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的六個層次,決定一個人的未來

2020-12-13 企業觀察報

現在幾乎每個企業都面臨著年輕員工難以管理的問題。這些90後、95後自信自強,知識面廣,喜歡接受新生事物,但又敏感脆弱,以自我為中心,受不得委屈,甚至一言不合就離職,留下身後一臉懵圈的老闆和長輩們。年輕員工流失困擾著企業,據統計,70後的第一份工作在職時間平均超過4年,80後是3年半,90後則為19個月,到95後驟降為7個月,如今連「秒辭」都不罕見。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1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3.0%的受訪者坦言身邊存在「秒辭」的年輕人。

不論是這種離職問題,還是企業中的管理問題或是人生中的難題,對有些人而言能迎刃而解,但對有些人來說則無法逾越。一個人認知的層次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也決定了他所採取的措施,方法不同,結果也會大相逕庭。下面用六級認知加以說明。

1

-THE FIRST-

低級認知者

畫像:不思改變

認知特點:視野裡是一堵牆

思維結構:因為思維

低級認知者在遇到問題時,如同困在竹筒內的蟲子,面對竹節時看到的是「一堵牆」,自然也就束手無策。此時,他要麼在角落裡抱怨,要麼離開這裡另尋一個「竹筒」。結果發現,就像青蛙即使更換了池塘,也無法讓自己的聲音變得婉轉,於是繼續埋怨、換地。當這類管理者解決員工流失問題時,他們會消極地對待,滿肚子抱怨:因為企業的工資不夠高、辦公環境不高端、企業在三線城市、人才競爭太激烈、年輕人心態浮躁、獨生子女抗壓能力弱……在這些管理者的認知世界裡,世上哪有什麼「錢多活少離家近」,還不受委屈的工作。企業需要螺絲釘,他們卻希望自己來扛大梁。「現在的年輕人不是在找工作,而是在找感覺,即使最喜歡的菜,天天吃也膩了,工作又怎麼可能讓人處處滿意?遙想當年,『我是祖國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現在年輕人這是怎麼啦,真搞不懂。」 他們這樣認為。

這些管理者滿眼都是理由,問題始終無法解決。實在逼急了,至多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做法,譬如大幅度漲薪等,要麼死豬不怕開水燙隨你怎麼說,要麼「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灰溜溜地換一個「池塘」。

在這類人的思維裡,都是「因為」,一旦遇到困難就認為是「因為外界和他人的原因」,從不反思自身的問題,導致一葉障目,不見森林。

2

-THE SECOND-

初級認知者

畫像:改變結果

認知特點:視野裡是一個點

思維結構:結果思維

初級認知者在遇到問題時,心態有所改善,認為只要自己足夠努力就能解決問題。如同困在竹筒內的蟲子,面對一處竹節就開始「吭哧吭哧」愚公移山,至於結果不得而知。

當這類管理者解決員工流失問題時,他們習慣於試圖改變結果,採取「堵」的策略。譬如說,員工入職前籤訂競業協議、保密協議、高額培訓協議等,有的甚至要求員工在入職表上至少填六個以上親屬的名字。工作中還採取喊口號打雞血的辦法試圖增強員工積極性,如果離職要辦理繁雜的手續,在離職提出時間、工資、提成等方面做文章,甚至不惜用高額違約金來留人。

這些管理者往往只看到了離職結果這個「點」。事實上,在員工眼裡,企業是你的「家」,而不是我的「家」,我只是一個「打工者」。通過提高離職成本,雖然部分員工被迫暫時留下,但留住人留不住心,他們得過且過甚至投機鑽營,對企業造成更大的傷害。而對那些熟悉法律的員工而言,根本不會顧及那些不具備法律效力的內部制度,直接撂下挑子走人。

