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士革刀

2021-02-16 北京紋身墨雲刺青

大馬士革刀原產地印度,是用烏茲鋼錠製造,表面擁有鑄造型花紋的刀具,古時作為印度、伊朗、波斯等國的兵器。世界三大名刃之一。

刀具歷史

大馬士革刀(Scimitar)用烏茲鋼錠製造,擁有鑄造型花紋,通常為彎刀,其最大的特點是刀身布滿各種花紋,如行雲似流水,美妙異常。這種花紋是在鑄造中形成的。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大馬士革刀獨特的冶煉技術和鍛造方式一直是波斯人的技術秘密,不為外界所知。大馬士革刀以伊朗為代表。伊朗古代鐵兵極為著名,當時的蒙古、印度、土耳其以及東方各國王室均聘用波斯良匠鑄兵,但是各國的兵器形狀不同,而制刃者又未留銘文,隨著年代的推移,人們已無法辨認這是波斯人造的,因此只能用伊朗境內自用兵器為代表。從比較而言,波斯出產的熔冶花紋鋼刃,其脈絡猶如絲綢織紋,光澤奪目;印度出產的花紋鋼刃,其橫行脈絡常呈數十層雲梯形,即所謂穆罕默德梯,奇巧名貴;土耳其刀的花紋呈翻卷形,其脈絡猶如瑪瑙形。

其實大馬士革鋼刀是歐洲人的叫法,這種鋼在鑄造成刀劍時表面會有一種特殊的花紋--穆罕默德紋,所以它是屬於花紋鋼中的鑄造型花紋鋼,區別與摺疊鍛打形成的焊接型花紋鋼(包括中國劍、馬來刀等等)或者淬火型花紋鋼(日本刀),當然,幾乎所有古代的花紋鋼都是用來製作武器的,因為花紋能夠使刀刃在微觀上形成鋸齒(肉眼無法分辨),使得刀劍更加鋒利。大馬士革鋼刀上的魔性的花紋簡直就是鋒利和珍貴的象徵。

刀具傳說

最偉大的英雄:薩拉丁

公元1191年9月3日,第三次十字軍東徵的主力部隊在英格蘭國王獅心

薩拉丁

王理查的率領下逐漸接近雅法城附近的一片開闊的平地阿爾蘇夫(Arsuf),那裡將是兩位浪漫主義傳奇英雄的相會和碰撞之處,傳說的另一位主角是一位同樣威震天下的穆斯林君王,他的名字叫做薩拉丁,是阿育布王朝的開國君主,這位伊斯蘭世界最偉大的君王將領率領著他的大軍與理查相對而行。雙方在9月4日先後進入了戰場,並且立即開始布陣,一時間兩軍各成戰陣,遙遙觀去旌旗如海、矛如葦列、盾如重牆。就在這個時候,薩拉丁的軍使馳向十字軍的陣前,喊話邀請理查出陣和薩拉丁一見。理查欣然策馬出陣會見薩拉丁,顯然兩人對聖地(耶路撒冷)的歸屬問題上有過一次激烈的爭論,薩拉丁為了向理查示威,掏出一襲紗巾拋向了空中,然後拔出隨身的寶劍向紗巾一劍揮去,竟然將漂浮在空中的幾乎沒有重量的紗巾割成了兩半。這一奇觀令平生見過無數名刀寶劍的理查和隨行的騎士們大為吃驚,於是從那一天開始在歐洲就流傳著一個傳說:東方有一種不為人知的金屬材料存在,用它鍛造出來的刀劍鋒利以極。並引發了騎士們對這種刀劍無盡的渴求。這種神秘的刀劍以它的原材料命名:「烏茲」(wootz)鋼刀劍,或者以它的鍛造產地命名:「大馬士革」(Damascus)鋼刀劍。

「艾因·賈魯戰役 」

 [2] 1260年8月,埃及馬木留克蘇丹忽都思率領大軍同蒙古軍隊決戰。即艾因·賈魯戰役,地點在艾因賈魯附近山谷。此戰大馬士革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忽都思的馬木路克約1萬人,敘利亞阿拉伯殘軍與突厥蠻部2千人. 最後組成一支1萬2千人的聯軍. 依據來源[多桑蒙古史]下冊126頁,蒙軍約二萬五千人。

