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時,春風落日萬人思。
但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清明節適逢疫情防控,為避免聚集性活動,我市暫停了清明祭掃服務。那麼,這個清明節該如何緬懷逝去的親人?昨日,天津憩園、市殯儀服務總站分別舉行「代祭掃」活動,工作人員用一場莊重而又有儀式感的共祭方式緬懷逝者,代表家屬遙寄哀思,彌補家屬無法現場祭掃的遺憾。不能親臨現場祭掃,市民還能用哪些方式向逝去的親人表達思念之情?親人墓地不在天津能去外地掃墓嗎?帶著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記者就此採訪了殯葬部門。
為何叫停傳統祭掃?
人員聚集不利於疫情防控
每年清明節到來,祭祖掃墓已成為老百姓心中的頭等大事。早早地從家裡出來,路上就開始堵車,等進入了祭掃場所,舉目一望,四處都是人頭攢動,這樣的景象您一定不會陌生。
據民政部門介紹,天津的清明祭掃活動,是清明節的前十天和後十天,在這期間,約有500多萬名群眾要到祭掃場所緬懷故人,每個公休日、節假日都是祭掃的高峰期,僅2019年清明期間,市屬3個殯儀館、2個墓園日接待掃墓群眾的峰值達到15萬人,而且在祭掃人群中,老年群體佔據了大部分。
叫停聚集性活動,是為了阻斷疫情傳播渠道,減少交叉感染風險,因此,按照市防控指揮部總體工作要求,今年清明節期間,全市殯儀館、公墓、公益性骨灰堂等殯葬服務機構,暫停祭掃服務,暫停組織集體共祭、骨灰撒放、植樹區骨灰安葬等群體性活動。
天津憩園「代祭掃」
擦拭墓碑 敬獻花籃
昨日,一場以「文明祭掃倡新風,別樣清明寄哀思」為主題的集體公祭活動在天津憩園舉行。
「春和景明,楊柳依依,但這個清明與往年不同。在疫情未去,風險尚存的情況下,為滿足市民祭奠逝者、感恩先人的願望,我們以這樣一個特別的儀式,代替家屬擦拭墓碑、進行祭掃,以告慰逝者的在天之靈」
「遠在天堂的親人們啊!你們過得可好?我們沒有忘記先輩的養育教誨,濃濃的懷念隨著花香縈繞不已,諄諄的教誨伴著音樂迴蕩耳旁」
……
活動中,伴著低沉的琴聲,一句句追思詞訴說著家屬們的心聲。
隨後,一位位禮儀人員代替家屬向長眠於此的逝者敬獻了花籃。大家鞠躬默哀,靜思許願,心中默念對逝者誠摯的哀悼和思念。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緬懷先人、寄託哀思的傳統節日,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著中華文化。清明祭掃,應重於心,而不拘於形。專門設立的祈福牆上,是工作人員代替家屬留下的最想說的話──
「爺爺奶奶,我永遠懷念您!」「清明時節雨紛紛,悼念叔父思故人,福佑侄孫體康健,寄託哀思永記恩」……家屬打電話來預約代為祭掃服務,工作人員幫他們記錄下需求與祝福。
參加此次活動的天津市殯儀墓地事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單德文表示,往年拜祭先人都是一大早帶著祭品過來,今年由於疫情變換了方式,但是寄託哀思的心是一樣的,這樣文明節儉的新方式值得推廣。
據介紹,天津憩園有2.3萬座墓碑,還有部分土地用於節地生態安葬,為給市民提供更完善代為祭掃服務,工作人員已全部停休,延長工作時間,加班加點對墓碑進行免費擦拭,並接受代為祭掃電話預約。目前,墓碑擦拭工作已完成。
海上「代祭掃」
了卻心願 寄託哀思
時空阻隔不斷對故去親人的思念。帶著家屬的囑託,昨日,天還未亮,市殯儀服務總站的工作人員驅車趕往天津國際郵輪母港,乘船出海,為骨灰長眠於大海之中的逝者舉辦一場共祭儀式。
片片花瓣,搖曳著星光的燭杯,舒緩低沉的月光曲,一篇感人至深的共祭詞……輪船上雖然顯得有點冷清,但莊重肅穆的氛圍十分感染人。
「雖然不能出門,但對先人的思念依舊;縱使無法親自祭掃,但還有我們在這片碧海藍天之下,將您對逝去親人的情懷寄予……」禮儀人員敬獻花籃,點亮祈福燈;全體工作人員集體默哀;致代祭儀式追思詞,每一個環節,他們不知彩排了多少次。
「將心比心,受疫情影響,親屬不能到現場祭掃親人,終歸是一種遺憾,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幫家屬了卻一樁心事,代為傳遞哀思。」市殯儀服務總站主任張學工說,在來之前,工作人員挨個給曾經參加過海上共祭的家屬們打電話,詢問他們有沒有對親人想說的話,「我們都一一記錄下了,寫在了卡片上,一會兒隨花瓣撒向大海。」