試圖改變結果的思維,相當於在築堰塞湖,在沒有解決水源流入的情況下,堤壩只能越築越高,直到某一天一潰千裡。

3

-THE THIRD-

中級認知者

畫像:改變原因

認知特點:視野裡是一條線

思維結構:原因思維

中級認知者在遇到問題時,認為辦法總比困難多,並開始藉助工具或周圍的資源。如同困在竹筒內的蟲子,在面對竹節時不停地思考為什麼。為什麼不能打通?是因為花費時間不夠多?於是更加廢寢忘食地努力;為什麼速度太慢,是因為工具不行?於是開始尋找更好的工具或練得牙尖齒利;為什麼沒有打通?因為沒有借鑑別的蟲子成功的經驗等等。總之會想各種辦法艱難過關,但接下來面對的是一個又一個竹節。這類管理者解決員工流失問題時,會尋找離職的原因,希望通過改善條件來留住員工。譬如,員工對食堂有意見,就改善飯菜質量;如果薪酬偏低,就稍微提高員工待遇;如果員工對罰款怨聲載道,就由負激勵改為正激勵;如果員工感到工作壓力大,就增加娛樂設施、提供旅遊和舉辦業餘文化活動;如果員工沒有歸屬感,就實行股改分紅……可問題總是解決不完的,當企業耗費大量的資源解決這些問題後,卻發現畸高的人工成本已嚴重侵蝕了企業利潤,直至企業不堪負重。關鍵問題是,有些人哪怕高薪也留不住,也許壓根企業的方向就錯了。

在這些管理者的視野裡,看到的是導致員工離職的那些由因及果的一條條「線」,於是便逐一解決這些「線」上的因素。相當於在給員工蓋「房子」,並不停添置家具,但當員工看到隔壁的那家企業已經蓋好了自己所需的「房子」時,便頭也不回的投懷送抱,只留下這些管理者不甘的嘆息聲音。

4

-THE FOURTH-

中高級認知者

畫像:回歸本質

認知特點:視野裡是一個面

思維結構:目的思維

中高級認知者在遇到問題時,不會急於解決問題,而是先觀察、研究問題的成因和規律。如同困在竹筒內的蟲子,在面對竹節時,不會盲目下手,而是研究竹子生長的規律,竹子的結構,竹節形成的原理等,把打通竹節這件事徹底揣摩透了,然後分析出哪些地方薄弱,從而輕鬆過關。

在《教父》這部電影裡,有一句經典的臺詞:「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當這類管理者來解決員工流失問題時,他會拋開表面原因,去分析離職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員工需要什麼,缺少什麼,然後以終為始,擬定出一套留人的策略。譬如,員工穩定首先需要獲得尊重,於是就建立起企業的尊重文化;員工留下需要看到希望,於是完善了薪酬和職級晉升體系;激發員工的活力需要利益捆綁,於是設計出在崗股;員工需要內部公平,於是涉及員工利益的事項,實行公開公平公正處理,並允許舉報……當觀念實在不能統一時,那就去統一目標。

在這類管理者的視野裡,看到的是導致離職本質的 「面」。他們明白,不是因為90後桀驁不馴,而是他們活出了真實的自己。其實70後、80後也沒人喜歡挨罵、加班和壓抑的工作,只是身上的重擔讓他們暫時選擇了委曲求全。而沒有太多經濟負擔的90後才敢於站出來說「不」。於是這類管理者乾脆建起一個平臺,讓各年齡段的員工去「浪」吧。

員工們終於有了歸屬感,把企業當成了「家」,便想法設法地留下,離職率也極低。某一天,老闆突然醒悟過來,怎麼那些需要淘汰的也不想走了?

