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娛理
「35集才是故事的開始,你們看看吧!這劇要早這麼拍不就好了嗎?」
《成化十四年》播出將近一個月,終於在一片口碑圍攻中,殺出了一條血路,開始有書粉安利劇情,而會員超前點播的第35集,就是這條血路的開端,甚至因為這一集的內容,還直接拉高了這部劇的豆瓣評分。
朵兒拉下線之後,觀眾終於把她從「女主角」的位置放下來,此前曾棄劇的原著粉回歸,一直追劇的觀眾也解鎖了劇情,獲得了更多驚喜。從宣布IP改編時原著粉的驚喜,到公布選角後的期待,再到播出期的重重口碑質疑,以及目前隨著劇情更新後的評價回升,《成化十四年》好像坐上了一列過山車。
雙男主+探案+美食+古偶+喜劇,這些元素每一個單拎出來,都有爆款代表作,而《成化十四年》幾乎結合了所有這些討喜的元素,卻沒能從一開始就抓住觀眾的心?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娛理工作室獨家對談了《成化十四年》的總製片人李密,得知了這部劇背後一波三折的創作故事。從劇本改動、左右搖擺的選擇,對於安全播出的疑慮,到想要突破內容桎梏,以及接近收官時對於這部劇的思考等等,李密都一一進行了講述。
《成化十四年》海報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由熱門IP題材改編的《成化十四年》的創作過程,其實是一個很具有討論意義的案例:影視劇創作應該顧忌的受眾是誰?改編內容時應該遵循影視創作規律還是忠於原著?內容元素要垂直還是多元?這些可以討論的空間也是這部劇除評價、口碑之外,更大的意義所在。
以下內容根據採訪實錄整理。
選擇
2015年,IP改編市場剛興起不久,我讓我們公司的一個90後團隊去市場上接觸一下他們認為還不錯的項目,看看有沒有合作開發的可能,很快他們就向我推薦了《成化十四年》。那一年,同類型的改編作品,幾乎都還沒做出來。
從總製片人的角度來看,我需要決定選擇怎樣的一個盤,我可不可以做電影?可不可以做網劇?可不可以做遊戲?2015年年底時,我當時心裡想的更多的主攻方向是做電影。
所以我要找到一個「厲害」的人來幫我們做這個電影的監製,當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成龍大哥。於是我拿著小說,衝到了大哥的經紀人面前,把小說給了他。也大概是同樣的時間,我們的網劇也開始規劃了。
隨著市場變化,電影的劇本我們還在不斷改動,而且電影市場的風險太大,我們也在等待機會去把它完成。所以反而是網劇先行一步,更快和觀眾見面了。
《成化十四年》監製成龍
網劇的第一版劇本是我們項目負責人找到的編劇程曦和魏軍,我們大家都有很清晰地認定,要忠於原著的基礎概念走下去。第一版劇本出來的時候,我們的感受就是「挺好的,沒什麼毛病」,只是在這個基礎之上擴充了一些集數,但內容的主線沒有改變。
最終版本的劇本,我們也拿給一些審稿人看過,當然也包括一些沒有看過原著的人,這些人給到的反饋和我們自己對劇本的認知是有出入的,他們會覺得「這是什麼,好平淡啊。」這樣的意見反饋多了,就給了我們一個選擇的空間,「我們現在想的方向對嗎?這是我們想要的嗎?敢不敢衝一下?」
很多當時做網劇項目的人都對我們的第一版劇本提出了意見,「好像缺點什麼,但是又說不出來。」所以,當別人再誇這個劇本很淡很清幽的時候,我們就會看到風險——這部劇要表達什麼?只是探案嗎?兄弟情嗎?你的價值觀是什麼?這些疑問就給到我們有了空間去接受另外一種可能性。
《成化十四年》海報
所以,當我們選定郭爽導演來執導這部作品,他提出來要重新做劇本的時候,我們也想說「那就試一試」。和之前的劇本相比,他確實是做了一個天翻地覆的變化。
做這樣的改動,我們不猶豫嗎?也猶豫,所以一開始我讓導演先嘗試了3集,我們看了這次前3集的劇本後,會覺得人物從文字中蹦出來了,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主角。