馬木留克騎兵全是重騎兵,頭戴精鋼打造的頭盔,身披鎖子甲。武器裝備包括一張強弓,一支長矛,一柄大馬士革彎刀和一面盾牌。馬木留克強弓射程遠,穿透力強,但射速稍慢。坐騎是阿拉伯純種馬,衝刺速度驚人,耐力也不錯。馬木留克騎兵基本上是一人一馬,機動性遠不如蒙古騎兵。馬木留克軍隊打仗常採取守勢,用強弓齊射打擊進攻的敵軍。馬木留克騎兵能夠遠距離射中敵人。等敵人被弓箭齊射大量消減,陣形散亂後,馬木留克騎兵以嚴整的隊形衝向敵陣,接近敵人時先放一撥弓箭,然後衝入敵陣,以長矛或馬刀格鬥。馬木留克騎兵的刀法出色,享譽世界的大馬士革彎刀如虎添翼。

蒙軍大將怯的不花領軍率先發動進攻。拜巴爾軍團的任務就是佯裝退卻,而蒙古軍隊緊追不放,衝進山谷。拜巴爾軍團迅速回歸本陣。1萬馬木留克騎兵排成六公裡長的陣線,部署在兩側群山裡的輕騎兵這時也衝了出來,形成對蒙古軍隊的三面包圍。蒙古軍隊出現慌亂,怯的不花立刻命令蒙古軍隊的兩個萬人隊以亞美尼亞鐵甲騎兵為先鋒,向馬木留克陣營薄弱而突出的兩翼突擊。怯的不花親率一個萬人隊,向馬木留克陣營的左翼猛撲過來。亞美尼亞鐵騎組成的前鋒以楔形突進馬木留克陣營兩翼,而蒙古輕騎兵跟在後面飛快地放箭,重騎兵則拔出馬刀左劈右砍。左翼面對怯的不花親率的蒙古騎兵已經開始潰散。而後整個馬木留克陣營都開始後退。

千鈞一髮時,忽都思親自衝進蒙古軍陣中,揮舞著大馬士革彎刀大力砍殺,他的行為喚起了馬木留克騎兵的勇氣,他們狂呼著衝了上去,用大馬士革彎刀進行激烈搏鬥。蒙古輕騎兵不擅於近距離格鬥,佔不到任何便宜。這場混戰從清晨打到下午,蒙古軍隊傷亡漸增,開始現出敗象。怯的不花親率自己的衛隊發動反衝鋒,結果身中數箭而亡。失去主帥的蒙古軍隊軍心渙散,開始奪路而逃。馬木留克騎兵在一個叫貝珊的地方將蒙古殘軍團團圍住。蒙古士兵全部力戰而死 。

拿破崙對埃及的遠徵

拿破崙圖片

關於烏茲鋼刀劍的實際性能可以從古代文獻中查到的極為有限,而且大多是一些虛幻的傳說,18世紀之後歐洲人加強了對於伊斯蘭世界的了解,同時也發生了多次戰爭,特別是拿破崙在1798年對埃及的遠徵,其中對於烏茲鋼刀劍在戰鬥中性能的記載則十分詳盡。

當時法軍中著名的騎兵指揮官Colbert將軍曾經和埃及馬穆留克騎兵,埃及的馬穆留克騎兵十分勇敢善戰,拿破崙曾經說過:「法國步兵配上馬穆留克騎兵天下無敵。」所以在這次遠徵之後,法國人參照馬穆留克騎兵的服裝和兵器自己組建了一支馬穆留克騎兵。

拿破崙皇帝身邊就有兩名真正的馬穆留克僕人──「魯斯唐」和「阿里」。根據他的記述,佩帶著烏茲鋼彎刀的敵軍騎兵:「對我軍造成的傷害可謂十分的驚人,他們(敵人)只是將刀前伸,靠著戰馬的衝力和手腕的力量將刀身砍入我們騎兵的身體,或是將刀身橫拉,憑著相對速度造成可怕的傷口;」,當第七輕騎兵團與馬穆留克發生過遭遇戰之後,有的士兵甚至被攔腰砍成兩段,「戰役之後,我看到部分騎兵犧牲了性命,我的部下有幾位身首異處,有的身體斷成了兩截,受了傷的傷勢也極為嚴重,手背、手腕全部被切斷,情況十分悽慘;」。

戰鬥結束後Colbert將軍用一把繳獲來的戰利品來試刀,「每次都可以將一頭山羊或綿羊輕而易舉的一刀攔腰切斷,似乎毫無阻力似的,血就順著烏茲鋼刀的血槽流過。據說一個奧斯曼帝國的將領曾經一刀將一頭牛砍成兩段」。