5

-THE FIFTH-

高級認知者

畫像:放大格局

認知特點:視野裡是一個立體圖像

思維結構:格局思維

高級認知者在遇到問題時,會將這個問題放到全局的視野來思考。如同困在竹筒內的蟲子,在面對竹節時,眼裡看到的不僅僅是竹節,而是整根竹子。於是不再糾結於這些竹節,直接鑽透竹壁,從竹壁上迅速爬到竹子的頂端。當這類管理者來解決員工流失問題時,他會思考,企業的效益來自於哪裡?根據80/20原則,創造80%業績的只是那20%的員工,因此把有限的資源向他們重點傾斜。於是員工的星級評定體系啟動了,榜樣性的榮譽殿堂也應運而生,連全員股份也變成了奮鬥者持股……

在這類管理者的眼裡,看到的是一個整體。員工穩定只是企業經營活動這個立體圖像的一部分。他們關注的是這件事情的目的,而非僅是事情本身,在把它納入全局性的視野分析後,再實施針對性的策略。因為他們清楚,問題的解決方式往往在問題之外,因此,除草最好的辦法是種上莊稼,而不是研究怎麼除草。

認知達到這種程度已經算得上是一個戰略家,但還不是真正的領袖。真正的領袖或靈魂人物則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也就是頂級認知者的思考方式。

6

-THE SIXTH-

頂級認知者

畫像:回歸初衷

認知特點:局外看局

思維結構:價值思維

頂級認知者在遇到問題時,會選擇做正確的事,而非僅僅正確地做事。如同困在竹筒內的蟲子,在面對竹節時會考慮,打通這些竹節是我想要的嗎?如果需要便去做;如果不需要,那為什麼要耗費人力物力?當這類管理者面對員工流失時,會回歸到企業經營的初衷。我們想建立一個什麼樣的企業?如果想成為行業第一品牌,就要尋找和物色能打造第一品牌企業的人才,他不會局限於企業內部以及眼下的問題。想成為百年企業就要奠定文化根基,注重長遠布局,規劃長中短期人才需求,尋找匹配的人才,未必是最好的人選,但也絕不會因為眼前的既得利益犧牲企業長遠的未來。基於這種目標來研判企業的人才是否需要培養提升或是階段性調整。

在這類管理者眼裡,注重的是事情的價值。遇到事情首先考慮的是,這件事情是否該做,是否值得做。選擇大於努力,做正確的事比正確地做事更重要。頂級認知者能局外看局,既是一個做局者,也可能是一個破局者。就像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節目,當觀眾津津樂道誰輸誰贏、誰出彩誰出糗時,其實導演就在角落裡偷笑,他才不在意誰勝誰敗呢,關鍵是觀眾的這些談資讓節目獲得了極高的收視率。

回歸到企業管理上,很多企業的安全管理、質量管理、現場管理等按下葫蘆浮起瓢,甚至客戶開發、顧客銷售等出現問題,其實都是因為認知和思維受到了局限,如果用更高層級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很多問題都能豁然開朗,甚至迎刃而解。因篇幅關係,不再列舉其他案例。如果讀者有興趣的話,可以將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試著用上面的思維方式來剖析一下。也可以在文後留言,大家一起討論。

該文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轉載,請通過向企業管理雜誌(ID:qyglzz)公眾號後臺申請並獲得授權。企業思想家(ID:Enterprisethinkers)已獲授權。

