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過年了,你想回家嗎?
我說的不是回家過年的那個回家,而是回家的那個回家,在城市裡辛苦混跡的你,有沒有在很多個瞬間,覺得回自己的農村老家也不錯。雖然這看起來是某種人生歷程的倒退,卻也是另外一種人生際遇的開始。
你想過回老家嗎。
作為聊城陽穀一個普通農家院的孩子,當初也是心懷夢想,覺得自己為什麼不可以是「求財之才」?自己也應該有權利和可能謀得權位、囊中藏金吧。江湖上那麼多致富得財的傳說,自己為什麼不能是其中一個呢?自己想著,別人捧著,踉踉蹌蹌地就開始了「一個人的徵程」。但是,理想太豐滿,現實更骨感。不得不說,我們懷揣著一丁點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就開始了一段要掌握這個世界的徵程。太難了,不對稱的難。
當然,在經過很長的過程之後,你會發現,自己最初定下的那個做「城市主人」的目標本來就是不對的、不切實際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對於一部分人來說,就應該做自己,回歸內心所想。我還沒有到40歲,但已經生出要回歸農村,或者回歸農村生活模式的想法了。
這麼多年在濟南闖蕩,見的人和事情太多了,經歷過很多之後,會非常規律性地想家,想往回走,時常想念那個非常普通甚至已經有些破敗、於很多人而言並不光鮮的農家院,想念那個偏僻落後的魯西小村子、那些矮矮舊舊的房子,想念那一方「在土裡叨食吃」的父老鄉親。
沒錯,是真的。
想念那些在記憶中從未老去的農村時光,和那一群正在老去的人。
我是聊城農村人,回,也是回聊城農村。
有人說,你別誇口農村人多好,現在聊城農村民風也沒那麼純樸了,現在農村也變了味,所謂的鄰裡親戚也大不如從前親密可靠,在經濟社會的高壓擠壓之下,農村人也人人忙於掙錢,甚至為了多掙點錢,人都變得「更精」了,更「油滑」了,鄰裡親戚彼此之間的關係更生疏了,「民風淳樸」也很難跟現在的農村人扯上關係等等。為了抄近道取點不義之財,還有一些人成為了老賴,傳銷詐騙橫行。此外,農村人的生活風紀也大不如從前,離婚率居高不下等等。
作為一個農村出身的人,我不想去反駁這種說法,畢竟這是對現實的一部分真實映照,因為確實金錢社會會讓人心改變,道德倫理等傳統農村運行管理方式的逐漸失勢甚至日益崩塌也是擺在面前的。隨著「生活經濟化」的大勢強力推進,讓民風回歸所謂「淳樸」已經越來越成為美好的村居理想。
但是,這裡我要強調的是,雖然農村現在從「淳樸」的留存度上來說跟以前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從文化給人的撫慰感上來說,還是要比大城市強。大城市有高樓,有商街,有洶湧而來的人潮,有城市管理的整套運行方式,它在精神內核的自律和他律的維度上,卻是嚴重缺失的,「誰佔了就是誰的」,這一鋒利如刀的鐵律,可以說讓大城市在某種維度上,獸性十足。
相比於大城市的瘋狂戾氣、以鄰為壑、互相踩貶、你爭我奪,從整體上來說,從普遍的人性上來說,農村人還相對來得沒有那麼戾氣滿滿,還至少保留著一點人與人之間基本的溫情和善意,還沒有徹底讓農村在「你爭我奪」的道路上徹底黑化。
這一點,沒人反駁吧。
在這一點上,我會相信自己的判斷,因為我在城市生活這十年,感受非常非常非常深刻。每當我從獸氣十足的所謂大城市回到農村的時候,真得應了那句古詩—「久在樊籠中,復得返自然」所描述的狀態。
回到農村,人自然,心情自然,人際關係自然。
比如,你不會擔心突然惡言相向的鄰居,不會擔心曾經的老朋友、老發小在感情疏遠之後再相見喝酒時的尷尬。
比如,你不會擔心不知道的哪路人在你不在場的情況下撩撥你女朋友、跟你女朋友要微信,那種惡到深處的毀滅式騷擾,連哄帶騙、挑撥離間,讓多少原本可以維持的家庭一朝戳破、不歡而散。而在蠢蠢欲動或者正在著手的破壞者面前,你我不過是不在場的被蒙蔽者。而這一幾乎上不得臺面的潛在風險,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機率都是均等的,害怕嗎?
