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1日,泡泡瑪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開盤後首日高開超100%,股票飆升,市值翻倍突破千億港元。泡泡瑪特從創立至今並非順風順水,在剛創立的前幾年幾乎連年虧損;直到2015年,泡泡瑪特拿下了日本潮玩品牌Sonny Angel的盲盒產品,把盲盒概念正式帶入中國,才扭轉了公司的盈虧狀況。
對於買盲盒、集郵行為,有部分人表示不理解:認為雖然很好看,但實屬浪費錢,不明白為何會上癮;還有人更加直接地說這是另一種形式的賭博,是消費主義的陷阱。但不得不說,泡泡瑪特盲盒產品能夠取得如此成功還是映射了人們內在的一些欲望。收集盲盒其實就同上個世紀父母輩收集郵票相似,在不同時代人們都有收藏的欲望,而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為什麼人們會鍾意「集郵」?一千個收藏者就有一千種答案。每個收藏品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收藏的獨特原因。事實上,你能想到的世界上存在的所有東西,很可能都會有人在收藏——從《神秘博士》中的戴立克到「請勿打擾」的標誌,有無數新奇的收藏。那麼人們究竟為什麼收集物品呢?
什麼叫做「收藏」?據《衛報》報導,英國大約三分之一的人擁有某種可以歸類為一類的物品。然而,成為真正的收藏家需要一種情感上的聯繫——這有時會導向痴迷。這就是為什麼與從擁有這些物品中得到的快樂相比,時間和金錢對收藏者來說毫無意義。
01
「狩獵」的刺激感
對許多人來說,收藏能帶來狩獵的刺激感。雖然最初開始收集是源於一個愛好或興趣,但人們很快就發現,新收藏帶來的興奮將他們越領越深。而且,這種感覺會隨著越來越深入而增加。例如,許多唱片收藏者會很快就會買那些他們最喜歡的專輯。那麼接下來呢?許多人將進一步深入「兔子洞」——尋找更不為人知的發行版本:特殊材質的限量版,其它國際發行版本。對局外人來說,這看起來就像是他們一遍又一遍地買了同一個東西,浪費了錢。然而,對於這位收藏者來說,他與樂隊之間的情感聯繫使這一切都值得了。對一些收藏者來說,他們認為這是對自己「超級粉絲」身份的證明——對其他人來說, 這是一種難以理解、無法解釋的強迫症。
對這一類收藏者而言,網際網路是福也是禍。一方面,追尋稀有物品變得前所未有的容易。理論上講,當錯過一個稀有收藏時,人們沒必要感到沮喪。然而,這也帶走了偶然發現一個特別不尋常的物品的驚喜和激動之情。此外,其實很少有固執的收藏者想完全「完成」他們的收藏(如果可能的話)。畢竟,如果他們生命中這麼重要的一部分完成了過去了,那他們接下來做什麼呢?因此,許多收藏者會避開網絡,寧願耗費自己的時間,憑一己之力獲得新發現。
02
「返老還童」的捷徑
「狩獵」的刺激感並不是人們收集東西的唯一原因。另一些人收集是出於對自己青春的懷念。一般來說,孩子們通常會經歷一些狂熱沉迷於某些事物的人生階段。這些階段可能會持續幾個星期甚至幾年,但大多數人最終會擺脫它們。然而,有些人可能從未擺脫,或者在以後的生活中又回歸了童年的鐘愛。對這些人來說,收藏是他們對抗成人世界的一種手段——這是他們暫時放下目前生活的負擔,重新回歸年輕的自我中的方式。
對現今的年輕一代來說,香菸卡或鐵路模型之類的東西沒有什麼代表意義。但對父母輩來說,這些都是陪伴他們成長的回憶。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進步,收集這些物品變得越來越誘人——它們提供了回歸簡單時代的「退路」,尤其是這類產品不再生產時。當然,這些東西在將來都會被遺忘。但人們總是會懷念過去的日子,也永遠不會缺少能喚起懷舊之情的物品。
03
收藏者的「精神之癢」
世界上可供收藏的物品多種多樣,這給試圖解釋收藏行為的心理學家帶來了一點麻煩。如何比較一個集郵者和一個執著於收集每一個水瓶標籤的人?心理學家運用很多不同的理論來解釋這種行為。除了上面提到的原因外,還有一些更悲傷的因素在起作用。
弗洛伊德學派的心理學家就認為收集是一種將秩序強加於世界的方式。這樣的收藏者可能在童年時感受到過拋棄,或者覺得對自己的生活缺乏掌控力。通過收集和籌辦物品,他們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扭轉這種感覺。而對於那些童年回憶較少的人,他們可能會通過執著於收集那些看似可以彌補童年的東西。此時,收藏與囤積的界限變得模糊。雖然許多人可能會把收藏描述為一種癮,但它仍然是人們自願做的事情。收藏者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而囤積者則不能。囤積行為往往可能是出於強迫症或焦慮症。
另外,收藏也為我們一些更原始的衝動提供了一個出口。在本能層面上,我們往往感到"對某事物有欲望",這也是我們墜入愛河的原因。這種渴望從史前時代就已存在了,但顯然,我們過著與洞穴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收集行為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人類壽命的延長。許多人在四十多歲時開始收集東西,這不是巧合。因為在人生的這個階段,大多數人都已經安定下來,組建了家庭。但在他們的腦海裡,仍有對新事物的渴望和佔有欲。雖然人們可能不自知有這種衝動,但收集仍然幫助他們騷撓精神上的癢,給這樣的衝動一個正當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