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總有幹不動的一天」,城市再繁華,還是想回老家住

2020-12-21 物道
圖片|夷山窯

物道君語:葉落歸根,是中國老人最大的心願

前些日子,在知乎看到一個問題:「在鄉下有一棟房子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嗎?」

下面的回答,基本都是幸福。

尤其今年年初疫情困居的時候,讓我真正覺得,想在老家有套房。

相比被圍困在城市的出租屋裡,買不到瓜果蔬菜,見不到朝日晚霞,出門害怕,待家裡憋的慌。

住在老家,宛若天堂。因為家家戶戶大都有個院子,小菜地裡種著新鮮當季的蔬菜,養著一群雞鴨鵝,現摘現煮,現宰現吃。燻好的臘肉在陽光下透著油的光亮,曬好的各種魚乾,加上臘肉能煮出大海和陸地交融的味道。

為什麼想在老家有套房?這些都是原因,但不是全部。

在許多中國人心中,在老家蓋座房子像是人生的使命。

落葉歸根,日暮鄉關,生命在那開始,也要在那結束,才是一個完整的輪迴。

圖片|夷山窯

青年時老家有房,漂泊打拼,心裡就有底。

中國有句老話:「老宅一座,良田三畝」。

家有老宅依山伴水,三分良田自給自足,不管世間再怎麼紛亂,最終都有條後路,居有舊屋,食有瓜果,雖然布衣飯菜,也能可樂終身。

老家有套房,就像樹木有了根,扎紮實實地扎在大地上。不管以後我們漂泊何處,只要根還留住,就算漂如浮萍,心裡也有底,總不至於迷失了回家的路。

圖片|擬見

之前看過一個關於調查珠三角外來務工人員的視頻,世紀初,人潮從各地來到珠三角。

有的是夫妻倆,孩子留在老家,兩人在都市裡用汗水和勞力,為城市建起一棟棟高樓大廈,攢下十幾二十萬積蓄,就回老家蓋房子,不管回不回去住,都要蓋上。

記得最清楚的就是那一張張樸實的臉,在鏡頭面前咧著嘴說:「以後總有幹不動的一天,老家蓋了房子就放心了」,說這句話時,他仿佛看到房子落成竣工的那天喜慶。

圖片|清涼地兒-了琹

對於從鄉村到城市謀生的人來說,在城市立足並不那麼容易。當以後幹不動的那天,又該去往何處?

可只要老家有房就有家,有家便有退路,心裡就有底。進可去繁華之地,埋頭苦幹;退可隱居老家,餘生安穩。

畢竟當萬家燈火明時,這人間還有一盞,為你而亮。

圖片|擬見

暮年時老家有房,歸隱養老,小院花草過餘生。

以前住在我樓上的,是一個六十多歲的阿叔。有天他搬家來跟我道別,很開心地說:「我要退休養老了。」

我原以為他的開心是因為可以含飴弄孫,但其實不是。在廣州沒親人的他,暮年最後的歸宿,只是他的湖南老家,一個長滿竹子的小山村,他回去時正是竹筍最鮮嫩的時候。

中國人暮年的歸宿,最理想的從來都是風吹稻禾香的鄉村。這是千百年來,一個美麗的田園夢。

圖片1.2|擬見

網友七月清也曾分享過她的一段經歷:她曾遇到一對北京夫婦,兩人退休後,在南方的一個鎮子起了棟兩層樓房子,圈了一個院子。

平日裡,就是種瓜種菜,飼花弄草,偶爾去北京陪陪孫子。七八年間,雖然頭髮越來越白,但是精神卻越來越矍鑠。

暮年最好的生活,是在故鄉養老。

在屋子前種上四季常開的月季,在屋後闢個菜圃,種上青菜茄子,番薯蘿蔔,再種上爬山虎,等夏天枝蔓爬滿屋子。

圖片|yan529

春天看花秋賞月,夏夜觀星冬賞雪。等冬天來了,就搬著凳子坐在牆角,穿著棉大衣曬太陽,旁邊小貓也昏昏欲睡。日落西斜,就點上小火爐,煮上自家釀的酒,叫老友過來,草草杯盤共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聊聊各自子女,談談秋天收成。