比如,再也不必去面對職場上那些古老而無趣的治人套路,那些酒後變臉的所謂領導,那些小企業、小團體裡的爭奪山頭、爭當人上人的喧譁情境、作嘔姿態。
此外,還不必擔心城市裡茫茫的孤獨感,小小星辰下落九天的無以自處感。你覺得這城市燈紅酒綠、繁華異常、美女靚男都在身邊,勞斯萊斯、捷豹滿街跑,好像與你有點沾邊,其實,跟你毫無關係。看過一城繁華,回到落寞蝸居。這城市,有你的份嗎?
於是,當你回到農村老家,當你站在那一抹寧靜的中央,你會覺得輕鬆,覺得當下活得像自己,覺得這世上的惡和傷害都離你很遠,活得很真實,活得很無憂,活得沒那麼擔憂和防備,活得就是這麼多年以來,自己想要達成和做到的樣子。當你扭頭往回看的時候,你發現這種理想生活就在你一步之遙。你會很想憧憬一下。
與城市裡兩手抓空不一樣,看看你在農村老家可以做的事吧。
你可以到地裡走走,瞧瞧今年冬天麥子的長勢,預測一下明年好收成的好場景。
你可以做個俗不可耐、無所事事的人,聽聽鳥叫,街上站站,或者去河邊溜達一圈,消化消化食,看看過路的高速和高鐵,在老家的地邊的老土路上,欣賞一下野草,拿手機拍幾張風景照,跟河溝子裡放羊的老頭扯幾句閒篇。
回到胡同路遇老鄰居,可以讓根煙,不計好壞,十多塊錢的好一點,七八塊錢的人家也接著,聊一些新年新況、老年老話,各自約一下喝酒的時間。
回到家來,或者幹點活松松筋骨,給豬打點熱水,喂喂豬。或者到小時候玩耍和在樹上刻字的小樹林裡,去懷懷古,想念一下青春年少。最閒情逸緻的事情則當屬於去圍觀一下鄰村熱熱鬧鬧、鞭炮齊鳴的喜事和喪事,看看這世態人情之上不同的人生際遇,都覺得農村的生活要比城市生活那令人厭倦的老一套景點節目來得有趣和滿足。
真是這樣的,你活得很舒服。你會覺得滿滿的後悔,和自己當初的傻裡傻氣,你所謂追求的好生活、遠大前程、出人頭地、超越鄰居和親戚,真是不知道自己當時著了什麼人的道,做了那麼多年違背內心的所謂努力,在外面的世界淘來一個看似光鮮亮麗的身份,其實自己在人爭人搶的世界裡並不是既得利益者。
為了追逐一點銀兩,不得不風塵一般下墜進入墨色深沉的外面世界,在眼珠滴溜溜轉、「哥們」和「兄弟」虛情假意、人前一套、背後一套的世界裡耽誤了那麼久的時間,避開和走進各種坑騙圈套,在吃了足夠多的苦頭之後,覺得這世界的很多東西不過是一個逢場作戲的騙局。
你甚至覺得馬上想回農村老家,或者明年想回農村老家,或者3年之內想回到家。你會想到一句安慰自己也搪塞他人的話,叫做——「內心的滿足才是真正的幸福」。
你會拿很多現實條件來作為對自己判斷的支撐,比如,8裡地(4公裡)到莘縣成和商廈和萬秀城,可以滿足一切購物需求;比如,老家村裡的大超市也絲毫不比濟南和聊城的差,比如附近6裡地就到莘縣北高速下橋口,到聊城、濟南和北京都很方便。
比如現在莘縣的房子也已經非常不錯,莘縣的生活也是小而美的生活,莘縣整座城市的建設也越來越宏偉,從東環到西環,從南環到北環,城市規模也越來越大,越來越成為自己「理想中的城市」。這樣一座「微縮版」的濟南在身邊,也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比如,當自己在外面的世界做出一個五光十色的樣子,在朋友圈裡發著奢侈和悠然的人生感慨的時候,自己身居農村的老爸老媽還在用最原始和辛苦的方式,幹著自己可能都應付不來的體力工活計,每天掙著一份微薄的工資,真正以他們力所能及的努力,來貼補著這個家的日常,並為各種可能、或好或壞的未來,做著預防式的儲備。而自己吹著空調、喝著茶水的「所謂」和「看似」的光鮮生活,掙得也未必比父母多多少,對比之下不禁汗顏,並心疼父母的此番付出。
而自己這所得寥寥的結果,也與自己當初上學考功名的目的相去甚遠。薄弱基礎,空有天夢,這是一種盲目的信心躍進。一場大夢方醒,回到地面上來,老老實實認命,踏踏實實幹活。
