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嵩縣田湖鎮紙坊村,70多歲的吳水旺又接了一個活,只好推掉戲友們的邀請,關上大門,精心打磨手中的二胡。這把二胡是用藏了30多年的紫檀木做琴杆,託內蒙的朋友買的馬尾毛,直到完整打磨一遍之後,老爺子才抬起頭:「這把琴,光材料就得1000多,我打磨的時候,別跟我說話。」說起來「老琴匠」吳水旺,村裡還有不少年輕人不認識他,但是說起「二胡旺」,就有人熱情的給你指點他家的住處。攝影:王懷卓 編輯:韓延昭
吳水旺原來是洛陽醬菜廠的職工,年輕時候就喜歡曲藝,對板胡、曲胡、二胡、三弦情有獨鍾。下崗後,憑藉一手調琴制琴技藝,在老城區北大街開了一間樂器作坊。後來北大街拆遷,再加上兒子覺得做琴不掙錢,轉行做了裝修,吳水旺只好回到嵩縣紙坊村的老家。知道吳師傅水平的,不只是村裡的戲友們,這麼些年來,每逢周末,洛陽的、鄭州的,南京的、安徽的,總有人慕名來找,有的是來定做樂器,也有的是請吳師傅給手裡的琴調一調音。
也許是有本事的人都有些怪脾氣,吳水旺做琴的時候,總是大門緊閉,老伴兒納一隻繡花鞋墊,坐在門口,阻止別人的幹擾。30多年前,吳水旺得知一個收舊木頭的人手裡有一根紫檀木大梁,去看了很多次,因為拆卸的時候木料開裂了,好好的木料一直沒有人要。那時候吳水旺一個月才幾十塊錢,咬咬牙,用了一年半的工資,買下這方木料。現在已經只剩下5根琴杆的料了。
說起來學做琴,吳師傅笑了,他說手藝活是靠天賦,有的人生來就是吃這碗飯的,比如自己。1955年,6歲的吳水旺受村中一名老藝人影響,喜歡上了曲胡。那時候農村娛樂節目少,村裡有個會拉弦子會唱戲的,生活別提多美妙了。7歲的時候,吳水旺用老竹竿做琴杆,葫蘆做琴筒,青竹杆做琴弓,麻繩做弓毛,自製了一把曲胡。形狀看起來倒是有模有樣,聲音卻如同烏鴉叫喚。老琴師看他聰慧,時不時讓他幫忙修修琴,調調音。
如果說華盛頓砍櫻桃樹的故事只是為了宣傳杜撰出來的,吳水旺學會做琴之後,村裡的棗樹可就沒少受他糟蹋。十幾歲的吳水旺知道製作曲胡要用珍貴的檀木、楠木和專用的蛇皮。但在當時的條件下,他還買不到檀木、楠木,只好用棗木代替。因為鋸了人家筆直的棗樹,父親沒少揍他。後來參加工作,吳水旺不管到什麼地方,都是曲藝愛好者,一閒下來,就暗暗揣摩別人手中的各種樂器。
1980年開始,吳水旺開始在洛陽市文化氣息濃厚的老城區開門市,製作、銷售各種傳統樂器,並不斷到各地學習,拜訪名師,慢慢掌握了製作曲胡等傳統樂器的工藝。傳統的二胡包括琴身(琴杆、琴筒、琴託、皮膜、音窗)、琴弦系統(琴弦、弦軸、千斤、琴碼、音墊)和琴弓(包括弓魚、弓杆、弓毛),每一個部件都很有講究。雖然現在很多樂器都已經實現了工業化量產,音色卻不是每一個工廠出來的產品都完美無缺。
吳水旺製作樂器,講究一把樂器來自同一根木料,他認為只有這樣,切割粘合後的琴體還能保持原來的靈性。琴杆需要的是順紋、最好是年輪吻合的一部分,琴託要求相對低一些,可以使用製作琴杆的下腳料。
製作曲藝樂器,除了材質堅硬的木料,蟒皮和弓毛也是很講究的。初學者很多不懂,幾百塊錢買一把樂器,皮膜可能是牛皮染了花紋,更過分的是有人用人造材料假冒。製作高檔樂器的蟒皮,一般都是南方的金花蟒的皮,蟒皮鱗紋粗而平整,色彩對比協調,厚度適宜有彈性,發音共鳴較好,而蟒皮又以肛門附近的最為理想。雖然有人工飼養的蟒蛇,好的蟒皮也並不是隨處可見、通過網絡就能買得到。
弓毛,就是弦子弓上面那些毛髮一樣的東西,夾在兩弦之間,摩擦琴弦發出聲音。市面上賣的大多都是尼龍絲製作的弓毛,也只有一些講究的樂器,才用到真正的馬尾毛,一米多長的馬尾毛,更是以白色為最佳。吳水旺打聽了數年,仍然買不來純白色的馬尾,只好退而求其次,用黑色的馬尾取代。吳水旺介紹說:「整個琴上面,蟒皮和馬尾是最不能湊合的部分,都是發聲裝置,琴的聲音好不好,就主要取決於這兩處。」
用傳統的工藝製作一把上等的曲胡要用上十幾天時間,從選料、製作到最後的調音,每道工序都必須細心,不能出現差錯,有一道工序出現差錯,最終都會影響到樂器的音色和品質。
做曲胡很多地方是不能用斧頭或者電鋸進行修理的,震動會損壞木纖維,就會導致聲音音質。吳水旺主要靠打磨,尤其是弧面,從400#的砂紙,到2000#的砂紙,再到用麻布沾核桃油細細打磨。按照老吳的說法,樂器表面的的色澤不是用油漆刷出來的,更像是用手盤出來的。
最早的時候,樂器匠人們打磨是把一張砂紙釘在木板上,可以省一些力氣,現在有了電動工具,讓老吳打磨的時間減少了一倍還多。
這個臺鉗,是用來粘合琴鼓用的。現在好的木料已經不多了,特別是那些經過數十、上百年,完全乾透了的老木料,更是稀罕貨。吳水旺能做的,就是儘量不浪費材料,把合適的木塊粘在一起使用。粘合的膠還必須是自己熬製的熟皮膠,不能使用合成的白乳膠。
吳師傅最滿意的徒弟是他的兒子,只是兒子不願意再摸琴了,吳師傅告訴攝影師:「你別看我一把琴能賣一兩千,時間不算錢嗎?打磨,上油,調音,十幾道工序完成,得幾個月快半年時間,現在懂樂器,欣賞好樂器的人少了。很多都是為了考試,或者就是跟風雅,玩一陣子都扔了,除了打電話定製,我也不敢大量生產,沒那能力買好材料。」
不做樂器的時候,吳水旺會和戲友們來到嵩縣城的街心公園,聽聽大家唱戲,他也會拉上幾曲,偶爾給戲友們調調琴。整個洛陽市會調琴、能制琴的傳統工藝師傅不多了,吳水旺卻看得很開:「吃這碗飯的人雖然不多,也還是有的,就算我幹不動了,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總會有人去傳承發揚。」交流結束的時候,吳師傅有些「狡猾」的小聲說:「俺娃子比我還有靈性,我這工具不能丟,等他老了,我估計他早晚會撿起來……」