老來故鄉有套房,可慰這一生苦短。秋葉落入泥土,人心有了歸途,才不虛此生。

想在老家有套房,不僅是為了自己,也為了父母。

年輕一輩的人,或許很難理解父母對於蓋房子的執念。

經常會在網上看到類似的討論,父母想傾盡所有,在老家蓋個大房子。但孩子們總是反對,因為一年只是清明過年回家,蓋那麼大沒有用。而且,孩子想以後定居城市,可以把父母接到城市生活,蓋了房子在老家等於沒有用的資產了。

圖片|擬見

其實不是的,對於父母來說,生活在故鄉和城市,心情總是不同的。城市適合年輕人,可能不太適合老人,因為當科技開始主導生活的方方面面時,老人們總是顯得有點笨拙和不適應。他們已經沒有太多的精力去學習新的事物了。

今年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這樣的新聞,老人因為沒有健康碼,被趕下車,寸步難行;老人冒雨拿著現金去交醫保,卻因為被拒收......

老家有套房,父母才有最後的歸宿。

圖片|擬見

他們在故鄉長大,那裡有他們孩提時的樂趣,有青春的記憶和老年的平靜。一草一木,左鄰右舍和生活方式都是他們熟悉的,至少,面對這些他們不會感到惶恐。

想在老家有套房,那裡住著爸爸媽媽,寄託著人生幸福。

過年回家,踏入門檻,一家人圍在飯桌上,桌邊溫著爸爸愛喝的酒,鍋咕嚕咕嚕地煮著湯,桌上擺了幾大盤白切雞和豬肘子,和小孩子們愛吃的糕點。

聽著外面鞭炮聲響個不停,老房子的燈火也到了一年中最明亮的時刻。

因為有了這座房子,所有的人間煙火,塵世幸福,此時此刻都與你相關。

圖片1|我是故宮迷
圖片2|清涼地兒-了琹

文字為物道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

相關焦點

  • 進城青年想回聊城農村老家,想法挺好現實太難
    又快過年了,你想回家嗎?我說的不是回家過年的那個回家,而是回家的那個回家,在城市裡辛苦混跡的你,有沒有在很多個瞬間,覺得回自己的農村老家也不錯。雖然這看起來是某種人生歷程的倒退,卻也是另外一種人生際遇的開始。你想過回老家嗎。作為聊城陽穀一個普通農家院的孩子,當初也是心懷夢想,覺得自己為什麼不可以是「求財之才」?
  • 「再回娘家就離婚,也不嫌丟人」「小姑子總住娘家不丟人嗎」
    回娘家對嗎 不知道為什麼,大家腦海中總有一種傳統觀念,那就是女人嫁出去之後,動不動的往娘家跑了,更別說長期住下去,如果真這麼做了,肯定會被別人說閒話。咱也不知道這是啥道理,但總有人一直盲目跟風。雖說嫁到別人家去了,但終究是娘家的女兒,住一段時間又怎麼了?有錯嗎?
  • 深圳打工者自述:找了三個月工作了,心好累,打算退房租回老家了
    深圳,對於很多還不了解它的人來說這是一座非常有名的一線城市,一句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口號,吸引了無數打工者前往深圳發展,每一個剛來到深圳的人對深圳的感受都不一樣。有人被它的繁華吸引,覺得這裡就是自己夢想起飛的地方。也有人會覺得僅僅是深圳房租就可以壓垮一個人的夢想。
  • 農村怪現象:農村人進城後就不願再回老家,為啥?看完心裡有數了
    記得以前,一到了臘月,農村便開始熱鬧了起來,但是現在即便是已經到了年根,絲毫沒有以前過年時的熱鬧情景,大街上幾乎沒有在外面跑著玩的小孩,很多人家都是緊閉著大門,一大部分是因為早已經在城市安了家,一年到頭一家人都不回老家,還有一部分是兒女在城市裡買了房,在城市裡定居,老兩口到了過年時會到兒女的家中過年,家裡沒有了人,自然會緊閉著大門。
  • 「娶不到城市獨生女就別回老家了」鳳凰男一家的「逆襲」美夢