比如,父母年紀也都越來越大,都在逼近60歲,孔老夫子所說,父母在,不遠遊,自己也應該住得近一點。18-30歲這最重要的十年,自己在外面求學、工作,沒有能夠在父母身邊承歡膝下,是一生的遺憾,現在父母都在逼近老年,自己也應該在剩下為數不算很多的時間當中,多跟兩位老人相處、陪伴,除了家人的健康和平安之外,其他所有一切都是浮雲;除了此生與父母的相伴相隨之外,其他一切,不過過眼雲煙。
比如,和自己同輩的家族兄弟,隨著各自定居地的不同,越來越疏遠,甚至到了下一代,就基本上不再彼此聯繫,各自零落天涯,請注意,也就僅剩這一世。而這一世的兄弟情緣,如果在老家生活,還可以再珍重和挽留一些不久之後就會淡漠、消散和滅絕的兄弟情,能夠在天翻地覆的農村文化和生活變革的大潮中,抓住一些東西。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你真的會這樣想,不同的人,對於這種觸動,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念家的姑娘,往往在回到老家之後,會從口中把這種念家的感覺說出來。但是作為一個30歲+的男性,一個相比年輕時候說話做事更加審慎和世故的中年男人,在面對這種內心觸動時,會更多在內心去反覆揣摩和計算「回農村老家」這種設想的可行性和實踐性。
一句話,想愛又難愛,想回又難回。縱有萬般想要回歸聊城老家,面臨的難題又像中間無形的天花板,把想法和現實熔斷般地隔離開。
1.在濟南從事的地產營銷工作,在老家莘縣幾乎找不到對應的承接企業。莘縣的房子基本不需要營銷和推廣。城區面積相對較小,縣城裡總共那麼五六個樓盤,全城人民都知道,甚至全縣人民也都知道,所以在莘縣的話,營銷工作其實沒有什麼前景,也缺少機會。
2.如果不幹這一行,還能再做哪一行?這是第一個問題。我現在已經30歲+,想要改行從一個初學者開始,又感覺比較困難。幹二手房?幹蛋糕店?幹服裝店?不是說不可以幹,而是每個行當、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專業深度和特點,從另外一個行業跳到新的行業當中來,要從頭開始,需要一個學習、適應、熟化,然後轉入盈利的軌道。
這個過程顯然需要時間,而且在當前的形勢下,很多行業都不好做,尤其小店難做,真正實現盈利不知道需要多久的時間,甚至在對當地縣域市場缺乏足夠可靠了解的情況下,能不能最終實現盈利都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再者,生活不會給你留時間,至少不會給你留太多時間。首先,老人需要贍養,父母眼看要進入60歲的關口,各種老年病可能隨之浮現,獨生子女家庭沒有別的方法,就是要靠這唯一的孩子,通過勞動所得贍養父母,所以父母這一塊很難給你時間。另外,還要規劃滿足孩子童年各方面的需要,未來一年,孩子也是一個重要的事情,奶粉、尿不溼、各種營養品等等,都幾乎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而孕育一個孩子過程當中同樣也花費不少,從懷孕建立檔案開始,就要大把花錢,孕檢、生產等等方面,都需要錢,而且現在醫院的收費也越來越貴,原來的收入水準能夠滿足基本的生活已經不錯,再加上這兩項絕對大頭的花費,想想吧,沒錢就一點辦法也沒有。
如果在莘縣開個小店,每天指望著五六百的收入、一兩百的盈利過活,那目測起來也絕對非常難過的。
而如果想要進單位工作的話,莘縣的工資水平低得不要說,平均工資兩千多三千,能夠頂到4千塊錢的工資,對於一個相對普通的工作崗位和具備普通勞動技能的人來說,已經是燒了高香了。
好,進城有點困難,如果回到農村,有沒有發財致富的道路呢?
