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在六線城市三級國企剛剛轉正,足足一年的實習期,轉正後月薪3k,津津有味。
五年後,在二線城市創業月入5w,還不甘心。
如果現在的收入放在那個六線城市,應該衣食無憂,頤養千年了吧。房子均價6k,優質餐廳人均也就50,可我為什麼會選擇離職,遠走他鄉,追求不一樣的生活呢,很多人也都有這樣的想法,但是現在,離家時的諾言你兌現了嗎?
大部分都在努力著,朝五晚九+996,嘴裡常喊著累,心裡念叨著還不如以前,那麼和五年前比,你有什麼改變?
和幾位朋友說到這個話題,慢慢回憶,細細品味,最終總結出來就是:認知的改變。
從初入職場,到工資獎金到手3k,對於一個生活費只有幾百的大學生來說,那買買買,吃吃吃,喝喝喝。很現實,社會誘惑那麼多,怎麼能不去一一嘗試呢?夜市、酒吧、ktv、遊戲,這些都是閒暇時光的陪伴者。看到身邊已經工作十年的同事,差不多的工資,也是遊戲、小說、宿醉,何樂而不為呢。
後來和夜市的老闆熟悉之後聊到,十張桌一晚上差不多800元的收入,頓時一口老血湧上心頭,心裡一噔。那種心理滋味想必各位也有過,同樣的方法得到一個共同的信息點,就是做生意比上班掙得多得多。
面對思想較為保守的父母,離職創業的機會一直被擱淺。和他們約定兩年後無論如何也要丟掉這個鐵飯碗,條件就是努力在這兩年備考金飯碗,這個你們都懂。
可想而知那金飯碗也不是我的目標,慢慢推掉無聊的吃喝玩樂,開始鑽研起來如何掙錢,創富。除了完成單位的工作任務,其餘時間了解周圍各種貿易,小到小吃攤,大到上市企業。
終於在丟掉鐵飯碗的那一天,感覺自己活了過來。
做過電商,幹過裝修,整過網絡項目,銀行卡內基本沒有什麼存款,但是自己的認知一直發生巨大變化,財富都存在腦子裡。
從地攤主,微商大咖,到實體店主,經銷商,再到公司,工廠,每種身份的成功都見證過,他們背後的故事也都一次次激勵著自己,認知也在一點點改變。
記憶最深刻的就是開過礦的工廠老闆,不是煤礦,而是金礦,最後沒有賺得盆滿缽滿,而是賠得一乾二淨,不吹不擂,傳奇人生像小說一般。原來人還可以像書裡寫的那樣神功護體,具體故事有機會單獨講,還是回到認知的話題,這位老闆真是給我好好上了人生一課,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當然不是讓你去違法犯罪,而是要敢想敢做,不畏失敗。
很多人都怕創業失敗,那沒錯,99%的創業都會失敗,成功的1%也是運氣,也是理想。
很多人認為創業就是掙錢,那也沒錯,但是如果以利潤為目的,99%都會失敗,而那1%也是幻想。
創業終究目的是解決某一問題,某一社會現狀,其他人不能解決,而且只有你可以解決,並且解決的很好,提供價值給用戶。
從BAT到華為小米,之所以用戶選擇他們,哪一樣不是因為他們做得好,解決了用戶的問題,給客戶帶來實實在在的價值。大多數人都停留在模仿階段,看到某某做什麼掙錢了,就開始搞競爭,不可否認在不同地區地域,搞複製經營模式等是同樣可以取得成果的,但是真正實現創業理想的,一定是自創的前所未有的行業或服務。
就算有了先人一步的嗅覺,還得有過人的行業知識儲備,往往外行人看到問題後,起來很大興致,等到真正了解內幕詳情後,最終還是放棄。不單單是行業知識,還需要金融經濟,法律法規,實操管理,當你看透這一切,就會發現為什麼福布斯財富榜很少有年輕人。
未來很長也很短,人來人往,唯知識不負於你。五年後的今天,回想起往日的經歷,感慨萬千。
看看未來吧,十四五規劃被譽為百年變局,其中有一個說法特別值得注意。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這背後對應了兩個變量:
第一個全球疫情影響了全球產業鏈分工,影響了貿易促進和合作交流。
第二個是經濟發展逆全球化的貿易摩擦。
十三五這五年中,我們國家發展飛速,我們的GDP規模從67萬億上升到99萬億,增長了32%,2019年我們的GDP佔美國的比重達67%,逼近了1995年日本佔美國的最高點,我們的人均收入從8000美元提升到10000美元。
中等收入人群,世界第一,突破了400億,第四輪的科技產業革命已經在我國紮下了深深的根基。第一輪的工業化和第二輪的能源化,我們實際都在努力。
第三輪的信息技術革命,好不容易追上來了,這次第四輪科技革命,和世界各國在同一起跑線。而且在局部出現了領先,比如華為的5G布局,人民幣數位化的提前實現。所以未來5G、網際網路、工業物聯網、航天技術應用材料,生物科技、機器人、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將是我們這次科技革命的主要產業。
我們也面臨著農業生產技術落後,部分種子技術還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全國40%的人口是農業人口,卻只創造了10%的GDP。
許多工業核心技術,比如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都要依靠進口石油,對外依賴程度高達了70%。
現在也面臨著老齡化、養老和醫療資源技術還不夠先進,總量不足,生態環境問題還需要解決。
可能之前從不看關注這些國家大事,但是這些無時不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更決定了我們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往哪走。
轉變認知是何等重要,世界那麼大,請不要說走不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