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圖書館
在東莞打工17年的吳桂春,在東莞圖書館讀了12年書。因疫情影響被迫離開東莞前,他在圖書館留言簿上寫下自己的不舍:「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圖書館……餘生永不忘你,東莞圖書館。識惠東莞,識惠外來農民工。」這則簡樸深情的留言被全國網友刷屏。
吳桂春在東莞打工17年,在圖書館裡讀了12年書。南方日報記者 龔名揚 攝
吳桂春的故事,是東莞公共文化建設成果的縮影:這座厚德務實、海納百川的廣東改革開放前沿城市,不但有影響世界的「東莞製造」,還有走在全國前列的公共文化建設。
東莞圖書館,外觀高大方正,結構線條充滿現代感,建築面積44654㎡,建築規模在全國地級市位居前列。
東莞圖書館。南方日報記者 龔名揚 攝
冬日陽光從通透的玻璃幕牆湧入大堂,一條高高懸掛的「知識惠東莞」紅色掛幅分外矚目。
東莞圖書館內的紅色「知識惠東莞」懸幅。 南方日報記者 王芳 攝
每層樓面向大堂都有一整面的落地玻璃牆,玻璃牆後是氣勢驚人、層層疊疊的萬本書籍,正是它們構建了吳桂春們的閱讀天堂。
東莞圖書館裡層層疊疊的萬本圖書牆。南方日報記者 王芳 攝
「何謂富裕?東莞人有自己的認識。早在1930年代,建設東莞圖書館的前身——東莞博物圖書館時,當時的縣長題詞『多文為富』。『多文為富』借用了《禮記》裡的用語,是對東莞發展追求的描述。」東莞圖書館館長李東來曾撰文解釋。
2004年新東莞圖書館建成時,時任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先生為其題詞「知識惠東莞」。李東來表示,從「多文為富」到「知識惠東莞」,兩個題詞核心思想脈絡是一致的,東莞人歷來崇文重教,他們很早就明白了富裕是要有「文」相伴相生的。
東莞圖書館副館長莫啟儀還記得,2002年在參與新圖書館籌建整理資料時看到,當年老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把書籍送到鄉間田頭,用知識去幫助當地農民開展種養殖產業的老照片,「這是真正打通知識服務的『最後一公裡』。」
東莞圖書館內安靜閱讀的女孩。 南方日報記者 王芳 攝
讓更多的「吳桂春」免費享受到優質閱讀資源,東莞圖書館通過總分館、圖書流動車服務站、基層服務點、城市閱讀驛站、繪本館等建設,打造高品質公共文化空間。如今,東莞已實現全市範圍內「一館辦證,多館借書;一館借書,多館還書」,全天不間斷「零距離」服務模式。
「城市閱讀驛站和圖書流動車服務站點設到居民生活區,還可通過預約把書從總館或分館調撥到最近的圖書館。也有不少市民選擇享用快遞借書服務,安坐家中就能收到從圖書館寄出的心儀圖書。」莫啟儀介紹說。
今年國慶期間在書店裡閱讀的東莞市民。南方日報記者 龔名揚 攝
如今,東莞市民買書、讀書熱情高漲,2019亞馬遜中國Kindle付費電子書人均購買量城市榜上,東莞位列全國城市第十名,也是唯一進入前十名的地級市。2019年東莞地區公共圖書館書刊外借679.31萬冊次,同比上升27%。
東莞市文化館副館長劉影說,上世紀90年代初期她剛來東莞時,每天都要跑到分布在東莞各鎮村的工廠企業教女工們跳舞,一天最多只能跑5個地方。2017年,東莞正式成為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和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示範城市、全國第一批數字文化館建設試點城市,文化館打造了「文化莞家」這一線上IP,為東莞市民提供各種藝術課程的線上服務。
「傳統的一個文化場館最多能容納200人,『雲上文化館』可以影響到幾萬人乃至十幾萬人。」劉影說,如今東莞市民已經習慣了「雲上」獲取活動預告、報名參與、在線學習。「比如『走進藝術』課程,我們每半年推2000多個班次的課到網上,3—4分鐘內全部搶光。」
知識惠東莞,文化潤莞邑,打通公共文化的「最後一公裡」,閱讀與藝術成為東莞人觸手可及的生活方式,人人皆可稇載而歸。
莞香文化博物館
積極擁抱新媒體和現代科學手段,激活傳統老物的生命力,讓它們融入現代都市生活,莞香等東莞本土非遺實現華麗轉身。
東莞於宋元時期就有栽種香樹的記錄;元大德《南海志》是目前發現最早關於東莞人工種香的記載;崇禎年間,文人將莞香生產與江南種茶葉相提並論;清代,東莞縣內種香和賣香蔚然成風,莞香成了宮廷貢品:「雍正十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廣東巡撫楊永斌,進貢女兒香一塊,重十兩」「康熙五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廣東巡撫楊琳,進供莞香一匣,重一斤」……
莞香文化博物館內展示的部分檔案裡記載廣東地方官員進貢莞香的情況。 南方日報記者 劉奕伶 攝
步入莞香文化博物館,幽香漂浮,小而美的布展設計,讓我們沿著時間的線索,了解莞香在東莞的歷史沿革和古老製作技術。
博物館主人黃歐,今年剛獲得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薪傳獎」。這些年,他運用文字、圖片、影像,建立起莞香製作技藝檔案資料庫,並將它們在這座民間博物館裡展示。
