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退捕漁民新身份之瘦身魚教練:我在西湖養生態魚

2020-12-17 上遊新聞

去年初,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明確要求,2019年底前完成水生生物保護區的漁民退捕,2020年底前完成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保護區外水域的漁民退捕,並實行10年禁捕計劃。

如今,長江10年禁漁令實施將近一年,不少熱心讀者紛紛致電上遊新聞熱線966966/上遊新聞APP留言,希望了解退捕漁民的生活現狀。

退捕漁民去哪兒了?今天,上遊新聞曝光臺頻道記者帶你了解重慶市九龍坡區退捕漁民李雪冬的近況。

小時候的情結

土生土長的九龍坡人李雪冬,年齡40出頭,從小在甲板上長大,雖算不上「漁二代」,卻也對長江、對漁船有著深深的情結。「小時候特別喜歡往鄰居家的船上跑,跟著大人們出去打魚。與玩伴們在甲板上打鬧,幾乎成了當時每天早上起床後的期盼。」李雪冬說。

長大後的李雪冬做過木匠,幹過建築工人,「最後發現這些都不是我內心最想幹的事。」李雪冬說,2013年他站在長江邊上,望著不時從眼前經過的漁船,內心一定,決定入手一艘漁船回到江面上。「這一回,我要做真正的漁民。」

憑著兒時對大人們捕魚的觀察與記憶,讓剛剛開始打魚的李雪冬收穫滿滿。「那個時候除去一些漁船的養護成本和漁具的損耗,每個月差不多能掙上四五千塊錢,養活一家三口不成問題。」李雪冬回憶起那時的捕魚場景,有一種難以掩藏的驕傲,「好像我生來就是為了和魚打交道的。」

退捕時的苦惱

2018年,為保長江生態平衡,九龍坡區深入調研漁民戶籍、訴求及社保情況,在全市率先策劃漁船退捕、漁民轉產方案。

「我記得特別清楚,有一天幾個工作人員朝我走來,跟我解釋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和需要施行的禁捕計劃。」李雪冬說,剛開始他是不理解的,想到自己剛做5年還處於上升期的「事業」就這樣被停下,心裡有些負氣,「雖然當初他們告訴我說退捕後可以擁有基本養老保險,可以參加職業培訓,甚至還提供了不少就業崗位,但我通通都沒接受。」

「的確有些困難。」九龍坡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退捕漁民大多數為世代捕魚或下崗失業人員,技能單一,習慣自由。「但也能理解,所以我們根據退捕漁民的具體情況,精準開展相關社保及就業創業服務工作。」

「瘦身魚」的教練

看著自己的船被銷毀後,李雪冬重返建築工地,兩年的建築工經歷並沒有讓他忘掉那些魚。李雪冬說,「剛好,今年下半年江津區西湖鎮中崗村的親戚有幾個魚塘要外包,問我要不要接手。」苦於沒有經驗和資金的他,想起曾經退捕時留下的一個聯繫方式,「沒想到對方聽完我的想法後,立即安排技術專家隨我一同到現場考察。」

李雪冬說的「對方」,是九龍坡區農業農村委。12月9日,在江津區西湖鎮中崗村河壩5組,九龍坡區農業農村委與九龍坡區就業局相關工作人員再次帶著漁業專家與李雪冬現場交流。

李雪冬的魚塘

仿野生態魚塘(右)與傳統死水魚塘(左)對比

「目前我已經改建了6個魚塘,擁有6種魚(約2萬公斤),計劃來年達到10個魚塘10種魚(6萬公斤以上)的體量。」李雪冬說。

李雪冬還介紹,自己的魚塘不餵食任何東西,從塘邊活水源引進水,再通過另一邊的出口流出,「實現仿野生水生態環境,相當於給魚洗澡、瘦身。毫不誇張地說,我的生態魚算得上是最高配的『仿版』,味道甚至不比『正版』差。」

創業後的領悟

李雪冬估摸著,到明年夏天,如果一切正常的話,每月實現5至10萬收入應該不成問題。

說到這裡,李雪冬的感激之情不言而喻。「雖然還未創收,但看著一個一個的魚塘改建成功,養魚也瘦身成功,自然對接下來的前景充滿希望,真的要感謝每一位幫扶、支持我的禁漁工作人員。」

「要讓退捕漁民移得出穩得住,兜牢上岸漁民民生底線是關鍵。」九龍坡區農業農村委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九龍坡區在聚焦「退、補、轉、養、醫、住」等關鍵環節同時,密切關註上岸漁民後續生產生活。「目前,區裡的退捕漁民84人全部建檔立卡,安置就業率100%,養老保險參保率100%,免費技能培訓覆蓋率100%。對難以就業的退捕漁民,兜底保障率100%。」