2018年年初,郭爽加入這個項目,一直到年底開機之前,我們都是在不斷修整劇本。在這個過程中,所有演職人員看完劇本之後,都是認可的狀態,儘管和之前的內容是有顛覆性變化的,但得到的反饋是,「在劇本中看到了人物成長,看到了人物鮮明的性格,看到了煙火氣」。我們劇中那麼多老戲骨,也都是看了劇本才決定出演的。
《成化十四年》劇照
安全
2018年,影視行業已經開始動蕩了。6月份我們進入籌備期,外界壓力已經開始來襲,橫店幾乎沒什麼組在開工了。你會感受到「做一個作品,好難啊。」
所以我們不得不考慮到原著題材的敏感性,是不是要考慮更多的安全性?這個時候我必須要跳出來,不再是一個創作者,而是要從宏觀角度去看這個項目能否繼續推進。
導演在設置朵兒拉這個角色時,最初並沒有那麼多戲份,原定第24集就要被炸死,但為什麼到了第34集才被炸死?這個問題我也問過導演,他的回覆是,「這個人物一開始是出於功能性和安全性的考慮,但我們不能只把她作為一個功能性的人物,要把這個人融入到案件中,讓這個人和整個大的案件有更多的聯繫。」同時,我們也把第一版劇本的原編劇請回來把握後半段的劇本。
就好像每一起小案件中,都有一些功能性人物一樣,朵兒拉就是那個貫穿全劇的大案件中的一個功能性人物,只不過我們這部戲是一環套一環的,很難一一去拆解,所以書粉可能就覺得「你這是加了一個所謂的女主角。」
《成化十四年》劇照
再來就是從原著雙男主變成了現在的三男主設定。在導演的創作裡,他很喜歡汪植這個人物,所以在創作新劇本時,我們就做了這樣一個「鐵三角」的改編,汪植身上確實有加入一些閃光點。
和原著相比,唐泛也確實被削弱了一些,他身上的某些點被分給了汪植和冬兒,這其實也是導演想要的效果之一,他不想要一個所謂「完美人設」的唐泛,而是要有可愛、有缺點、也有一些小聰明的唐泛。
至於觀眾說的「幼稚」......說真的,一開始看片的人都沒有感覺到,反而是在他身上看到了生活和探案過程中的反差感。
《成化十四年》劇照
汪植的角色設定和其它影視劇中的西廠人物是有所區別的,也是有新鮮感的,以致於這部劇播出之後,汪植的受歡迎程度有點出乎我的意料。
汪植的扮演者劉耀元是最後一個進組的。在原著裡,他本身就有一批粉絲存在;二度創作時,這個人物又被加強了;再加上給他的定位就是要全新人演員,所以這樣一個有分量的角色是很難抉擇的。劉耀元是一個沒什麼作品的新人演員,選定他的時候,已經試鏡過太多次了。
《成化十四年》劇照
隋州的個人魅力挺強的,就是淡淡地陪在你身旁的那種人。這種陪伴感和演員自身的聲音是很搭配的,我們不是沒有給他找過配音,是真的找過,結果配完之後,我們所有人一致認為,「太不隋州了」。演員本人的聲音有一種無可替代感,當然也確實有一些口音,但這也是我們要做出的取捨。
官鴻的配音就做到了貼合人物、貼合他自己本身的聲線。唐泛的臺詞很多,官鴻平時的聲音也是蠻可愛的,在選擇使用配音時,我們也是在眾多方案中選擇了現在這個最接近官鴻自己聲線的聲音去做了後期配音。
《成化十四年》劇照
輿論
這幾位演員的選用也曾被肯定過。第一次公布角色海報時,很多書粉來告訴我們,「哇,這就是我想像中的那個人。」我們當時心裡好高興,因為我們選擇的演員被大家接受了。
隨著更多物料被放出來之後,我們把大家的期待值又拉高了很多,但是成片播出後,觀眾發現劇和自己的期待有差異,可能就會有一些失落感。
輿論風向一下就變了,這個轉變不光有觀眾的反映,還有此前一起看片的宣傳、後期、平臺的工作人員等等,都開始懷疑自己的眼光,「真的不好看嗎?我們之前那麼喜歡,平臺都是打出S級的項目。為什麼和觀眾的反饋相差這麼大?」說實話,在播出之前,我們確實對這部劇太自信了。
在罵聲中,那些覺得《成化十四年》真的好看的觀眾,慢慢地也不敢發聲了,因為他們也在懷疑自己的內容審美。這場輿論的導向就像是龍捲風,把我們的一切期待都打亂了,「女主角」的話題不斷被製造,後面的劇情走向具體如何,大家似乎已經沒有耐心想要知道了。
還有人罵我們,「你們改成這個樣子,不如不叫《成化十四年》。」這些評論我們都有看到,反過來我們也在思考,美食、吃貨、懸疑等元素都給到觀眾了,為何卻造成了觀眾的流失?是不是我們自己想要的太多了?
