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將重開,「歐洲繪畫史教科書」同時亮相

2020-12-26 澎湃新聞

繼位於東京上野的東京國立博物館對外開放後,澎湃新聞獲悉,同樣地處上野的另一重要美術館——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將於

6月18日

重新開放,而「倫敦國家美術館名作展」將於同日開幕,展期推遲至10月18日。此次展覽展出61件來自被稱為「歐洲繪畫史的教科書」的倫敦國家美術館藏品,橫跨從文藝復興至後印象派的繪畫歷史。

「倫敦國家美術館名作展」原本預計從今年3月3日持續至6月14日。在此之前,展品已經運至博物館。然而,就在開展前不久,博物館宣布因疫情而關閉。這一展覽計劃將在東京站後巡展至大阪的國立國際美術館,目前,大阪站巡展已宣布延期至今年11月開幕,展期近三個月。巡展的最終站定在坎培拉的澳大利亞國立美術館,展期可能將推遲到明年五月結束。這意味著這批來自倫敦國家美術館的重要藏品可能要到明年夏天才會「回家」。

倫敦國家美術館建於1824年,專注歐洲繪畫。此次展覽將呈現美術館館藏中的61幅作品,橫跨文藝復興至後印象派的繪畫歷史。這是美術館首次在英國以外的大規模巡展,也是這些作品首次亮相日本。展出作品包括卡羅·克裡韋利(Carlo Crivelli)的《聖母領報》與梵谷(Van Gogh)的《向日葵》。

《聖母領報》,卡羅·克裡韋利

《向日葵》,梵谷

不同於其他大型歐洲博物館,倫敦國家美術館並非基於皇家收藏,而是從市民收藏積累而來,囊括從13世紀下半葉一直到20世紀之初的藏品,涉及各種風格,包羅萬象,因而被稱為一本「歐洲繪畫史的教科書」。此次展覽著眼「倫敦國家美術館是建立於英國的西方藝術博物館」這一立足點,從「英國與歐洲大陸的交流」這一視角出發,分為七大主題。

第一部分為「義大利文藝復興繪畫的收藏」。早在倫敦國家美術館設立之前,義大利文藝復興繪畫就在英國備受尊重。不過,如今收藏於英國的這一時期作品是在十八世紀末以後才被帶到英國,在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的混亂中,法國等歐洲大陸各地的許多私人收藏品都遭遇了流散的命運,這為英國收藏家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收藏機會。這一時期,眾多傑作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被帶到英國,其中最受歡迎的是威尼斯派的提香、佛羅倫斯-羅馬派的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等。展覽上,提香的《勿觸碰我》(Noli me Tangere)便是這類作品的代表。19世紀中葉起,這種喜好發生了變化。英國開始對以往被忽視的早期文藝復興藝術進行了重新評估,以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為例,烏切洛生活於中世紀末期與文藝復興初期,他將晚期哥德式和透視法這兩種不同的藝術潮流融合在一起,在展覽中,其作品《聖喬治與龍》(Saint George and the Dragon)中斜向刺出的長槍與地面草皮的形狀強調三維空間,雖然有些不自然,卻可見到畫家的關注所在。

《勿觸碰我》,提香

《聖喬治與龍》,保羅·烏切洛

第二部分為「黃金時期的荷蘭繪畫」。倫敦國家美術館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全面收藏十七世紀的荷蘭繪畫。憑藉貿易和商業繁榮興旺的荷蘭與英國地理位置接近,其文化對於步其後塵而成為海洋帝國的英國而言十分容易親近。在這一部分的展品中,倫勃朗的《34歲的自畫像》(Self Portrait at the Age of 34)無疑是一大焦點。這幅畫作於他名聲鼎盛時期,畫中他側著身,右手肘放在欄杆上,充滿自信地看著觀者方向。除了倫勃朗這樣的大師作品,紮根於現實世界的靜物畫、風俗畫以及海洋畫也備受英國人的歡迎。19世紀60年代,維米爾在法國獲得了重新發現,他的人氣迅速傳到英國。在本次展覽上,能夠看到倫敦國家美術館收藏的第一件維米爾作品《坐在維金納琴旁的年輕女子》(A Young Woman seated at a Virginal)。

