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90後逐漸成為消費市場的主力軍,「抓住年輕人」幾乎是所有品牌的共同認知。但是,留住年輕人,已經越來越難。因為,這屆年輕人的消費觀念,和以前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更加難以捉摸。
過去,年輕人更重視別人的認可,需要用品牌來標榜自己的生活品味,但現在,年輕人更注重「取悅自己」,只會為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花錢,其他的消費,會更追求性價比。
在傳統製造業當道,電商還未崛起、企業創新力還不成熟的階段,一家公司依靠一位代言人就能打造出一款經典品牌,從而在消費者的內心樹立起超強的品牌消費意識,這家品牌或許就能獲得長達十幾年的持續化經營。
但是,隨著電商平臺的崛起,以及年輕人消費觀念的轉變,在當下的消費環境中,品牌想要「一勞永逸」的做營銷幾乎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根據第一財經報導,以快速消費品領域為例,最新的調研表明,每隔三分鐘,就會有一個新產品誕生,90%的廠商都在過去一年中推出了新產品,但大部分產品都沒有為品牌帶來增量或者新的消費者。其中,只有28%新品為品牌帶來了銷售額增量,只有6%的新品為品牌帶來了新消費者。
京東零售CEO徐雷就曾提起過,95後的年輕人們「對品牌的忠誠度是極其低的」。他說,除非這個品牌本身就是品類的代名詞,不然95後的消費者經常會嘗試一些新的品牌,切換速度非常快,所以大家會發現,這幾年在中國以及國外出現了很多所謂的「網紅品牌」。
網紅品牌能不能成為傳統意義上的百年老店,這並不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年輕人那些更小、更細分的消費偏好和需求中,能夠催生新的品牌,也是很多人的消費觀念正在「下沉」的體現。網紅產品、小眾需求和極致性價比,開始迎合了許多年輕人的消費特性。他們的消費理念,更注重個體的內心感受,而非對「品牌價值」的追求。
本期小酒館,我們也和一些年輕人聊了聊他們的消費故事。他們中有的人在當年還是個堅定的「品質生活黨」,買運動鞋必耐克,手機必定是蘋果,咖啡必買星巴克,但現在月薪上漲了,反而愛上了回力鞋和瑞幸咖啡;還有人從不看價格、認為砍價「low」,變成了拼多多的常客;也有原來買東西注重「逼格」的人,現在成了羊毛黨和1688愛好者。
正如徐雷曾表示的,這些90後、95後的消費者是極具個性的,尤其是國內的這些年輕消費群體,他們有自己非常獨特的判斷或者選擇。他們會形成很多自己非常小的圈層,而這些圈層就會產生出各種各樣的偏好,進而創造出非常非常多的細分市場,衍生出非常多的新品牌、新機會。
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文創品牌成為網紅,泡泡瑪特登陸資本市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和中老年群體一樣,在拼多多和1688上追求性價比,也都成為這種消費傾向最好的註腳。
月薪3k買耐克,月薪15k選回力
美式 | 30歲 網際網路從業者
我參加工作有幾年了,工資有了明顯的提升,但我覺得自己的消費觀念,反而是在持續「下沉」。
2013年6月,我大學畢業,當時扣除五險一金之後的月薪不足4千元。這些錢就擔負起了我一個月所有的開支,包括衣食住行和社交,說實話當時生活挺拮据的。
但即便是這樣,我當時卻還是特別喜歡買品牌商品。我記得人生中第一次使用分期付款,就是在北京清河的五彩城買了一雙耐克鞋,花了我當時月薪的三分之一,然後還款用了6個月。
2014年底,我買了人生中第一部iPhone,花了6000多元錢,也是分期付款,因為我當時還沒什麼存款。那會兒並不懂什麼手機,但是就是下意識覺得我要買蘋果手機,仿佛手裡拿著的是iPhone,我整個人的感覺就很不一樣。之後,我連續3年跟著蘋果產品的迭代買新機,出了就買,都是分期。
我開始養成了喝咖啡的習慣,當然是喝星巴克。我記得當年星巴克和廣發信用卡曾聯合做活動,在夏天和冬天的特定時段會有個「周五指定飲品買一送一」的活動。我為此特意辦了一張廣發信用卡,就為了能多喝一杯星巴克。
這幾年,我工資也漲了。現在15k的月薪在北京比上很不足,但比下也算有餘。可我卻發現,自己的品牌消費欲望變低了,並不想追求所謂的品牌或者大牌。
我剛畢業那會兒覺得回力的帆布鞋特別「low」,但現在我已經買了兩雙,還覺得特別好穿。我現在手上的一部國產品牌手機已經用了快3年,我覺得它只要不卡頓、不死機,用起來挺流暢的,就沒必要換。最有意思的就是我對星巴克認知的變化,從認可它的「逼格」很高,變成了這不過是一種飲品而已。
現在,我也是瑞幸咖啡的用戶,搶它的消費券,還進了它的用戶群。
我是什麼時候發生了這種變化?連我自己也不清楚。但是我覺得變化的根本原因,可能是我的心理變得成熟了吧。以前我覺得衣服鞋子是穿給別人看的,要儘可能吸引別人的注意力;現在我覺得,衣服就是用來保暖的,自己覺得舒服就行了。當然,品質還是要有的,只不過我不一定非要所謂的大牌了。