《成化十四年》劇照
我們主創人員的心理上多多少少都有些不甘心,就好像我們認真去做了一部元素齊全的舞臺劇,但是售票口和內容切入點都選擇了原著小說的題材,我們的表演還沒有開始,第一批買票進來的觀眾就已經開始嚷嚷著要退票了......劇中很多有滋有味的東西,很多我們用心在做的內容,其實都沒有被觀眾看到。
我們當初的觀眾定位,就定在更為大眾的影視劇觀劇人群,但是這部分觀眾卻被突如其來的輿論風波影響,還沒有給我們太多機會,就已經被擊退了。
這就是網劇市場,很現實也很殘酷。每天想著「是不是把所有元素都放進去,就能成為所謂的爆款?」答案是:不可能。
前幾天,我收到了《成化十四年》原著作者夢溪石的微信,她說,「今天有個普通路人觀眾有跟朋友說《成化十四年》很好看,我自己在閉關趕稿,到現在還沒來得及看。親愛的恭喜你。「
我當時就特別想哭。確實,關於原著的內容,是我們照顧不周。我希望《成化十四年》這部劇的嘗試,可以成為市場中一個值得討論的課題,也可以給後續IP改編內容輔以更多的思考。
《成化十四年》劇照
我們也在想,是不是還有一些值得改進的地方?哪些地方確實做得過多了?或者在在安全性的掌握上有沒有把握好限度,這個拿捏的過程,我們是不是過於保守了?
現在的《成化十四年》是我們選擇的風格,不被觀眾理解的後果我們也會承擔,只能去面對它,但同時也希望那些路人粉的聲音不要被忽略掉。眾口難調,一部作品肯定每個人理解都不同,「一千個人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我尊重和我一起工作過的所有創作者們,這部劇的改編大方向是我們所有人一起定下來的,既然是一起定下來的,那就要一起去面對:觀眾對這個方向的改編不買帳,那好,那就下一次再做好一點。
《成化十四年》劇照
結語
《成化十四年》的第35集,是一整集的閃回,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這種創作方式在國內極為罕見,在美劇中偶爾會用,通常用來體現最初的人物成長,確立主要人物目標和人物關係,解釋主線的前後因果等。
在劇集內容偏後的地方,用這樣的表現手法來講故事,本身就是一種冒險。三年前的一場巨變,講述主人公們為何會在故事最初呈現出那樣的狀態,講述命運的奇妙之處。然而,這樣的內容,卻並非每一位觀眾都能看到了。
在大數據計算觀眾的喜好時,一切似乎變得頗有依據,一切又似乎開始虛無縹緲。作為創作者,在創作之初就要考慮受眾、改編法則、要考慮更多觀眾的感受、評價,這似乎就已失去了創作者應該有的內容堅持和本心。
倍速時代,觀眾的看劇時間被壓縮,對於劇集內容的耐心程度也在不斷縮減,「一集棄劇「似乎已成常態,像《成化十四年》這種在後續內容中才不斷有驚喜的劇集,是不是理所應當就該被埋沒,沒有展現的舞臺?
尊重觀眾的觀看喜好去做一部影視劇作品,並不意味著一味地順從、討好,優質的影視劇內容需要打破傳統的創作模式,也需要足夠的展示空間。
《成化十四年》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