《坐在維金納琴旁的年輕女子》,維米爾

第三部分呈現「凡·戴克與英國肖像畫」。來自比利時佛蘭德斯的畫家凡·戴克(Sir Anthony van Dyck)是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時期的英國宮廷首席畫家。他繪製的宮廷肖像畫風格大氣,深受歡迎,他所描繪的人物姿勢、服裝和布景等被日後的英國畫家們作為典範而繼承。這一部分追溯了英國畫家如何沿襲並發展凡·戴克的肖像畫形式。十八世紀,工業化進展和國家快速發展催生了新型社會階層,為了與傳統貴族相抗衡,他們尋求了肖像畫這一手段。這一時代誕生了一種名為「談天畫」(conversation piece)的新肖像畫,這種肖像畫是以自家宅邸或領地為北京,描繪身穿時髦服裝的上流市民夫婦或全家團聚場面的小型作品,與大幅的傳統王侯貴族肖像畫形成鮮明對比,體現了市民階級的興起。

《伊莉莎白·西姆貝爾畢女士與安多弗子爵夫人多蘿西》,凡·戴克

第四部分以「狀遊」為主題。狀遊(Grand Tour)是指自文藝復興時期以後,貴族子弟作為完成學業的最終步驟,前往法國和義大利等地,尋求藝術、文化和西方文明的根源的旅行,壯遊尤其盛行於18世紀的英國。如同今日的明信片,當時富裕的遊客希望帶回繪製當地著名景觀、古蹟或節慶場面的繪畫。在威尼斯,由卡納萊託(Canaletto)繪製的城市景觀畫非常著名,展覽中展出了他的一幅《威尼斯:大運河上的划船比賽》,畫中,身穿狂歡節服裝的遊客與裝飾華培的貢多拉船讓整個畫面充滿活力。畫面的遠景出描繪了原本應該看不見的裡亞爾託橋,藝術家在此巧妙地使用透視法,將構圖凝聚起來。

《威尼斯:大運河上的划船比賽》,卡納萊託

第五部分「西班牙繪畫的發現」探索了英國對於昔日西班牙繪畫的重新評估。十九世紀初期,英軍參戰的西班牙獨立戰爭促進了兩國之間的人員與物資移動,西班牙藝術也在英國真正變得廣為人知。由戈雅(Francisco de Goya)繪製肖像的威靈頓公爵是在該戰爭中擊潰拿破崙的英雄,他在回國時帶回了包括委拉斯凱茲(Diego Velázquez)在內的諸多西班牙藝術作品。委拉斯凱茲的作品對惠斯勒、薩金特等英國藝術家產生了重大影響。

《威靈頓公爵》,戈雅

第六部分「風景畫與如畫美學」又回到了英國,探討以特納為頂峰的英國風景畫在誕生過程中經歷了怎樣的歷史和發展。從十八世紀下半葉其,「如畫」(picturesque)在英國廣泛流行,相較於重視和諧的古典之美,藝術家試圖從自然界中發現不規則的、富有對比和變化的「如畫般」的美。這種價值觀的根源來自克勞德·洛蘭(Claude Lorrain)等在17世紀義大利製作的理想風景畫,洛蘭的繪畫詩情畫意地描繪了平靜的陽光和周圍的空氣,成為英國人眼中體現「如畫美學」的存在。在倫敦國家美術館的藏品中,17世紀理想風景畫也從設立之初就佔據了重要一角。而到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那些曾風靡一時的田園牧歌式風景畫成了一種對時代症候的回應,它們細膩地傳達出對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失落的「自然樂園」的一種文化補償和精神撫慰。在十九世紀的英國風景畫家中,特納是傑出的代表,他以洛蘭為偶像,後者常常點綴一些神話或宗教人物在景物之中,在展覽展出的特納作品《嘲弄波呂斐摩斯的奧德修斯》中,就描繪了一出沐浴在雄偉光線中的神話場景。

《海港》,克勞德·洛蘭

《嘲弄波呂斐摩斯的奧德修斯》,特納

作為展覽的結尾,第七部分「英國對法國現代藝術的接受」介紹了在十九世紀法國推進的現代繪畫改革如何被擴展到英國。19世紀下半葉,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莫奈(Monet)等印象派畫家來到英國,但是在長期墨守學院式美學和技法的英國,對於印象派畫家和後印象派畫家的接受程度遠遠落後於法國。直到20世紀10年代以後,倫敦國家美術館才開始充實法國現代繪畫的收藏。在這一過程中,批評家羅傑·弗萊(Roger Eliot Fry)於1910年在倫敦舉辦的「馬奈與後印象派展」成為一大轉折,展覽展出了梵谷、塞尚和高更等人的作品,並將其稱為「後印象派」。在此次位於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的特展中,展出了倫敦國家美術館收藏的畢沙羅、莫奈、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梵谷等人的代表作。其中,梵谷作於1888年的一幅《向日葵》成為展覽終曲的高潮,作品在將近一個世紀前進入倫敦國家美術館,此後僅在英國以外展出過三次。梵谷 「向日葵」擁有超越文化和地域的感染力,最近,在原作被出借後的隔離期,倫敦國家美術館將這幅畫搬到了英國多地的廣告牌上,讓同樣「困於」室內的向日葵帶給人們慰藉。