有,但很少,農村的經濟形式基本上是數得過來的五種。第一種就是傳承了幾千年的生產方式——農業種植,春秋兩季耕種,兩季收穫,這種對於當下的農村人來說,也不再是唯一仰仗的收入方式,因為效率太低,一季種植去掉農藥化肥種子,再去掉人工成本,能掙2000塊錢就是非常非常不錯的,這個收入的話,在我們附近村的中心小學當保安,沒有什麼真正的勞動量,就是給小開開門、關關門,一個月也給開出來2000塊錢工資,所以現在農業種植生產的收入只是小頭,農村人一年只拿出來1/5的時間忙活地裡的事情,其他時間不不可能花費在田間地頭上。
第二種就是種大棚,莘縣種大棚育蔬菜的非常多,而且在國內也非常有名。但是這張蔬菜產地名片的背後,菜農們幹起來也不容易,不僅是說一個蔬菜大棚早晚兩次的收柵子放柵子非常累人,累人是可以承受的,不過就是多出點力,但是大棚所需農資價格的上漲是非常快速的。比如塑料布薄膜,比如大棚支架,比如農藥和化肥價格,再比如人工勞動價格,這幾樣基本的生產元素基本上都在上漲的趨勢之中,可以說現在種大棚育蔬菜,如果沒有足夠的啟動資金數量,現在搞起來一個大棚也非常非常不容易。而且現在蔬菜的病蟲害很多,不像以前農村這種家家種菜的時候,沒那麼多病蟲害的襲擾,現在需要請技術員給講解指導,給解決問題。這也是一塊花費。整體上來說,搞大棚需要資金、需要時間、需要技術,我一個從城市回老家的農業小白,如果想在這條路上找食吃,目測也是需要付出一定的犧牲和代價,從錯誤的道路上積累一定的經驗,慢慢摸索著向前爬。
這個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挑戰。
第三種就是搞養殖,現在農村養雞規模大不如從前,之前養雞規模大的時候,村裡能有十幾個雞房(養雞的廠房),現在我們這個村裡只有大約2個雞房,形不成規模的話,無論是雞苗還是藥,進來村裡都比較貴,不是很划算。現在養雞已經不是那個合適的階段,那麼剩下的選擇就是養豬。養豬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現在農村養殖規模最大的品類就是生豬養殖。養豬的門檻低,場地選擇比較靈活,而且最近生豬的價格還不錯,是一種落地農村後最現實、操作度最高的生產形式。但是風險性在於,未來幾年,養豬的市場前景不明朗,這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是養殖政策的容留度,這種散養型的養殖模式還讓不讓繼續,這是一個問題;第二是如果想多掙錢,就要多養殖,多養的話就需要更大的場地和更多的豬苗,這就意味著更大的資金需求和更多的風險性。而作為一個養豬家庭裡粗淺知道餵食量和餵食時間的這麼一個養殖小白,在把握養豬這個技術問題上,還是需要經驗累積和時間沉澱。
此外,現在農村養豬的病害也比較多,母豬下崽後會折損一批豬苗,在生豬長大過程中也會零零星星折損一些成豬,也會造成一定的損失。而相比於整個生豬養殖啟動和整體運營的這個事情來說, 這就是相對小的問題了。
所以如果我從濟南回到聊城老家,最合適、最具操作性的選擇還真就是養豬。
第四,農村還有一些混得比較風光的人是做小廠的,就是在村邊地裡投資做一些輔助類的初級的工業服務,比如給城市裡邊各種快遞企業,或者禽肉加工廠家等等做包裝箱、包裝袋這種,但是這種經濟形態一是需要跑證,工商證、環保證等等各種證件,我這跟相關部門的關係處理也根本沒有什麼經驗,也不知道如何去處理關係,再者沒有客戶和訂單就根本沒法開工,而客戶和訂單從哪裡來是一個大問題。購買專業的包裝箱等設備,也是需要大筆資金的,所以,這種行業水深、特別依賴地方客戶關係的加工小廠,也不適合我來做。
此外,像農村小作坊式的臘鴨加工、炸油條、趕集賣東西,則更加不適合我來做。
綜合算下來,也就是生豬養殖這條路還是比較適合我走的,如果要果然回到農村來的話。