    雖然是句玩笑話,但是卻道出了人生的真諦,總有人在做白日夢,想著不勞而獲,為了「走捷徑」無所不用其極,但天上掉餡餅的事情哪有那麼容易,你不種下種子,就想要開花結果,與痴心妄想哪裡有什麼區別呢。結婚生子無論過去多久,還是讓人們最關注的事情,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有一段美好的婚姻,帶著對餘生的期盼,在偌大的世界尋找著凡塵裡的真愛,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美好願望是每一個嚮往婚姻的年輕人的心聲。
  • 如果今年不回老家在上海過年,怎樣度過一個更有意義的假期?
    前的緊張形勢判斷,今年大概率是不鼓勵回老家過年了,如果在上海過年,這七天假期可以怎樣更有意義的度過呢?以前有個真實的故事,有個傢伙想不通要自殺,路過一個菜場,進入逛一圈後完全是一種境界的升華,菜場裡,那才叫生活氣息,一家人逛菜場,感覺和你不一樣呢! 買菜回來,就是全家總動員一起燒飯了,當然還需要分工,可以貼對聯,打掃衛生,然後就是團年飯,看春晚啦!
  • 30歲北漂女青年月薪39K,老家公務員月薪3000,回不回老家?
    有網友就說到:30歲真的不小了,建議從現實出發考慮。回老家縣城。你這個年齡基本只能找二婚的了吧…在北京還至少能有尊嚴點啊…況且你考老家省會也好啊…回什麼縣城也有網友認為:以後在北京有對象了可以一起買房啊…但反正戶口是個問題,也不一定非要回縣城。30歲,也不老啊,為啥總想著過老年人的生活,多賺幾年錢,40再回老家養老不好麼?
  • 大城市還是小城市?不要再猶豫不決了!
    我想答案應該就是錢了吧!其實,我們自己已經不會想那麼多,也不會太緊張。畢竟我們以前雖然每月的工資收入只有幾百上千塊的,兜裡有那麼幾張十塊二十塊的都叫人好生羨慕,但好在那時候想買點吃穿用的都花不了幾個錢!老百姓這些年日子越來越好了,收入翻了好幾翻,偶爾有點大額開銷也不怎麼當回事!潛意識就是「現在的物價就這樣,不能老拿現在和以前比較」!
  • 你想在大城市打拼,還是想回小城市穩定?這句話感動並激勵了我
    最近看《心動的信號》,裡面的主持人杜海濤說的一句話蠻有思考意義:「我之前發朋友圈說想去北漂,過了十幾天後又覺得在成都也很好。」身在北京的我,想對此進行討論,究竟是在大城市打拼好,還是回小城市安逸好,希望我們都能通過此篇文章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定位。
  • 退休以後回農村老家養老,你贊成嗎
    現在回農村養老的越來越多,為什麼?退休人員回農村養老好嗎?這個問題,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遠離城市的喧囂。城市生活節奏快,噪音汙染多,養老當然要找一個安靜、舒適的地方,農村的老家恰是這樣一個難得的好地方。
  • 上海「剩女」泛濫:35歲表妹寧願「剩」在上海,也不想回老家相親
    文\江左梅娘 01 有這麼一個現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和城市,女人結婚的年齡越大可學中文的表妹來到上海才發現,自己什麼也幹不了,電視劇裡演得那樣的動輒幾百萬年收入的工作是有,但這樣的工作她連門都進不去。 所以一個本科畢業生,一開始也就只能做做文員,即便是這樣,表妹依然是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她覺得能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就算是站前臺都比在老家做一個教師強。
  • 27歲的程式設計師夫婦在一線城市工作,曬出兩人的存款,直言想回老家
    近日,在論壇中,筆者看到有位27歲的程式設計師分享了他和老婆在一線城市工作經歷,兩個人都在為網際網路公司工作,程式設計師現在年薪30萬,老婆年薪20萬,兩個人加起來有五十萬的收入,由於在一線城市工作,需要租房,每個月有7000的租房費用,雖然生活壓力並不是很大,但是這位程式設計師還是想要回老家發展