《在劇場中(第一次出門)》,雷諾瓦

(本文綜合編譯自國立西洋美術館官網信息以及《The Art Newspaper》相關報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國立西洋美術館|委拉斯開茲與繪畫的榮耀
    普拉多博物館(Museo Nacional del Prado)位於西班牙馬德裡,創立於1819年,其館藏以西班牙王室的歷代收藏為主,超過7000幅繪畫藏品中包括名垂歐洲繪畫史的諸多大師作品
  • 看展 |距離我們最近的西洋美術館
    它是專門收藏西洋美術作品的美術館館內共收藏了4400件西洋繪畫、雕塑作品
  • 東京這些最高水平的美術館,點亮孩子的藝術啟蒙之路
    我們精心製作這個美術館博物館特輯,超級實用x信息滿滿,趕緊收藏起來吧~ 上野 東京國立博物館 國立西洋美術館
  • 春季主題傑作將在日本皇居旁的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進行展示
    東京2018年2月7日電 /美通社/ -- 位於日本皇居旁的北丸公園的日本首個國立藝術博物館 -- 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將在2018年度春展中展示多種多樣的春季主題傑作。 將要進行展示的作品包括川合玉堂 (KAWAI Gyokudo) 描繪櫻花美景的《晚春》(Parting Spring)。
  • 東京國立博物館等重新開放,特別展覽尚需等待
    隨著日本全面解除緊急狀態,日本全國的美術館博物館也逐漸恢復開放。澎湃新聞獲悉,6月2日,東京國立博物館、京都國立博物館和奈良國立博物館均將以預約制逐步開放,疫情閉館期間,部分特展最終無緣與觀眾見面,而新的特別展將在7月左右推出。
  • 東京國立博物館等今起開放,特別展覽尚需等待
    隨著日本全面解除緊急狀態,日本全國的美術館博物館也逐漸恢復開放。澎湃新聞獲悉,6月2日,東京國立博物館、京都國立博物館和奈良國立博物館均將以預約制逐步開放,疫情閉館期間,部分特展最終無緣與觀眾見面,而新的特別展將在7月左右推出。
  • 東京美術館新玩法Get,文藝青年快來打卡!
    1959年開幕的國立西洋美術館中,展示了實業家松方幸次郎的收藏品,其中有莫內、雷諾瓦、梵谷、畢卡索等各種藝術家的作品。 預定於2020年1月27日~2月10日休館國立西洋美術館由著名的建築師勒·柯比意設計,收藏自中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葉的雕刻與繪畫6,000件以上。
  • 東京又開了一家私人美術館
    在許多名家的浮世繪中,經常能見到日本橋與富士山同時出現的構圖,還有以東海道諸景點為題材的創作,都少不了日本橋這一站。Artizon Museum的館藏來自於石橋正二郎的私人收藏,他以西洋近代繪畫作品和日本近現代西洋畫作品,超過2600幅。六樓的展廳,展示了石橋正二收藏中的傑作,很容易就能辨認出其中莫奈、雷諾瓦、塞尚等印象派大師的作品。
  •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敦煌繪畫品
    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前身為文部省博物館,成立於1872年。該館藏有4件敦煌繪畫品、2件敦煌文書,其中繪畫品中有3件是伯希和1908年從敦煌劫走的,1957年法國吉美博物館用以與東京國立博物館交換館藏。該畫在法國1976年出版的《敦煌繪畫品》中有圖版與解說,為第106號(吉美博物館館藏號EO.1399)。東京國立博物館將年代定在晚唐。圖見日本講談社1966年出版的該館編《東京國立博物館》第2卷第2圖,講談社1995年出版《西域美術》「吉美博物館藏伯希和收集品」(2)第54圖。
  •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打造「掌上博物館」
    新華社東京5月18日電(記者馬崢 張夢恬)輕輕滑動指尖,從繩紋時代到江戶時代的土器、佛像、武士刀、書畫等歷史文物,悉數躍然於手機屏幕上,猶如一個包羅萬象的「掌上博物館」。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
  • 東京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博物館美術館?