這是我從濟南回聊城老家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把銀根續上,能夠以什麼樣合適的平臺,把自己回到農村落地的第一個問題解決掉,就是幹什麼。養豬這條路,應該是可以走的。
另外,還有其他方面的困難挑戰。
1,家裡的人如何跨過這道心態觀念上的坎,從城市回落到農村,免不了村裡一些平素喜歡指指點點的人們,此時要冒出來說話,說的話不過也是一些世俗間常見的流言,就是說在大城市裡混不下去了,不得不回到老家裡來,沒有什麼本事,在外面混了一頓還是如此失敗,還得吃老家這口土飯,上了一頓學,沒有什麼用之類。這個點其實從個人的角度來說也好接受,畢竟也不是18歲的小孩,心理素質沒有那麼差,別人說什麼當個耳旁風過去也就可以了,之後該怎麼做怎麼做。
如果路上遇到這些閒言碎語者,還是該打招呼打招呼,該聊天聊天,你永遠改變不了別人的看法,也影響不了別人的言語。而家人如何面對這些無孔不入襲來的問題,還是需要本人出來做一些安撫的工作,其實就是別人愛說什麼說什麼,自己該怎麼幹怎麼幹,別人永遠替代不了自己做事情。面對很多的實幹者,大多數人都是冷眼旁觀的,只有少數人能夠看到行動背後的目標,並真正欽佩這些做出努力的人。
這確實是一個現實的問題。且不說現在還沒有把回歸老家的想法訴諸實施,就是現在剛剛把這個想法隱晦地透露給周圍關係還算不錯的朋友,一些閒言碎語就已經來了,就覺得這是一種失敗者重走回頭路的敗者之舉,這個人已經在事業和人生的維度上失敗了等等。所以,適應老家不利的輿論環境確實是一個挺有難度的挑戰。
農村,或者從農村出來的人,很多人就是喜歡這樣給人看風使舵地貼標籤的。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是徹底的壞人,只不過在長久以來業已形成的競爭性的農村社區文化環境當中,他們也沾染了其中的習氣。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這句話是沒有錯的。
2、好,老家輿論關過去了,還有其他的關口,最凸顯的一個就是,老家的條件相比於城裡,整體來說還是相對艱苦的。從飲食、居住、衛生各個維度上,都有一些欠缺項,不如城裡的生活來得便利舒服。比如,在濟南,早晨起來水龍頭裡就是有熱水的,洗臉刷牙直接就可以用。但是在農村老家,早晨起來是沒有現成的熱水,必須要自己動手去燒。
老家冬天洗澡非常不方便,雖然很多家庭都有所謂的洗澡間,但是那個洗澡間是敞開門的,尤其在冬天冷得出奇,跟室外溫度差不多,上面雖然放著一個太陽能熱水器,但是一般來說靠那個熱水器的熱水洗澡,還是不太現實。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進城青年在城市裡非常體面光鮮,但是到了老家沒幾天,就蓬頭垢面地出現了。有些女孩在城市裡可以輕鬆地打扮很漂亮,但是到了農村老家,沒幾天就變成村姑,因為洗澡很難,沒有充足的衛生條件。
而在飲食方面,也需要時間來適應。在濟南的房子裡做飯,18般調料恨不得湊得齊齊的,炒鍋、高壓鍋、烤箱等等全部都齊備,可以做出來五色生香的飯食。但是在農村老家,炊具就比較少,主要燒大鍋,煤氣爐子上有個小炒鍋,再有個電鍋就到頭了。由於平時父母忙於上班和餵豬,家裡調料也不齊全,有醬油沒醋,有味極鮮沒有海天醬,有十三香沒有培根等等吧,肯定就是吃不了特別美味的飯食。
在這裡,你必須要適應一種以炒白菜、芹菜、炒雞蛋,頂多加進來點豬肉,然後以饅頭、麵條和米湯為主的飲食結構,因為農村的普通家庭,在飲食方面也就是這些。如果一家人一整天都忙於上班幹活,可能早飯都來不及吃,也就是胡亂扒拉兩口昨天的剩飯就要走。在這種情況下,用熱水洗臉是比較高級的享受,而刷牙,則是一種更高標準的自律和衛生享受。