同時他還記載了如下一段令人驚訝的事實:「馬穆留克人通常在練兵室練習刀法,練習者一腳前一腳後得站好將彎刀高舉過頭,迅速得沿著對角線劈砍,反覆不斷得練習這種動作,直到非常熟練為止。之後兩名僕人各抓著一條寬大而輕柔的紗巾的兩個角,上下擺動直到整條紗巾都吃滿了風之後,在向上擺動的時候兩人一同鬆手,只見紗巾輕柔的漂浮在空中,此時練習者迅速舉刀過頭,自對角線向紗巾一刀砍去,如果此人刀法確以熟練,則紗巾被凌空分成兩片,輕輕的飄向地面。」

在日記裡他還提到繳獲的烏茲鋼刀劍裝飾都十分華麗,護手大都是銀質鎦金、鍍金或錯金的,握把是黑色的犀牛角、水牛角,刀鞘內部為硬木外層包裹牛皮後以金、銀、銅線縫合(有部分則使用紅色、黑色、墨綠色等顏色的絨布包裹),刀鞘的鞘頭和鞘口都是金銀等貴金屬鏤刻製成,而且刀柄和刀鞘上多鑲有紅珊瑚、綠松石、紅藍寶石等寶貝,刀身上還以錯金、銀的工藝鏨有刀匠的名字和古蘭經諺語等,每把都是珍貴的藝術品,所以此後的法國將領和騎兵開始大量裝備烏茲鋼彎刀。

一切在戰爭中結束

公元1797年7月1日,一支艦隊出現在埃及亞歷山大港附近的海面上。這支艦隊裝載著拿破崙·波拿巴的法國東方遠徵軍,他們的目的是切斷大英帝國與印度殖民地的聯繫。

亞歷山大港中的馬穆留克騎兵和土耳其士兵抵抗不力,法軍沒怎麼費勁就輕鬆佔領了亞歷山大港,緊接著法軍又開始向開羅進發。1797年7月13日,法軍首先在舒卜拉基與馬穆留克騎兵和土耳其兵遭遇,拿破崙擊退對手,繼續進發。1797年7月21日,法軍抵達開羅城外12公裡的尼羅河叉,馬穆留克人已經無路可退了,於是一場激戰在金字塔下的因八拜爆發。

開戰前,拿破崙將手中的5個師21000兵力排成了一個很大的橫陣。每個師都排成一個大方陣,40門火炮安排在師與師之間。馬穆留克騎兵的首領率領8000名精銳騎兵衝向拿破崙的右翼,但是迎接他們的是無數炮彈、燧發槍。大量的馬穆留克騎兵被打倒在地上,但是他們仍不顧一切地衝向法軍,用馬撞,用烏茲鋼刀劍砍,用手槍頂住敵人的臉射擊,受傷跌下馬的就用刀砍法軍士兵的腿。

1個多小時的血戰之後,馬穆留克人和土耳其步兵被法軍趕入尼羅河中,戰鬥結束。就這樣,這些騎著阿拉伯駿馬、穿著華麗長袍、用英國手槍和名貴的烏茲鋼刀劍武裝起來,能夠在中世紀戰無不勝的戰士,被證明不是軍事革新後的歐洲軍隊的對手。

此戰也宣布了烏茲鋼刀劍的衰敗。數十年之後,土耳其人甚至不再完全使用傳統的烏茲鋼製造刀劍,而烏茲鋼的原產地印度也被英國人完全佔領。在烏茲鋼刀劍冶煉和製造技術失傳的同時,也有了人們對這種有著神秘而華麗色彩的傳奇性刀劍的收藏和喜愛。

烏茲鋼與中國的故事

中國最早的烏茲鋼傳入時期,是公元368年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時期,傳入國是當時的波斯薩珊王朝,當時的波斯語發音是「班奈」,傳入我國後音譯為「鑌鐵」,由此可見當時有著一條與絲綢之路共同存在的「鑌鐵之路」。至北宋時仍然有大量輸入,而遼朝就以能夠出產鑌鐵自傲,「遼」的國號在契丹語中就是鑌鐵之意。他們的冶鐵遺址中發現過使用獸骨作為滲碳催化劑的痕跡,可能與冶煉烏茲鋼有關,遼人對外交往也時常以鑌鐵刀作為貴重禮物相贈。遼人後的金國也可冶煉,蒙古軍事貴族崛起之後南攻金國,1219年金國行將滅亡之時蒙古人發動了令世界為之顫抖的三次西徵,一路上滅國無數,1260年成吉思汗孫旭烈兀攻陷敘利亞大馬士革,但是1258年南宋守將王堅在四川合州釣魚城下擊斃元蒙哥汗,蒙古軍事貴族集團為了汗位開始內訌,至此西徵結束。因為蒙古人在西徵的過程中在屠殺之餘擄掠了大量的工匠,所以元朝烏茲鋼刀劍的生產能力應該是最高的,據《元史》載,元朝政府工部的諸色人匠總管府下設有「鑌鐵局」,專門冶煉鑌鐵,同時「提舉右八作司」也可生產鑌鐵。中國對烏茲鋼兵器的認識一直延續到明代,但是看來已經不能獨立生產了,明人曹昭《格古要論》中記載:「鑌鐵出西番,面上有旋螺花者,有芝麻雪花者,凡刀劍打磨光淨,用金絲礬(硫酸鐵化合物,有弱酸性)礬之,其花則見,價值過於銀。……假造者是黑花,宜仔細辨認。」,遺憾的是中國自主生產的烏茲鋼刀劍絕少有流傳至今者。