如今,「重操舊業」的李雪冬時常與朋友調侃:「我在西湖養瘦身魚,還是最高配的『仿版』。因為我的魚養在從千米高山泉水流進的魚塘裡,生態環境不比外面差。」

如今的李雪冬也理解了禁漁的重要性,他打趣地告訴記者:「我離不開魚,魚離不開水,維繫這種關係的最好方式就是生態平衡。」

上遊新聞記者 夏祥洲 陳驊 文/圖/視頻

上遊新聞報料熱線、渠道:966966、上遊新聞APP報料。新鮮事、感人事、不平事,歡迎告訴上遊新聞。新聞線索一經採用,酌情獎勵。    

長按識別二維碼 閱讀更多好新聞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五心行動」讓退捕漁民「退得出、穩得住、能小康」
    江北區華新街「家家老火鍋」老闆譚方成正忙著為顧客服務水上漂了20多年的漁民譚方成響應國家政策號召,上岸重新創業。創業之初,他放出豪言:「我年輕,能吃苦。只要肯幹,就有出路!」在奔向小康路上,譚方成慢慢從被幫助對象轉變為幫助更多人的退捕漁民。據了解,隨著退捕漁民轉產安置「五心行動」即將進入收官階段,全市建檔立卡退捕漁民10489人全部得到妥善安置。不等不靠自主創業奔小康「重慶本地人都來吃的火鍋,特別棒,物美價廉。」「菜品很新鮮,分量足,老闆很熱情,來吃的主要是回頭客。」
  •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成立長江流域禁捕和退捕漁民安置保障...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成立長江流域禁捕和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渝府辦發〔2020〕87號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有關單位: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全面推進全市長江流域禁捕和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工作,經市政府同意,成立長江流域禁捕和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工作領導小組
  • 湘陰縣組織退捕漁民學習辣椒種植技術
    嶽陽日報全媒體訊為幫助退捕漁民開拓思路、增長見識,引導更多的退捕漁民積極參與到新型農業產業發展道路上來,11月20日,湘陰縣鏈田職業培訓學校組織該校退捕漁民培訓班的學員們來到長沙望城區學習辣椒種植技術,縣政協副主席、縣工商聯主席陶娜參加。
  • 離漁而行,逐夢前行——退捕漁民子女校園生活剪影
    從2020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的重點水域開始分類分階段實行漁業禁捕,一大批漁民將收起漁網謀求新出路。南磯山鄉政府根據「禁捕退捕」漁民子女就學工作相關政策及文件精神,提出要確保妥善安排、解決退捕漁民子女教育等保障問題,讓禁捕退捕政策落到實處。
  • 南充市高坪區2020年就業扶貧暨退捕漁民專場招聘會成功舉辦
    為深入貫徹落實人社部穩就業攻堅季行動,迎接第7個全國扶貧日活動,10月16日,南充市高坪區2020年就業扶貧暨退捕漁民專場招聘會在金融廣場隆重舉行,此次招聘會由南充市高坪區人民政府主辦,南充市高坪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南充市高坪區就業服務管理局協辦,以「穩崗就業,決勝攻堅」為主題
  • 陽新新聞:龍港鎮退捕漁民迎來2578個就業崗位
    20日,黃石市退捕漁民轉崗就業暨金秋招聘月招聘會在陽新縣龍港鎮舉行。據悉,從今年1月1日0時起,我國開始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長江流域332個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將用十年時間涵養長江漁業資源,修復水域生態環境。
  • 周俊文:靈活解決退捕漁民就業 讓他們生活水平不降低
    今年,山棗鎮按照《湘鄉市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嚴格執行退捕程序,通過聘請有資質的評估公司,對漁民的合法漁網漁具、漁船的價值進行評估,並將評估結果進行公示。目前,山棗鎮金白沙村的23隻捕魚船已全部退捕上岸,相關補助資金也按照文件要求發放到位。
  • 告別「水上漂」安心搞種養 長江枝江段漁民退捕轉產記
    「從去年5月開始,我們村13個漁民就陸續上岸轉產了。」百裡洲鎮沿江村黨支部書記周金山對記者說,「轉產最快的是周傳生,他種了近百畝豇豆。」在通村公路旁的一片蔬菜基地裡,記者見到帶著3個工人正在採摘豇豆的周傳生。「國家為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實施全面禁捕,這個道理我想得通,就是剛開始上岸時有些不習慣。」
