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參加了一場肅靜的葬禮,不同於一些老人的死,一般都是熱熱鬧鬧的,特別是某些上了年紀的喜喪,大家都在回憶這個老人一生的豐功偉績,親人也多半能坦然接受。
但這場葬禮,幾乎除了哀樂之外,都是肅穆的,偶爾會有親人失控的低聲啜泣。不過,但凡能哭出聲音的,還是得到了情緒宣洩的出口。
最可怕的是大悲無聲。就像這位逝者的妻子,強打著精神接待著來賓,安慰著年邁的公公婆婆。說來也是諷刺,一向連煙都不碰一口的丈夫,居然得了肺癌晚期,不到2年便撒手人寰,留下只有9歲的兒子和一雙白髮蒼蒼的父母。
他是家中的獨子,亦是家裡全部的希望,是撐起這個家的中流砥柱。可是,卻這麼匆匆而走,對這個還算小康的家庭來說,雖然不用為生計籌謀,但一家人似乎少了主心骨,一向不問世事的妻子,不得不承擔起操辦這場葬禮的任務,雖然有親戚幫忙,但最後林林總總的決定權,事無巨細都還是需要她決定。
公公比較克制,而婆婆則是情緒崩盤,低血壓暈倒過兩次。她叫了自己的表哥,送婆婆去了醫院。還有孩子,9歲的孩子似是而非,有時候哭著叫爸爸,但有時候又吵著玩手機,默默丟給他。這一刻,她不想給孩子什麼沉重的教育,只是讓他安靜地面對這一切。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世間也並無什麼的感同身受。中年人的崩潰,大悲無聲,都是隱忍克制的。
有一些好事的長舌婦,在背後討論這位妻子居然在葬禮上連一滴眼淚都沒掉。人啊,有時候不肯放過自己,也不肯放過別人,不憚以最壞的惡意去揣測人心,卻不知這也是在消耗自己的善良。
辦完喪禮,妻子把自己反鎖在房間三天,但是三天過後,她又擔負起接送孩子、照顧老人以及上班賺錢的任務,生活步入正軌。她說也曾經想過無數次,跟隨男人去了一兩百了,可是,這真的是男人希望看到的結果嗎?
風雨撲面是常態,人到中年,唯有在苦難中繼續煎熬,這是自渡,也是渡人。
3月份的一天晚上,安徽合肥的李先生還陪著妻子和五個月大的兒子在公園裡散步,一個三口之家其樂融融的樣子,像是我們生活中的幸福生活的模樣。
可是,第二天李先生的妻子因腹痛去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就診,醫生數次稱其「沒事」,但她卻在回家後出現翻白眼、流口水等症狀,送醫搶救後不久不幸死亡。
僅僅三天,卻來不及說一聲再見,從普通的腸胃炎到最後因為漏診造成的不可挽回的逝去,多少令人唏噓。
可是對於李先生來說,與妻子生死相隔之後,還有嗷嗷待哺的兒子,這才是他接下去生活的重心。
中年人,連悲傷的時間,都是極短的,你需要做的是放下,誰不是深夜痛哭崩潰之後晾乾眼淚,然後清晨按時起床,平靜做早餐,送孩子上學,回單位做事。
「今天老婆打的,的士司機主動給她說,剛剛上車的一個男的,在車上就哭起來了。
這個人年前還是一個企業高管,年薪三十多萬,買了一套房,月供5000元。剛剛買了一輛車,月供7000元。
他本來想著今年可以大幹一場,還清自己的房貸車貸,結果疫情還沒有過去公司卻倒閉了。
他現在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自己已經很久沒找到工作,也不敢和家裡人說,只能在計程車上大哭一場。」
秋葉在他的微博裡分享了這一個故事,其實這個事情稀鬆平常,每個城市都是數以萬計的人處於類似的狀態。
生活從來都很難,不覺得苦澀的是那些極少數出生就在羅馬的人。今年年初,中國約有500萬人因新冠狀病毒的爆發而失業。官方數據顯示,2月份城市失業率躍升至6.2%,創歷史最高水平。
可是,每個人的崩潰情緒的表達,都是不同的途徑。有的人隱忍克制,喜歡用獨處來消磨;有的人卻選擇張狂宣洩,尋找內心的平衡點。但目的都是一樣的,為了能夠活下來,撐下來,走下去。
白巖松老師曾說:80後是中年的主要群體,上有老下有小,沒有額外的兄弟姐妹去分擔。而且人已到中年,在工作上很多時候已經比不上新任的90後們,他們年輕,思維能力強,做事情一流。所以中年人的崩潰,都是有原則的,不能無緣無故,承擔著自己的壓力和責任。
魯豫在《偶遇》中說:「無論是誰,我們都曾經或正在經歷各自的人生至暗時刻,那是一條漫長、黝黑、陰冷、令人絕望的隧道。」
沉溺於痛苦本身,只會將痛苦越養越大。中年人要走出這條隧道,可能都只能依靠自己。希望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