中古時期的印度和波斯與中國文化交流至為頻繁,古代印度的烏茲鋼和以其為原料在波斯製造的大馬士革劍是否傳入中國,是學者們很關注的話題。中國古籍中多次記載的鑌鐵及其製品被學者們懷疑就是烏茲鋼及其製品大馬士革劍。中國古籍對鑌鐵的記載始於公元6世紀,《魏書·西域》、《周書·異域下》、《隋書·西域》都記載波斯出鑌鐵,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蘇悉地經》載有鑌鐵產於今克什米爾一帶,系「以諸鐵和合,或極精得,鐵中之上是也」。宋代關於鑌鐵的記載明顯增多,元代還專門設立了「鑌鐵局」主持其生產,明代山西、新疆都生產鑌鐵。明代曹昭《格古要論》還詳細記載了鑌鐵製品的特徵,「鑌鐵出西番,上有螺旋紋者,有芝麻雪花者。凡刀劍器打磨光淨,用金絲礬礬之,其花則見,價值過於銀。古語支識鐵強如識金,假造者是黑花,宜仔細辨認……曾有鑌鐵剪刀一把,製作極巧,外面起花鍍金,裡面鑲銀回回字者」。按上述古文獻關於鑌鐵產地和特徵的記載,大多數學者認為鑌鐵就是烏磁鋼,「鑌」是中亞語言對烏茲鋼稱呼的音譯。問題是目前我國還沒有鑑定出確切的古代鑌鐵製器,在缺乏實物證據的情況下,鑌鐵就是烏茲鋼的結論還難以最後敲定。[4]

主要特點裝飾

烏茲鋼刀劍裝飾都十分華麗,護手大都是銀質鎦金、鍍金或錯金,刀柄多採用黑色的犀牛角、水牛角,刀鞘內部為硬木,外層包裹著牛皮,並用金、銀、銅線縫合(有的刀鞘則使用紅色、黑色、墨綠色等顏色的絨布包裹),刀鞘的鞘頭和鞘口都是金銀等貴重金屬鏤刻製成,而且刀柄和刀鞘上大多鑲有紅珊瑚、綠松石、紅藍寶石等珍貴的珠寶,刀身上還以特殊的

工藝刻有刀匠的名字和古蘭經諺語等,可以說,每一把烏茲鋼刀都堪稱珍貴的藝術品。 大馬士革彎刀不僅鋒利,而且裝飾也是世界一流的。貴族的刀大量使用了玉石和其它寶石鑲嵌,普通的刀也採用了琺瑯、金銀錯絲等工藝。大馬士革良刃上有手工紋飾,嵌滿黃金寶石,印度刀還飾有琺瑯彩工藝,真是珠聯璧合,精美之極。

刀具鋒利原因

大馬士革彎刀之所以如此鋒利,主要是因為其鍛造方法與眾不同。現代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大馬士革彎刀獨特的花紋竟然是由無數肉眼難看到的小鋸齒組成得,正是這些小鋸齒增加了大馬士革彎刀得威力。大馬士革鋼刀上的花紋簡直是人工雕琢的自然之美。因動人的傳說和自身的優異性能,大馬士革鋼製成的刀具,成為刀具收藏界的極品。近年來有一些公司採用鍍錫工藝模仿大馬士革鋼的花紋,真正的大馬士革鋼又稱為結晶花紋鋼,是古代粉末冶金和鍛造技術完美的結合,大馬士革鋼刀上的花紋基本上是兩種性質不同的材料,亮的地方是純的雪明炭鐵,硬度比玻璃還大,暗的地方的結構是屬於沃斯田鐵和波來鐵,整體含炭量大約是在1。5~2。0 % 之間,在韌性高的波來鐵裡均勻散布著比玻璃還硬的雪明炭鐵,使得大馬士革鋼刀上可以具有非常鋒利的刀鋒,而且也非常堅韌而不會折斷的刀身。大馬士革鋼的花紋和摺疊鋼有明顯的差別,大馬士革鋼花紋比較細緻看起來比較自然黑白的對比也比較大,在古代由於有在刃上餵毒的情形。很多大馬士革鋼的刀刃呈現黑色的現象,在黑色的刀刃上分布著亮晶晶的雪明炭鐵,古代波斯人把它形容成像夜空中的繁星一樣漂亮,此外大馬士革鋼比起摺疊鋼來是很不容易生鏽,幾百年下來不用像日本刀一樣的費心保養卻也能光亮如新不生鏽。