老家的生活和濟南的生活從整體來說沒有可比性,那是另外一種模式,是一種艱苦的模式。所以很多人從農村走到了外面,即便再掙不了錢,過得再平淡無趣,也絕然不想回到農村老家,因為老家太艱苦了。
3、適應了農村老家的生活條件,接下來要適應的是靜如止水的農村社會當中,與外界相對隔離的信息匱乏狀態下的精神生活。在濟南,每個人的生活是與這座城市的脈搏緊密貼合、全時相關的。濟南出來一個新聞熱點,半小時可以覆蓋2/5的城市人口,3個小時可以覆蓋4/5的人口,因為現在信息流動太通暢。但是在農村老家,雖然信息傳遞的速度要比以前的年月高出不少,但是對於整體人群的信息覆蓋時間,還是需要1-3天的時間。為什麼?因為濟南的信息傳遞是靠手機和電腦,尤其是手機,這種便捷靈活的設備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具備的,一個新聞熱點出來,打開手機,各種不同APP的新聞推送就發出來了,人們接觸信息的速度很快。
而在農村老家,智慧型手機的覆蓋率還是沒有像城市當中那麼高的,尤其是一些上年紀的人,獲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聽說。這種「聽說」的途徑是人與人之間的耳語相傳,這個速度就慢一些。整體來說,農村獲取信息和共享信息的時間過程還是相對長的。那隨之帶來的就是農村人的精神生活相對匱乏一些。
你走在農村老家的街上,完全不像濟南這樣可以密切感受到當下這個時代氣息,或者緊張,或者喜悅,或者詩意,農村老家的生活氣息永遠是比較淡然,不太跟隨整體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尤其現在很多農村家庭買房進城,真正留在農村的居住人口就比較少,現在大街上都很冷清,不太見到來來去去的人,在村頭打麻將的基本都是上了年紀,50歲以上,把前半生留在村裡,同時已經打算好把後半生也留在村裡的這部分人,他們代表了這個村子「逐漸的過去式」,一種沉穩到永恆不變的凝固感。
好,這種超出你預想的「平靜生活」還是要多花費一些心思去應對的,畢竟在大城市濟南的生活時間久了,還是喜歡置身於人群之中、置身於時代浪潮之中的「在場感」。農村老家沒有在場感,只有永恆感,那這個就是一個內心感受上的小門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未變易、一日複製一日的農村生活,也並不是每個內心澎湃湧動的人能夠接受並願意適應的。
4、當你回到老家之後,隨之而來的事情就多了,你需要花費大把時間進入到農村鄉俗社會的網絡當中去,做一個地地道道的本鄉人。無論你是回到農村的老宅院裡去,還是回到7裡地以外的莘縣,那些原本你在濟南時可以不必履行的義務和責任,現在這個時候就全部回來了,都一件一件到了你的肩上。比如,同姓院裡誰家老人離世了,那你在濟南,你可以不用回來,但是你在莘縣,你就要回來了,15分鐘開車回村,守靈、弔孝等等事情你就要做了。如果誰家孩子結婚,那你也要參與這一檔子事情,從隨禮,到人家家裡婚房的裝修裝扮,再到迎親,再到當天吃飯時候給上菜,你就都要跟著。
甚至於誰家添孩子,誰家訂婚,你也是都要跟著參與,跟著忙活。好,到了這一關,那些原本你在濟南時可以少參與的村裡事,也都有了你的份,誰家出喪的時候,村裡居委會出個名單,讓哪些人去幫忙,那你就要去。
等等吧,你逐漸成為鄉俗社會當中的一員,成為這個村子代際傳承中的普通一份子。所有那些你在濟南,在外面世界裡短暫得到過/被賦予的光鮮名號,此刻就都煙消雲散了,你就是一個普通的村民,你必須適應農村社會當下這套人情往來的規律,自己融身進去,並且能夠遊刃有餘地躲開這套規律帶來的負面的東西,比如農村社會當中菸酒的流行,不抽菸不喝酒的農村人很少,抽菸喝酒很厲害的農村人很多,農村人碰面的時候都把讓煙作為一個打招呼的方式,而你在這樣一個菸酒縱橫,甚至牌局縱橫的環境當中,如何能夠保持決定歸來農村時的一份初心,能夠減少對菸酒的沾染,遠離不良的文化習俗浸染,也是一個問題。
