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章魚
何群導演,葉廣芩、楊國強編劇,陳寶國主演版的《茶館》是對老舍先生經典同名劇本的一次成功改編。
在原版劇本中,《茶館》一共分為三幕,第一幕講英法火燒圓明園後,清朝政府岌岌可危之時;第二幕講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統治和軍閥混戰時期;第三幕是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與美國大兵在街頭橫衝直撞的時期。
雖然時間跨越了四十多年,但故事發生的地點卻完全集中在裕泰茶館之內。
將一個僅有三幕且場景單一的劇本改編成39集的連續劇,其內容體量必然要做一定擴充,人物也必然有添加和改動,場景的變換也需要增加新鮮的內容,這些都值得後輩影視工作者學習。
筆者重刷了一遍陳寶國版《茶館》後,總結了其成功改編經典的門道,首先體現在人物的塑造與增減上。
在原作中由於內容體量的限制,許多事情沒辦法直觀表現,只能通過人物的臺詞進行交代,搬演在電視劇上就需要完整補齊人物的行動線索和前因後果,這樣就必須要添加許多的情節。
另外,為了更加豐滿主要人物和激發衝突以及突出時代主題,電視劇版《茶館》的兩位編劇葉廣岑和楊國強也添加了一些次要人物進行輔助。
新劇觀察(ID:xinjuguancha)將這些人物與原版進行了對比,對比了電視劇版在人物層面上的改動。作為一部群像戲,人物的塑造是至關重要的,而電視劇版的改編不僅突出了原作的精神內核,而且在創新性上也做了大膽的嘗試。
王利發、明師傅、王淑芬:守舊市民形象
王利發的人物形象並沒有過多改動,他是貫穿全劇始終的一個角色,在原劇本中就有非常深刻的描繪,電視劇版的王利發則改編得更加豐滿了一些。
王利發作為茶館掌柜,必須要左右逢源,見誰都說好話,在劇本第一幕中就交代了「在街面上混飯吃,人緣頂要緊」。
這個人物性格也是貫穿始終的,王利發見誰都點頭哈腰地請安,看上去唯唯諾諾,他表面上是個茶館老闆,是個剝削者,但實際在這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社會上,他就是那個夾在中間的「小魚」,清末的官吏、警署的警察他都惹不起,不僅被這些人剝削,而且還經常被社會上的黑勢力欺負。
劉麻子、唐鐵嘴作為人人恨得牙痒痒的社會蛀蟲,在王利發的茶館裡喝了一輩子茶,也賒了一輩子帳,到死都沒有還上錢。但在電視劇中,卻將王利發的形象做得更加豐富,他雖然膽小怕事,但也足夠聰明有情商,第一集是電視劇版添加的情節,足以展現王利發的聰明個性。
劉麻子在盜墓人那裡得到了一個翡翠扳指,官府正在追查,他於是託唐鐵嘴幫忙轉手,為了躲避追查,唐鐵嘴隨手讓王利發幫忙保管,可見在唐鐵嘴眼裡,王利發一向是個老實人,只能被自己欺負,不可能反過來矇騙自己。
但事情過後,王利發卻以讓唐鐵嘴還茶錢為由扣下了翡翠扳指,此事過去了幾集仍然沒有解決,最後王利發乖乖將其交還給了吳祥子和宋恩子(在前幾集中代表清政府)。
在結尾處王利發的「毀滅」(自盡)也做了改動,原劇中王利發是上吊自殺的,而且是通過小劉麻子之口說出來的,因為小劉麻子聯合沈處長要侵佔了這間茶館,為了和茶館共存亡,王利發被這幫勢力給逼死了。
顯然,電視劇版本改動的結尾更有力度,在小劉麻子和沈處長到來之前的夜裡,王利發點燃了此前秦二爺和常四爺留下的紙錢,自己和茶館都葬送在火海裡,這樣更有了「共存亡」的意味。
明師傅是改動最大的人物,因為在原作中他並沒有太多作用,只是在第三幕有幾句臺詞,而在電視劇中卻使他在茶館興盛到衰亡的轉折時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代表了北京市民階層的仁義、正直的一面。
電視劇中明師傅是給茶館裡做爛肉麵的,宮廷御廚的手藝卻因為仁義而一直留在茶館裡,由於後來茶館衰敗,王掌柜一家入不敷出,於是他主動提出辭職,後來又在王掌柜需要時回來幫助,他的塑造是典型北方人仗義個性的代表。