生產工藝烏茲鋼的冶煉

烏茲鋼原產印度,分為鑄造型和焊接型兩種,以鑄造型最為經典和貴重。西方學者莫裡斯·隆巴哈認為,印度人在公元一世紀左右就已經生產烏茲鋼了。但限於當時冶煉鐵礦的條件,尚不能建設巨型豎爐,只能建立大約一人多高、上面有開口的饅頭型圓爐。圓爐用泥土和石塊壘成,在爐子的旁邊有用來鼓風的幾個羊皮囊。冶煉時將印度原產或非洲東海岸柏柏爾人控制區出產的優質磁鐵礦和木炭、竹炭層層疊加置入爐裡,點火後用皮囊鼓風持續加熱。由於爐溫最高只有1000℃左右,鐵礦石只能被冶煉成間雜著各種雜質的熟鐵塊。這是第一道工序,然後利用一種特殊的坩鍋將熟鐵冶煉成為鋼材。

根據西方冶金學家在印度海得拉巴(傳說最好的烏茲鋼產地)、薩利姆等地的考察日記記載,工匠們主要有兩種方法冶煉鑄造型烏茲鋼,分別以兩地名稱命名。

海得拉巴法坩堝用花崗巖質的耐火粘土製造,並混以稻殼,使坩堝內壁含有10%的碳質材料。坩堝內不裝其他輔助添加物。將其放在圓形的木炭爐內加熱,設置在爐頂的4隻鼓風器向下吹送空氣,加熱持續24小時,其溫度能保持在1300℃左右,根據這種坩堝的實物分析,某些部位溫度甚至高達1470℃,已經接近純鐵的熔化溫度。煉成的鋼內部仍為熟鐵,含碳量0.5%以下,而表面含碳量則可達到0.8%。

薩利姆法把熟鐵和一定量的木炭、竹炭粉、竹木屑、石灰和含磷的動物骨灰等放入坩堝,然後封閉,把它放在敞爐中強制通風加熱4小時以上,直到熔化後凝成鋼錠。這種鋼的含碳量平均為1%~1.6%,具有均勻的滲碳體和珠光體組織。

採用上述兩種方法,都是在坩鍋冷卻之後,將其打碎即可得到圓餅形的烏茲鋼錠,每塊烏茲鋼圓餅大約重650~700g。根據周緯先生之著作《亞洲古兵器圖說》中記載,烏茲鋼的含碳量可達0.5%~1.677%(烏茲鋼塊含碳量並不均勻,有高有低),含矽量0.01%~0.5%,含錳量0.05%~0.4%,含磷量可高達0.04%~0.2%,含硫量極低。冶煉完畢的烏茲鋼圓餅已經顯現出尚不明顯的紋路,但是鑄造型烏茲鋼花紋的成因與因反覆摺疊鍛打而有花紋的焊接型花紋鋼完全不同,是滲碳時磷、碳凝固產生偏析而形成的,所以研究界命名為「鑄造型花紋鋼」。

這些冶煉出來的烏茲鋼圓餅大多並不在印度本地鍛造成刀劍,而是通過陸路與海路運輸銷往阿富汗、伊朗、土耳其或者是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並在那裡接受刀匠師傅們的錘鍊。

烏茲鋼刀劍的鍛造技術

鍛造烏茲鋼刀劍的主要燃料是木炭,較好的木炭由松木燒制而成。因為木炭不含硫,所以冶煉時不會影響鋼鐵的成分,但缺點是燃燒溫度較低。烏茲鋼圓餅的大小、重量各不相同,所以製造短刀劍時需要一塊或半塊圓餅,鍛造長刀劍時則一般需要兩塊圓餅。鍛造時將圓餅放入長方形的木炭爐中,加熱到合適的溫度,然後用大鐵錘奮力鍛打,使其中的雜質隨著碳組分擠出,同時鋼材的組織進一步緻密化。鋼鐵冷卻後,再加熱、鍛打,大約需要數十次的錘鍊,直到圓餅變成所需刀劍的大致形狀。最後是對刀劍進行淬火和研磨。

