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養蜂從來沒有停止過折騰。雖然一直以標箱活框為生力軍,但從沒放棄過新的嘗試。在我地,地穴箱養殖嘗試失敗了,我覺得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既然說明了地穴的陰冷潮溼不能適應本地中蜂的發展,那麼還是從地面木質蜂箱著手考慮吧。
今天在論壇和交流群與蜂友們探討,暫時沒有看到好的方法。只是目前山東「黑哥」遲萬勝和貴州「蜂蜜使者」胡如俊的新型中蜂飼養創新模式正在實驗中,雖然據說他們實驗的效果比較喜人,但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就不出來。所以,我繼續探究土養的方法。
既然格子箱,秋二箱和隔王片在中蜂生產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就以此為出發點,結合他們的優勢,來個簡單易行的土養箱設想。先把設想構思作圖如下,供大家參考,多提意見和建議,以期完善。
這次設想化繁為簡,比較容易落地。我把自己的想法逐一分享給大家,一起幫我看看是否可行。在這裡提醒大家一下,當方案確定後,請大家不要著急嘗試,特別是養蜂新手,等我實驗結果再說吧。當然自願參與一起實驗的,也非常歡迎,可以為蜂友們提供多一個數據參考。
一、總體思路
1、說齊天道齊地,客戶喜歡土養蜂蜜,市場喜歡土養蜂蜜,中蜂喜歡土養模式,我自己也喜歡土蜂土養。愛好與收益成了我永不枯竭的驅動力。為什麼一直研究土蜂土養?很大的原因是為了尊重客戶的選擇。2、照「黑哥」所言,土蜂土養除了興趣群愛好、客戶選擇,更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傳承。但凡能與文化掛鈎,也就顯得有點層次了對吧。養蜂人也能與文化掛鈎,是多麼美好的事情。3、作為業餘愛好者,從05年養蜂到現在也是五年蜂齡了,深知養蜂養得好,除了要明白養蜂技術,更多是依賴天時地利人和。沒有風調雨順,沒有好的蜜粉源植物,養蜂就失去了成長的土壤。所以與其貪多冒進,不如與本地蜜粉源存糧為依據,適度控制養殖規模,以土養求發展,求質量,求效益。
二、操作細節
1、引蜂入箱。引蜂入箱很簡單,就是將收到的分蜂群直接抖入蜂箱就行。如果是標箱過箱,就一脾一脾的驅蜂入籠,靜置幾個小時後再抖入土養箱。當然如果是原地過箱,我想,提一張王脾入箱靠邊放著,其他的直接抖落後會飛入箱內,待做起自然脾後淘汰活框脾。2、育王換王。育王還是用活框,畢竟育王這個操作,還是標箱活框最好使,不論是培養自然王還是移蟲育王,這個基本上沒有爭議,所以蜂場還是需要保持幾群活框養殖;換王就是將蜂箱倒轉,敲擊震動蜂群向上空間爬,然後插入隔王板,再放正。等蜂群上脾後,隔王區內的蜂王就可以抓住了。3、繁蜂復壯。繁蜂復壯的問題,我覺得基本上交給蜂群自我調節最好。如果是蜂群發展比較慢,或者過箱時機不對,正處於蜜粉源斷檔期,則可以在隔王板上用容器放置飼料對蜂群進行飼喂。至於緊脾一類的操作,基本上不需要。4、取蜜。取蜜是避免不了毀巢了!但是基本原則是取其盈餘,最多取一半。蔡國光老前輩比較推薦一次性取完,並將蜂蛹等進行商品化處理,南蜂北掉或繁殖生產分流,我覺得目前推行可能有難度。取蜜依然需要倒轉蜂箱,重複換王操作後再割脾取蜜。取蜜後再倒轉,視同緊脾換脾操作一併處理了。仔脾還是綁入標箱去吧,壯實標箱群,也利於來年標箱育王。
三、可能出現的問題
1、引蜂失敗。中蜂引入土養箱,因為沒有幼子脾,所以操作不當易引發全群飛逃。所以抖蜂入箱後還是加防逃片為好,待見到飛起採集花粉後可拆除。2、暑天垮脾。對於這個蜂箱是否中間穿竹籤還沒有想好。如果要預防暑天垮脾,可能還是要插入竹籤保險一些,類似秋二箱。3、驅蜂不利。敲擊驅蜂未必有想像的那樣順利,這個需要熟能生巧。4、搬動不便。這是所有土養的硬傷,沒有活框利於搬運,所以不利於蜂群銷售和轉場採集。不過我這個就是為定地飼養設計的,可以忽略這個缺陷。
好了,今天就土蜂土養的思路分享給大家,下一步就是我親自操刀,做蜂箱,引蜂群,用實際養殖效果來驗證了。不排除和地穴箱一樣以失敗告終,但本人養蜂始於愛好,樂在其中,對於成敗已經習以為常了。哈哈,中蜂土養的回歸,除了情懷,更需要養蜂人堅持不懈的創新和努力,大家說是不是?當然,中蜂土養的優點,作為養蜂人大家都心知肚明,為什麼大家忍痛割愛,是因為有一個最大的技術難點——換王,即如何抓住老王。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懇請留言,不勝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