這也是你回村之後必然會面對、必然要適應的一個全新而且特別現實的內容。
總體上看,從濟南這種契約社會的城市生活,迴轉到農村這俗為主的鄉土生活,這條道路上還有很多需要面對和克服的東西。從城市到農村,這是一種巨大的人生轉折,相信從農村走出去的絕大部分人,他們都不太會走上這條回頭之路。
除了現實條件影響這個決策之外,很多外圍的其他因素,也會讓人面對如此巨大的決策時產生遲疑,比如,願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未來也面對城鄉結合這種新的生活居住環境。有很多人覺得我到濟南了,就想讓孩子這一代直接嫁接在濟南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層次,而不想讓孩子在這個層次上往下掉落,覺得從濟南這座城市起步,就是給孩子一個更好的人生。
比如願不願意重新面對鄉俗社會當中文化程度上的差異,農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在文化環境的感知上的落差,也會讓人不得不回到一個相對低維的思想和文化交流環境當中來。那這種就是,在收穫一種更自由、更自如、更充分的生活模式的同時,也要面對人生維度上的些微滑落。
正所謂,有所得,必有所失。
當然,還有一些意料內外的因素,會讓這一趟「進村」的歷程來得更加不平凡,那就是農村未來5年的變遷,會不會就地成城?這個不必細說,大家都知道的一種未來風向的改變。
還有城市釋放給你的各種誘惑味道,在「利誘」的前提之下,你願不願意放棄一個「假定很美好」的城市未來?比如,就濟南這座城市來說,這個區又出了多少土地,那個區又出了多少土地,未來哪一塊又完成了規劃,哪一塊將會出現一個大型的商業綜合體,或者哪一塊又要建設一個全新的醫院等等,這些利好的消息既關乎於錢,也關乎於未來生活的品質,一句話,城市為你提供更多,讓你享受更多,得到更多。
在未來十年、二十年系統性的規劃出爐和言辭影響之下,你能擺脫所有這些誘惑對你的吸引力,而去做一個「戰略性放棄又戰略性獲得」的巨大改變嗎?恐怕對很多人來說都是比較難的。
我覺得很多人很難從一個整體的角度來審視這一生的得到和失去,這種得到和失去不僅僅是指物質和生活上的,同時還是指精神和內心,以及幸福指數上的得失。大多數人都是在追隨著某種潮流在前進,別人這樣,那似乎我也該這樣。就像我當時從西安畢業之後,不知道為什麼就落回到了濟南,沒有人告訴我應該這樣做,也沒有人拿鞭子驅使我這樣做,覺得那似乎是一種「好」,一種未來,一種繁華,一種成功方向的選擇。
其實,事過之後,經歷蠻多,才發現,還是真的要花時間來想一想,來整體定位一下自己的人生、自己該幹什麼,什麼才是適合自己的。真的,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大城市雖有萬般好,但於我這個無名之人,終究是高冷和遙遠的,即便身在其中,也依然寒意深深。而老農村雖有萬般差,但對於我這個原本鄉土之人,終究是溫暖和體貼的。
人生來到30歲+的檻,會看清楚很多原本模糊不清的東西,想擺脫現實當中各種枷鎖的捆綁,隨心而動,走自己的路。
雖然很難,在未來不長的時間裡,還是想做走走試試。畢竟,過去十年的經驗和教訓,還是讓自己成長了很多,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自己應該做的、想要做的,比以前要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