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沒有火化,他們吃的都是草,吃的是鳥,吃的是肉,茹的是毛,飲的是血。-《禮記》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到哪裡都講究一「食」,飲食文化已成為中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文化。從古到今,我從古到今,經歷了千百年的沉澱,發展成八大菜系。而且許多文學作品也記載了古代的飲食,如我們所知的「滿漢全席」等,那麼古代的窮人又吃什麼呢?
從名著中我們可以發現,首先從《紅樓夢》中,紅樓講述的是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以賈家為例,已有許多關於宴席的場景。如林黛玉出入賈府時,有一次吃螃蟹宴,海棠詩社又有一次,剩下的兩次風別是劉姥姥兩入大觀園時設宴款待。而且最能代表貧富差距的,還要數劉姥姥初到大觀園時的盛宴。
劉姥姥看著桌上放著的鴿子蛋,還以為是雞蛋,後來王熙鳳告訴她,這些鴿子蛋一、兩個銀元,足足把她嚇壞了。遠古時,一兩銀相當於一千文錢,足夠一家人三口吃一個月,但卻不過是富戶的「蛋」。所以,在古代社會底層的窮人吃什麼呢?
事實上,這一問題也不難回答,我們身邊許多年長的人都是經歷了困難時期的見證人,他們也是最好的說話者。我國的底層居民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吃的東西與古代窮人差不多。若要從古書中搜尋,可查閱《儒林外史》中對底層民眾的描寫。
公元1749年出版的《儒林外史》,正值乾隆末年,見證了清朝由盛轉衰的過程,更多的是對諸多社會問題的描述。「範進中舉」這一段,是範進的公公胡屠夫,聽說範進中舉,提了一壺酒,帶了一串豬大腸來找他。那時富裕人家的胡屠夫在酒席上慶祝自己女婿中舉,也只提著一串豬大腸,可見當時底層人民的辛苦。那麼人們通常吃的主食是什麼呢?
無災之年,南方人吃的主要是「米糠」,俗話說「糟糠之妻不下堂」,情況就是這樣。北邊則以「稷、黎、麥」等為主,我們現在吃的白米在古代是有錢人可以享用的。假如在乾旱或洪澇等大災之年,糧食沒有收成,那麼窮人只能吃樹根、草皮,以維持生計。
公元1680年左右,隨著地瓜玉米傳入中國,人們又增加了兩種可作為主食的作物。大家都知道,玉米和地瓜不僅長得快,而且不挑環境,也很容易成熟,所以明朝兩種作物傳入中國,就成了貧民的主食之一。
除主食菜餚外,貧民的菜餚都是素菜,基本沒有什麼葷腥。古時候,肉的價格比現在高出好幾倍,所以很多窮人一輩子都不吃肉。對於窮人來說,大蔥是他們吃得最多的食物。蔥也有容易生長的特性,只要根還在,就可以長成蔥,所以窮人喜歡它。
甜土豆進入中國後,果實被作為主食,甜土豆的葉也被作為菜餚。除了這些,山蕨野菜也是窮人吃的好東西。看了這篇文章,那些想穿越的人是否仍然嚮往古代的生活?假如再回到遠古時代,很可能連一天都堅持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