莞香製作技藝傳承人黃歐正在採香。 南方日報記者 龔名揚 攝
他自繼承家族制香產業後,一心念想的是解開年幼時看不懂的家族傳統制香方法之謎。為此他力邀中科院、華南植物研究所等的專家,藉助高科技找到古老技術中可以用科學解釋的關鍵技藝節點,讓制香不再神秘繁複,讓莞香活起來,並再度走向世界。今年雖因疫情暫停進軍日本市場計劃,老人家依然興致勃勃地向我們描述當下在做的工作:「我們可以利用生物科技,生產防疫殺菌莞香貼片……」
在東莞,時代的車輪沒有碾沒古老的傳統,日新月異的新媒體技術發展,讓它們從老街巷弄裡走上「雲端」,華麗變身為觸手可得的商品。
今年4月,東莞「非遺墟市」線上亮相。原本在東莞的街巷裡弄才能找到的東莞非遺美食、手工藝品,如今市民們端坐家中,只需拿起手機,就可以進行雲選購。甚至還能上網採購一整套生猛的「非遺石排明德醒獅」表演,套餐價格從2380元到13800元不等……
「非遺墟市」小程序裡的非遺石排明德醒獅表演項目,套餐價格從2380元起。
「非遺墟市」上線同時, 「非遺小姐姐」這個生動活潑、年輕時尚的直播帶貨IP也閃亮登場,利用短視頻等當下最火的電商營銷,讓非遺「抖起來」,市民可以刷短視頻時順帶 「剁剁手」。
短視頻平臺上為非遺帶貨的「非遺小姐姐」
「我們將非遺項目不斷活化、不斷美化,它也為這個城市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新資源。」 東莞市文化館副館長何超群說。已有不少文創企業主動聯繫他們,希望能合作開發更多非遺IP。比如本地一家知名的金屬拼裝模玩公司「拼酷」,就在他們建議下設計出了東莞國家非遺代表性項目千角燈模型,利用一塊塊精緻的模塊,拼出一個令人驚嘆的漂亮千角燈——一旦被授權投入大量生產,這款拼裝模型很快就能變身商品進入千家萬戶。如何讓這些非遺IP獲得智慧財產權保護,是他們正在做的工作。
籃球之城
「在工業化時代,獲得足夠原材料是城市繁榮的基礎,但如今一座城市只有吸引足夠的人才能拉動經濟增長,而這要靠城市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中國體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體育大學教授鮑明曉說。在東莞,籃球與音樂劇,是兩張足夠吸引人的城市名片。
如果在全國範圍內問,你對東莞的認識是什麼?就算你不是籃球迷,也有可能聽說過廣東宏遠隊。十冠王!即使受到疫情影響,廣東隊依然捍衛了自己的霸主地位。不僅男籃,2019年WCBA冠軍的廣東女籃同樣出自東莞;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以東莞麻湧三人籃球隊為班底的中國籃球隊奪得了亞運史上首枚三對三男籃金牌……在東莞,通過多年布局,目前已擁有頂級職業球隊和群眾基礎紮實的草根籃球,「打籃球看東莞,看籃球來東莞」,東莞也成為去年國際男籃世界盃的舉辦城市之一。
競賽領域已經做到全國第一,國際賽事也如約而來,如何進一步將籃球文化真正融入城市血脈之中,讓市民的生活更加靈動美好?研究籌建東莞籃球博物館、籃球主題公園、籃球文化節,均已寫入了《全力打響東莞文化品牌 加快建設「品質文化之都」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 年)》。
和籃球一起被寫入「三年計劃」的,還有音樂劇——「東莞是中國音樂劇的福地!」中國音樂劇頂級製片人李盾點評。
夜色中的玉蘭大劇院。南方日報記者 龔名揚 攝
11月3日晚,東莞玉蘭大劇院燈光璀璨,門口聚集了排隊等待檢票觀劇的人們。除了本地劇迷,她們大部分來自廣州、深圳等城市,只為觀看一部音樂劇《面試》中文版演出。優質的音樂劇目、國內音樂劇頂尖的表演者,當晚就有網友感慨,「衝著這陣容,值得我往返三小時來看」。
「前兩天上演的《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也相當火爆。」 東莞玉蘭大劇院管理委員會主任陳新浩說。「東莞處在廣州、深圳兩大經濟體中間,東有惠州,西有中山、珠海,正好是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我們的劇目展演,能夠吸引到周邊1.5小時車程的居民前來觀看。」
目前正是東莞音樂劇節如火如荼舉辦期間。這個每兩年舉辦一屆的音樂劇節已經辦到第七屆,玉蘭大劇院在中國音樂劇迷中也名聲響亮:「全國知名票價窪地」「音樂劇節排期可謂南方的上海」……但在2007年,東莞在國內城市中率先提出打造「音樂劇之都」,引起了不少爭議。彼時,國內音樂劇行業並未如今日這般「聲入人心」,北上廣等地的音樂劇排練場地也非常匱乏,東莞雖是經濟發達地區,但在外人眼中,它和「音樂劇」這種時髦的都市舞臺藝術毫不沾邊。
低調務實的東莞未曾大聲爭辯,只是在塘廈、東城、望牛墩三個音樂劇創作基地,引入中國音樂劇頂尖製作人才,建立起了接軌國際的音樂劇創作生產「東莞模式」,即「政府扶持、目標監管、企業投資、項目辦團、院線營銷」。《蝶》《鋼的琴》《愛上鄧麗君》等一部部在中國音樂劇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持續而穩定地孵化出來。
陽光下的玉蘭大劇院。南方日報記者 龔名揚 攝
「十多年過去,我們每年都在觀測舞臺演藝數據,數據表明音樂劇已成為目前全國發展最迅猛、最一枝獨秀的舞臺藝術門類。」陳新浩說。