王淑芬這個角色是王利發的妻子,只在劇本的第二幕出現,但在電視劇版《茶館》中,貫穿了三十多集,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
她和王利發都是封建包辦婚姻的犧牲品,但她比王利發看得更開,成為了王利發得力的內掌柜。最終,她死於美國大兵的汽車之下,這也是電視劇的獨特創造,老舍的劇本裡並沒有交代她的下場。
劉麻子、唐鐵嘴:無惡不作的舊社會蛀蟲
劉麻子和唐鐵嘴是《茶館》中數一數二的反派,不過在老舍的原作裡,對這兩個人的「惡」是帶有同情的,並沒有將其寫到極致。
「惡」具有傳承性,由於劇本跨越了四十多年,因此當劉麻子和唐鐵嘴下線後,小劉麻子和小唐鐵嘴子承父業、繼續作惡,所有人都罵他們「缺德」,就連靠小劉麻子吃飯的小丁寶也罵他「缺德」,但卻沒有人能真正鬥得過他們。在那個年代裡,似乎只有惡人才能活得好好的。
對於劉麻子和唐鐵嘴的結局,原作中是處理得比較草率的,因為作為一個只有一個場景的戲劇,對於人物結局的交代必然不會特別全面,但電視劇就需要補齊這其中的人物線索。
原作在第二幕結尾提到了劉麻子在茶館被當成逃兵砍頭,但在電視劇中,這個場景挪到了德勝門外的城牆根,空間更加宏大了,劉麻子被拖到當街砍頭的場景也被直觀拍攝了出來,更顯示出了這個人物的悲劇感。
唐鐵嘴的死亡在原作中是沒有交代的,他似乎是和劉麻子一起下線的,不過在電視劇裡,兩個人的死亡時間雖然很相近,但是卻分別展現了二人的結局。唐鐵嘴是由於發現了宋恩子和吳祥子陷害劉麻子的秘密,然後將這個秘密告訴了王利發。不過聰明的王利發卻設法將自己摘得乾淨,又將唐鐵嘴知道秘密的消息告訴了宋恩子和吳祥子,結果遭到了滅口。
電視劇裡的王利發更加具有主觀能動性,而唐鐵嘴與劉麻子的悲劇說到底是自己作惡太多遭受了報應。
後來小劉麻子和小唐鐵嘴上線之後,二人做的事情和老一輩一樣,小劉麻子拐賣婦女,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搭上了沈處長,想要私吞老裕泰。小唐鐵嘴在原作中的筆墨非常少,但是在電視劇中起到了和小劉麻子一樣的作用。
他成為了小劉麻子發財道路上的競爭對手,使劇集更加充滿了戲劇性。不過遺憾的是,電視劇《茶館》也沒有交代二人的下場,只是以老裕泰和王利發的毀滅作為結局,這不免看得觀眾心裡更加悲痛。
張秀英、張春和姐弟:被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殘害的良民代表
張秀英和張春和是電視劇版杜撰出來的人物,但他們的存在是有絕對必要性的。
張秀英這個人物的作用主要有兩點,第一是作為王利發情感線的補充,她是王利發的鄰居,與王利發始終處於曖昧不清的狀態,但卻因為王利發大舅媽橫插一槓,而逼迫王利發娶了王淑芬。
正是由於無法娶得所愛的遺憾,才使得王利發異常支持小輩的自由戀愛,當大栓子愛上二姑娘之後,他主動去說媒,可惜二姑娘家是個勢利眼,不僅拒絕了窮酸的王掌柜,還將姑娘賣給兩位逃兵為妻,最終導致姑娘自殺,而自家也沒有撈到任何的好處。
張秀英的另一個戲劇作用是與馬五爺有關的,馬五爺是吃洋教的,胸前戴著十字架,卻是個假基督徒,八國聯軍入北平的時候,他因為脖子上的十字架而保住了性命,但背地裡他卻左一個姨太太右一個姨太太,甚至和洋人合夥將中國婦女拐賣到海外做妓女。
張秀英就深受其害,本以為是去做裁縫的,卻被洋人糟踐,最後投了什剎海自盡。這一件事情也對王利發的心靈造成了震蕩,同時劇作者也將張秀英塑造成了一個受到帝國主義迫害的市民代表。
張春和是張秀英的胞弟,清政府當局時被當成義和團斬首,但張春和顯然是被誣陷的,在獄中他託即將出獄的松二爺和常四爺給姐姐帶去銅錢,從真情告白的臺詞中可見,張春和是莫名背上了誣名。
他的死亡是被封建勢力迫害的,因此他是被封建勢力殘害的良民代表,張氏姐弟在劇作中的戲劇功能便是體現了當時黑暗舊社會,良民所受到了壓迫和殘害。
王二拴、秦利民、常喜貴、康大力:代表新興左翼進步勢力
原作中對於小輩的描寫實際上只有小劉麻子、小唐鐵嘴、王大栓和康大力,但是在電視劇中卻加入了王二拴、秦利民和常喜貴等人。
