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滿貨櫃的貨船徐徐靠岸,巨大的龍門吊不停作業,運轉車來回穿梭;與碼頭相連的工業園區,生產車間機械轟鳴,項目建設現場數千工人同時施工;投資40億元、連接市區的向海大道通車在即……走進北海市鐵山港區,發展態勢令人振奮。
近年來,鐵山港區以產業集群為抓手,促進要素集聚,謀劃臨港大產業,初步形成石化產業、新材料產業、玻璃產業、林紙產業等四大千億元產業集群。今年1—10月,鐵山港(臨海)工業區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757.9億元,同比增長7.9%,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2億元,增長123.6%。
當下,鐵山港區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百倍信心跨進向海經濟大時代。
龍頭帶動,吹響項目「集結號」
「目前700多名施工人員正在作業,總控室、配電室主要設備已經進場,項目完成了八成,其中硫酸鉀項目預計年底可點火投產。」近日,在鐵山港(臨海)工業區川化項目建設現場,川化天禾副總經理唐彬指著一棟棟拔地而起的廠房告訴記者。
川化項目是去年「川桂合作」協議籤訂後四川省骨幹國企入駐廣西的第一個產業項目,是自治區「雙百雙新」產業項目,設計年產48萬噸硫酸鉀,分兩期建設。「這個項目雖然投資只有13億元,但它拉動的項目和產業,將超過百億元。」唐彬說。
石化產業是鐵山港區打造的四大千億元產業之一,目前在園區已有投產企業4家,分別以中石化北海煉化和廣西液化天然氣(LNG)為龍頭,形成和源石化、新鑫能源等下遊配套產業項目集群。今年以來,為全面加強石化產業集群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工業區通過支持煉化結構調整改造項目建設,推動傳統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加強引進相關企業和項目。投資125億元金山化工玻璃生產配套暨傳統鹽化工升級改造項目於今年4月籤約,投資105億元鼎龍集團年產60萬噸氯化法鈦白粉項目於今年5月籤約;自治區「雙百雙新」項目三聚100萬噸/年先進生物液體燃料項目和瑞和環保生物柴油及深加工項目已經開工建設,建成後將是廣西最大的生物質先進燃料生產基地。
「園區正在形成以原油加工為源頭,烯烴、芳烴為下遊,延伸精細化工和終端化工應用產品產業鏈,形成煉油化工一體化臨港石化產業基地。」鐵山港區委書記餘興國說,在貫徹落實自治區「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發展思路的具體實踐中,鐵山港區已初步形成石化、臨港新材料、玻璃、林紙四大千億元產業集群,引領帶動海洋裝備、港航物流、加工貿易、表面處理等四大百億元產業發展,形成「4+4」產業格局。
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鐵山港區吹響了項目「集結號」。在已落地的信義玻璃、北海煉化、斯道拉恩索、北部灣新材料公司等重要企業之後,2019年又新籤項目47個,項目投資總額971.87億元;今年1—10月,完成籤約項目18個,籤約項目合同投資總額3340億元,提前超額完成年度1000億元的目標任務。目前,正在重點推進56個產業項目,總投資達6250.15億元。
海陸統籌,內聯外通「快車道」
太陽紙業350萬噸林漿紙一體化項目是鐵山港區謀劃「千億林紙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總投資228億元,建設包括文化紙、生活用紙、白卡紙、特種紙在內的全系列紙張產品,分兩期建設,項目全部投產後可實現年營業收入200億元。
「最初只計劃投資100億元,後來追加到了228億元,現正謀劃提升到368億元。」太陽紙業總經理馬林告訴記者,不斷加碼投資,緣於在投資建設過程中,對這個區域的區位優勢、政策優勢、市場資源再發現。
經過重新評估和研判後,太陽紙業把原計劃投在其他地方的項目,放到了鐵山港。「國際港口、深水碼頭、海鐵聯運,完善的基礎設施正在改變著鐵山港的資源稟賦。疊加優勢下,產品將贏得市場主動權、定價權。」馬林介紹,藉助鐵山港碼頭航運,大大降低原材料進口成本,同時通過海鐵聯運以及西部陸海新通道,產品可快速到達內陸市場和海外市場。
北海港是我國西南地區的重要出海口,鐵山港是北海港的主要港區之一。此前因不通鐵路,貨物下船後,只能依靠汽車「螞蟻搬家」。今年4月,鐵山港進港鐵路專用線通車,打通了海鐵聯運「最後1公裡」,來自印尼、菲律賓的鎳礦,澳大利亞的煤炭下船即可接入鐵路連接南昆、湘桂、黔桂等鐵路運往我國中西南地區,而來自中南、桂東南地區的白糖、紙製品也可取道鐵山港,發往東南亞、日本等地。海鐵聯運實現無縫銜接,省時省力省錢,每裝一列車可壓縮6小時,每噸可節約成本6元。
《北海市向海經濟發展規劃(2018—2035年)》提出,將鐵山港區發展成為面向東協、連接西南中南、通達珠三角的以服務臨港工業為主,兼顧轉運、保稅、加工等多功能的現代化航運物流樞紐。
目前,經過海陸統籌發展,港口設施建設取得新突破。其中,2個泊位擴大開放通過北海市口岸辦預驗收;2個泊位職業健康、安全設施通過驗收;西港區北暮作業區南7號至南10號泊位工程項目通過核准。松旺至鐵山港東岸高速公路建設順利推進,連接市區與港區的向海大道主道已全線試通車。
「隨著鐵山港內聯外通能力增強,吞吐能力也日益提升。」北部灣港股份公司北海港分公司副總經理梁韶光介紹,今年1—10月,港口貨物吞吐量累計完成2220.79萬噸,同比增長11.70%;其中貨櫃吞吐量42.04萬標箱,同比增長37.67%。
優化服務,提升發展「軟實力」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可改善地方「硬環境」,增強對優質企業的吸引力,但企業能否安心紮根,優化服務提升「軟實力」是關鍵。
「剛到北海時,舉目無親,政府給我們提供了臨時辦公室,用於接待、洽談,解決了我們所面臨的問題。」馬林告訴記者。如今,走進鐵山港區辦公大樓,在一樓大廳的顯眼位置,擺放著琳琅滿目的紙業相關書籍、紙杯、飲料包裝盒等系列產品,牆上則是公司簡介、企業文化材料,二樓還有一間辦公室供該公司專用。
「去年我們組建了600人的抓項目小組,其中有一半是退休的老幹部、村幹部和生產隊長。」鐵山港區區長龍起雲說,為了讓企業儘快落地、開工、投產,鐵山港區成立了項目「大幫辦中心」,為企業提供保姆式服務,將服務前移到環保評估、可研編制、規劃許可等更專業的內容。
同時,通過零花費、零見面、零紙張在線完成對企業指導、解答和填表工作,進入全程無紙化辦理,做到「網上事情網上辦」「一次辦」。以「一個項目、一個團隊、一份辦證程序、一份材料清單、一份編制單位庫」,將審批窗口的諮詢指導工作提前至幫辦階段,企業開辦效率得到顯著提升。
「籤約只是『訂婚』,項目落地、建設才是真正的『結婚』。」鐵山港區副區長羅虹告訴記者,如川化項目考察團到鐵山港實地考察後,立即敲定投資意向,隨即用3天時間完成項目選址,僅用40天即進場施工,創造了北海項目落地建設的最快速度。「這樣的『閃婚』,是我們優化服務提升軟實力的結果。」羅虹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