    首先建築師:勒·柯布西耶,東京國家美術館。國家西部畫廊位於上野公園,由法國建築師勒·柯布西耶設計(1887-1965),並於1959年完工,這是勒·柯布西耶在亞洲的一個建築項目。從西方藝術畫廊的名字,你可以了解到西方藝術畫廊的收藏,這也與東京的其他國家不同。比如國家新美術館,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前者在2007年以一個特別的展覽開幕,而後者則側重於現代日本藝術。
  • 羅浮宮因疫情被迫閉館,佛羅倫斯免門票重開博物館
    羅浮宮發出的簡短聲明稱,羅浮宮工作人員在開會討論防疫問題後決定,周日全天關閉,當地時間周一(3月2日)工會代表將與羅浮宮管理層舉行會議。羅浮宮在社交網絡上也同時公布當日閉館。據悉,3月1日上午大約300位羅浮宮工作人員投票決定是否上班,結果有298人投票支持在當前情況下不上班。
  • 東京奈良等日本國立博物館今起閉館,多個特展提前閉幕或延期
    日本首相在昨天(2月26日)的新型冠狀病毒防控會議上宣布將暫時關閉由文化廳所管的國立美術館、國立博物館,根據這項政策,日本的東京國立博物館,京都國立博物館,奈良國立博物館,九州國立博物館從今天(2月27日)起閉館至3月16日,關於3月16日之後的計劃將視具體情況而定。
  • 上海「博物館奇妙夜」重啟,國外展館陸續重開
    在上海,6月6日起,深受上海市民喜愛的「博物館奇妙夜」與「夜遊美術館」回來了:在6月份的「上海夜生活節」期間,上海博物館、上海歷史博物館、琉璃藝術博物館、世博會博物館等40餘家博物館、美術館延長開放時間。 放眼海外,日本與歐洲各國已開始逐步「解封」。巴黎羅浮宮與倫敦泰特美術館將分別於七八月重新開館。
  • 值得為了一幅世界名作,去打卡的六間美術館
    日本東京國立西洋美術博物館明星館藏:莫奈《睡蓮》(1916年)▲ 莫奈《睡蓮》(1916年),日本東京國立西洋美術博物館館藏當然沒有人不知道莫奈的名字:印象主義開創者,光影色彩,點觸式的畫法……莫奈1840 年出生在巴黎,從小擅長速寫漫畫,與馬奈、雷諾瓦、巴齊耶、西斯勒等藝術家私交甚好
  • 東京國立博物館將重開,法隆寺壁畫與百濟觀音最終無緣展出
    澎湃新聞獲悉,6月2日,自2月底暫停開放的東京國立博物館將重新開放,但原計劃3月13日-5月10日推出的「法隆寺金堂壁畫和百濟觀音」大展最終無緣與觀眾見面。據悉,該展原是為了紀念日本《文化財保護法》訂立70年。也正是因為1949年日本奈良法隆寺金堂大火推動了保護法的訂立。
  • 一周觀展指南|上海讀江南與庚子藝事,東京展和服與變遷
    一些延期的重要展覽已陸續結束,浙江省博物館的「徐謂禮文書——南宋官制百科全書」和臺北故宮博物院「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也將進入尾聲。隨著全球疫情的緩和,日本與歐洲各國已開始逐步「解封」。在日本,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迎來倫敦國家美術館藏品展,而東京國立博物館則將展現和服的歷史;因疫情而中斷的羅馬拉斐爾紀念展與荷蘭梵谷博物館特展也已重新開放。
  • 秘藏千年再度現身,清涼寺本《十六羅漢本》亮相東京國立博物館
    原創 李家麗 雅昌藝術網 收錄於話題#博物館4#展覽17#藝術49近日,清涼寺本《十六羅漢圖》再次現身東京國立博物館,引起轟動。不明就裡的觀眾可能會感到疑惑,清涼寺本《十六羅漢圖》何許畫也?它的背後究竟藏著怎樣的心路糾葛?
  • 荷蘭國立美術館的玻璃藝術故事
    讓荷蘭國立美術館的策展人文章帶我們穿越幾個世紀,追尋17世紀的玻璃之光。 本文翻譯節選自ROG玻璃之光出版物《Sino-Dutch Glass: Education, Practice and Research》, 本文作者:Maartje Brattinga 博士,荷蘭國立美術館玻璃藝術策展人。
  • 「書聖王羲之」展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幕
    中新網1月23日電 據文化部網站消息,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和東京國立博物館成立140周年,由東京國立博物館、每日新聞社、NHK等聯合主辦,朝日新聞社特別協力的「書聖王羲之」展覽於1月21日下午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