有資料顯示,1825年間,駐敘利亞北部地區總領事巴克先生在《兵器製造、研磨及武器出售手記》中曾記述了大馬士革地區的刀劍的淬火和研磨技術。巴克在當地買到了兩把烏茲鋼刀劍,但是由於刀身上有些地方已經鏽蝕,所以巴克僱來當地刀匠對刀劍重新研磨。借這一機會,西方人有幸目睹了烏茲鋼刀劍的淬火和研磨全過程:根據刀匠的要求,淬火工作在太陽升起前開始,以避免陽光影響對刀劍加熱後輻射火色的觀察。刀劍淬火前的加熱全憑刀匠的經驗掌控,等刀劍的輻射火色變成草莓般豔紅色時迅速將其抽出,放入一個充滿淬火溶液的木槽內。淬火溶液是由芝麻油、綿羊油、純臘和瀝青等混合而成的,近似於現代工業使用的淬火油(烏茲鋼含碳量較高,用水淬火可能會導致斷裂)。刀劍在淬火溶液中冷卻數十秒之後抽出,在未完全冷卻的炭火上快速擦過,以去除殘餘的油脂,同時刀劍得以回火。接著就是研磨工作,先用石灰和草灰水去除刀身上的油跡,再用一塊木頭蘸著油和鋼石粉末不斷地研磨刀劍,用赤鐵礦粉將刀劍精細拋光,然後用一種弱酸性溶液塗抹刀劍,在弱酸的清洗下,烏茲鋼獨有的花紋清晰地呈現出來,最後將刀劍擦拭乾淨、上油即可。

★您的每一次轉發都是對紋身藝術最大的支持!

★點擊右上角把我們分享到朋友圈

★更多精彩紋身美圖不定期更新

★持續為您帶來不一樣的視覺效果

關於本店:

◆本店擁有專業手稿設計人員,

◆具有良好的設計理念,能在給顧客紋身前,將手稿改至顧客滿意為止

◆同時,本店培養出來的紋身師具有良好品德和紮實的美術功底,更具統一

規範的服務風格

◆本店執行獨有Q,S,C&V紋身標準,為京城用戶提供完全個性化服務。

Regarding our:

We have professional manuscript design personnel,

Have good design concept, can give customers the tattoo before, to make the customer satisfied the manuscript design

At the same time, we made the artist have good moral character and solid art strength, more unified

Standard service style

Our exclusive to perform Q, S, C&V tattoo standards, completely personalized service for the city users.

★聯繫我們:

→墨雲電話:400-150-1123

→墨雲Q Q :4001501123

→墨雲地址:北京店:海澱區交大東路舒至嘉園3號樓1102

天津店:南開區大悅城悅府家園1號樓1單104

→墨雲官網:www.tattoo010.com

→墨雲微博官方網址:http://weibo.com/moyunciqing

關於衛生:

●我們承諾嚴格把控衛生管理

●本店所有接觸顧客皮膚的用具都是一次性拋棄制耗材

●採用國外進口紋身專用色料

●為您私人訂製,量身打造專屬您的精彩紋身

Beijing ink cloud has the most professional

tattoo's team

墨雲刺青擁有最專業的TATTOO TEAM!

