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明確要求,2019年底前完成水生生物保護區的漁民退捕,2020年底前完成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保護區外水域的漁民退捕,並實行10年禁捕計劃。
如今,長江10年禁漁令實施將近一年,不少熱心讀者紛紛致電上遊新聞熱線966966/上遊新聞APP留言,希望了解退捕漁民的生活現狀。
退捕漁民去哪兒了?今天,上遊新聞曝光臺頻道記者帶你了解重慶市九龍坡區退捕漁民李雪冬的近況。
小時候的情結
土生土長的九龍坡人李雪冬,年齡40出頭,從小在甲板上長大,雖算不上「漁二代」,卻也對長江、對漁船有著深深的情結。「小時候特別喜歡往鄰居家的船上跑,跟著大人們出去打魚。與玩伴們在甲板上打鬧,幾乎成了當時每天早上起床後的期盼。」李雪冬說。
長大後的李雪冬做過木匠,幹過建築工人,「最後發現這些都不是我內心最想幹的事。」李雪冬說,2013年他站在長江邊上,望著不時從眼前經過的漁船,內心一定,決定入手一艘漁船回到江面上。「這一回,我要做真正的漁民。」
憑著兒時對大人們捕魚的觀察與記憶,讓剛剛開始打魚的李雪冬收穫滿滿。「那個時候除去一些漁船的養護成本和漁具的損耗,每個月差不多能掙上四五千塊錢,養活一家三口不成問題。」李雪冬回憶起那時的捕魚場景,有一種難以掩藏的驕傲,「好像我生來就是為了和魚打交道的。」
退捕時的苦惱
2018年,為保長江生態平衡,九龍坡區深入調研漁民戶籍、訴求及社保情況,在全市率先策劃漁船退捕、漁民轉產方案。
「我記得特別清楚,有一天幾個工作人員朝我走來,跟我解釋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和需要施行的禁捕計劃。」李雪冬說,剛開始他是不理解的,想到自己剛做5年還處於上升期的「事業」就這樣被停下,心裡有些負氣,「雖然當初他們告訴我說退捕後可以擁有基本養老保險,可以參加職業培訓,甚至還提供了不少就業崗位,但我通通都沒接受。」
「的確有些困難。」九龍坡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退捕漁民大多數為世代捕魚或下崗失業人員,技能單一,習慣自由。「但也能理解,所以我們根據退捕漁民的具體情況,精準開展相關社保及就業創業服務工作。」
「瘦身魚」的教練
看著自己的船被銷毀後,李雪冬重返建築工地,兩年的建築工經歷並沒有讓他忘掉那些魚。李雪冬說,「剛好,今年下半年江津區西湖鎮中崗村的親戚有幾個魚塘要外包,問我要不要接手。」苦於沒有經驗和資金的他,想起曾經退捕時留下的一個聯繫方式,「沒想到對方聽完我的想法後,立即安排技術專家隨我一同到現場考察。」
李雪冬說的「對方」,是九龍坡區農業農村委。12月9日,在江津區西湖鎮中崗村河壩5組,九龍坡區農業農村委與九龍坡區就業局相關工作人員再次帶著漁業專家與李雪冬現場交流。
李雪冬的魚塘
仿野生態魚塘(右)與傳統死水魚塘(左)對比
「目前我已經改建了6個魚塘,擁有6種魚(約2萬公斤),計劃來年達到10個魚塘10種魚(6萬公斤以上)的體量。」李雪冬說。
李雪冬還介紹,自己的魚塘不餵食任何東西,從塘邊活水源引進水,再通過另一邊的出口流出,「實現仿野生水生態環境,相當於給魚洗澡、瘦身。毫不誇張地說,我的生態魚算得上是最高配的『仿版』,味道甚至不比『正版』差。」
創業後的領悟
李雪冬估摸著,到明年夏天,如果一切正常的話,每月實現5至10萬收入應該不成問題。
說到這裡,李雪冬的感激之情不言而喻。「雖然還未創收,但看著一個一個的魚塘改建成功,養魚也瘦身成功,自然對接下來的前景充滿希望,真的要感謝每一位幫扶、支持我的禁漁工作人員。」
「要讓退捕漁民移得出穩得住,兜牢上岸漁民民生底線是關鍵。」九龍坡區農業農村委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九龍坡區在聚焦「退、補、轉、養、醫、住」等關鍵環節同時,密切關註上岸漁民後續生產生活。「目前,區裡的退捕漁民84人全部建檔立卡,安置就業率100%,養老保險參保率100%,免費技能培訓覆蓋率100%。對難以就業的退捕漁民,兜底保障率100%。」
如今,「重操舊業」的李雪冬時常與朋友調侃:「我在西湖養瘦身魚,還是最高配的『仿版』。因為我的魚養在從千米高山泉水流進的魚塘裡,生態環境不比外面差。」
如今的李雪冬也理解了禁漁的重要性,他打趣地告訴記者:「我離不開魚,魚離不開水,維繫這種關係的最好方式就是生態平衡。」
上遊新聞記者 夏祥洲 陳驊 文/圖/視頻
上遊新聞報料熱線、渠道:966966、上遊新聞APP報料。新鮮事、感人事、不平事,歡迎告訴上遊新聞。新聞線索一經採用,酌情獎勵。
長按識別二維碼 閱讀更多好新聞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