在共祭儀式上,還播放了一些家屬給逝去親人錄製的視頻,現場連線家屬「隔空」參加共祭儀式,最後,工作人員前往甲板進行祈福儀式,系祈福絲帶,船隻鳴笛,致敬逝者。
「特別感謝這些工作人員,替我們了卻心願,寄託哀思。」每年清明節期間,我市都會舉辦海上共祭活動,滿足家屬海上「掃墓」需求,一場疫情打亂了所有計劃,作為海上共祭活動多年的參與者,正當孫榮章阿姨發愁清明該如何祭掃時,市殯儀服務總站的工作人員給她打來電話,「這些工作人員心特別細,把我想要和母親說的話全都記下來了,雖然不能親臨現場,但話帶到了,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種心理慰藉。」
自1990年,我市開設骨灰撒海業務,截至2019年,累計撒放骨灰21757具,海葬從當初的少人問津到現在被越來越多市民所接受。「近年來,我們平均每年要出海20多次,舉辦骨灰撒海活動,每場活動參與的人數在150人左右,疫情期間,雖然暫停了骨灰撒海活動,但我們依然接受群眾為逝去親人辦理骨灰撒海的業務,待疫情結束後及時聯繫開展相應服務。」張學工介紹,骨灰撒海預約電話為:27716792、27322944(8:00至16:00)。
■ 專家觀點
疫情防控下的祭掃替代
疫情防控下的祭掃替代,不僅是移風易俗的契機,也有助於讓文明城市更文明。
「祭祀先人講求的是用心和用情,心懷虔誠並親力親為去參與,在形式上不必拘泥一格。」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張雪筠認為,疫情防控下的祭掃替代不僅是移風易俗的契機,也有助於推動城市文明程度的進一步提升。
張雪筠說,傳統祭祀方式存在很多陋習,雖然近年來,我市不斷推廣網上祭掃、居家追思、信郵哀思等新型、環保、文明和生態的祭掃方式,但依舊有人燒紙、焚香,因此,移風易俗就成了一直在路上,而始終沒有完成的任務。藉助疫情防控這個特殊時期,因勢利導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隨著社會的發展,清明祭奠對象已經不僅局限於家族、家庭祖先親人。革命先烈與人文始祖、地方先賢、對社會有貢獻的特定人群等都是清明節的緬懷紀念對象。清明的國家情懷,社會屬性愈發突出。這種「公共祭祀」的參與者雖然有著相同的精神理念、心理歸屬,但又是分散的個體,實體空間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祭奠的凝聚性。推出的「雲祭掃」不受地理空間限制,可以通過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情感共鳴的祭祀空間與祭祀活動將更多人們聚集在一起,建立心理文化共同體,使人們獲得社會身份和歸屬,保持社會認同,從而有利於中華文化的傳承與認同,推動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的不斷提升。
市屬殯儀服務場所推出免費「代祭掃」服務
部分公墓「點對點」服務
需要繳納一定的費用
為回應廣大群眾清明節祭掃訴求,今年清明期間,我市要求全市各殯儀館、公墓單位都要推出一次免費的「集體代祭」服務,由工作人員提供集體追思、鞠躬行禮、敬獻鮮花等服務,其中,我市市屬殯儀服務場所(市第一、第二、第三殯儀館以及市殯儀服務總站、天津憩園、天津寢園)推出了免費「代祭掃」服務,也就是說,將親人的骨灰安放在市屬殯儀服務場所的家屬,不用擔心,親人的墓碑已有人幫著擦拭乾淨,並且工作人員還組織了一場戶外追思會,代替逝者家屬用鮮花、用絲帶、用卡片架起一座思念的橋,為曾經摯愛的親人送去綿綿的哀思。
市民政局殯葬事業管理處辦公室主任嶽井海介紹,比如,市第二殯儀館在「代祭掃」活動中,將主會場布置得花團錦簇、色彩溫馨而又不失莊重肅穆,主持人誦讀祭文,全體員工點亮追憶燭光、默哀追思;禮儀人員代表家屬在骨灰安放樓前向安放的逝者敬獻花籃;100隻藍白相間的氣球同時飛向蔚藍的天空,放飛的氣球表達對故人的祭奠,更寓意著企盼故人會收到親人真誠的懷念。「這些畫面,市民都可以通過關注『天津民政』微信公眾號看到。」
除了市屬殯儀服務場所推出免費「代祭掃」服務,部分公墓也有「代祭掃」服務,不過這樣的「點對點」服務需要繳納一定的費用。
從永安公墓、東華林公墓、永定塔陵園、西城寢園等多家公墓了解到,「代客祭掃」服務套餐,費用大多在100元至500元之間,主要內容包括:敬獻貢品貢果、花籃、手捧花、電子香蠟,墓位清潔,代客鞠躬,書寫寄語,拍攝照片或視頻等。
「代客祭掃」認可度如何?