END

編輯|思洋 校對|堅果 視覺|牛小偉

相關焦點

  • 仙翁洩天機:人的認知有六個層次,易經這一卦將其呈現的淋漓盡致
    如果以認知層次作為類比對象的話,艮卦就可以說一個人的認知維度停留在了哪個層面,或者說被限定在了哪個層次。而艮卦的六個爻,就分別代表了六個層次的認知狀態。初六:艮其趾,無咎,利永貞這是第一個認知層次,也是最低的認知層次,就是說一個人他看人只能看到腳趾,看到外在很表面的東西,同樣看問題也只能看到很細枝末節的地方。
  • 你的認知層次,暴露了你的人生高度
    3種跡象人和人一旦產生認知差距,就會做出完全不一樣的決定,最終造成不同的結局。等到了考研成績出來,本來有幾個好學校可以調劑,卻覺得:「幾百塊的路費太昂貴,萬一考不上,怎麼辦?」 在未來和金錢面前,她最先考慮的就是金錢,此時的她,似乎忘記了一年的挑燈夜戰的代價。 另一個比她貧困很多的同學,學習不如她,家境比她還差,但是他把這些錢全用來投資自己。
  • 論意識的六個層次
    佛教文化講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以及由此衍生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作為我們意識界的出發點並以色即是空空中無色為世界的本相!世俗界的我們通常由於貪嗔痴慢疑慾海浮沉!末那識阿賴那識業力流轉我執當下為世界的真相!自然主義認識論可以從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中吸取營養!
  • 永遠不要跟認知不同的人溝通:認知的9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寧教授不知道,不同認知層次的人,是會有交流困難的。有個很出名的故事,說有位媽媽,帶著未成年的女兒逛街,逛街回來,女兒畫了幅《陪麻麻逛街》。媽媽拿過女兒的畫,瞪眼一看,頓時懵了:女兒的畫上,沒有車水馬龍,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誘人的包包。
  • 永遠不要跟認知不同的人爭辯:認知的9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人的一生都在為認知買單,一個人認知的層次決定了他人生的層次。泥陷於認知漏鬥底部的人士,看不到上層認知的風景,根本聽不懂認知更豁達的人在說些什麼。我們可以把認知漏鬥做個解析,大概分為九個層級: 01 最底端,只知好惡 這是嬰兒時態的人類——餓了就吃,不分場合;撐了就拉,不分地點。這也是極端情緒化的一族。
  • 性格決定命運?也許是認知的差距,決定了無數人的命運!
    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我們可謂耳熟能詳,它的意思是說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會有什麼樣的命運。比如韋小寶的性格是圓滑的,所以他能夠在江湖和官場上如魚得水。而茅十八的性格是直率的,所以他差點就被砍頭。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個人的性格是非常難以改變的,如果按照性格決定命運的邏輯,那人的一生就沒有多大意思了。
  • 決定一個人的三個維度——念力——性格
    百度百科上的解釋:性格是一個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這種態度相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或許看著不太好理解,其實性格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內在的表達方式。這點很重要,要知道我們與社會接觸的唯一通道就是內在的表達方式,拋開意外條件,我們人生中的所有因果、發展、人際關係、價值體現、人生駕馭等等都由此決定,所以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一點沒錯。
  • 5個層次洞察人性:我如何判斷一個人的水平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劉潤,ID:runliu-pub】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生活中,我會接觸各式各樣的人,有時接觸一個人,交談片刻,頓覺此人深不可測,十分厲害。而接觸另一個人,覺得這人也不錯,很優秀,內心也很尊敬他。但是感覺呢,好像還差那麼一點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我的這感覺是從什麼地方得出的呢?
  • 下班後做什麼,決定了一個人的層次和結局
    胡適先生有句話也許能解釋這個問題,他說,一個人的前程,全靠他怎樣利用閒暇時間,閒暇定終生。對此,深以為然!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往往就是從下班後、閒暇時拉開的,在這段時間裡所幹的事,將會決定我們的層次和結局。01 時間花在哪,收穫就在哪裡為什麼胡適先生說一個人的前程全靠他怎麼利用閒暇時間呢?
