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有一句話叫做懶人有懶福,但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也許懶人真的能夠在某一段時間裡享福,但是想要享一生的福,卻只能是痴心妄想。當身邊所有能夠依靠的人都不在的時候,懶人的命運似乎也就看到了盡頭。
"中國第一懶人"楊鎖用自己的一生向大家詮釋了一個人究竟能夠懶到什麼程度。1986年,楊鎖出生在一個小村莊,作為家裡的獨子,他從出生之後就一直備受父母的寵溺,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
起初楊鎖還想自己動一動,但很快就被父母制止,漸漸的楊鎖也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日子過得就像皇帝一樣,甚至到了8歲出門也是由父母用扁擔挑著,因為父母不忍心讓他走路受累。
上學後的楊鎖因為自己的懶惰被學校勸退,就這樣,他又回到了家裡由父母養著。只是這樣"幸福"的日子轉瞬即逝,在他13歲那年,家裡的主要勞動力父親因病去世,所有的重擔都落到了柔弱的母親身上。
只是到了這個時候,母親還是像以前一樣對兒子極盡寵溺,一個人扛下了所有的活。最終她在兒子十八歲那年也離開了人世,去世之前母親因為擔心兒子未來的生活,託人找了一份餐館的工作。
可是楊鎖已經失去了工作的能力,他就這樣在家躺著。上廁所不願意出門,直接在家刨個坑就地解決,冬天冷了直接把家裡的家具棉被能燒的東西都燒了用來取暖。甚至親戚鄰居給他送飯,他也不願意拿,就這樣在23歲的時候最終餓死家中!楊鎖的一生是短暫的,也是可悲的,不得不讓我們深思「中國式教育」是否全都是正確的,過渡的溺愛換來的只能是社會的毒打與為自己買單!
01究竟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現象?
父母的溺愛
父母的愛可以成就孩子,也可以毀了孩子。如果父母給予孩子的愛是恰到好處的,那麼自然能夠讓孩子感覺到愛的溫暖愛的力量,這會成為孩子生活的動力,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回報父母對自己的愛。
但是如果父母過度溺愛孩子,就會使孩子喪失動手的能力,使孩子對父母產生極強的依賴性。然而父母無法陪孩子走完一生,當孩子獨立面對社會時,自然會吃盡社會的苦,甚至被社會所淘汰。
自我的墮落
我們會說一件事情會出現,不僅有外因也會有內因。外因和外界的很多因素有關,而內因則取決於人們的內心。我們當然承認外界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但是也不能忽略孩子的內在因素,因為這才能起到真正的決定作用。
如果孩子自己不願意努力,只想沉浸在舒適圈裡從來不想著邁出第一步,那麼這樣的孩子必然難有進步。當孩子自己選擇放棄自己的時候,外界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勞,無法讓孩子得到改變。
02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教孩子學會獨立
父母要在生活中為孩子創造一些動手的機會,不要剝奪孩子動手的能力。只有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去探索,才能夠讓孩子真正地體會什麼是生活。也許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遇到一些失敗,但是這並不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反而會成為他們人生寶貴的財富,讓他們未來能夠更好的獨立面對生活。
鼓勵認可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有優點的,只要父母善於觀察,總會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所以不要吝嗇對孩子的鼓勵,多給他們一些認可和稱讚,這樣孩子才能夠對自己充滿信心。父母要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存在價值,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才不會虛度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