多數受訪者:還是想親自掃墓
其實,「代客祭掃」並不是新生事物,有些公墓開展該服務已近十年時間,客戶主要是居住在海外或者不便到現場掃墓的人員。據某公墓統計,往年購買「代客祭掃」的客戶數量佔總掃墓人群的近一成左右。今年受疫情影響,選擇「代客祭掃」的市民明顯多於往年。
您會選擇「代客祭掃」服務嗎?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市民,有的人表示,作為一種延伸服務,「代客祭掃」能滿足特殊時期、特殊情況的需求。但多數人表示,花錢祭掃,還不如親自去,「等疫情過去,可以掃墓時再去,即便是晚上一兩個月,也想親手為親人掃墓」。
其他祭掃方式
祭掃場所去不了,但總覺得心裡空落落,如何安放對故人的思念?嶽井海向市民推薦了幾種方式──
網上祭掃
市民只需要登錄「天津市民政局」官方網站(http://mz.tj.gov.cn/),點擊「網上文明祭掃」,就可以創建網上紀念館。
這個「紀念館」包含了「故人信息」「親情相冊」「生平事跡」「追思悼文」「祭奠記錄」「留言記錄」「親友申請」等多個板塊,可以讓親友在同一個紀念館內緬懷親人,寄託哀思。創建者可以進行相框、牌位、輓聯等布置,前來祭奠的親友還可以進行獻花、點燭、上香等操作,創建網上紀念館不需要花任何費用。
據統計,截至目前,網上紀念館註冊用戶達7294戶,創建紀念館3736個,單日最高註冊量1410戶。「相比創建網上紀念館,選擇家庭追思會的市民會更多一些。」嶽井海說,可能老年人「觸網」不如年輕人熟練,而重視祭掃的人群還是在上歲數的人群中,因此,「家庭追思會」得到了更多人認可,自3月21日開始,網上「家庭追思會」視頻訪問量已超過2.6 萬餘次。
家庭追思會
登錄「天津市民政局」官方網站,點擊「網上文明祭掃」,就可以看到「家庭追思會儀式」視頻,在主持人帶領下便可完成家庭追思活動。家庭追思會主要有4個流程:向親人照片敬獻鮮花等祭祀品;肅立,致追思詞;默哀;行三鞠躬禮。時長8分鐘。
舉辦「家庭追思會」需要準備的東西包括:逝者生前生活照片(遺像或家譜),一枝(或一束)鮮花,水果、糕點等祭祀品。(或根據個人實際只準備部分材料,如果使用蠟燭、香等,一定要注意防火安全)
在布置場地時,將準備的東西整齊擺放於桌子上,鮮花暫時放在旁邊。家人一起在桌前站立。
嶽井海提醒市民,家庭追思會應以在一起共同居住的家屬為單位舉辦,直系親屬不在一處居住的,可以通過建立微信群、視頻連線等方式共同緬懷親人,最大限度減少人員聚集和交叉感染風險。除此之外,天津經濟廣播在4月3日、4日、5日每天上午9:40—10:00播出家庭追思會錄音,不方便使用網絡或者觀看視頻的群眾,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開展家庭追思活動。
都市文明集體共祭「雲」服務
為了引導群眾放棄燒紙祭掃,每年清明節期間,我市都會在市第一、第二、第三殯儀館舉辦都市文明集體共祭活動,今年共祭活動搬到了「網」上,在「TJTV新聞頻道」微博開通了直播間,市民可以按照主持人的引導進行家庭追思祭奠活動,還可以通過活動郵箱寫信留言,節目會在線誦讀追思寄語。
除了常規直播外,還會有「致敬抗疫英雄」專場,烈士陵園專場和祭奠白方禮老人專場活動。詳細播出計劃市民可以關注「天津民政」微信公眾號和津雲、天津廣播等其他官方媒體發布的信息。
親人墓地不在天津,能否去現場祭掃?
建議市民居家懷思減少出行
「無論您的親人安葬在哪裡,您都可以通過市民政局推出的線上祭掃服務舉措來進行緬懷親人。」嶽井海說,如果親人安葬在其他省市,能不能現場祭掃還是要按照屬地有關政策執行,能不去的還是儘量不去冒這個險。
近期,在其他省市通報的疫情情況中,出現了因回鄉掃墓被感染新冠肺炎的例子。嶽井海說,疫情還遠未過去,切不可有任何麻痺的思想,因此,建議市民還是通過「雲祭掃」,「心中有情不分遠近,做好自身的防護,落實好生者的平安和健康,是對逝者最大的告慰」。
燒紙祭祀違反法規,將被處罰!
日前,我市公安機關通報一起案件情況,一男子因不能去祭掃場所,竟在家門口用燒紙錢的方式祭祀逝去的親人,結果引發火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2000餘元。津南警方對於該男子給予行政拘留15日的處罰。
對此,殯葬部門表示,目前,市民政局、市文明辦、市司法局、市市場監管委已聯合下發通知,明確加大對道路、居民區和其他公共區域焚燒冥幣等迷信用品或喪葬用品的勸阻工作。去年,頒布施行的《天津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也規定,天津市公共區域內全面禁止焚燒迷信用品、殯葬物品,違反規定的,由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二千元罰款;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處罰。因此,燒紙祭祀違反法規,將被處罰。
本版攝影:本報記者 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