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澎湃新聞記者獲悉,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將提交五份提案,包括創新藥研發和審批體制改革、醫療信息化和智能化、傳染病多種防治機制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創新、科創發展等話題。
作為中國風險投資行業唯一的全國政協委員,沈南鵬對科技創新、數位化升級和信息化應用對於醫療健康企業和機構的重要意義頗為了解。他今年有三份提案重點聚焦在這個領域,倡導推動建設「醫藥強國」。沈南鵬在這些提案中建議:政府部門需要不斷優化醫藥創新土壤,為進一步加強新藥研發轉化提供政策支持,推動建設「醫藥強國」;醫療衛生機構需要重視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應用,在醫療資源投入上要「軟硬兼施」,利用好數位化、信息化,提升中國醫療整體供給能力;對中國感染科系的應急能力建設需要提高到戰略高度,實現防疫能力常態化,建設分布式傳染病報告數據共享網絡。
沈南鵬尤為關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連續三年為大灣區的科技創新發展出謀劃策。在今年的兩份提案中,他分別建議:第一,開展香港地區跨境數字穩定幣,以構建數位技術驅動的中日韓跨境支付結算網絡為基礎,將香港建設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國際金融中心;第二,通過建設科創樞紐幫助香港重塑轉型,實現經濟和社會的穩定發展。
「優化招採規則,合理確定醫保談判價格,包括合理規劃藥品降幅」
醫藥產業關係國計民生,是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基礎。在醫藥強國戰略指導下,新藥「供得上、用得起」是升級藥品保障體系的基本目標。
沈南鵬的提案指出,近年來我國醫藥產業總體發展良好,新藥尤其是「救命藥」上市速度明顯加快,但在新藥研發轉化和患者可及性方面,有些問題亟待突破:第一,新藥審批效能仍受制於人員數量和經驗不足,預算承壓不利於隊伍穩定和專業性提升;第二,醫保對醫藥創新的激勵引導不足,當前醫保集採推動藥品大幅降價,短期內雖可惠及患者,但長期需考慮創新藥企的研發積極性,「做好藥,好回報」的機制仍需完善。
提案認為,以政策改革推動新藥研發、臨床試驗、入市全程加速,激發藥品創新活力,增加創新藥可及性,切實解決人民的醫療用藥需求,是提升群眾生活質量的重要方向。因此,著力點需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為審評專業能力提升提供投入保障,引入專家資源支持藥審人員培訓,包括穩定投入,擴充藥審中心人員隊伍,提升藥審整體專業能力和效能;落實專家諮詢委員會機制,建立境外審評專家諮詢渠道,爭取加入國際藥品認證合作組織(PIC/S),就新藥臨床試驗、創新藥審批、優先審評等建立常態化諮詢渠道,整合國內外藥審專家資源,強化對藥審人員的培訓。
第二,優化招採規則,合理確定醫保談判價格,包括合理規劃藥品降幅。在加快清出「低質、無效」藥品、進一步促進仿製藥降價的同時,建議考慮藥品實際生產成本,合理確定採購價格;針對創新藥,建議充分考慮藥品所處不同生命周期,給予一定的降價保護,以保護創新積極性;探索藥品準入由「邀約制」向「申報制」轉換,加快創新藥進入醫保。建議新藥上市後,企業無需等待醫保談判時間窗口即可進行醫保申請,實現「企業滾動申請、醫保滾動評審、目錄時時更新」,使患者儘早用上臨床價值顯著的新藥。
推動醫療信息化、智能化升級,全面提升醫療軟實力
解決醫療資源長期不均衡問題、建設人人共建共享的健康中國,需要我們著力提高醫療信息化、智能化程度。
沈南鵬的提案認為,我國醫療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有待加速,具體表現在:第一,傳統醫療資源投入「重硬輕軟」,信息化短板嚴重製約醫療整體供給能力提升;醫療信息化便民惠民基礎較差,「信息孤島」阻礙優質醫療的公平可及;醫療AI的審批創新相較市場發展和國際實踐仍顯不足,數字醫療工具的監管環境仍待優化。
提案指出,目前中國在醫療AI領域發展強勁,是加速升級醫療健康智能化、搶佔世界領先地位的戰略機遇期。因此,提案建議:
第一,
推動國家層面的個人健康檔案系統建設
,為醫學人工智慧和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構築數據基礎,包括有序推進電子病歷資料庫的跨地域互聯互通,逐步匯集居民公衛、檢驗檢測、就醫轉診等醫療健康信息,構建全民個人健康檔案(PHR)體系;參考國外醫療電子數據交換法案,監管機構可加速針對健康信息管控立法,對健康/醫療的隱私管理設立標準。
