雜證謨·痰飲》「若外感風寒,咳嗽多痰,喘急而陰虛血氣不足,痰有不活,氣有不充,則託逆無力,邪不易解。」
有的醫家惑於本方中當歸、熟地之用,棄良方而不用,殊為可惜。事實上熟地、當歸不僅能填精補血、滋腎壯水,而且能補益元氣。
張景嶽尤其對熟地的應用有獨特的認識,非他醫所能逮,他認為熟地黃「大補血衰,滋培腎水,填骨髓,益真陰,專補腎中元氣,兼療藏血之經」。「陰虛而水邪泛濫者,舍熟地何以自制;陽虛而真氣散失者, 舍熟地何以歸原」。
景嶽之觀點,或許與我們一般中醫藥理論相左,然確有療效,不得不引起我們反思。《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所說:「其立言誠有偏處。然當日必用之屢次見效,而後筆之於書。」
腎虛水泛為痰」之「腎虛」,不能僅理解為腎陽虛或腎陰虛。因為腎陽虛與腎陰虛皆可致痰。
所謂「腎虛水泛為痰」,並不是說腎中之陰精,可以上泛為痰。
腎陽虛弱,命門火衰,火不暖土,土虛不能制水,是腎虛成痰的機理之一。
《醫家心法》將腎陰虛成痰,喻為「水沸為痰」,並認為這種痰「白如沫,吐出如蟹沫,頃刻變為稠黏之水。」可謂腎虛成痰之機理之二。
景嶽書中強調「但察其脈體稍弱」,大有深意。使用本方,辨證除掌握「痰白如沫,吐出如蟹沫,頃刻變為稠黏之水、脈沉細」外,尚有「痰鹹」一證。
《王孟英醫案》張與之令堂案載:「脈細痰鹹,陰虛水泛,非此不為功、、、、恰當病情而取捨得宜也。」王氏在用熟地等藥治陰虛水泛的痰嗽時,補充證實一個獨特的症狀,為「脈細痰鹹」,完善了應用金水六君煎的辨證指徵。
再閱《程門雪醫案》,治—陸姓男子,「痰有鹹味而粘厚,苔白膩。治以金水六君煎為主,補腎健脾而化痰」。其中熟地重用至八錢,五劑痰中鹹味已瘥,取得很好的效果。
可見金水六君煎證之辨證要點為『痰白如沫,吐出如蟹沫,頃刻變為稠黏之水、痰鹹、脈象沉細。
末學在臨證中以此詳為辨析,謹察病機,處用該方,療效確切。
筆者介紹:李東海,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畢業於河北省職工醫學院。國醫大師路志正之再傳弟子。師從於國醫大師路志正親傳弟子河北名中醫張波教授。從事臨床工作近20年,在脾胃、腦病、不孕不育,腎病等疾病上均有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