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義被說濫了,旅行kol見多了,旅行指南網上一堆,但真能玩出不套路的,九行算一個。九行是《新周刊》旗下的旅行公眾號,九行的老藝術家是個不隨大流,也不裝逼格的旅行達人。在旅行這方面,九行最能。別跟風,別追捧,老藝術家最能洞察的,是當下各種各樣的「旅行病」「時髦病」。她最懂的,是你到底要以什麼樣的旅行姿態,來面對自我和世界。如果你要在被玩爛的旅行當中找到新鮮感,要在平平無奇的旅途中尋求新的洞見,在被吹噓上天的泡沫旅遊中,找尋踏實落地的體驗感……我覺得你關注她,準沒錯。
窮人離「鮑魚自由」還有多遠?恐怕真的不遠了。
最近,老藝術家收到消息,福建的鮑魚跳水大降價,12頭鮑甚至還賣出3元一隻的白菜價。
在福建海產市場,12頭鮑賣3元,大一點的10頭鮑才賣4.5元。
等等,怎麼一向作為「富人標配」的鮑魚也淪落到此等身價?看得想打邊爐的老藝術家默默放下手中的丸子,手不自覺地向鮑魚伸去.
原來,福田莆田今年的鮑魚大豐收,形成供大於求的局面,再加上著名的貿易戰,出口有礙,這麼多的鮑魚,恐怕只能靠內銷了。
老藝術家從沒懷疑過中國吃貨的力量,可觀察好些天,卻也不見什麼動靜,這與印象中叫囂著要把「丹麥生蠔吃滅絕」的,可相去甚遠。
怎麼,中國吃貨吃不動了?
恐怕問題還是在於,沒人能從心底裡相信,「鮑魚」這隻舊時堂前燕,能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
但是,窮人離真正的「鮑魚自由」,真的不遠啊。
尋常人一聽「鮑魚」兩字,恨不得馬上建起一堵牆劃清界限,恐防今天吃了鮑魚,明天借錢的窮親戚就找上門。任憑攤販扯破喉嚨,大媽們依舊對市場裡的鮑魚看不上眼,也絲毫沒有將其列入家常菜的打算。
或許在大多數人的心底,
那些躺在棕色陳列箱裡,鋪上金色綢緞,標價分分鐘上10萬元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鮑魚。至於市場裡10元3隻的,不過是普通海鮮加個鮑魚殼而已。
幹鮑和鮮鮑無論從成分到營養價值都一致,只是製作工藝的不同,在口感上略有差異,而
價格差了一倍的4頭鮑和8頭鮑,吃下去的感覺是一模一樣的。如果你在餐廳點了一隻上萬的鮑魚,吃的可能只是「神化部分」。在千百年前,躺在海邊的鮑魚可能做夢也沒想到,自己作為生物學上再普通不過的貝類,也有一天被人類劃分得等級森嚴,歸入頂級食材一類,自此身價百倍。在全球產地上,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日本、中國都有鮑魚的身影,
其中又以日本出產的鮑魚為極品。同等產地的鮑魚,在不同形態方面又劃分出一條牢固的鄙視鏈:
幹鮑>鮮鮑>冷凍鮑魚>鮑魚罐頭。看出來了吧,綜合所得,世界上所謂最昂貴的鮑魚,就是
日本幹鮑。本來海鮮吃的,就是夠鮮夠甜,但鮑魚卻偏偏反其道而行,幹的才金貴,非得經歷九九八十一難——除內臟、剪裙邊、泡鹽水、下水煮製、層層加熱、串起、2-3個月晾曬,才大功告成。而如今,加上情懷、匠心或號稱「絕不外傳」鮑魚的幹制秘方,
反而使幹鮑一度成為堪比「黃金」的收藏品,已經與當初追求美味的初心大相逕庭。在鮑魚界,「幾頭」的意思是指一司馬斤(600克)裡含有幾隻鮑魚,比如一司馬斤裡有4隻鮑魚,那就叫4頭鮑,如此類推,
數字越小,自然代表越大、越貴。除了弄出這些複雜的術語,使幹鮑與普通民眾劃清界線的,還有令人頭大的煮法、吃法,和與之相匹配的禮儀。尋常一隻幹鮑,要先用水泡兩日,還不是泡著就好,還要不時換清水,喚作「泡發」,又用秘制的湯汁熬煮兩日兩夜,在盤子上晾曬,方是叫「完成」而已。吃的時候,又非得右手拿刀,左手拿叉,餐巾擺好,才不至於讓人失禮了這隻鮑魚。在市場裡讓攤販洗刷處理好,回家煮夠火候,再加點喜歡的配料,一樣能夠食指大動。在老藝術家看來,其實無論人工養殖還是海底野生,鮮鮑還是幹鮑,4頭還是12頭,真的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加上了「富人」的標籤,鮑魚自然就被賦予了一套獨特的飲食江湖文化。那麼,到底又是誰,把鮑魚捧上了天,到了普通人一口難求的地步?鮑魚「金貴」,好像生來就該如此,