第二,深化醫療器械審評改革,加快推動人工智慧醫療器械產品上市,包括探索建立AI專項通道。
參照FDA經驗,探討建立AI醫療器械專項加速審批通道的可行性,支持更多面向C端用戶的健康類/醫療服務類產品的註冊申請;優化審批流程,適應AI快速迭代特性,研究提出審評新標準,如認可使用歷史數據評價AI醫療器械效能,整體縮短企業數據收集周期,加速產品上市。
第三,試點部分收費項目、開發醫療AI產品責任險
,促進臨床應用和普及,包括推動醫保、物價對醫療AI的政策明朗化,探索出臺包括醫療人工智慧在內的新增適宜醫療技術收費目錄,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在基層醫療機構推廣人工智慧的臨床輔助診斷、輔助決策支持系統;鼓勵商業保險開發覆蓋醫療AI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責任險以分擔風險,參照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經驗,為企業補貼保費,激發醫療機構使用AI產品服務的積極性。
第四,支持推動社會力量參與醫療信息化升級
,引入專業機構助力AI醫療審批,包括吸納高水平技術公司參與支持PHR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等工作;鼓勵專業第三方、衛生技術評估(HTA)機構等在AI醫療審批中提供智力支持,推進AI產品和衍生服務的衛生經濟學評價。
從戰略高度統籌提升感染科系應急能力
傳染病防治、報告流程在我國不同醫院裡以傳染科、公衛科或醫務處等來承擔,如何加強感染科系系統建設,避免不可預知的重大疫情造成疫災後果,已刻不容緩。
沈南鵬的提案認為,目前國家傳染病應急系統存在四大瓶頸,亟待突破:第一,「以醫養防」觀念下,感染科人財物缺乏動力保障,硬體投入嚴重不足,科系醫生薪酬顯著低於同業水平;第二,院感防控準備不足,預警幹預技術手段偏弱,造成醫患傳染、疫情反覆的挑戰;第三,醫療公共衛生平戰轉換系統薄弱,突發應急醫療儲備不足,傳染病預防缺乏平戰轉換思維和制度、能力儲備;第四,疫情防控相關部門存在信息「腸梗阻」,直報系統受多重幹擾導致疫情預警系統失靈。
相應地,提案建議:
第一,需要改變「財神跟著瘟神走」被動局面,以戰略高度重新定位傳染科系在醫療體系的位置,整體提升預防和應急能力;
第二,增強院感的技術保障能力,提升院感信息化、智能化系統在醫院智慧服務建設中的評價權重,積極利用科技手段提高院感預防能力,在非接觸式臨床體徵檢測、醫用防護用品穿脫等場景發布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工具使用規範;
第三,完備公衛應急物資專項儲備制度,建立嚴謹務實能打硬仗的傳染科平戰轉換機制,科學規劃生產能力儲備,做到平時國家適度儲備、戰時快速提高產能,合理調配;
第四,法律保障網絡直報系統效率,完善人畜共患傳染病聯防聯控的立法、追責,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基於醫院和疾控中心的分布式傳染病報告數據共享網絡。
以科創樞紐建設加速香港未來轉型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把「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作為大灣區戰略定位之一。這一方向可資挖掘的一個核心命題是:以科創樞紐建設加速香港未來轉型。
提案指出,保證香港科創樞紐角色是國際環境下的需求,香港長期作為連接內地與國際市場的門戶,在中外科技交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大灣區需要一個有差異性科創貢獻的香港,香港在高教創新科技方面擁有顯著優勢,40餘位兩院院士、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6所世界排名前500的高校,較強的基礎研究能力與深圳等灣區內地城市的產業優勢可形成良好互補,但香港高校科研成果在灣區轉化動機不強,形成香港創新研究貢獻不足、內地企業科技研發投入成本高居不下的錯配;此外,優化香港產業結構、松解深層矛盾需要香港大力發展科創。
在具體操作層面上,提案認為,需要進一步開放內地科研課題給香港科研人員,推動央地各級科研經費跨境便利使用;推動智慧財產權兩地互認,統籌跨境科創企業大灣區認定標準,促進香港科研與大灣區產業互動;發揮大灣區科創專責小組的領導作用,統籌協調灣區內跨境科研人員往來等重大關鍵性問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