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一悅讀原創,感謝喜歡,謝絕抄襲】
英國作家羅斯金說過:年輕時代是培養習慣、希望及信仰的一段時光。
然,當下又有多少年輕人,真正有過信仰?
曾經,明一也是極不信「信仰」的存在,總認為,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沒有誰能主宰,不需要誰來幫,更不必為誰而停留,學會堅強,懂得自愛,這才是正確的人生。
然,有信仰未必能成大事,沒信仰成功也未必快樂。特別是在災難面前,我們總是突然變得渺小,不知所措,甚至失去生命。
讀過一則寓言故事,三隻青蛙掉進了奶油桶裡。
第一隻很絕望,認為一切都是命,不爭不破,靜靜地等等死亡。
第二隻很悲觀,打量了高高的奶油桶之後,自己放棄了生還的希望,不久也死了。
只有第三隻青蛙,不屈服於命運,更不相信跳不出去,種種努力之後,發現油奶桶裡有結成塊的奶油,踩著這些奶油,一次次跳開,一次次上升,最終它跳了出去,自救了。
如果青蛙會說話,採訪它脫險的歷程,它一定會告訴你:我相信自己能跳出來,相信自己會活下去。
相信是一種奇蹟,更是一種信仰。
2020年的春節,我們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相信。
相信國家,相信人間有愛,相信醫生,相信鍾南山。
之所以相信,因為它們已經不知不覺間成為我們心中的信仰。
明一認為,我們不是為信仰而活,但信仰卻是我們生命裡的一道光,遇到災難時,它就是指引前行的力量。
羅蘭說過:信仰是一種行為,它只被實踐的時候才有意義。
所以從今天起,做一個有信仰的人吧,哪怕是「今日事今日畢」,哪怕是「一日行一善」,哪怕是「約束好自己」,抑或「未來和夢想」。
有信仰,心才不會慌。
2020:歷經災難之後,我成了一個有信仰的人,那麼,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