  • 這六個字 決定了你的人生層次
    這兩點放在今天,用6個字概括足矣:管住嘴,邁開腿。這6個字是不是很熟悉?這不僅是年輕人減肥的秘訣,也是老年人養生的關鍵。但更重要的,這6個字也決定了你的人生質量和高度。說話,體現了一個人的教養,知道怎麼說話,知道何時說話,知道不亂說話,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孟子曰「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語言最能暴露一個人,恰當的時候說話是智慧,適時的閉嘴也是一種智慧。公司兩名同事小王和小李,要競爭一個職位。
  • 認知決定未來,五年前月薪3k津津有味,如今月入5w也不甘心
    五年前,在六線城市三級國企剛剛轉正,足足一年的實習期,轉正後月薪3k,津津有味。五年後,在二線城市創業月入5w,還不甘心。如果現在的收入放在那個六線城市,應該衣食無憂,頤養千年了吧。做過電商,幹過裝修,整過網絡項目,銀行卡內基本沒有什麼存款,但是自己的認知一直發生巨大變化,財富都存在腦子裡。從地攤主,微商大咖,到實體店主,經銷商,再到公司,工廠,每種身份的成功都見證過,他們背後的故事也都一次次激勵著自己,認知也在一點點改變。
  • 下班後做什麼,決定一個人的層次和結局
    胡適先生有句話也許能解釋這個問題:一個人的前程,全靠他怎樣利用閒暇時間,閒暇定終生。 對此,深以為然!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往往就是從下班後、閒暇時拉開的,在這段時間裡所幹的事,將會決定我們的層次和結局。
  • 越固執的人,越有這3種低層次的認知
    1 認知層次低,無法向上兼容 認知很難向上兼容,卻很容易向下兼容。 因為我們的認知也是從低到高發展起來的,我們對還沒領略過的更高認知層級一無所知,但是對於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低認知層級,卻天然的具有理解優勢。 這是固執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一個人只能在自己的認知層級裡打轉,那麼當他接觸到更高層次的結論、理念時,就本能性地有牴觸。
  • 思維模式決定了一個人的層次:層次越高,活得越簡單
    一個人的層次高低取決於生活閱歷和思考後的自我提升。簡單就是幸福,幸福就是簡單,那些思維縝密多愁善感之人,往往會一不小心就陷在自己的情緒漩渦中無法脫身。複雜是萬物叢生,簡單是一枝獨秀。很多人從心底認定越複雜越耗時的事物越貴重,其實事情的真相卻與之相反,簡單才是正確答案。
  • 認知層次評估在線測試,經典自我認知能力測試
    如何對自己有更好的認知呢?試試這個測評吧,幫自己看清優勢和弱點作為我們童年回憶的《千與千尋》,時隔快20年第一次出現在銀幕上。相對於年少的無知,再一次看到這部電影時,小桃花被一個畫面深深震撼住了:千尋的父母因為貪吃而變成了兩頭豬!Orz...內心簡直遭受了一萬點暴擊!說的不就是我嗎?
  • 心理學:為什麼認知層次越低的人,對自己觀點越深信不疑?
    不同認知層次的爭論,是極消耗心力的事情處於不同認知層次的人,由於對世界的理解不一樣,他們始終無法達成共識。作為認知層次較高的人,他們很明顯能夠明白對方的認知是錯誤的,總是想方設法告訴對方的認知是錯誤的,而且滿懷信心;作為認知層次低的人,由於他們對世界所知甚少,在有限的認知範圍內覺得對方的看法不可思議。
  • 忍辱的六個層次
    「忍辱」有六個層次,即力忍、忘忍、反忍、觀忍、喜忍、慈忍。
  • 認知水平,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鴻溝
    一個人悄悄撿起他們身邊的一塊鑽石,揚長而去。搶金子那幫人,死的死,傷的傷。而拿走鑽石的那個人成了富翁。其實,那幫搶金子的人並非沒有能力搶鑽石,而是:自始至終,他們就不知道有比金子更值錢的東西。01認知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方式。認知是什麼?
  • ⊱認知水平,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鴻溝
    文 | pumpkin來源丨洞見(ID:DJ00123987)看到一個有意思的故事。
  • 【讀】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一生的7個層次的需求
    具體來說,假如一個人在生活中所有需要都沒有得到滿足,那麼生理需要而不是其他需要最有可能成為他的主要動機,一個同時缺乏食物,安全,愛和尊重的人,對於食物的需要可能最為強烈。當人的機體被某種需要主宰時,它還會顯示另一個奇異的特性:人關於未來的人生觀也有變化的趨勢。對於一個長期極度飢餓的人來說,烏託邦就是一個食物充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