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道君語:葉落歸根,是中國老人最大的心願
前些日子,在知乎看到一個問題:「在鄉下有一棟房子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嗎?」
下面的回答,基本都是幸福。
尤其今年年初疫情困居的時候,讓我真正覺得,想在老家有套房。
相比被圍困在城市的出租屋裡,買不到瓜果蔬菜,見不到朝日晚霞,出門害怕,待家裡憋的慌。
住在老家,宛若天堂。因為家家戶戶大都有個院子,小菜地裡種著新鮮當季的蔬菜,養著一群雞鴨鵝,現摘現煮,現宰現吃。燻好的臘肉在陽光下透著油的光亮,曬好的各種魚乾,加上臘肉能煮出大海和陸地交融的味道。
為什麼想在老家有套房?這些都是原因,但不是全部。
在許多中國人心中,在老家蓋座房子像是人生的使命。
落葉歸根,日暮鄉關,生命在那開始,也要在那結束,才是一個完整的輪迴。
青年時老家有房,漂泊打拼,心裡就有底。
中國有句老話:「老宅一座,良田三畝」。
家有老宅依山伴水,三分良田自給自足,不管世間再怎麼紛亂,最終都有條後路,居有舊屋,食有瓜果,雖然布衣飯菜,也能可樂終身。
老家有套房,就像樹木有了根,扎紮實實地扎在大地上。不管以後我們漂泊何處,只要根還留住,就算漂如浮萍,心裡也有底,總不至於迷失了回家的路。
之前看過一個關於調查珠三角外來務工人員的視頻,世紀初,人潮從各地來到珠三角。
有的是夫妻倆,孩子留在老家,兩人在都市裡用汗水和勞力,為城市建起一棟棟高樓大廈,攢下十幾二十萬積蓄,就回老家蓋房子,不管回不回去住,都要蓋上。
記得最清楚的就是那一張張樸實的臉,在鏡頭面前咧著嘴說:「以後總有幹不動的一天,老家蓋了房子就放心了」,說這句話時,他仿佛看到房子落成竣工的那天喜慶。
對於從鄉村到城市謀生的人來說,在城市立足並不那麼容易。當以後幹不動的那天,又該去往何處?
可只要老家有房就有家,有家便有退路,心裡就有底。進可去繁華之地,埋頭苦幹;退可隱居老家,餘生安穩。
畢竟當萬家燈火明時,這人間還有一盞,為你而亮。
暮年時老家有房,歸隱養老,小院花草過餘生。
以前住在我樓上的,是一個六十多歲的阿叔。有天他搬家來跟我道別,很開心地說:「我要退休養老了。」
我原以為他的開心是因為可以含飴弄孫,但其實不是。在廣州沒親人的他,暮年最後的歸宿,只是他的湖南老家,一個長滿竹子的小山村,他回去時正是竹筍最鮮嫩的時候。
中國人暮年的歸宿,最理想的從來都是風吹稻禾香的鄉村。這是千百年來,一個美麗的田園夢。
網友七月清也曾分享過她的一段經歷:她曾遇到一對北京夫婦,兩人退休後,在南方的一個鎮子起了棟兩層樓房子,圈了一個院子。
平日裡,就是種瓜種菜,飼花弄草,偶爾去北京陪陪孫子。七八年間,雖然頭髮越來越白,但是精神卻越來越矍鑠。
暮年最好的生活,是在故鄉養老。
在屋子前種上四季常開的月季,在屋後闢個菜圃,種上青菜茄子,番薯蘿蔔,再種上爬山虎,等夏天枝蔓爬滿屋子。
春天看花秋賞月,夏夜觀星冬賞雪。等冬天來了,就搬著凳子坐在牆角,穿著棉大衣曬太陽,旁邊小貓也昏昏欲睡。日落西斜,就點上小火爐,煮上自家釀的酒,叫老友過來,草草杯盤共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聊聊各自子女,談談秋天收成。
老來故鄉有套房,可慰這一生苦短。秋葉落入泥土,人心有了歸途,才不虛此生。
想在老家有套房,不僅是為了自己,也為了父母。
年輕一輩的人,或許很難理解父母對於蓋房子的執念。
經常會在網上看到類似的討論,父母想傾盡所有,在老家蓋個大房子。但孩子們總是反對,因為一年只是清明過年回家,蓋那麼大沒有用。而且,孩子想以後定居城市,可以把父母接到城市生活,蓋了房子在老家等於沒有用的資產了。
其實不是的,對於父母來說,生活在故鄉和城市,心情總是不同的。城市適合年輕人,可能不太適合老人,因為當科技開始主導生活的方方面面時,老人們總是顯得有點笨拙和不適應。他們已經沒有太多的精力去學習新的事物了。
今年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這樣的新聞,老人因為沒有健康碼,被趕下車,寸步難行;老人冒雨拿著現金去交醫保,卻因為被拒收......
老家有套房,父母才有最後的歸宿。
他們在故鄉長大,那裡有他們孩提時的樂趣,有青春的記憶和老年的平靜。一草一木,左鄰右舍和生活方式都是他們熟悉的,至少,面對這些他們不會感到惶恐。
想在老家有套房,那裡住著爸爸媽媽,寄託著人生幸福。
過年回家,踏入門檻,一家人圍在飯桌上,桌邊溫著爸爸愛喝的酒,鍋咕嚕咕嚕地煮著湯,桌上擺了幾大盤白切雞和豬肘子,和小孩子們愛吃的糕點。
聽著外面鞭炮聲響個不停,老房子的燈火也到了一年中最明亮的時刻。
因為有了這座房子,所有的人間煙火,塵世幸福,此時此刻都與你相關。
文字為物道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