相關焦點

  • 大馬士革刀的定義
    大馬士革刀①,現在泛指各種花紋鋼刀②。按製作原理,大馬士革刀可以分為鑄造型③和鍛造型④兩類,其中鑄造型的波斯大馬士革刀的製作工藝早已經失傳⑤。現代大馬士革刀主要是指手工摺疊鍛打大馬士革刀,其性能優秀、外觀精美、工藝歷史悠久,是具有很高收藏價值的手工藝品⑧。著名的匠人工坊大馬士革刀,屬於手工摺疊鍛打糙面鍛焊型大馬士革刀,這項工藝在中國已經傳承上千年。大馬士革刀的名稱,最早是由歐洲人命名。
  • 男人最大的誘惑:大馬士革刀
    大馬士革刀是世界三大名刀之一,號稱極品之刃,每一把刀都是每一位匠師的心血之作。大馬士革刀最具標誌性的就是其花紋的別具一格,行雲流水一般,每一把刀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每一把刀上魔性的花紋都代表著一種高貴的靈魂,擁有這種刀的人必定是貴族。這種刀因為其自身的優良的性能和各自的傳說使其成為了世界上最堅韌、最精美、最具魅力的刀具之一,也成為了刀具收藏界的寵兒。
  • 選擇大馬士革刀,有哪些重要的潛規則?
    刀友們有沒有這種感覺,要說喜歡大馬士革刀,那是真的喜歡,但每回下定決心拿著私房錢來一把,都被網上各種說法勸退。仔細一想,其實腦子裡繞著的,無非就這麼幾個問題:所謂的現代大馬士革刀,到底是不是真的大馬士革刀?大馬士革刀到底是不是樣子貨,有沒有全能的?
  • 失傳的世界名刀——大馬士革刀
    大馬士革刀用烏茲鋼錠製造,擁有鑄造型花紋,通常為彎刀,其最大的特點是刀身布滿各種花紋,如行雲似流水,美妙異常。這種花紋是在鑄造中形成的。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大馬士革刀獨特的冶煉技術和鍛造方式一直是波斯人的技術秘密,不為外界所知。大馬士革刀以伊朗為代表。
  • 大馬士革刀的秘密已經破解,為何市面上卻鮮少有之?
    但若是想要收藏一把正兒八經的「大馬士革刀」可就不那麼容易了,雖然現在市面上也有著各種各樣的「大馬士革刀」,但絕大多數都是有其形而無其實,真正意義上的大馬士革刀實則在市面上鮮少有之。甚至還有很多人都說真正的「大馬士革刀」鍛造工藝已經失傳了。
  • 廚房裡的大馬士革刀,真的值得買嗎?
    所以在交手多次的西方人眼裡,這種武器就是大馬士革刀。▲來自大馬士革的刀匠, 1900年烏茲鋼的花紋是在冶煉鑄造過程中形成的,這與後來的鍛造仿製品工藝完全不同。烏茲鋼是用坩堝工藝冶煉而得到的高碳鋼,坩堝法是得到花紋的關鍵。
  • 大馬士革刀,為什麼被稱為冷兵器第一名刃?
    大馬士革刀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大馬士革刀,完全由匠人手工打造,凝聚著匠人的靈性,精美而獨特。
  • 大馬士革刀是世界上最昂貴的刀嗎,為什麼?
    時至今日,無論歐美還是亞洲、非洲的刀劍收藏愛好者,都把大馬士革刀視為最具標誌性的古法鍛造刀劍。所以,當有人聲稱他收藏了一把大馬士革刀,表示他看重的是古代刀劍鍛造工藝,收藏的是一種文化和歷史情懷。大馬士革刀是一種極具收藏價值的刀具,在世界範圍內受到刀劍愛好者的青睞,究其原因,卓越的性能和華麗的外觀只是一方面,大馬士革刀得以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是它作為古代最負盛名的花紋鋼兵器,代表了人類刀劍鍛造技術的最高水平。它是刀光劍影的冷兵器時代留給我們的一份珍貴記憶,一件活著的化石,讓我們可以透過它重溫那些充滿英雄熱血的歷史故事,感受神兵利器的魅力。
  • 現代大馬士革刀文化的源頭,薩拉丁凌空斬斷紗巾,一刀封神
    提起大馬士革刀,上至人到中年的刀友、藏友,下至剛會用手機玩遊戲的小學生,都對這個名字不陌生。現代大馬士革刀的流行,是從歐美的刀具收藏圈開始的。我們國內流行收藏大馬士革刀大約是在二零零零年前後,是受歐美大馬士革刀流行文化的影響。
  • 馬未都:大馬士革刀使用烏茲鋼,經反覆鍛造,刀刃鋒利、使用輕快
    馬未都:大馬士革刀使用烏茲鋼,經反覆鍛造,刀刃鋒利、使用輕快大馬士革刀的外形就跟中國刀不一樣,充滿了異域風情,歷史上主要是印度、阿拉伯、伊朗的等國使用的兵器。國人對於大馬士革刀感到很好奇,是怎麼製作而成的?
  • 這麼多羽毛紋大馬士革刀,哪一款是您的最愛?