我覺得這樣也挺好,把錢花在更需要它的地方,不必再為「品牌溢價」買單。
以前追求品質生活的我,開始用起了1688
圓圓 | 25歲 網際網路公司PR
我是一個很容易被消費主義「洗腦」的人。
前幾年消費主義盛行,各式各樣的種草大V如雨後春筍一般在微博、小紅書等平臺上冒出來,這些KOL在社交平臺上大肆宣揚著「女孩子要對自己好一點」的言論,而「好一點」的定義都是從物質出發,比如,護膚品至少要是全套的CPB、SK2或Lamer,口紅至少要有十支以上且都是兩三百塊的大牌,衣服和包包決不能是淘寶雜牌,買不起大品牌,至少也要是原創設計師獨立設計的小眾品牌。
每天浸潤在這種網絡環境之下,我的消費觀也被這種「精緻主義」的文化逐漸滲透,買東西一味地追求品牌,因為我覺得只有品牌才能夠堆砌起生活品質。
我後來發現,這種情況越來越甚,甚至偏離了生活的本質。比如,我打算健身,但健身的時候我更注重的是健身服和健身裝備是否「有逼格」,反而不在意健身效果如何;做飯的時候,會注重烹飪用的鍋具、餐具是否「上檔次」,反而不在意烹飪出來的味道如何。
而我那時只不過是個剛畢業兩年的職場萌新,幾乎所有的收入都用來購買這些我認為能夠提升生活品質的東西,不知道是我在享受生活,還是生活在「綁架」我。
2020年初,疫情突然來襲,我丟了工作,也失去了收入來源。這時候我才知道,沒有存款意識的人,是有多麼不堪一擊,家裡那些有「逼格」的物件其實買到手的那一刻就貶值了,在閒魚上賣至少要自降一倍的價格,還不一定多久才能賣出去。
這些平時彰顯著生活品質的東西,在急需用錢的時候幾乎不能幫上我分毫。
好在兩個月後我又找到了下一份工作,但經歷過「黑天鵝」以後的我,已經不會再盲目去追求所謂的生活品質了。
換工作以後搬了家,也需要添置不少物件,朋友推薦了淘寶的1688給我,我逛了一圈,發現1688上的一些東西和淘寶上是一模一樣的貨,但是價格卻出奇的低,一套竹筷淘寶賣15.8元,而1688上一套一模一樣的竹筷只需要1.4元;淘寶上一個小眾ins風的盤子要十幾塊甚至幾十塊錢,1688上卻只需要4元錢。
我在1688上買了所有需要新添置的物品,合計下來總共還不到150元,而且這些生活用品的質量和樣式都不錯,並不比我以前所追求的「品牌」差到哪裡去。
此後,我便愛上了在1688薅羊毛的快樂,連衣服也開始在上面「淘」了,一模一樣的秋冬打底褲在淘寶上賣80多,1688上只需要賣17元,它不香嗎?
何況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很多商品,雖然貼的牌子不一樣,但老家同根同源,都是從義烏流出來的。說到底,我還是識破了消費主義的陷阱,那些大V所鼓吹的精緻主義,不過是製造一個帶貨的藉口,去綁架你消費。
我已經逃出來了,但還有很多人陷在其中。看看現在那些年輕人「網貸」的文章就知道,這些消費陷阱何其之深。
其實,品質生活的重點不在於品質,而是在於生活。有一顆積極生活的心,還有未雨綢繆的意識和對抗風險的能力,這才是生活最必需的東西。
原來我瞧不上拼多多,現在卻「真香」了
曲圖圖 | 26歲 新媒體運營
沒有人能夠逃得過王境澤的「真香定律」,比如我。
當初被人安利拼多多的時候,我是無語的,因為我很驚訝竟然有我的同齡人在用拼多多。以前我一直以為,這是只有我媽和我奶奶才會用的APP。
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間我待在家裡,多次下載多次卸載後,我被拼多多成功「拿下」,我現在使用它的頻率,已經超過了淘寶。
在家那段時間,我要買些烘培原料,但是我發現在淘寶上買竟然跟實體店價格差不了多少,於是我試驗了下拼多多,沒想到價格便宜,5元還給包郵,評論也還好,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下了單,發現東西還不錯。
我後來又嘗試著買了幾次家居用品後,購物熱情就像開閘的洪水一般迸發了。我花了一周時間在拼多多上刷各種東西,買了一堆物美價廉的日常用品,需要的、不需要的,頁面上推薦的我感覺有意思的東西,都買了回來。有一次我無聊到還買了一個「錦鯉戒指」,雖然戴了兩天,就不知道丟到哪裡去了,但還是覺得很值。
我大量的購物時間開始花在拼多多上面。以前我是不用拼多多的,因為在我看來,逛這些平臺,找人「砍價」,是老年人才會喜歡的事。而我喜歡的東西,和中老年人,應該是不一樣的。但是現在我才突然發現,用不用它,和年齡無關,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
我喜歡做手帳,也需要經常去買很多特別的貼紙、貼畫、膠帶之類的東西。以前我都是在潮玩店裡去買,現在我也在拼多多上找它們,一元多的貼紙竟然還能包郵,簡直不要太方便。就這樣,我在很多家店裡都買了不同樣式的東西,關鍵是每家店花的錢都是七八元左右,這些在淘寶的精品店裡都不包郵。
現在買生活用品,我也會先打開拼多多,合適了都是直接買。當然,我買衣服鞋子什麼的還是用淘寶。
前兩天當我得知拼多多上開始拼勞斯萊斯的時候,我才知道,竟然有比在拼多多上買蘋果手機還狠的。還有啥是拼多多不能拼的? 共2頁 [1] [2] 下一頁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