  • 漁民岸上新生活有哪些改變?
    漁民岸上新生活有哪些改變?年初開始,宿松縣勞動就業局針對漁民上岸後的轉型發展開展了幾輪培訓。「有電商、電焊、廚師,我都參加了,對推薦的企業也很滿意。只是年齡太大了,剛乾熟就面臨退休,沒有合適的崗位。」老楊說的很實在。「以前老想著怎麼捕魚,現在開始思考如何養魚。」老楊說。
  • 眉山市天然水域禁捕和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工作調度視頻會召開
    12月22日,全市天然水域禁捕和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工作調度視頻會召開。會議貫徹落實全國長江禁捕退捕工作推進電視電話會議精神,總結成績,分析問題,研究部署下一階段重點工作任務。
  • 安慶日報:宿松309名漁民揮別「水上漂」近一年,漁民岸上新生活有...
    如何保障退捕漁民就業和生活?近一年來,作為全省水面最大、從事漁業捕撈人數最多的宿松縣做了成功嘗試,縣鄉聯動、多措並舉,漁民上了岸,開啟新生活。  老楊自主創業忙  轉型創業,是50多歲的老楊之前從沒有想過的。
  • 江都266戶漁民怎麼辦?
    專用生產設備報廢,12月27號開始,評估公司將要和漁民一一對接,對漁船、漁網、捕撈工具等專用生產工具進行評估,對船舶所有人給予補償,並統一集中拆解報廢,徹底清理上岸。「臨時生活補助目前發放標準是每個月680元,補助時間是兩年。」朱志武說,按照我區當年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安排轉產期臨時生活補助。
  • 漁民戴恩月有了新營生
    從「退捕漁民」轉身「實體老闆」,戴恩月算了筆帳:17個蔬菜大棚,100餘畝時令蔬菜,3個月銷售額達17萬餘元。「為了讓退捕漁民順利轉崗就業,我們建立結對幫扶制度,各鄉鎮、村黨員幹部對退捕漁民開展『一對一』幫扶。」婁底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袁若寧介紹,全市共有退捕漁民584人,有就業能力且有就業意願的411人中,已實現就業403人,就業率達98.1%。
  • 推進重點水域禁捕 落實漁民安置保障_工作動態_市農業農村局_永州...
    他強調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推進退捕工作責任落細落小落實;要按照國家進度要求,確保如期完成退捕船網回收拆解工作任務,做到應退盡退;要落實好漁民轉產安置各項措施,切實保障退出漁民生計;要聚焦生活特別困難等特殊漁民群體,把退捕安置保障政策全面落實到位。同時,要積極構建退捕成果鞏固長效機制,落實好各類風險防範措施。
  • 在線訪談|省人社廳:為高校畢業生、退捕漁民等重點群體提供特殊...
    為高校畢業生、建檔立卡貧困戶、退捕漁民等重點群體就業提供了哪些政策幫扶?退捕漁民董長麒介紹,今年以來,全省人社部門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人社部以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狠抓工作統籌督導和政策落細落實,確保漁民上岸就業有出路、生活有保障。
  • 漁民上岸,有了新營生(大江大河·關注長江禁漁①)
    「赫山區共有專業漁民183人、兼業漁民220人,由於漁民年齡都偏大,有就業願望的僅38人。下階段,人社部門將支持退捕漁民購買社保,財政也將給予補助,每位漁民在達到法定年齡後都能拿到退休工資,這也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赫山區畜牧水產事務中心主任胡志偉說。年輕漁民的轉產就業問題也被提上議事日程。
  • 道縣:退捕漁民讓水面漾起了致富之光
    禁捕退捕後,漁民上岸轉產,並通過積極的再就業政策和自身的努力過上了好生活。何尚榮是道縣白馬渡鎮新團結村的一位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前作為一個漁民,過著「水上漂」式的打魚捕魚生活,日子過得相對緊張,但是他堅決通過自身努力改善自家條件,摘掉了貧困戶這頂「帽子」。禁捕退捕後,何尚榮開始在自家水田裡養魚,由於缺少經驗,前兩年一直虧損。
  • 巢湖市銀屏鎮做好「三字」文章 ,讓漁民禁得了漁上得了岸
    為推進長江流域生態文明建設,銀屏鎮全力做好「摸」、「談」、「穩」三字文章,全面實現所有漁民退捕上岸。精準「摸」清家底。全面摸排「三無」船隻,截止目前,全鎮共摸排「三無」船隻430餘只,其中第一批上報48條,第二批摸排345條,第三批摸排30餘條。進一步完善協議籤訂,建立了一船一檔,目前對430餘只「三無」船隻全部籤訂拆解協議,進行統一拆解,現已全部拆解完成,為退捕後續工作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