陳新浩介紹,東莞計劃要把「音樂劇之都」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甚至全國有影響力的一個城市文化品牌。為此他們正謀劃成立玉蘭大劇院音樂劇團,吸納全國精英並培育本土音樂劇創作、表演者。「下一步我們計劃做成粵港澳大灣區的音樂劇產業聯盟,讓全國音樂劇人才和社會、企業對接。在東莞,其實有不少企業想要投資文化產業,我們要把這個平臺搭建起來,利用社會力量和資本去推動整個行業發展。」
專家觀察
聚焦高品質文化供給,打造「品質文化之都」
改革開放以來,東莞抓住中央賦予廣東先行先試的發展機遇,憑藉其地緣、人緣優勢,以及敢闖敢幹、務實包容的精神,贏得發展先機,迅速從一個國內默默無聞的農業縣蝶變成「世界工廠」。近十年來,特別是十三五以來,東莞大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初步實現由「世界工廠」到國際製造中心的轉型。憑藉雄厚的經濟實力,東莞的文化建設更是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城市公眾文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市民文明素養、社會文明水平大幅提升,文化產業發展水平也位居國內同類城市前列,說它是跨越式發展也不為過。
依託發達的製造業以及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東莞大力發展東莞特色的文化產業,初步形成了以文化製造業為優勢產業、「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差異化特色化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目前東莞已成為文具、玩具、動漫衍生品、印刷、舞臺裝備、音響設備、工藝品製造以及「文化創意+傳統製造業」等生產性文化產業鏈的高地。茶山南社、寮步莞香文化小鎮、鳳崗婚慶文化產業基地、麻湧嶺南水鄉生態溼地旅遊區、萬江下壩坊、33小鎮等已成為傳承文脈、品味鄉愁的網紅打卡地。
目前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徵程,經濟社會發展由高速增長轉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為此,東莞提出建設文化引領型城市,打造「品質文化之都」,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如何打造「品質文化之都」,推動東莞文化建設以及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關鍵在於寫好高品質文化供給這篇大文章,因為高品質文化供給既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和關鍵內涵,也是「品質文化之都」的基本任務和目標。筆者以為,需要在以下三方面聚焦發力:
一是做響公共文化品牌,以高品質公共文化滋養高素質新莞人。一座城市只有吸引足夠的人才能拉動經濟增長,如果說前四十年東莞高速發展主要得益於數以百萬計的內地普工的辛勤奉獻,那麼高質量發展階段則更多地靠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如何吸引國內外高端人才是城市競爭的焦點,而高品質的公共文化供給是吸引、滋養高端人才來東莞創業發展的重要法寶。不僅要有高大上的設施,更要在社區、村落配套完善高質的文體設施;不僅要探索激活社會力量辦文化、興文化的機制更要探索基於需求導向、目標導向的公益性專業化運營管理機制,以數位化推動公共文化提質增效;不僅要有「下裡巴人」,還要有「陽春白雪」。一句話,要把公共文化供給打造成東莞最大最響亮的文化品牌。
二是做強文化產業,以高品質的文化市場供給滿足老百姓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針對核心內容產業佔比偏低,現代文化產業特徵不夠突出,文化新業態、特色文化產業比較弱小,文化企業不強等短板,東莞要緊緊依託國際製造中心這一最大特色與優勢,以文化賦能製造業,全面深入推動「創新驅動、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沉浸式互動式個性定製化的文化科技融合新產品、可穿戴智能文化設備、演藝及主題公園高端裝備、三維效果及虛擬實境展示解決方案等高文化內涵的文化製造以及文化數字內容服務、多媒體遊戲動漫等文化新業態、新體驗,不斷豐富居民文化消費選擇。
三是打造東莞IP,講好大國崛起中的東莞故事。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樣式、市場方式向全世界講述東莞由貧窮落後農業縣蝶變成國際製造中心、「品質文化之都」。
【灣區文化行系列報導】
【記者】劉奕伶 王芳 龔名揚
【圖片攝影】龔名揚 王芳 劉奕伶
【動態海報製作】李文軒
【作者】 劉奕伶;王芳;龔名揚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