若非要寫一部鮑魚簡史,那中國人一定佔有很大的篇幅。第一個吃鮑魚的人早已不可考究,但史料裡記載著愛吃鮑魚的人,個個非富則貴,不是皇帝就是權臣。《漢書·王莽傳》記載,西漢後期的新朝皇帝
王莽饞於鮑魚,尤當「憂懣不食」時,必喝酒吃鮑。東漢的曹植在悼念其父親時,也曾提到曹操生前喜食鮑魚。在清廷皇室,就有「全鮑宴」的記載。據說當時沿海各地大官朝見時,大都進貢鮑魚為禮物,一品官吏進貢一頭鮑,七品官吏進貢七頭鮑,以此類推。由於皇家的廚房不能進活物,所以呈上的貢品,大多是製作好的幹鮑。鮑魚之所以登上珍饈之巔的寶座,
最初並非因為口感,而是因為物以稀為貴、繁複難記的幹鮑製作和熬煮流程,非得配有廚子的大戶人家不可,才成了「身份的象徵」。在過去,鮑魚的數量稀少,對生存環境要求大,特別是個頭大的鮑魚,少則需要20-30年才能撈出一隻。而製作成幹鮑後,個頭又會比原來縮水不少。所以,稀缺的鮑魚自然就逐漸成為了富貴人家的菜餚。與其說吃的是口感,還不如說
吃的是地位、權力。「成功上位」的鮑魚又被附加了許多非比尋常的意義和功效:比如中國人在新年吃鮑魚就寓意著「大富大貴」,中醫又認為鮑魚對人體有「滋陰」的作用。近代以來,香港人楊貫一對鮑魚文化的推崇又到了極致的地步。用跨越了兩個年代的時間,楊貫一在80年代成功鑽研出令世人驚嘆的鮑魚烹調方式:
用傳統的瓦煲和木炭,用老雞、排骨吊味,再用慢火熬煮,使其他材料不會蓋過鮑魚的鮮味.終於,在香港著名食評家唯靈、梁玳寧、韓中旋的推薦下,楊貫一到新加坡比賽,一戰成名。繼而又憑「鮑魚」獲得國際御廚協會的C.C.C金章,世上僅此三人。就這樣,90年代末,湧向世界各地的華人移民又把鮑魚這道菜帶進唐人街,作為中華料理頂級美食的代表。自從70年代中國成功研製出鮑魚的養殖技術後,我們就成了鮑魚的養殖大國,佔比達到了世界的90%。
為保住「鮑魚」的尊貴地位,商家富人們自然要用「幹鮑」來大做文章了。所以,除了被束之高閣的幹鮑
,鮑魚真的沒有那麼神乎其技:好的,一頓佛跳牆;不好的,一頓鮑魚雞煲,也真的不貴。
而且對比於幹鮑,鮮鮑的處理也更為簡單方便,那種從海裡帶上來的鮮甜彈牙滋味,也是幹鮑比擬不了的。
日本對待鮮鮑,也有一以貫之殘酷的活燒生鮑,把鮮活的鮑魚洗刷乾淨,除去內臟等,就把其放在炭火上燒制,還可以看到蜷起的肌肉。除此之外,他們還有鮑魚刺身、鮑魚壽司,可謂極大融合了他們的飲食習慣和文化。在
澳洲和紐西蘭,也有勇士提出「生吃」,以保留鮑魚的鮮美。直接把海裡撈上來的活鮑魚處理乾淨,然後切片,再放回鮑魚殼中,再加入少許鹽和幾滴檸檬,沒有一點腥味,爽脆又帶嚼勁。慫一點的,就把鮑魚BBQ,依舊是刷乾淨,除內臟,直接上爐燒,如果嫌麻煩,可以買已經處理好的鮮鮑或冰凍鮑魚。
在鮑魚文化被發揮出極致的
中國,自然有與之身份相匹配的做法。傳統意義上的佛跳牆,要耗費極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集合數十種諸如鮑參翅肚魚膠花膠等名貴食材,光是鮑魚的泡發,就花去了三天,燜煮還要十幾小時。用老母雞吊起一道高湯,把市場買來的鮑魚用鹽、澱粉刷一下,清洗乾淨黑色裙邊,剪去鮑魚嘴,在背面劃上小十字花刀,再把其他各種食材分別燙熟.等高湯好了以後,再把鮑魚和其他食材一併放進去燜煮,層層鋪在瓦罐子裡,再用高湯燒制濃鬱湯汁,淋上,大功告成。依舊把鮑魚作上述同樣的處理備用,熱油下鍋,放配料,把雞倒入翻炒至金黃,加蠔油、柱候醬和大蔥,再放入備好的鮑魚燜煮,還有蒜瓣和洋蔥,十幾分鐘後,揭蓋立馬鮮香四溢.要是再懶一點的,完全可以讓攤販先把鮑魚處理乾淨,回家再稍微刷一下,加上滿滿的蒜蓉粉絲,蒸十幾分鐘,一口一隻,我真的可以!儘管鮑魚的名貴品種在日本,在紐西蘭,但咱也沒必要追求太極致的。在國產鮑魚上動一動手,鮮甜美味和面子都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