  • 生活的簡易模式,在老家,還是在北上廣?
    本期小酒館,我們和幾位年輕人聊了聊他們回老家以後的故事。起碼考上以後,就不必再擔心被裁員了。於是我沒有再回北京,直接讓合租的室友幫忙把我的東西打包寄回了老家。埋頭苦學大半年,我成功一戰上岸,進入了父母眼中最「體面」的單位。
  • 文學小說《都市放牛》:青林準備回老家
    你走後我認真想過,不該那麼懷疑你,孟華生介紹那筆資金,我也真需要,連郭雅心也說我做得不對。」水苗瞥他一眼,柔聲說:「我不想聽你檢討,都有不對呢。那事以後談吧,這幾天我都在想,青順哥和英翠姐的工作、生活咋安排,總不能讓他們老住在肖家村那種地方吧?」吉普車揚起灰塵,不遠的村子也在一片灰霧之中。青林說:「水苗,這個我早想好了,要儘快送他們回老家。」「回老家?
  • 大城市難混,為什麼不回老家?
    他告訴我,收入最好的時候每月能拿一萬五六,但現在幹快遞的多了,每月只有七八千的樣子,他對目前的收入不是很滿意。 我說,現在啥都不好幹,至少你們還算穩定,不會失業。 他說,算是吧,本想回老家,但回去幹什麼呢?
  • 人為什麼總是會覺得「還是老家好」?| 我和我回不去的家鄉
    身在異鄉,越是思念家鄉,那份「再也回不去」的無奈就愈發強烈,心中最柔軟的那塊地方也就越被觸動。在離開家鄉後,有多少人會在一瞬間發現「還是老家好」!在今年中秋國慶雙節同慶之際,我們搜集了幾個不同城市人,對於家鄉的思想與感悟,聽聽他們覺得「」還是老家好」的那些瞬間。01我從來不覺得老家好。
  • 初次帶女友回農村老家,吃飯時姐姐指指桌子底下,我決定分手
    我沒有忘記家裡人的期望,努力工作,老闆也很看好我,我的收入也不斷增加,用不了多久,我就能在這座城市買上新房了。更讓我高興的是,我在這裡找到了愛情,有了一個漂亮的女朋友。和女友在一起很開心,我們有很多同樣的愛好,也有共同的話題,不過因為她家是城裡的,從小嬌生慣養,動手能力差了點,但是我很理解,既然她不能做,那就我來做,兩個人總要互相遷就。
  • 父母住城裡如坐針氈,但是回老家蓋房,他們別提多開心
    兒女們的想法:城裡買了房子,把父母接過來一起住,讓他們感受下城裡的繁華。父母們的想法:兒女要接我們去城裡,真的是一片孝心,這樣也可以幫忙他們照顧小孩。兩代人對於生活的適應度完全不一樣,年輕一代肯定是想在自己生活充裕的同時,多給父母關心,多帶他們四處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而老一輩則是「委曲求全」,儘可能的讓兒女安心奮鬥,能幫到啥就幫啥。其實作為小輩的我們,雖然滿足了盡孝的心,卻往往會忽視父母們內心的想法。仔細想想,他們住在鄉下老家大半輩子了,突然去城裡能住得舒服嗎?
  • 農民工老了在城市幹不動,又不想回農村怎麼辦?聽聽老農怎麼說!
    農民工老了幹不動了,但是又不想離開城市,回到農村,這可能是一個比較典型也很現實的現象。因為很多年紀大的農民工,他們如果選擇留在城市,有可能還能繼續找到工作,保留一線希望。一方面可以負責幫助子女照顧他們的家庭生活起居,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找一些相對比較輕鬆的活來幹。雖然年紀大了,幹不了什麼重體力活,但是比如做個小區保安倉庫管理,只要找還是能夠找到的。如果說子女也在農村裡面,那麼這個時候年紀大了不能在外面打工,就應該回去和子女一塊生活。因為如果子女不在身邊,年紀大的人在城市打工是很辛苦,而且風險特別大。
  • 多年後村裡原來的老人相繼去世,年輕人互不相識,你還會回老家嗎
    我想我一定會回去的。幾十年以後,儘管自己的父母和一些曾經熟悉的面孔,可能很多已經不在了,可那裡畢竟是生我養我的故鄉,只要我活著,只要我能夠去到村子裡,我是務必要回去的,我怎麼可能不去看一眼我的老家,不去看那熟悉的一草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