康大力與康順子是同病相憐的人,他們被賣給了龐太監做家室,話劇《茶館》的第一幕便是康順子經由劉麻子之手被賣掉。不過為了讓更加擴充情節,電視劇版卻發生在十集以後。
原作裡康大力被賣掉的時候只有一歲多,而且是用康順子的一句臺詞交代的,但電視劇版不好表現,於是不僅展現了康大力被賣掉的過程,而且將康大力被賣掉的年齡改成了七八歲,同時龐太監大擺宴席,突出了他虛榮、講排場又計較自己的太監身份的複雜心理,而劉麻子販賣康大力的過程(兩頭收錢:龐太監和龐氏侄子)加重了劉麻子的醜陋和邪惡。
在原作裡,王掌柜只有一個兒子王大栓,但是在電視劇裡卻加入了二兒子王二拴,他一向不服管教,讓王掌柜夫婦非常頭疼,不過在抗日戰爭爆發時,他便與康大力不辭而別,去西山參加了共產黨。
常喜貴是常四爺的兒子,一向正值心善,是學習武生出身,這為他後來參軍做了準備。他們自抗日勝利後便很少露面,但僅有的幾個鏡頭已經交代了幾個人的身份——轉為地下黨員,負責北平的情報工作。
在明面上的人物是秦利民,他在抗日前便是工人階級的代表,與身為資本家的秦二爺對著幹,電視劇劇本的高級之處便是從爺倆的衝突拓展到了勞工之間的衝突,非常貼合時代背景。
後來秦利民再次在北平出現,卻改名換姓成為了國軍政府的領導,很顯然,他也是一名潛伏者,並且通過松二爺的遺孤二秀傳遞情報。在電視劇中,對於二秀和秦利民的感情線也有簡單的描寫。
秦利民、康大力、二栓和常喜貴這些後輩都是左翼進步勢力的代表人物,正如王利發和秦二爺、常四爺湊到一起的時候所說的那樣,「孩子們都是幹大事的,比我們有出息」,這句臺詞意味著新興力量必將取代舊勢力,為充滿悲劇色彩的劇本增添了一絲希望的色彩。
松二爺及秀岑與二秀姐弟:前清遺留家眷
松二爺和常四爺是好朋友,他們都是旗人,象徵著清末的勢力殘餘,但他們並沒有做傷天害理的事情。
松二爺和常四爺是完全不同個性的兩個人,松二爺要更加好吃懶做一些,帶有皇室(北京人)通病——每日逗黃鳥蛐蛐,好面兒!
就算是在兵荒馬亂、吃不上窩窩頭的年代,松二爺穿著破衣爛衫也還是不忘了他的小黃鳥,「餓了自己也不能餓著小黃鳥啊,因為這是體面」。他的下線在老舍的劇本裡是比較草率的,但電視劇必須交代清楚,正是因為松二爺好吃懶做、不學無術、只好面子的個性,所以他寧願賣了祖宅也不願意賣掉蛐蛐,結果被騙光了錢,最後餓死在了炕上。
臨死前,他做的一個舉動還是高舉著自己的小黃鳥,最終由於沒有力氣而合上了眼睛。死後,他連出殯的錢都沒有,還是常四爺化緣給他買了四塊錢的棺材。
秀岑和二秀都是松二爺的孩子,還有一個大秀(大女兒),這些人在老舍的劇本裡是沒有交代的,是電視劇新加上的。
大秀由於戲劇功能和二秀一樣,所以在二秀和秀岑長大後就設定她遠嫁上海,而一直沒有回來。電視劇中有一場戲是二秀和父親去火車站接大姐的情景,那場戲中大秀沒有回來,但卻突出了兩個功能,一是讓二秀與剛剛回國的秦利民想見,鋪墊情愫;二是交代了大秀的去向。
二秀和秀岑姐弟也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作為女性的二秀更加積極,最後幫助共產黨傳遞情報。
秀岑則是與松二爺一樣墮落,喜歡唱戲,娘娘腔,一心想要成為名角,卻缺乏對自己的準確定位。他一直都有投機心理,結果被局長的姨太太勾引,被局長捉姦在床,打了半死,斷了一條腿。
這個姨太太在劇中是小丁寶的母親,但是在老舍的劇本裡並沒有對小丁寶的家庭背景做過多交代,只不過為了使人物更加豐滿,電視劇的編劇做了非常大膽的設想,但整體來看也是十分合理的。
秀岑始終是個扶不起的阿鬥,每天只會說著不拖累姐姐,卻根本找不到事情做,他是松二爺血脈的延續,也代表了封建守舊市民的殘存和悲慘命運。
以上舉例只是電視劇改編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從人物的改編中便可以看出電視劇賦予了《茶館》更加豐滿的主題意蘊。其改編實踐、對經典作品的解讀,都值得反覆鑽研、學習!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