    大馬士革刀因其動人的傳說和變幻莫測的紋理聞名與天下。由於各種原因,烏茲大馬工藝失傳。
  • 大馬士革刀為什麼會成為世界第一名刃?科學解釋
    是誰授予了大馬士革刀「世界第一名刃」的稱號?這還要從「世界三大名刃」的出處說起。在民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古兵器研究家叫周緯。後來經過很多年發展,逐漸形成了三種不同風格的花紋刃,伊斯蘭諸族的大馬士革平面花紋刃,俗稱大馬士革刀;日本的平面碎鍛復體暗光花紋刃,俗稱日本武士刀;馬來諸族的糙面焊接花紋刃,俗稱馬來克力士劍。這三種花紋刃,後來被人們演繹成「世界三大名刃」,從工藝上講,它們都屬於花紋刃,或者叫花紋鋼。單純從性能上講,這三種花紋刃,很難說誰優誰劣。
  • 火候大馬士革刀套裝:小貴,但物有所值
    作為一名十分盼望未來媳婦能夠把菜做好的男朋友,我也非常耿直了一會,在元旦節那天,我沒有像其他人一樣贈送香水手鍊或是口紅,我送給女朋友的是一套大馬士革刀套裝,總計花了999元,擁有五件套。臨近新年,新收到的快遞包裝也換上了「新年快樂」的四個大字,這點倒是讓我比較欣喜的地方。
  • 大馬士革刀工藝葬送在蒙古鐵蹄之下,工匠東遷將這項技術帶到中國
    這些科學家為什麼不去大馬士革刀的原產地一探究竟?原因很簡單,因為早在十二世紀以前,大馬士革刀的製作工藝就已經在它的原產地西亞一帶失傳了。從公元五世紀到公元十三世紀,西亞波斯地區堪稱整個歐亞大陸重要的冷兵器製造中心,這裡出產的大馬士革刀以及鋼坯,經由商人和僧侶,源源不斷地向西傳入歐洲,向東傳入中國。歐洲人盛譽其為大馬士革刀(大馬士革鋼),中國人則稱之為鑌鐵。
  • 大馬士革刀為什麼會成為世界名刃?是因為花紋漂亮還是性能好?
    人們喜愛大馬士革刀,是因為它的花紋很美嗎?錯,蛇的花紋也很美,然而卻沒什麼人喜歡蛇。起初人們單純是因為大馬士革刀性能優秀而對它情有獨鍾,並不十分在意刀身上的花紋。早期的花紋鋼刀甚至花紋都不怎麼明顯,經過一些特殊處理才能辨識出刀身上的紋理。
  • 大馬士革刀鑑定心得,這四個維度決定一把刀真正價值
    有些人喜歡值錢的,想用最珍貴的材料,打造最奢華的刀;有些人認為設計很重要,刀型美觀趁手,才算真愛;還有些人是精細派,看重完工度和細節……所以,一把大馬士革刀值得收藏與否,因人而異。但是總的來看,鑑賞一把大馬士革刀,還是有一些比較硬核的標準,比如選材、工藝、刀型設計,以及它承載的思想。
  • 硬度超越大馬士革刀?廚刀也有新科技 清單閃購
    最後說一說價格,目前市面上的廚刀,鋒利度能接近 Liquidiamond 廚刀的只有大馬士革刀。但是但大馬士革刀的鍛造工藝非常複雜,所以不僅價格在 5000 元以上,保養起來還十分麻煩。不用學習磨刀,也不用擔心生鏽,今天你就可以將這把比大馬士革刀更鋒利的理想廚刀帶回家。
  • 大馬士革刀失傳已久,日本工匠仿製的菜刀值得購買嗎?
    大馬士革刀表面有美麗水紋與大多數人所想相反,大馬士革鋼並不是古代煉鋼技術先進的標誌,它恰恰反映了當時煉鐵技術不發達,是一個因缺陷而生的產物。現代版大馬士革鋼經過酸蝕出花紋現在你應該明白了,現代版大馬士革刀與烏茲鐵是不同的:一個是將鋼條層疊鍛打相互鉸接在一起,一個是從鐵水階段就是不均勻鐵-碳的混合物,因此原版的花紋會更細膩些。
  • 用刷碗的鋼絲球打造「大馬士革刀」,你想看看最後的樣子嗎?
    刀身亮的部分是原來的鋼絲球,暗的部分是鐵粉,這種方法其實是模擬了大馬士革刀的工藝原理,將幾種不同材質的鋼材進行摺疊鍛打,便可形成明暗曲折的花紋。不過,這把小刀相當於只把兩種鋼材進行了焊接,而沒有進行反覆的摺疊鍛打,所以它的內部組織很不均勻,實用性比較差。更多精彩:鐵匠用生鏽的鋸片打造美國隊長新武器,你覺得夠厲害嗎?
  • 歷史上真實的日本刀,和大馬士革刀不在一個檔次,非常廉價
    這裡的鑌鐵大刀就是大馬士革刀。唐朝貞觀年間生於疏勒國的慧琳和尚編寫的《一切經音義》記載,鑌鐵,以諸鐵和合。意思是說鑌鐵可能是多種鐵經鍛焊(將兩片以上金屬加熱後鍛打,使之融為一體)而成。《明會典》是明朝官方編纂的法典,記錄當時的典章制度,可信度很高。這樣說來,日本刀在明朝的時候並不值錢,也就相當於現在的陽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